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体与立德:小学体育教学体系的重构

2022-05-30舒梦蝶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2年7期
关键词:立德重构课程标准

舒梦蝶

强体与立德是小學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但当前学校体育教学存在浅层化现象,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效果不明显、体育和德育的融合被忽视等。面对这些问题,如何重新设计体育教学体系,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是学校近期重点思考的课题。武汉市光谷第十七小学引入生活·实践教育理念后,体育教学迎来了重新设计的重要机遇。同时,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为体育教学体系的重构提供了指导意见。因此,学校对体育教学的观念、目标、内容、方式、教师角色等进行了重构,进一步完善了强体与立德的体育教学体系,取得了良好效果。

重构小学体育教学体系的逻辑前提

一方面,重构小学体育教学体系是基于生活·实践教育理念的指导。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周洪宇教授指出,生活·实践教育是源于生活与实践、通过生活与实践、为了生活与实践的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生活力、自主力、实践力、学习力、合作力和创造力,创造学生的美好生活。一切的体育运动本就与学生的生活和实践息息相关,并直接影响学生创造美好生活、实现美好人生。因此,学校体育教学吸收了“教育源于生活与实践、教育通过生活与实践、教育为生活与实践”等教育理念,重新设计体育教学体系,推动体育教学生活化和实践化。

另一方面,重构小学体育教学体系是基于《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这意味着小学体育教学需要基于这三大方面进行重新设计,以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强体与立德的教育目标。

重构小学体育教学体系的价值目标

首先,小学体育教学应实现“教学做合一”,以体强体。从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来看,强体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体魄的强大从来不是由教师单一的讲解和示范所实现的,而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做”三者相统一的结果。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尤其是体育教学活动,实现“教学做合一”是开展体育教学的重要方法,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方法,因为单纯地讲解和示范并不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掌握与运用体能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强健学生体魄。因此,小学体育教学体系重构后的基本价值目标就是实现“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强健体魄。

其次,小学体育教学应实现体德合一,以体立德。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大众的基本认知往往局限于对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体育品德的塑造。在体育活动中,人们常常面对生理上的痛苦、体育项目的困难、体育项目的合作与竞争,甚至进行体育活动所必须面对的潜在危险,这些都与个人的意志和品德有着直接关联,甚至可能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强调要让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因此,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融入道德教育、意商教育、礼仪教育、合作教育等,塑造学生不怕困难、坚持学练、勇敢顽强、迎难而上、遵守规则、集体协作等优良的品质,实现体德合一,以体立德。

最后,小学体育教学应实现体育教学生活化。体育运动本就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也是学生生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小学生已有的关于体育运动的生活经验开展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增强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情感认同,进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健康与安全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意味着,体育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更要把其价值和意义延伸到课堂之外,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实践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养成积极运动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应重新设计体育教学,把体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同时把体育教学延伸至学生日常生活中,实现体育教学生活化,既有效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重构小学体育教学体系的实践路径

第一,在体育教学观念方面突破教师的思维定势。在“健康第一”思想的影响下,小学体育教学往往陷入一个极端——“只有体育运动,没有体育和德育的融合”,忽视了体育教学中的意志和道德教育,这是体育教师常有的思维定势。因此,重构小学体育教学体系的首要之事就是改变教师的体育教学观念。教师应认识到体育具有“强体”和“立德”的双重价值,并把这一理念贯穿到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同时,教师应认识到体育教学并非只能存在于课堂之中,还存在于课堂之外、生活之中。教师要积极观察学生的课余活动,思考如何把体育活动延伸至学生的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帮助学生养成开展体育运动的良好生活习惯。

第二,拓宽体育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从目前来看,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以跑、跳跃、投掷、基本体操、技巧、韵律活动、球类为主,但要实现“强体”和“立德”的双重目标,这些教学内容便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应结合生活·实践教育理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成长需求出发,拓展体育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内容广度上,可适当选择武术、体育游戏、民间体育活动、地区特色体育活动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体育活动,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在内容深度上,应适当加入可以体现体育精神、体育意志、体育道德的现实案例,而非只有体育活动的教学,从而加深学生对体育精神、体育意志和体育道德的认识,促进学生对体育活动的价值认同与情感认同,实现“立德”的体育教学目标。

第三,灵活改变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在生活·实践教育理念下,小学体育教师不再是以往只传授知识的“教书匠”,教师除了教授教学内容外,还需要对当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地编排,并对学生表现进行实时把控。教师应根据场地、天气、学生状态等影响因素,减少或提升学生运动量并设计练习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是一名设计者,也可以是一名监督者,还可以是一名调控者。例如,天气炎热时,不适宜进行高强度有关心肺功能提升的类似跑步的练习,这需要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有意识地关注天气,安排合适的内容,这时教师是一名设计者;练习结束后,学生没有明显心率提升,可能是练习密度过低,需要调整教学设计,这时教师是一名调控者;当学生练习有疲惫感时,或学生数次尝试不成功产生挫败感时,教师需要去鼓励学生学会坚持,这时教师是一名监督者。

责任编辑/周小益

猜你喜欢

立德重构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论中止行为及其对中止犯的重构
“严以修身”先立德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