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学生把握好学习的“关键性步子”

2022-05-30王建芹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2年5期

王建芹

[摘 要]学生若能在学习过程中把握好“关键性步子”,那么他们就会稳健从容,从而使得学科素养的培养落地生根。文章以“用数对确定位置”为例,借助学生熟悉的学习情境、位置的确定过程和数对的产生过程,引导学生把握好数对学习的“关键性步子”,体会数对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同时渗透坐标知识,为图形与坐标的学习打好基础。

[关键词]关键性步子;数对;确定位置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14-0046-03

在一次全县教学研讨会上,笔者执教了四年级下册“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用数对确定位置”是学生在已学过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从而获得用自然数表示位置的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结合具体的座位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对来表示位置,理解数对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为第三学段“图形与坐标”的学习打好基础。

备课时,笔者侧重表达数学形式的统一规定,即列与行的确定和数对的表示都是为了表达需要,所以要形式上统一。试教时,学生都能在“规定”的引领下进行数学形式的表达,一节课下来,学生感觉数对知识非常简单,既知道了数对的作用,又会用数对表示平面上物体的位置,而笔者在课堂上的表现也相当精彩。评课教师这样说:“王老师的声音甜美动听,语言生动丰富;教学过程丝丝入扣,层层递进;目标达成顺畅自然,水到渠成。”试教结束,笔者收获诸多好评,内心有几分窃喜,为自己的付出得到同行的认可而高兴。

后来,在整理教案和反思教学过程时,笔者忽然觉得这样的课堂似乎少了点什么。本课研究的是将物体(点)放在直角坐标系的第一象限内来确定其位置。学生虽然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平面直角坐标系,但类似的知识经验在以往的學习中是否有过?如何链接原认知?怎样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这节课最有价值的探究点在哪?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除了获得知识与技能,还有哪些素养应该发展?教学的路径在自我追问中渐进明朗,带着贲友林老师倡导的“学为中心”的理念,笔者把原有的教学设计全部“清零”,重新思考,进行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时,笔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了解了人类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大致历程后,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位在引领学生把握好数对确定位置的“关键性步子”,抽象出更为简洁的数学化表达。这样操作,能帮助学生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规定背后的合理化,带领学生找到数学知识的落脚点和生长点。

【教学实践】

1.一维的位置确定

师(出示课题):在一年级时我们就接触了确定位置。(边说边点击如图1所示的课件)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几?你是怎么数的?

生1:第2,从左往右数。

师:老师用箭头表示你数的方向,如果用一个数来表示他的位置,是几?

师(边说边点击如图2所示的课件):小明的位置在哪?

生2:从前往后数第3个。

师:说得非常完整!若用一个数表示,是几?

师(小结):像这样只有一排或一列时,要确定其中某个位置,用几个数就可以了?(学生回答略)

2.二维的位置确定

师(课件出示图3):如果有很多排,又该怎样确定位置?

(1)初步建立直角坐标系

师:小明的位置在哪?先独立思考,再想一想、找一找。

师:如果有答案,别急着说,拿出学习单(如图4),根据提醒,在上面画一画、标一标,找到小明的位置。

(2)明确列、行及其数的方向

师:说说你是怎么找的。

生1:先从左往右数第4排,再从前往后数第3个,小明的位置在第4排第3个。

生2:先从右往左数第3排,再从前往后数第3个,小明的位置在第3排第3个。

生3:先从左往右数第4组,再从前往后数第3个,小明的位置在第4组第3个。

……

师:为什么同一个位置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生4:方向不同,表达方式不同。

师:说法不统一,这样交流起来方便吗?为了方便交流,我们通常把竖排叫作“列”,横排叫作“行”。

师:小明在哪一列?

生5:第4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用记号笔在学习单的第4列上画竖线)

师:行呢?怎么数?大家数一数共有几行?(学生用手势比画)

师:小明在第几行?

生6:第3行。(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用记号笔在学习单的第3行上画竖线)

师:那小明的位置在哪?用数学语言来表达。

生7:第4列第3行。

师(指着位置图上的一个男孩):他的位置怎么表述?

