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力视角下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本质及评价

2022-05-30杨晓宏李策

电化教育研究 2022年7期

杨晓宏 李策

[摘   要] 目前,学术界对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内涵的理解存在着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领导力、教育信息化应用过程中的领导力,以及两者兼而有之的领导力等不同视角。在评价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时,已有评价维度侧重对外显事项进行评价,忽视了对其内在本质的体系化考量与评价。本研究认为,应从领导力的本质即影响力出发,重新审视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本质及评价。在该视角下,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是指教育场域中领导者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应用过程中吸引与影响被领导者,并持续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其本质是领导者在教育信息化场景中的影响力,它是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区别于其他相近概念的关键;对它的评价应以其本质为基础,结合领导力理论中的领导风格与个人特质构建评价维度,以保持评价维度与内涵的内在一致性和评价维度的完整性。

[关键词] 非职位权威影响力; 教育信息化领导力; 评价维度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一、引   言

随着信息技术对社会各领域的深度渗透,以及对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的重塑[1],使得“信息化”成了新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相应地,以“信息化”为主题的相关研究和应用变得方兴未艾。

处于信息化场景中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力需要适应与善用时代特征,为教育组织保持竞争优势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这意味着为了形成有效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教育组织中的领导行为需要和信息时代的工具深度融合。在具体实践中,无论是教育信息化建设,还是教育信息化应用,其进程都会受到领导者信息化领导力水平的制约,最终影响整个教育组织在信息化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已有文献对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内涵的界定主要基于“能力”或“过程”维度,并据此构建教育信息化领导力评价体系。本研究立足领导力概念的关键属性——影响力,展开对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内涵、本质及评价维度的重新审视,以丰富和完善已有研究成果。

二、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及本质

(一)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内涵的多维解析

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是教育场域中的信息化与领导力概念相结合而生成的一个概念,是指教育组织中不同领导者的信息化领导力。由于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其显现过程往往需要借助具体的情境和载体,因此,对具体教育组织中领导者信息化领导力的考察就是对它的具象化呈现。通过对已有文献梳理发现,学术界对教育场域中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界定主要有“能力说”与“过程说”[2-3]。从更具包容性的意义上讲,将教育信息化领导力视为教育场域中领导者的“能力”或者“过程”是没有问题的。然而,以“能力”或“过程”界定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视角似乎过于笼统和泛化,缺乏聚焦性,使得实践中很难准确把握教育场域中领导者信息化领导力的具体内容,导致出现认识上的不一致。本研究将从教育信息化与领导力两个概念的结合及领导者所处的场景对教育信息化领导力进行界定。由于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是在特定教育信息化场域中呈现出的领导力,因此,描绘相应场域所涉及的教育信息化场景就成为探究其内涵的关键。笔者认为,教育信息化场景可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述之,其中,纵向维度主要以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为坐标,重在考量发展阶段的特征;横向维度主要聚焦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切面,重在阐释和分析其构成要素。目前,虽然学术界关于教育信息化构成要素及发展阶段的观点不尽一致,但在构成要素的阐释上大都包含基础设施、信息资源、教学应用、专业队伍、信息化保障机制等[4-5];在发展阶段上,则有“起步、应用、融合、创新”[6]、“1.0、2.0”[7]、“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育”[8]等不同观点。仔细分析不難发现,无论构成要素或发展阶段如何,其所涉及的要素或条目均可归入“建设”和“应用”两个场景,有些要素或条目虽不直接指向“建设”或“应用”,但都是为“建设”或“应用”服务或起保障作用的;“起步”“融合”“创新”“融创”及“1.0”“2.0”等表述,虽然是对不同发展阶段工作重心、核心理念及任务目标的凝练与概括,但其内涵仍不外乎“建设”或“应用”两个方面。基于此,本研究将教育信息化场景抽象概括为“建设”和“应用”两个场景,并从“建设”“应用”及“建设+应用”三个维度解析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

第一,将教育信息化视为一种建设过程,并从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的维度解析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如黄荣怀等认为学校信息化领导力是指学校领导群体吸引和影响师生员工开展信息化建设并持续实现学校信息化发展目标的能力[9];孙祯祥认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就是校长在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过程中, 规划、建设信息化发展愿景, 并能带领和影响师生员工实现该愿景的能力[10]。以上定义将建设过程作为核心内容,领导力是在该过程中映现出来的能力,即有效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力能够更好地推进教育组织的信息化建设目标。在该视角下,教育组织的目标多以信息化建设为考量,关注的重心多聚焦于建设过程,旨在搭建相应的环境。具体而言,与上述过程关联的要素及流程成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水平显现的主要场域,其中,要素主要包括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专业队伍培养和保障机制等;流程主要包括信息化愿景与规划、信息化实施、信息化评估等。每一项需要建设的要素都贯穿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流程中,如基础设施建设的愿景与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评估等等。在实践教育信息化建设涉及的内容时,不同领导力水平产生的差异化效能也将得到相应的呈现。总之,作为建设过程的教育信息化旨在致力于构建一种教育信息化环境,教育信息化领导力体现为更有效地助力于教育信息化建设。

