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乘道德而浮游

2022-05-30付宇翔

客联 2022年6期
关键词:逍遥游庄子

付宇翔

摘 要:庄子是我国最早的一位人本主义学者,其哲学思想都是着眼在人的生存、生命与人生安危之上。面对严酷的现实,庄子认为人生的苦难根源于世人的“成心”。于是对功利性的人生价值观作出重估,在对自身进行内心境界“虚静无为”的前提下,提出“无用之用”的人生价值新观念。并且由“无用之用”演变为“材与不材之间”,最后到达“乘道德而浮游”的逍遥。这种逍遥并不是对于世间苦难的逃避,是不愿受世俗所累,潇洒放达,独享逍遥的自由的审美境界。也是对于心灵和世间的自我超越和升华,是人的自由的审美境界的生成。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乘道德而浮游;木雁各有悲喜

庄子是我国最早的一位人本主义学者,其哲学思想都是着眼在人的生存、生命与人生安危之上。陈鼔应、徐复观等先生都指出庄子思想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把老子的本体论,宇宙观的“道”转化为了人生论的某种“心灵境界”。可以说立足于人的现实生存境遇,去探索寻求人的本真的存在可能性就是庄子思想的最突出的特色。在“最早的一篇中国学术史”《庄子·天下》①(以下在文章中简称篇节名)中,作者以一种价值中立的角度对于诸子百家的各个学派进行了客观的点评,其中对于庄子的断语可以让我们一睹庄子思想的神韵旨意。在《天下》中庄子思想虽多为“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辞”,但是庄子通过“以危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的文学语言上的探索的途径。通过对于自身精神境界的“死与生与,天地并与”,“不傲晚于万物”,“不谴是非”的“齐”、“外”、“心斋”、“坐忘”等的修养。最终达到庄子的最高的自由的境界,也就是“应于化而解于物”的“逍遥无待”、“乘道德而浮游”的自由的审美境界。这也为我们理解庄子思想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路径。

首先是对于其中“游”字的释义,庄子特别喜欢用“游”来概括他对于人的生存的看法,这一点从庄子对于“游”字的热爱就可以看出。在传世的三十三篇《庄子》之中,据不完全统计“游”字出现了114次之多。可以说庄子对于人的生存态度或者说人生理想用几个字简单概括的话就是“游世”。庄子在《山木》中提出“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的看法。所谓游世就是浮游于是,是庄子面对纷争混乱的人世间但又不能离群索居时所持的完美的人生态度。它是一种既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是又不脱离现实。不脱离此在的人生而且能通过此在人生实现对于人生和现实存在超越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理想。他的前提要求是对于人的内心“虚静”的修炼,在虚静的状态下忘却,抛弃一切庸俗和有所待的东西,去除为人生所累的“名”、“利”、“智”,严肃的思考人生真正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最终到达“无待逍遥”的自由的审美境界。他要求人们并不用功利的态度去对待人生,而要用审美的态度。“虚静”的内心的修炼都是为了让人们去除功利的物欲杂念,才能凝聚道在心中,营造一种“虚室生白”的审美心境。用这种审美的态度去看待人的存在和生存境遇才能达到“无待逍遥”的境界。在去除了人的凭借和依持后,无待的人还怎么去适应这个人世间呢?或者换个角度说是人在进行“逍遥游”的动力何在呢?庄子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回答就是要“乘道德而浮游”。

庄子认为“道”和“德”是人们进行自由的无待逍遥的动力所在。这里的“道德”和在儒家观念中的伦理法则的释义不同,强调的是“道德”的本体论意义。陈鼓应在《庄子今译今注》中引用林希逸的看法将“道德”释为“自然”。“道”是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源和本质,也是人们的生存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德”是人心或者说是人的存在和道相合的结果。道是绝对自由和绝地自然的存在,人得其自然则事事随顺利,人得其自由则无往而不适。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对此的看法是:“凡物皆由道,而各得其德。凡物各有其自然之性。苟顺其自然之性,则幸福当下即是,不须外求。”可见最高的逍遥就是要顺应自然的法则,最高的境界就是自由的“与道同一”的顺应自然的境界。

具体到人的生存境遇上,庄子提出了“神农皇帝之法则”。《山木》中说:“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无肯专为”是超越单一的,固定的行为模式。“与时俱化”是根据事物发展的程度和规律,选择与之相适性的行为方式。就像龙和蛇一样,当世道清明昌盛需要自身“有用”时就像龙一样飞腾九天,尽情的施展自己的才华。但是世道混乱困苦,“有用”只会给自身带来灾祸时就要像蛇蛰居一样,隐蔽自身的才华来明哲保身。要不被外物所牵累和左右,保持自身行为处世和人生生存境遇的一致性。随时跟随事物的变化而与时俱进,以顺任自然为行事的原则。在庄子看来只有顺应世间万物的本质和事物发展的规律的“道”来行事,才会不被外物所伤而保全自身。当人们顺从自然的法则行事,没有人为的干扰和纷争。那么自然人就会无誉无毁,时隐时现就像龙和蛇一样,最终达到与万物浑然一体的逍遥之境。這种逍遥就是庄子在《逍遥游》中所提到的:“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的无待的逍遥。是庄子所提出的最高的,于天地之道相合,顺乎自然之变才能最终达到无待逍遥的境界。这一境界便是主体超脱一切外在条件的束缚而获得的与天地之道相融合,自然之变相契合,无拘无束、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也是美的境界。

注释:

①对于《庄子》书目的真伪和篇目,现在各家论说纷纭并没有一个定论。在《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庄子》有52篇,而今所传本为魏晋时期经过郭象修订的传世33篇。在此为了方便我们以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33篇《庄子》为准,并且不在对于其中各篇真伪问题进行额外讨论。在本文中我认为应将《庄子》中所论述的哲学思想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都是对于庄子自身思想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阐述。

参考文献:

1.陈鼔应:《庄子今译今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2.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年。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

4.方勇:《庄子》,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5.郭庆藩:《庄子集释》(新编诸子集成本),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6.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猜你喜欢

逍遥游庄子
《庄子说》(二十三)
《逍遥游》中“而”字的用法与读音
庄子的人生境界探析
大鱼海棠——中国动画的逍遥游
《庄子说》(二十二)
宋荣子:《逍遥游》中不应被忽视的人物
《庄子说》(二十)
以《逍遥游》为例简析庄子自由观
《庄子说》(十八)
《庄子说》(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