APP下载

浅析项忠在陕期间的吏治思想

2022-05-30贺靖懿

今古文创 2022年45期
关键词:赈灾

【摘要】 从天顺三年(1459)任陕西按察司按察使,至成化三年(1467)被召回京,项忠在陕西任职七年时间。任职期间,项忠注重赈济灾民,任免官员,并加强边务建设,在陕西有很高的声望。成化四年(1468),项忠还参与平定了发生在固原的满俊事件。项忠在陕西期间所撰诗歌和记文,是研究其在陕西期间相关经历的重要资料。

【关键词】项忠;任职陕西;赈灾;政务建设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45-005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45.017

基金项目:北方民族大学2021年度研究生创新项目“明代项忠《项襄毅公实纪》整理与研究(YCX21102)”;2020年度宁夏高等学校科研项目“宁夏旧志所载明清时期黄河水利碑记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NGY2020070)。

项忠(1421-1502),字荩臣,号乔松,浙江省嘉善县人。項忠于正统七年(1442)中进士,成化十二年(1476)致仕归乡,历官正统、天顺、景泰、弘治四个时期,在朝34年。项忠先后任职陕西、广东等地,官至兵部尚书,对明代前期朝政有重要影响。《明史·项忠传》评价其:“项忠、韩雍皆以文学通籍,而亲提桴鼓,树勋戎马之场。其应机决胜,成画远谋,虽宿将殆无以过,岂不壮哉!赏不酬劳,谣诼继起,文法吏从而绳其后,功名之士所为发愤而太息也。”[1]4746 本文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究项忠在陕期间吏治思想。

一、积极赈济灾民

天顺四年(1460),项忠担任陕西按察司副使。八月,陕西地区发生旱灾,项忠及时向朝廷奏报。据《项襄毅公年谱》记载:“天顺四年庚辰,公元四十岁,在陕。八月甲辰,疏报灾,时夏大旱,禾尽槁,公备列以闻。”[2]22-23天顺五年(1461),灾情愈发严重,引起粮价上涨,项忠不待向朝廷禀报,便开粮仓赈济。《项襄毅公年谱》记载:“时陕洊饥,斗粟千钱,有司方请赈,公曰:‘民腹枵,就毙矣。请而赈,毙将安。待赈不俟,请罪在臬长,臬长宁以一身,活此一方民。亟檄郡邑大发廪分赈之,而后上闻,民赖以苏者百万计。”[2]23得益于项忠及时有效的应对,灾民很快得到了救济。

天顺六年(1462)四月,西安各郡邑、卫所因为天顺五年(1461)的旱灾,秋粮收成较少。项忠向朝廷建议,请求免除西安各郡邑租税。《项襄毅公年谱》记载:“天顺六年壬午,公元四十二岁,在陕。四月乙未请蠲租。时西安诸郡邑、卫所,以昨岁大旱,逋秋粮二十三万九千一百六十石,公请尽免。帝从之。”[2]23

天顺七年(1463),延安地区灾情蔓延,致使粮食歉收,灾民无法正常缴纳税租。针对这种情况,项忠提出“以罪代赈”的解决措施,请求由罪犯根据所犯罪行的轻重,确定纳米的数量,用于赈济灾民。“时关中所司藏粟,以屡赈尽,公无措。请令各郡邑论断罪囚,俱纳米自赎,储以待赈。”[2]25关于天顺七年(1463)延安灾情的情况,《明史·项忠传》中也记载:“时陕西连岁灾伤,忠发廪振,且请轻罪纳米,民赖以济。”[1]4727此外,《明实录》中也有关于此项政策的记载:“陕西按察使项忠,奏连岁灾伤,民多缺食,请各司论断罪囚,俱令纳米赎罪,以备赈济从之。笞一十纳米五斗,余四等递加五斗;杖六十纳米三石,余四等亦递加五斗;徒一年纳米十石,余四等递加五石;流三等俱纳米三十五石;杂犯死罪视流加五石。”[3]7024此项政策推行后,不仅解决了灾区粮食匮乏的问题,也使获罪者有机会改过自新,维护了社会稳定。之后户部又对此政策进行了补充,提出不管文武百官或百姓,只要能为陕西捐赠粮食到四百石者,朝廷便赐以冠带,以荣终身。但是项忠根据陕西的具体情形,向朝廷建议降低标准,减少纳米数量,使灾区更易得到捐赠。据《明实录》载:“比者天时荒旱,米麦腾贵,累次募人上纳并无至者,乞量减米数,凡纳百石者给与冠带从之。”[3]7042-7043

