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类图书的引进输出历程、特点及发展

2022-05-30刘文昕

出版参考 2022年7期
关键词:建筑业

刘文昕

摘 要:文化的差异产生了文化交流,文化交流又促进了文明的发展,书籍的译介流布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之后,百废待兴,在“虚心学习、走向世界”的号召鼓舞下,科技类图书版权贸易高潮迭起。其中,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引进翻译出版了上千种有关建筑方面先进理念和先进技术的图书,为我国建筑业界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助力;同时也输出了上百种有关优秀建筑文化、特色技术的图书版权,为世界的文化技术繁荣做出了贡献。图书版权贸易,随着时代的变化,不同阶段迥然各异。本文将以建工社为例,以小见大地解析我国科技类引进输出版图书发展之路。

关键词:引进版 输出版 图书版权贸易 建筑业 文化技术交流

新陈代谢是物质、能量的交换与更新,出版业中涉及的引进输出,则好比文化与技术的新陈代谢。《海国图志》为日本的崛起打开了一扇窗,《共产党宣言》为睡眼蒙眬的中国指出了一条光辉道路……更不用说《论语》《圣经》《国富论》这些“灯塔”之作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一个开放的环境,才能吐故纳新,有更多的机遇、发展与繁荣。

科技类图书与行业发展关系密切,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引进来和走出去,科技类图书引进与输出为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引领先进理念、技术,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影响力的作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以下简称建工社)作为建筑类图书的领军社,在一代代版权人的努力下,其国际合作从探索到成熟,对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也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建工社不同时期的图书版权贸易情况,并根据时代特征总结成表,详见表1。

表1  改革开放以来建工社图书版权贸易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建工社就开始了图书的翻译出版,那时引进的均是苏联的图书,如《建筑艺术》《俄罗斯建筑史》《钢筋混凝土结构学》等,为当时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借鉴作用,也为专业院校提供了基础的教科书。另据不完全统计,1980年代前,约有数十种图书被海外出版机构翻印。建工社真正意义上的对外合作,则始于改革开放之后,接下来,按年代逐一介绍。[1]

一、1970年代末至1990年,引进输出版权井喷式发展、百花齐放

改革开放之初,百业待兴,国内学术界、文化界等各行业普遍渴望了解国际先进的学术动态与科技发展;而外界对隔断多年、有深厚传统文化的中国兴趣也很大。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出版业纲领性文件《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提到,“图书是商品,出版工作也是一种经营活动;社会主义出版工作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注重经济效益”,对出版业明确方向、统一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个时期,建筑类图书的引进输出版权井喷式发展,百花齐放。

1.引进版权很灵活

据老编辑回忆,当时,他们多是去外文书店或者通过中图、国图寻找国外的优秀图书,虽然渠道有限,但找到后加班加点翻译、出书;加之当时尚未加入《世界版权公约》《伯尔尼公约》,引进多为“拿来主义”。建筑学类的《建筑十书》《建筑美学》,城市规划学类的《城市发展史》《城市的印象》,景观设计学类的《设计结合自然》《大地景观——环境规划指南》,土木·材料类的《弹性结构力学》《水泥与混凝土化学》等几十种引进版图书弥补了我国在专业与行业等方面理论与技术的空白,有些畅销至今。其中清华大学汪坦教授主编的“国外建筑理论译丛”尤为突出,这套书为建筑学专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视野,深受几代建筑学人的喜爱。它们不但促进了建筑学专业蓬勃发展,还为建筑业的提升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2.输出版权多以合作为主

初期,建工社与近邻日本、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频繁交易版权;之后,合作的范围扩大到苏联、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瑞士、南斯拉夫等。

1980年,建工社与日本的每日新闻社、小学馆、彰国社先后签订了《苏州古典园林》《西藏古迹》《古建筑游览指南》等日文版图书的出版合作协议;1981年,借访问三联书店香港分店之际,与之达成了《中国古建筑》繁体字版、《中国园林艺术》中英文版的出版协议。此后,建工社拉开了新一轮对外合作出版的序幕。据统计,《中国美术全集》《长城》《神州古迹全览》等二十多种图书,被翻译成英、法、日、德、意等不同语种;仅《中国园林艺术》就有6种文版,单德文版就印行40000册,版税收入当时高达600000港币,对世界重新认识、了解中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1991年至1999年,重視规则,加入世界版权贸易大舞台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加入了《世界版权公约》《伯尔尼公约》,开始注重知识产权保护;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速,建筑业也进入快车道。此后,建工社定期参加国际书展,扩大了业务渠道,开始大量地、有目的地、系统地引进版权,输出版权则走向精品之路。

