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防疫体系

2022-05-30任意

经济导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核酸防疫新冠

任意

我将2022年6月28日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对照着第八版進行了比较,以了解防疫政策及体系的最新变化。

我们先看看国家卫健委颁布前几版的时间:

2020年1月中旬,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同年1月22日,发布防控方案第二版,1月28日发布第三版,2月6日发布第四版,2月21日发布第五版,3月7日发布第六版,9月11日发布第七版。

2021年5月11日,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

新版本能够反映病毒变异的特征、新的科学发现及实践、一段时间以来各地积累的经验等,并更能契合现阶段中央对常态化疫情防控提出的要求,包括精准防控、最小化经济社会代价等。

《第九版》对《第八版》的更新和修改的内容

1.总体要求:增加了“坚持科学精准防控”“进一步加强源头管控”“提高监测预警灵敏性”“以最短时间、最低代价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最大限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等表述,核心是强调精准防控,平衡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的关系。这体现了今年3月17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的精神。

2.流行病学特征:主要介绍奥密克戎变种。《第九版》里,围绕新冠病毒,主要描述的是奥密克戎的情况,明确说明奥密克戎具有潜伏期短、传染性强、致病力减弱的特征。

3.疫苗接种:扩大接种范围。《第八版》强调要做好重点人群里18周岁以上人群的接种;《第九版》将范围扩大,鼓励3岁以上“应接尽接”,18岁以上进行加强接种;并提出要重点提高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等重症高风险人群的全程接种率和加强免疫接种率。但疫苗接种还应“坚持知情、同意、自愿原则”,没有强制接种。

4.公共卫生管理体系进基层:政府要求并组织在村(居)委会建立公共卫生委员会。

5.确诊病例及无症状感染者的发现报告:

——强调总的原则是“逢阳必报、逢阳即报”;

——对初筛阳性人员,要求“出具检测结果后2小时内进行初筛阳性报告”(这是为了判定阳性人员为“确诊”还是“无症状感染者”。《第八版》无2小时内的时间要求);

——“确诊者”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或方舱医院治疗,“无症状感染者”转运至方舱医院进行隔离医学观察。

6.附件中新增了《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初筛阳性人员管理指南》,对于单管初筛阳性、混管初筛阳性的处理有明确规定。

7.聚集性疫情:调整定义,一周内2例即触发。《第九版》规定,一个星期内,在同一学校、居民小区、工厂、自然村、医疗机构发现2例就算聚集性疫情;在《第八版》里,14天内5例及以上才算。这是为了适应奥密克戎传播力超强的特征。

8.多渠道监测预警:强调信息共享。“信息共享”是《第九版》的关键字,同样是为了适应奥密克戎传播快的特征。《第九版》要求,“地方联防联控机制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汇总多渠道监测信息,开展综合分析和风险研判,提出风险评估结果和预警响应建议,及时向社会发布疫情信息和健康风险提示”。

9.医疗机构就诊人员检测:增加了抗原检测手段。延续《第八版》要求,对所有来看病的发热或可疑患者及其陪护都要开展新冠核酸检测,《第九版》则规定“不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对上述人员进行抗原检测”。

10.增加对风险职业人群的精准防控:

第一类是涉外或与医疗相关的:

——扩大了人群范围。《第八版》规定了特定的涉外部门,譬如进口食品冷链监管人员;《第九版》将“与入境人员、物品、环境直接接触的人员”都划为风险职业人群;

——大大增加核酸检测频度。《第八版》要求对这些人群每周一检;《第九版》则要求每天一检。

第二类是人员聚集或流动性强的从业人员:

——扩大了人群范围。《第九版》增加了酒店、商场超市、装修装卸等行业;

——增加核酸检测频度。《第八版》要求对这些人群“每周抽样检测”;《第九版》则要求每周全员两检。

11.重点机构和场所人员检测,要求只要辖区内发现1例就要全员检测,后续每天还要抽样20%。这些机构和场所包括幼儿园、学校、养老院、医院、车间、工地等。《第八版》只要求对这些人群进行每日健康监测。