成化元年(1465)三月,因为天顺年间的旱灾,延安等郡拖欠税粮数量众多,项忠请求朝廷再次免除税租。“延安诸郡以昨岁旱灾,逋税粮八万七千一百石有奇,公复请尽免,帝从之。” [4]2四月,陕西地区西安、延安、临洮、巩昌、凤翔五郡发生饥荒,项忠聚集灾区民众,共同应对。据《项襄毅公年谱》记载:“时陕大饥,故公所在具兴大役,使民得糊其口,以免流离思乱。”[4]2六月,西安地区发生冰雹灾害,项忠及时上奏朝廷,汇报灾情。“时西安郡属三十一州邑,自春殂夏,风雪雨雹,不时伤稼,公具状以闻。”[4]4

任职陕西期间,面对各地区连年的灾情,项忠积极应对,不仅及时有效的控制了灾情蔓延,避免了百姓流离失所、因灾生乱,同时“开仓赈济”“纳米赎罪”等政策的推行,也使民众得以生计,维护了陕西地区的社会稳定。

二、严格官员任免

在陕西任职期间,项忠治绩卓著。不仅举荐官员,罢黜冗官,还为陕西地方建设、官员管理等提出自己的建议。《明史·项忠传》称其:“强直不阿,敏于政事。”[1]4731

(一)举荐人才

项忠到任陕西之后,即针对此处官职的空缺进行了补充,完善了官员构成。天顺四年(1461)十二月,项忠推荐巩昌府同知崔达升为知府,“时巩昌缺太守,其同知达任将满,军民赴阙,奏其公勤廉,恕上下悦服,乞升知府,以慰民望”。[2]23此外,项忠还对有功之臣进行举荐,天顺八年(1464)五月,项忠上疏推荐徽州知州李佐,及肤施知县王鉴。据《明实录》记载:“陕西徽州知州李佐,为汉中府知府,肤施县知县王鉴,为延安府知府,佐起进士为知州,鉴起进士为御史,以劾权奸谪知县,皆以廉能闻,巡抚都御史项忠荐之。”[5]173

除了向朝廷推举可用之才,项忠也会根据官员执政能力的不同,调整官员任地,优化任职结构。成化元年(1465)四月,項忠上疏朝廷,请求更换陕西各处的官吏。据《项襄毅公年谱》记载:“时延安府同知张谦,秦州知州刘赐,宝鸡知县毕奎皆啬于才,公乃遴凤翔府同知刘瑄代谦,葭州知州秦纮代赐,凤翔知县马杰代奎,请互易之,以移人地。”[4]3同年七月,项忠向朝廷推荐同州知州钱茂律,“先是天顺六年茂律守同州,以丁艰归,至是服阕,同州民四千有余,诣公保其为牧”。[4]4钱茂律为官期间,廉谨多惠政,得到当地居民的拥戴。项忠举荐复用钱茂律一事,《明实录》中也有相关记载:“戊辰,升陕西同州知州钱茂律,为临洮府知府。茂律先守同州,以忧制去官,服满民四千余人,诸巡抚都御史项忠,言茂律公平廉谨有惠政,及民乞复用,以终其惠,忠以闻,故有是命。”[5]389

针对陕西地区多年以来将才短缺、士兵匮乏的问题,项忠于成化元年(1465)九月,上奏朝廷《疏请奖能吏重将权宽武试》,对陕西地区数年“苦兵”的情况,提出了三条具体建议。项忠认为,陕西地区古多名将,因此并不是缺乏有能力之才,而是习武之人不善于答策,因而无法应举,请求放宽武试选拔标准。关于项忠“举将才”的上言,《明史·项忠传》也有记载:“三边大将遇敌逗留,虽云才怯,亦由权轻。士卒畏敌不畏将,是以战无成功,宜许以军法从事。庙堂举将才,逾年不闻有一人应诏。陕西风士强劲,古多名将,岂无其人,但格于不能答策耳。今天下学校生徒善答策者百不一二,奈何责之武人。”[1]4728随后,朝廷阅览了项忠此奏疏,称“忠所言斟酌停当,该部其即议行。”[4]6