1.引进版权以经典图书为主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版权公约》《伯尔尼公约》,建工社毅然决定投入重资对之前出版的翻译图书购买版权,并花大力气搜集购买具有较大学术影响力的理论经典著作,然后根据学科整合分类,分别以“国外城市规划与设计理论译丛”“国外建筑设计理论与实践”等开放式丛书形式出版,这几套丛书都获得了不同年度的“引进版科技类优秀图书奖”;自意大利引进出版的“世界建筑史丛书”(12卷)为1999年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建筑师大会的献礼图书,荣获了“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这些图书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建筑类图书与建筑业发展紧密相连。随着国家开始逐步推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制度,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此间引进的《世界建筑大师优秀作品集锦》《日本著名建筑事务所代表作品集》等画册类的图书销售火爆。

2.输出版权精打细磨

同为1999年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建筑师大会的献礼图书“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集锦”(10卷),建工社是在国际建筑师协会支持下与中国建筑学会合作编撰的。其中收录了20世纪内建造的1000栋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对20世纪世界的建筑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回顾与总结,以较高的学术价值、文化价值、文献史料价值、艺术水准获得了国内外的认可,中文版荣获了“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第十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与施普林格合作的英文版则获得了国际建筑师协会颁发的“2002年度建筑教育与理论奖提名奖”。说明建工社的策划、编辑水平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另外一个豪华本《中国古建筑大系》(10卷),由建工社自主策划,与台湾光复书局、施普林格合作推出繁体字版、英文版,深受海外读者的喜爱;中文简体版则获得了“第二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2]

三、2000年至2008年,目的明确地引进输出图书版权

随着新世纪到来、我国加入WTO、北京奥运会场馆投入建设,建工社图书版权贸易、建筑业都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在此期间,专业图书的需求大大增加。

1.大量引进理论、技术类图书

这一时期,国内外政治、经济比较稳定,建工社也得到快速发展;国内基础建设大力推进,对国外的先进建筑理念、技术需求旺盛,建工社的引进版图书成规模、成系统,连续几年都在100种以上。《路易斯·康的空间构成》《人性化的城市》等经典图书至今畅销不衰。

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建筑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科技水平进步显著,海外承包项目也迅速扩大。由于国内建设规模大、在整体设计水平上与国外有差距,于是我们开始成为世界著名建筑师施展才华的表演舞台,但质量良莠不齐也是问题。因建设规模的扩大,致使行业内对新的技术、设计理念的需求也扩大。《盾构法的调查、设计与施工》《西方经典设计理论译丛》《景观规划经典译丛》等一系列出版物不断重印,也多次荣获“引进版优秀图书奖”,为国家建设做出了贡献。

2.输出版图书异军突起

此期间,输出版图书的品种、数量、质量提升快速,尤其是单品种多文版输出。这主要是因中国加入WTO及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建工社由此打造了一大批精品图书,仅奥运图书《奥运建筑总览》与《室内设计图集》等图书,就推出了英文、日文、俄文、法文等多种版本,说明我们的建筑学术、设计开始被世界认可。建筑文化类图书也收获良多,仅《中国的世界遗产》《图说民居》就有日文、英文、韩文等版本。这说明我们的国际影响力在迅速提升。

四、2009年至2019年,引进输出图书版权走向大众化、多元化

后奥运时代,虽然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但因中国的经济形势很好,加上惯性因素,以及国家文化走出去的支持力度扩大,很多国内出版社在国外设立分社,这些分社与国内出版机构的合作逐渐增加,其中建工社的图书版权贸易表现良好。引进版图书走向科普化、大众化,并开始尝试国际组稿,输出版图书则向语种多元化发展。

1.引进版权转向科普化、大众化

一直以来引进版图书都是以专业理论和技术为导向,随着我国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大众对认知、生活水平的要求也水涨船高,科普类、大众类的图书开始进入视野。《助你打造一个井井有条的家》《日本造园心得》等印量达上万册。另外,随着市场需求变化,一些国外的教材教辅读物《图解建筑基础知识问答系列》《图解建筑课堂》等因编排方式独具特色也受到了学生的青睐。