12.增加了对集中隔离场所和医疗机构定期进行环境核酸监测的具体要求。

13.进口物品及环境监测,更强调“进口”概念。《第八版》说的是“物品及环境监测”,《第九版》增加了“进口”,说明主要还是输入风险。

14.疫情处置:强调联防联控的机制建立与启动。《第八版》说疫情出现后如何分区分级管控,《第九版》的表述是,要在疫情发生后“激活”指挥体系,“迅速完成常态和应急机制转换”;要“以地(市)为单位成立前线指挥中心,省、市、县联防联控机制协同联动,扁平化运行,统筹调度资源”。

15.对确诊病例的处理。

——转运目的地增加了方舱医院。

《第八版》和《第九版》都规定,确诊后两小时内要转运确诊者,《第九版》规定要送到“定点医疗机构或方舱医院”;

——治愈出院后,居家健康监测被缩短为7天。《第八版》要求出院后继续14天医学隔离观察。

16.对疑似病例的处理:排查手段大大简化。单人单间隔离(未规定地点)连续两次核酸检测阴性(两次间隔24小时)即可排除。《第八版》要求到定点医疗机构去排查,除了连续两次检测阴性外,要求“且发病7天后新冠病毒特异性抗体IgM和IgG仍为阴性”方可排除疑似病例诊断。

17.对无症状感染者的处理,《第九版》与《第八版》差异非常大。

《第九版》的无症状感染者:

——到方舱医院隔离7天;

——考虑Ct值的核酸检测。最后两天进行鼻咽拭子核酸检测,如“两次核酸检测N基因和ORF基因Ct值均≥35”(即虽然结果呈阳性,但判定没有传染风险),或检测结果为阴性,即可解除隔离。如不符合,则继续在方舱医院隔离至符合条件止方可出舱;

——期间不需强制进行其他检查;

——隔离结束后进行7天居家健康观测。无症状感染者最快“7+7”就可以离开这个闭环体系。

《第八版》里的无症状感染者:

——在定点医疗机构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14天;

——核酸检测结果必须连续阴性:连续两次检测为阴性方可离开(不考虑Ct值≥35的情景);

——隔离期间还应当做血常规、CT影像学检查和抗体检测;

——解除隔离后应当继续进行14天的居家医学观察并于第2周和第4周到定点医疗机构随访复诊。

在《第八版》里,无症状感染者最快“14+14”才能出闭环周期,要做若干检查,而且第2、4周后还要到医疗机构复诊。显然,这增加感染者负担,耗费医疗资源。

18.对出院/舱后“复阳”者的处理,《第九版》有专节,《第八版》则未涉及。

《第九版》里,出院/舱后,即使阳性,只要没有症状,核酸检测Ct值≥35,就不用管理。但如果Ct值<35,就要综合判断传播风险,根据对传播风险的判断确定管理方案——例如确定密接者。但《第九版》规定,对这种情形也不需要确定“密接的密接”。如果有症状的,例如发热、咳嗽或CT出现肺部影像,就要送到定点医疗机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核酸检测Ct值≥35,仍然不需要对密接者进行跟踪管理;如果Ct值<35,有传播风险的,就要判断密接,但仍然无需判定“密接的密接”。

所以,对待既往患者与对待初筛阳性患者是完全不同的,所涉及的防疫实践与常人理解或想象的对新冠病人/阳性的处理偏离很远了。

19.要求加快流调周期。《第八版》要求“尽可能在24小时内完成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个案调查”;《第九版》明确要求“阳性人员复核确认后2小时内到达现场,4小时内完成个案核心信息调查,24小时内完成初步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新的标准说明我們的流调能力大大提升。

20.流调:规定了疫情大暴发时的应对情景。“当疫情进一步发展,病例数明显增多,出现社区持续传播,传播链难以理清,且社区已划定为中高风险区实行封管控措施管理,流调重点调整为掌握病例的基本信息、发病时间、首次核酸检测阳性时间等,用于密切接触者追踪和疫情发展态势分析。”这意味着,如果出现大的暴发,就不能按精准防控那样去做精细的流调了。此时,流调的目的需要改为社区数据监测。

如果社区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对于新发的感染者又要恢复到精准流调。

21.对密接及风险人员的判定与管理:强调精准判定,给予一定的灵活性。

22.新增了风险区域划定及防控方案。《第九版》新增了相关小节,界定了何为高、中、低风险区。高风险区原则上以居住小区(村)单元划定,判定为高风险区后,居民享受“足不出户、上门服务”;连续7天无新增病例即可降为中风险区;中风险区连续3天无病例即降为低风险区。此外,明确说明“中高风险区所在县(市、区、旗)的其他地区为低风险区”,并要求低风险区人员离开所在城市也应持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在《第九版》里,专门制定了《新冠肺炎疫情风险区划定及管控方案》。