此外,项忠同样也注重对官员的奖劳。西安作为当时明朝的大都会,三边巨细均要平衡,地位十分重要,再加之连年灾害,地方官员任务繁重。成化元年(1465)十二月,项忠上奏朝廷,请求表彰陕西地区有突出才干的官员,并首推西安知府余子俊和平凉知府王正。据《项襄毅公年谱》记载:“余肃敏公自庚午出守,既从容经纪郡政,而尤旁综庶事,如濬渠缮塞、赈贷转输,独殚心力者,六年一日也。公最器重之,历数其治绩,曰:当属天下第一。而平凉守王公廉正,勤劳亦不失关中最。”[4]13对于此事,《明史·余子俊传》中也有相关记载:“成化初,所司上治行当旌者,知府十人,而子俊为首。”[6]4736随后朝廷采纳其建议,对余子俊和王正进行了奖赏,并升余子俊为陕西参政。

延绥地方东西两千余里,粮仓二十五处,却仅有一人管理,人员紧缺。成化二年(1466)十月,项忠升刘瑄为按察司佥事,分理边防储备物资。“升陕西延安府同知刘瑄,为按察司佥事,分理边储。先是巡抚都御史项忠等,及布按二司议,延绥边方东至府谷,西至定边,地二千余里,凡为仓二十五处,惟按察司副使白侃一人督之,不能周。且言瑄起进士,历官御史佥事,坐事为同知,请量升宪职,与侃分督边储,庶克有济。”[5]693-694

(二)罢黜冗员

除了向朝廷举荐人才、提拔可用之才外,项忠也经常裁撤冗员,对于怠慢或在位失职的官员,会及时上奏朝廷,请求罢黜。天顺八年(1464)四月,“帝即位,综覆吏治,命各巡抚考所属大小有司,凡老、病、庸、儒、贪、暴者,尽核黜之。”[2]30项忠依据此令,考察辖区内官员的情况,裁撤官员八十一名。据《明实录》载:“巡抚陕西右副都御史项忠,奏黜老、疾、庸、懦官,延安府知府王瑾等八十一员。”[5]118十月,再次罢黜一批官员,“巡抚陕西右副都御史项忠,奏黜老、疾、庸、懦贪暴官,平凉府同知王圭等四十三员。”[5]227

成化二年(1466)二月,项忠前往延绥处理边务,期间多次向朝廷劾奏失职官员。据《明实录》载:“乙未,巡抚陕西左副都御史项忠,劾奏参议李奎、佥事李玘、胡钦承委督运粮草,接济军饷,而延缓不行,请治以罪。从之。”[5]523八月,项忠在边境防御,但共事官员却推诿推托、不尽心效力,项忠上奏朝廷请求处理。据《明实录》记载:“都御史项忠所奏副总兵张荣、参将王安、游击将军赵英各领兵退托,不肯效力,俱宜惩以国法。”[5]655-656随后朝廷降敕于各处,督令官员积极迎战,关于项忠所奏失职人员,都暂记其罪。

成化三年(1467)四月,由于镇守洮、岷等地官员不用心防备,致使关寨城堡被烧,朝廷命项忠究问失职官员。“庚申,命会究镇守洮州指挥使汪钊、分守巡哨指挥使陈钦、同知陈亮 。”[4]43《明实录》中也记载:“巡按陕西监察御史胡深等,奏洮、岷、西宁等处番簇出没,镇守洮州指挥使汪钊等,及各分守巡哨指挥使陈钦、同知丁亮等不行用心防备,令蛮贼攻烧关寨城堡,抢杀军民,请究治之。上命巡抚都御史项忠,同深等酌量事情究问。”[5]849成化五年(1469)二月,项忠在陕西洮、岷等地处理事务,并向朝廷上奏了官员的失职情况。据《明实录》记载:“总督陕西军务右副都御史项忠,言岷州番四散出没,焚毁营寨,杀虏军民,边民被扰。指挥佥事刘瑄、都指挥韩春、按察副使李玘巡守地方,抚捕失职,罪宜究治。”[5]1287-1288