第二,将教育信息化视为一种应用过程,并从教育信息化应用过程的维度解析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如张虹认为高校领导者的信息化领导力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媒介,带领与影响追随者,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11];谢忠新等认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是指校长有效推进信息技术在学校各方面运用的能力[12];霍国庆等在作更普适性的界定时,认为信息化领导力是指领导者在信息化时代吸引和影响追随者和利益相关者并持续实现群体或组织目标的能力[13]。以上定义均将信息化作为一种事实性的社会存在,并在该事实性存在中致力于追求有效的领导力。在该视角下,教育处于已经信息化了的时代环境中,即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处于基本与时代同步的状态,其研究重心在于如何利用信息化了的教育环境。因而,应用过程构成了该视角下领导力展开的主要场景,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旨在保障和推动应用,其内容主要涉及信息化管理、信息化运用、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以及信息化应用保障机制等方面。在实现上述应用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作为信息时代的工具性中介,将直接影响和作用于社会体系中的教育组织与个体。因而,教育组织与个体首先需要适应教育信息化环境,即他们要认识到信息时代对教育结构以及教育体系运行方式带来的多方面的冲击,并学会适应和迎接可能的改变;其次,要善于运用时代工具。信息时代伴随着各种信息化工具的涌现,使得相应工具的运用在该时代成为常态。信息化工具在诸多应用场景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更好地赋能教育组织与个体。有效领导力的表现之一就是以适宜的方式,借助信息时代提供的工具,推动与改善教育组织的效率与效能。总之,作为应用过程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就体现为如何面对和利用这种环境。

第三,将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同时视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应用中的领导力。如赵磊磊等认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主要是指该领导主体借助信息技术在学校的规划、建设及管理中实现推动学校发展效能的综合型能力[14];颜荆京等认为幼儿园园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是指相应领导主体影响相关个体及实现愿景的能力,它涉及规划、经验总结、信息素养、应用等内容[15]。把教育信息化环境构建与教育信息化环境利用整合在一起,据此定义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则兼顾了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化应用。

综上所述,由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应用聚焦的重心不同,他们各自涉及的具体事项也必然存在差异,对上述两个场景内涵的区分有助于细化和厘清每个场景的内容。进一步地,基于本研究对教育信息化场景的概括和理解,笔者认为,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应从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应用两个维度综合考量。另外,由于信息化领导力是领导力的一个下位概念,与其并列的概念还有农耕领导力和工业化领导力[13]。显然,作为信息化领导力及领导力的下位概念,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必然会受到其上位概念的制约。由于领导力的本质就是影响力[16-19],而教育信息化则体现了领导力映现自身的特定场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本质就是领导者在教育信息化场景中的影响力。该影响力的来源包括两个方面:职位权威与非职位权威[20-22]。前者依托于组织的合法性规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后者与领导者的个人魅力相关,由被领导者的主动追随与认可所支持。在教育信息化场景中领导者通过有效运用这两种影响力,在外显化的事项中产生理想的领导力水平。同时,组织目标是领导力展开的归宿。故而,我们认为,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就是教育场域中领导者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应用过程中吸引与影响被领导者,并持续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其中,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应用是领导力呈现的场景,吸引和影响被领导者则意涵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本质——领导者在教育信息化场景中的影响力。

(二)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本质

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本质是领导者在相应场景中的影响力,它反映了领导者在追求教育组织信息化目标中动员与吸引成員的能力,成员对领导者的积极响应与追随意味着教育组织效能的激活,使得作为结果的教育组织目标更容易实现;同时,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本质使其能够区别于教育信息化场景中的其他相近概念。具体而言,无论是教育信息化场景中的领导力、管理能力还是治理能力,它们内涵中对应的外显事项都是类似的,都涉及教育信息化,因而外显事项本身不足以区分以上三者,只有每个概念中所蕴含和凸显的差异化视角才能使彼此相区别。在实践教育信息化涉及的事项时,领导力视角强调领导者的“吸引、影响力”,管理视角侧重于“控制、规制”[23],治理视角突出“主体多元、权力分享”[24],这表明尽管相近概念之间的构成要素会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叠,但由于每个概念强调的重点不同,相应概念的生成才有了必要性,进一步地,能够凸显其核心主张和独特性的属性构成了其本质,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正是在强调“领导者在教育信息化场景中的影响力”这一本质属性中使自身具有了独特性和辨识度。