这套机制实行之后,个人行程卡上的星号意义就不大了,因为星号非常容易造成“一刀切”。在新机制下,所有流动人口本来也应该有48小时核酸检测证明,健康信息用健康码即可反映。

23.新增了“风险人员协查管控”部分,这与异地旅行高度相关。

——要求疫情发生地/流出地一旦发现感染者、密接、密接的密接及中高风险区域人员流出后,要在2小时内向流入地发出协查单;协查方收到信息后要快速排查,对每个人员落实到位,并在24小时内反馈给疫情发生地。这里,主要发起责任在疫情发生地/流出地,但也要求非疫情发生地主动排查中高风险区域流入人员。

——对不同风险区旅居史人员的处理措施进行了明确规定。(1)有7天高风险区旅居史的人,采取7天集中隔离,7天5检;(2)有7天中风险地区旅居史的人员,采取7天居家隔离,7天3检;(3)有低风险旅居史的人,进行健康监测,3天2检。确立统一规则后,可防止各地层层加码。

24.新增了对区域核酸检测的规定。根据疫情情况,快速、高效、有序地组织区域性检测,确保各环节流畅,不致延误防疫战机,同时还要避免检测导致的交叉感染。区域检测能力不足时,可以用抗原检测作补充。《第九版》新增加了《新冠肺炎疫情不同场景下区域核酸检测策略》。

25.提高了人员转运速度。对确诊和无症状感染者“立即转至定点医疗机构和方舱医院”;对密接者则要在8小时内接送到集中隔离场(《第八版》为12小时),强调做好车辆的组织调度,“坚决杜绝将感染者与密切接触者共同转运”。

26.隔离管理。

——明确规定地市为单位,按照60间/万人口储备集中隔离房间(大城市、省会城市、口岸城市还要酌情增加),并对隔离场所的组织、安排及物理条件等提出了要求;

——居家健康监测:由于居家健康检测是新版防疫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九版》附件《新冠肺炎疫情隔离医学观察和居家健康监测指南》,相对《第八版》增加了居家健康监测部分的篇幅。主要围绕社区服务提出了具体要求,增加了登记造册、监测信息收集、核酸检测、环境清洁与垃圾处理等具体内容。

27.新增加了“溯源调查”内容。要求针对来源不明的病例,围绕人、物、环境,迅速展开溯源调查,关注病毒基因变异情况,同时注意保留证据。

28.疫情信息发布。奥密克戎传播快,疫情发生后,当地联防联控机制应于5小时内发布疫情、风险区域等相关信息。

29.入境人员管控:改为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3天居家健康监测,同时进行7天5检+3天1检。《第八版》原则要求入境人员进行14天隔离医学观察。这个政策将增加中国内地与境外的人口流动。

30.入境物品食品管控:细化了对进口冷链食品的管理,新增加检测发现阳性物品后的处理规定(包括封存、消毒、信息共享、物品处置等),对接触物品的阳性人员要求进行连续两次核酸,高频接触人员7天居家健康监测,等等。

31.增加了涉及境外入境人员、物品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的小节。要求对他们加强管理(包括落实居住闭环管理),脱岗后还要进行7天集中或居家观察(“X+7”模式)等。

32.增加了“口岸城市疫情防控”的小节。要求口岸城市健全疫情防控机制,强调“人物同查、人物共防”,防范境外人员或物品通过口岸输入疫情。这部分涉及涉外作业人员及口岸的内容,都被补全增加到《新冠肺炎境外输入疫情防控要点》中。

33.重点环节的防控。明确“重点人群”的定义,要求对其闭环管理:对“高暴露风险的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警察、保安等职业人群”落实闭环管理。

34. 对重点机构的防控,增加了针对企事业单位的表述。“大型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等可采取弹性工作制;重大建设项目施工企业可采取封闭管理、减少非关键岗位工作人员数量等措施”。

35. 重点环节防控的核心是常态化。《第九版》将上一版附件《重点场所、重点机构和重点人群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指南》总体升级,增加了较多内容。尤其是将按低、中、高风险区来确定防控措施改为“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