生8:第2列第1行。

(3)将位置图抽象成圆点图

师:如果把位置抽象成圆点,你还能找到小明的位置吗?(把位置图变成圆点图)

师:先找什么?怎么数?(根据学生回答,课件依次出现列、行,如图5)

(4)抽象出数对

师:谁能用比“第4列第3行”更简洁的方式来表示小明的位置?先想一想,再在作业本上写一写。(指名学生板书)

生1:4、3。

生2:4.3。

生3:4,3。

师:我们看黑板上这几个同学写的数据,它们非常的相似,它们都有哪两个数?4和3表示什么?

生4:都有4和3,4和3表示第4列第3行。

师:很棒!抓住了关键的第4列第3行。

师:为了让各个国家的人都明白它的意义,数学家和你们的想法是一致的,保留了最关键的4和3,并用逗号隔开,又在两边加上小括号,表示这是一个整体(教师边说边板书)。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作“数对”。

师:既有列又有行时,我们用几个数来确定位置?分别表示什么?(学生回答略)

3.三维的位置确定

依次出示图6、图7和图8:

师:只有一行时,我们用一个数来确定位置(如图6);既有列又有行时,我们用两个数来确定位置(如图7);如果是如图8这样的,又该怎样确定位置呢?(学生回答略)

【教学思考】

“用数对确定位置”既是对学生原有确定物体位置认知经验的深化,又承担着为后续学生学习坐标与函数奠基的任务。本课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感受位置确定的方法,体会数对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让学生能用数对表示平面图上某一点的位置,初步感知坐标的知识,为今后学习坐标打好基础。

赫斯说:“对学科本质的认识和了解是一切教学法的根。”对教师而言,把握教学之根,就要立足教材,关注知识本质。用数对(a,b)表示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其实质是“在直角坐标系中,对于平面上的任意一点,都有唯一的一个有序数对与它对应;反过来,对于任意一个有序数对,都有平面上唯一的一点与它对应”。在本课中,学生经历了数对表示位置的发展过程,从中把握了“关键性步子”。

1.熟悉的学习情境

奥苏贝尔曾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课始,我从戴帽子的男孩这一熟悉的学习情境导入,在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经验,用一个数便能轻松、准确地表示出某一位置后,再抛出“如果有很多排,又该怎样确定位置?”这一核心问题,直击知识核心,打开新旧知识的链接點,驱动学生思维由一维向二维发展。

2.位置的确定过程

为了让学生把握好从一维到二维再到三维位置确定中的“关键性步子”,教学时笔者充分放手:首先,从学习单上的画一画、标一标开始,引导学生勾勒出直角坐标系的原始轮廓,建构初步表象;其次,在点图上用列和行交叉的点表示小明的位置,激发学生从二维空间的视角思考,发现可以用两个数表示小明的位置;最后,给出任意空间内的一个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定它的位置,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间的紧密联系、层层深入,以及数学学习的深刻性和规律性。

3.数对的产生过程

围绕“小明的位置在哪?”这一问题,学生通过对同一位置的不同表达,从准确性与必要性出发,把握了位置表达的“关键性步子”,同时也深刻地理解了一些数学规定背后的“合理性”。当教师提出“谁能用比‘第4列第3行更简洁的方法来表示小明的位置?”这一问题时,抓住“关键的数”来确定位置应运而生。于是,当既有列又有行时,数对最本质的特征在思维的碰撞中得以抽象、重现,学生完整地经历了数对“自主化”产生的过程,透彻理解了数对中两个数表示的意义。这一过程是逐步递进、简化、抽象的,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对”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感受到数学的简洁性与抽象性。

位置确定,从一维到二维再到三维,又从座位图到圆点图再到方格图,双线并行,层层递进,数形结合,渗透了“坐标”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坐标打好基础。只有把握好学习的“关键性步子”,学生才能将视野从平面上的点拓展到空间中的点,也才能走得稳健从容,使得学科素养的培养落地生根。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三线五步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编号:D/2016/02/138)的研究成果之一。]

(责编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