在体现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本质的影响力组成的结构中,职位权威影响力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它由教育组织的合法性规制预先授予,是个体从事相应领导职位时就拥有的影响力。该影响力来源于外在于个体的职位,由相应的职位权威赋予,只有个体与职位相结合时才拥有该影响力,该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职位以及行使职位权威的方式。例如,在同一组织内,高职位领导者的职位权威影响力通常会大于低职位领导者;对于同一领导职位,恰当地运用职位权威更容易增强其影响力。然而,仅依赖于职位权威产生的影响力无法保证有效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因为该过程借助于职位赋予领导者的强制性权威对被领导者施加影响,引发了被领导者的被动服从,在一定程度上这与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是相抵牾的。在实践中,一些身处领导职位的个体领导力水平低下是一种屡见不鲜的现象,表明仅仅依赖或者强调职位权威发挥影响力是不够的。

非职位权威构成了影响力的另一种来源。作为影响力中的又一变量,非职位权威能够削弱或者增强整体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换言之,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水平的映现过程中,职位权威是基础,非职位权威才是关键。由于非职位权威来源于个体本身,非职位权威及其影响力会伴随个体,不受个体职位变化的影响。非职位权威的实质是领导者的个人魅力引发了被领导者的主动追随,从而调动后者在实现教育组织目标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非职位权威的形成使得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建立起了心理契约,被领导者从心理上接受领导者的感召和吸引,主观上愿意听从于领导者的领导行为。关于非职位权威影响力的产生方式,组织管理的研究中已有论述,如组织管理的奠基人之一巴纳德就认为,权威(影响力)的形成不是由发号命令的人来决定,而是由组织成员是否接受来确立[25]。非职位权威影响力的意义首先在于它揭示了一种不同于职位权威影响力的另一种影响力来源;其次它启示了一种生成被领导者能动性的重要途径,即通过提升领导者自身的非职位权威影响力,以产生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追随效应,并释放出巨大的组织生产力和支持组织目标的实现。

三、影响力视角下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评价维度

(一)文献述评及反思

领导者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或教育信息化应用中的信息化领导力处于什么水平,需要一定的标准去测评,以揭示和反映相应主体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现状,并为进一步的改善提供参考依据。目前,以校长、图书馆馆长等不同主体为对象的评价研究已经积累了一些成果。关于评价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杨蓉等认为需要从信息化的文化建设、系统规划和应用以及领导主体的信息素养等方面展开[26];谢新忠等则认为应由决策与规划、信息意识以及评价与发展等内容构成[27];孙祯祥等认为需要从学校信息化的环境建设、沟通、规划、教学、评估、领导主体信息素养等维度进行考察[28]。关于评价图书馆馆长信息化领导力,杨庆书从愿景、环境建设、服务、评价以及馆长个人影响力等维度构建了评价指标[29];黄蕙兰认为应从规划、管理与评估、个人信息素养及媒介影响力等能力维度进行评价[30],等等。

综合以上观点不难看出:第一,现有的评价维度主要以作者认可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内涵为基础,大都涵盖了不同领导者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应用过程中部分外显事项所涉及的内容,但由于未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应用两个场景进行明晰的区分,导致在具体评价事项上出现差异。第二,由于忽视了对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本质的全面考察与深入理解,现有评价维度对其展开程度是不充分的。首先,在现有文献中,尽管领导者在信息化规划、信息化服务、信息化评价等外显事项方面的能力构成了其影响力的来源之一,且对外显事项进行的评价也体现了对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结构中部分组成内容的评价,但仅以该评价内容来表征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是不完整的。例如,由于现有文献中教育信息化领导力评价维度涉及的外显事项与传统的教育管理行为间存在较大的重叠区域,如果在评价维度中缺少对影响力的完整考察,就会弱化教育信息化领导力与该场景中管理能力的区分度,容易将两者等同起来,因为传统的管理行为中同样会涉及愿景与规划(战略管理的领域)、决策(如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服务、组织、协调、控制、评价、管理文化等理念或要素。这会引发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概念在实践论层面的必要性与合法性危机。在本体论层面,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特指教育信息化场景中的影响力,以有别于其他相近概念,这使其具有了存在意义上的合法性,但在实践中,由于缺少对这一“特指”的充分考量与评价,使得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概念难以与其他相近概念真正区分开。其次,对信息化领导力的评价中,有文献专门提出了对影响力的评价,但对其结构和内容的体系化阐释不足,如关于图书馆馆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维度的研究中,有学者提出应将馆长个人影响力纳入评价,其二级指标主要包括信息化意识、决策、规划、管理、沟通、评价能力以及信息化法律道德素养等[29]。该二级指标中的内容总体上属于与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应用相关的能力范畴,它能否完整地表征影响力结构仍需商榷。最后,部分前述文献中,虽然在论及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内涵时强调了影响力和被领导者的主动追随[9,11,13,28],也在教育信息化领导力评价维度的具体展开中涉及了非职位权威影响力的相关事项,但对后者系统性的探討仍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除了侧重于部分外显事项上的专业能力之外,仅是个别地论及信息素养[26,28]、沟通协调能力[28]、个人影响力[29]等其他与非职位权威影响力相关的事项,却未能对非职位权威影响力展开进行更完整的论述。事实上,非职位权威影响力是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概念成立的关键条件,正是由于非职位权威影响力的存在,才产生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内涵中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吸引与被领导者的主动追随。总体而言,现有文献对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结构与内容评价的体系化和展开程度上尚不够充分,使得对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在评价维度的完整性上存在缺失,也容易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概念在实践层面丧失独特性。