36. 组织保障部分,增加了新的表述。

——“指挥体系”部分,要求“加强联防联控机制建设”“成立转运隔离、社区防控、核酸检测、流调溯源、区域协查、口岸防控等专班”,增加了“提级指挥”的说法,强调要“信息共享”;

——“信息支撑”部分,增加了收集“隔离点管理”相关信息;

——“能力建设”部分,增加了“转运车辆”。

此外,《第九版》的14 个附件内容做了部分更新,还增加了《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初筛阳性人员管理指南》《新冠肺炎疫情风险区划定及管控方案》《新冠肺炎疫情不同场景下区域核酸检测策略》3 个附件。

对《第九版》调整的一些小结

1. 微观方面

(1)“快”。《第九版》从病例及密接人员的转运、流调、信息的发布到核酸频率等都体现出“快”字,以适应奥密克戎传播力强的特征。

(2)“精准”。专注对有风险暴露的重点人群、机构、场所的防控,更加细化了方案和指导,通过对重点人群加强防疫管控,保护更广大人民群众。

(3)“严”。提出了更加科学、系统、符合奥密克戎病毒特性的管控要求,对于感染人群/ 风险人群加强管控。

(4)隔离/ 检测观察时间缩短。系统性消除了14天概念,把7 天变为最基础的隔离及监测周期。虽然更“严”,但减少了代价和投入,取得较好的平衡。

(5)方舱是核心基础设施。当疫情大规模暴发时,必须依赖方舱。《第九版》系统引入方舱医院的概念,作为防疫体系的核心基础设施,并对未来建设提出了要求。

(6)“自住居所”是重要的隔离场所。《第八版》主要依赖集中隔离场所(多为定点医疗机构),《第九版》则引入“居家健康检测”。分布式的自住居所取代集中隔離,可以减少对医疗资源的占用。

(7)核酸检测是整个防疫体系里最重要的基础设施。精准防控要求抓住源头,及早发现并扑灭病毒传播,更倚重核酸检测能力。

(8)核酸检测里引入了Ct 值的概念,作为应对/ 处理/ 管控等措施的基础。管控措施导向更加科学和符合实际情况。

(9)增加了将抗原检测作为筛查的补充手段。今年3 月,国家卫健委就颁布了《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应用方案》,抗原检测在上海疫情期间得到广泛应用。抗原不是最终诊断/ 确诊依据,但对核酸检测资源与能力不足的地方是一个重要补充。

(10)减少了其他一些医疗资源占用问题。《第八版》规定无症状感染者隔离期间应当做血常规、CT影像学检查和抗体检测等,《第九版》对此加以简化。

(11)注重社区支持,开展社区建设。居家监测、信息收集及重点人群追踪、风险区划定后的管控与服务,无不需要社区支持。

(12)注重“物”。许多感染事件都是从物/ 货品中来,《第九版》注重对物的防控,强调人物同查、人物同防。

(13)特别注重外防输入。目前疫情是通过不同渠道由境外输入,精准防控要从源头上一开始就严防输入。《第九版》对涉外人员、物品、场景及口岸等都做了更加细致的规定。

(14)注重更加统一、透明的标准(例如风险区的划定)。建立联防联控机制、统筹协调的指挥体系、多渠道信息/ 数据收集与共享等。

(15)考虑疫情出现一定程度的暴发后的情形/场景/ 挑战。

(16)关注病毒变异风险。主要体现在病毒基因变异检测、溯源调查等部分。

(17)关于疫苗接种问题。目前我国的防控体系包括核酸检测、方舱、联防联控、社区支持等,将核酸作为最为核心的防疫基础设施与能力。《第九版》关于疫苗问题,只是强调“知情、同意、自愿”等原则。而很多国家实践的是强制接种或“类”强制接种,把重点放在提高重点人群(例如60 岁以上老人)的接种率,以此减少公共卫生代价。

疫苗和核酸都是防疫的公卫手段。疫苗的思路是“得了也不怕”;核酸/ 动态清零的思路是“首先就不要得”。两种思路都会占用公共资源,导致公共健康乃至社会生产力的下降;核酸检测、方舱建设、闭环管理等措施也会大量占用公共资源。