任职期间,项忠恪尽职守,不仅积极举荐可堪任用之才,奖励有功官员,对失职、怠慢的官员,也及时上报朝廷处理。除此之外,项忠还上言陈述其对“举将才”的看法,对陕西地区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健全管理体制

除了对官员的推荐和任免之外,项忠对陕西地区的管理体制、政务发展也提出过许多建议。成化元年(1465)四月,项忠向朝廷上奏《疏申六品以下官提问律》,提出六品以下官员提问时的具体管理办法,令各处官员各司其职,防止擅自勾结。据《明实录》记载:“巡抚陕西右副都御史项忠,奏按律在外六品以下官,听巡按御史按察司,并分司取问。若府州县官犯罪,所辖上司不得擅自勾问,止许开具所犯事,由实封奏闻。今御史巡按一方,见有告发六品以下官者,輙下府官提问,有乖律意。盖非特陕西然也,自今府官承行或事涉本犯许,具报御史按察司提问为是。”[5]346朝廷认为项忠所奏之事符合律令,且并非仅有陕西存在此类问题,令巡抚、巡按等官员都按此法通行提问之事。

成化元年(1465)五月,项忠请专设一官员,管理陕西地区粮食储备事宜。据《明实录》载:“添设陕西西安府同知一员,专理粮储,从巡抚都御史项忠请也。”[5]364七月,项忠撰写《疏裁岁报册》,上疏朝廷,提出对图册及户口、文册等上报的频率做出调整。[4]4同时,《明实录》中也记载:“丙寅,巡抚陕西右副都御史项忠,奏各边军马城堡图册岁再报,官军户口文册岁一报未免烦,费请并省之。上命自后三岁一报,著为令。”[5]389

明朝推行“巡按御史”制度,任命御史出巡视察,根据距离的远近,出巡时间少则一年三年,多则五年八年,项忠认为其在外时间过长,容易“玩易弊主”。成化二年(1466)四月,项忠上奏《疏议任巡抚》,提出三年更换一次巡按御史的看法。[4]19据《明实录》载:“巡抚陕西右副都御史项忠,奏……近以四方多故,又遣都御史以巡抚之,皆因时制宜,经国安民之大略也,然御史出巡止于一年或三年,而都御史巡抚乃至五七年或八九年,虽云熟一方事体,不免玩易弊主。若以三岁为期,荐历他所,则行事更新,人知警励,且又涉历,九域山川之要,兼知五方风俗之宜,异日别有任,使亦不至执一不通矣……”[5]571-572其后,兵部尚书王复等商议认为,御史巡边担任调兵、御寇、赈饥、安抚兵民等多项重务,如果改为三年更换,恐怕不能熟知一方蔽患,也无法及时掌握各处动向,所以项忠此建议很难实行。

四、结语

项忠勤勉多惠政,任职期间赈灾民、兴水利,得到了陕西军民的拥护和爱戴。天顺七年(1463)五月,项忠被召为大理寺卿,七月离开陕西赴任,当地居民请求其留任。《明史·项忠传》记载:“七年,以大理寺卿召,民乞留如前,遂改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1]4727项忠在陕七年,政绩突出,不仅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发展,同时也维护明朝的政局稳定。

另外,项忠在陕期间,还留存小部分诗文,如《登華山有感》《陇上》,以及《泾阳广惠渠记》等,皆是其为政期间的具体经历,本文不做赘述。

参考文献:

[1](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一百七十八·项忠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明)项德桢.项襄毅公年谱(卷一)[M].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万历刻本.

[3]明英宗实录[M].“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4](明)项德桢.项襄毅公年谱:卷二[M].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万历刻本.

[5]明宪宗实录[M].“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6](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一百七十八·余子俊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作者简介:

贺靖懿,女,汉族,宁夏固原人,北方民族大学民族学学院专门史201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西北区域文化史。

猜你喜欢

赈灾
浅析吕坤的流民思想
1917年京畿水灾与天津红十字会救助活动研究
民国时期川东北灾荒述论
红卍字会赈灾实录
清末民初直隶商会的乡村赈灾活动述略(1903-1928年)
硅宝科技:举行雅安地震赈灾募捐仪式
银行赈灾损款
中国民生银行急速开通赈灾款“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