随着建筑业水平的提高,其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装配式建筑、BIM技术开始成为业内争相学习的对象。建工社则适时引进了《装配式住宅建筑设计与建造指南》《BIM经典译丛》等图书以满足读者的需求。而港珠澳大桥的建成、矩形盾构法的发明等表明了我们在桥梁、地下空间建设等方面已经从学习阶段发展到世界顶级水平。

2.输出版权向更多的国家、不同语种进军

在国家走出去政策的支持下,除了常规语种,建工社还向蒙古、哈萨克斯坦、越南、以色列、印度等国家推出了不同文版的技术、文化类优秀图书,如《中国建筑精致100》《手把手教你看懂施工图丛书》等,让不同国家、民族的更多读者受益。

与此同时,建工社还进行了国际组稿的探索,充分发挥国际合作部门员工语言、专业的优势,直接向国外知名作者约稿,为国内读者著书。《书筑》就是其中之一。该丛书共12本,作者均为中、日、韩顶级建筑师,装帧设计也是由三国顶尖设计师完成,出书后数次获“中国最美图书奖”。

五、2020年至今,引进输出版权发生变化

2020年元旦前后,一场措手不及的疫情,在世界上掀起的波澜至今仍在持续,对正常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不断取得胜利。在此特殊时期,出版业的表现仍然良好,建工社的引进输出版科技书表现出了新的特点。

1.引进版权紧跟国家政策,更加有针对性

围绕国家的城市化布局、城市老旧社区改造、新农村建设,以及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对既有建筑适老化改造成了重中之重。除了《建筑再生学》《城市兴衰启示录》等的引进,还组织中日专家以合作出版的形式根据实际情况联合编写《透视日本养老》,避免了因国情、痛点不同而导致的阅读不适性;另外,“生态保护与环境修复技术丛书”的翻译出版则是对“两山理念”的最好回应。[3]

2.输出版权趋向精准、形式多样化

疫情时代,与以往不同,输出版权更加精准,《管道更新技术规程》英文版的技术性更强,《敦煌建筑研究》与絲绸之路上的哈萨克、吉尔吉斯成功结缘;展现北京风貌的《京城绘》则斩获日、英、蒙、乌尔都文版。随着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以及考虑全球疫情传播情况,建工社还与外商签约了电子书,可以按需印刷、数字化,既降低了成本,又使用方便,践行了低碳环保的理念。

文化是基础、技术是纽带;从不同时期的图书版权引进输出可以看出行业专业的需求与发展,看到中西方国际文化技术交流的相互促进。与此同时,也感到一些不足:①国际化参与的程度不够,致使交流不充分;②市场化分工不够精细,致使效率不高;③对基于纸书之外的知识产权开发不够,致使资源浪费,希望在今后不断完善提高。

六、结语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近年来版权贸易与图书进出口的状况,笔者收集数据绘制了图3。

从图3可以看出,引进版权数量随时间稳步增长,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对外开放是稳定的;输出版权在2010年后快速增长,反映国家发展越来越快,对世界文化影响越来越大;网络时代到来后,随着出版业数字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阅读水平提升等变化,进出口图书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与之不同的是科技图书的进出口数量在2012年前后达到波峰,然后逐年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之前因科技水平落后我们对科技信息的需求量较大,随着国家的重视与投入,科技水平提升较快,需求量随之减少,加上网络越来越方便,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

科技类图书出版的发展与行业、专业的进步相辅相成。我国的建筑业与国家的基础建设、国民的居住环境改善息息相关。改革开放后,广袤国土上形形色色的建筑、四通八达的交通道路网、获得的各种设计奖项、来自海外的订单……是我国发展的最好见证。这里面,建工社的图书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从先进理念、技术图书的引领、推广,到标准规范的保障、促进,以及学术专著的总结、承传,无不凝结着出版人的心血。

综上所述,作为版权经理人、图书策划编辑,经历了21世纪以来出版业、建筑业的变革,我们将会更加自信,加强与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交流,虚心学习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让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

(作者单位系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建筑业
山西省建筑业协会
山东省建筑业协会
动物“跨界”建筑业
毕赛端 “从事建筑业,我乐在其中”
加快推广工程总承包模式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营改增”对建筑业经营效果的影响及其评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 国办发〔2017〕19号
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
河南省建筑业协会简介
2004~2013年建筑业坍塌死亡事故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