关于疫苗,有种观点认为只要病毒能逃逸,疫苗不防感染就用处不大。但实际上,对疫苗效用的评价应该以防止发病作为标准。像天花、麻疹、脊髓灰质炎等呼吸道传播的疾病的潜伏期也都在10 天左右,在潜伏期内是可以检测到病毒的。

目前各种数据及实证研究均表明,无论现有的哪种疫苗接种,都可以预防重症与死亡,满足了上述“防止发病”的评价标准。提升老年人群的接种率后,后续病毒的变化发展就有了调整和应对的基础。下一步,希望国家加强正面宣传与引导,切实鼓励重点人群接种。

2. 宏观方面

(1)《第九版》完全是针对奥密克戎变种的。虽然不能排除有更加危险的变种出现,但公共卫生决策者与专家认为这种可能性和风险是可控的;奥密克戎是绝对的优势和主导病变种,虽然还在变异,但很难被取代。相比之下,病毒自身进一步弱化,我们免疫力进一步增强的可能性更大。要围绕这个现实制定政策。

(2)《第九版》是与时俱进的,最新的科学经验和实践都反映进来了。上海等超大城市前段的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经验,充分反映到了《第九版》里;所积累的重要经验教训都成为现阶段常态化精准防控的重要借鉴。我们之前抗击新冠疫情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宝贵的经验,对新阶段的防疫提供了指引。

(3)新实践的确立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在去年末今年初,有英国、南非、美国科学家称奥密克戎致病力正在减弱。但我们不能够凭借这些论文就改变两年来确立的防疫体系。我们还要做大量的实证工作,形成中国自己独立的科学判断,积累经验,逐步调整防疫体系。中国是“全国一盘棋”,14 亿人的健康无小事。重大公共政策的制定,要考虑全国最短板、最脆弱的地区和人群,而不能以大城市为标准。同时,鉴于基层治理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要考虑政策落地时的变形走样。但整个决策转变是很快的。有一些人认为奥密克戎来了,就需要刻不容缓地全盘调整政策,这种看法是对中国国情、公共政策决策的体制不了解。

(4)《第九版》给各地“层层加码”的空间少了。经常跨地旅行的人对层层加码尤其有体会。一是自己出行会直接受到各种影响(行程卡带星、中高低风险区旅居史处理的判定、变码/ 弹窗等),二是间接管控,例如幼儿园/ 学校对共同居住人出行的严苛要求,一出行就要求停止线下学习,变相抑制合理出行。这种“层层加码”都是背离中央精神的,但政府要给出明确的指导、规范。國家卫健委的规定越细、越明确,标准越清晰,人们也就更能有依据判断,哪个地方进行了不合理的“层层加码”并要求纠正。

(5)牢牢把握防疫政策制定的主动权。在防疫问题上,中央考虑的是全体人民的福祉,而不是只对少数/ 特定的地方、团体或人群负责。

今年3 月17 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出提高精准防控水平,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5 月5 日,正值上海疫情攻坚保卫时刻,社会舆论出现很多不同声音,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出“坚决同一切歪曲、怀疑、否定我国防疫方针政策的言行作斗争”。5 月末、6 月初,上海(及北京)的疫情得到控制,针对奥密克戎的防疫战取得阶段性胜利,国家卫健委颁布了呼应3 月份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精神、科学导向、充分调研、与时俱进的《防控方案》。我们要相信中央,力争在若干时间内摸索出一条独特的道路,以最小的公共卫生代价防控新冠肺炎疫情。

(6)我国的防疫体系极具中国特色,他国几乎不可能复制。我们的防疫政策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吸收先进经验,不断迭代发展,形成了一套中国特色的防疫体系。这套防疫方案拿到其他国家,恐怕是很难实行的——其落地执行完全依赖中国独特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结构与发展基础。从这个角度说,中国经验对他国的参考意义,是从科学及公共卫生角度说的,而其他国家没有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条件。从大历史角度看,中国模式在人类社会之存在,可以帮助我们回答更多深层次的问题。

(编辑 季节)

猜你喜欢

核酸防疫新冠
全员核酸
核酸检测点上,有最可爱的平江人
“豪华防疫包”
春节防疫 不得松懈
第一次做核酸检测
新冠疫苗怎么打?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核酸检测
防疫、复工当“三员”
端午节俗与夏日防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