综上所述,由于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本质是领导者在教育信息化场景中的影响力,因此影响力必然蕴含于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各种形式的自我表达中,即影响力与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自我表达具有共在的对应关系,它能够映射出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完整构成。故而,本研究在构建后者的评价维度时,将以其本质——领导者在教育信息化场景中的影响力为基础,并通过对影响力结构的体系化认知和展开来构建评价维度。

(二)影响力视角下教育信息化领导力评价的理论来源及维度构成

影响力提供了一个审视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及其内容构成的新视角,从而有助于形成关于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更具体系化、更加完整的评价维度。进一步地,由于影响力及其结构是在领导力的自我表达中映现的,因此探究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评价需要回归到领导力理论研究本身,其中,影响力结构构成了透视领导力评价维度的重要视角。

在经典的领导力理论研究中,对被领导者产生影响的方式的研究是围绕对领导者的研究而展开的,主要涉及三种研究取向[31]:一是领导特质理论,它认为领导者拥有的某些特质使其能够更有效地领导和影响他人,领导力水平由领导者个人特质决定;二是领导者风格(行为)理论,该理论认为领导效能取决于领导方式或者领导风格;三是领导情境(权变)理论。它认为组织面临的环境千差万别,不存在恒定的、最佳的领导风格,有效领导力要同时考虑领导者、被领导者和情境因素间的相互作用,领导风格因情境不同而存在差异。之后,随着领导力理论研究的不断拓展,形成了更加丰富和多样的研究取向。有学者将目前的领导力理论归纳为“特质理论”“行为理论”“权变理论”“变革型领导理论”等14种类型[32]。与最初的三种理论相比较,后期发展出的理论本质上是对原有三种理论更精细化的延伸或是对原有理论的某种结合。例如,变革型领导理论更强调领导者改革创新的个性特质以及与实现变革相匹配的领导风格;仆人式领导理论侧重于为下属在权利、信息和组织愿景共享等方面提供平等的组织环境,其实质是一种更具体的领导风格,等等。因此,三种经典理论是领导力研究的基石,同时也为影响力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分析框架。

在领导力的三种理论中,领导特质理论侧重于研究领导者的个人特质,强调由领导者个人特质生成的魅力感召和影响了被领导者,引起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主动追随,它主要由领导者的品格与才能构成,如正直、自信、勤奋、决断力、学习力等。进而,领导者正面的个性特质受到了被领导者的积极评价,赢得了被领导者的拥护,以此生成了对被领导者的非职位权威影响力。领导情境理论是对领导行为理论的优化和升级,它将领导风格(领导行为)的选择纳入到特定情境中综合考量,使领导风格与相应的情境相匹配。这首先意味着领导风格适应于工作任务呈现出的特点;其次还意味着它照顾到了被领导者的特征,即对被领导者心理状态、情感、知识构成等个性化特征的理解,以及理解由以上因素综合作用而呈现出来的、被领导者的总体状态。因为真正理解被领导者,所以能够以适宜的领导风格施加于被领导者。最终领导风格在领导者、被领导者以及领导情境之间寻求到三者的有机统一和一种最佳的平衡,从而产生了有效的领导力,即领导者在行使职位权威的过程中增强了职位权威影响力。

可见,在领导力理论中,与职位权威影响力维度形成对应关系的是领导风格,它意指与特定情境相契合的领导方式与激励方式。职位权威影响力正是以领导风格中的上述两种方式对被领导者施加影响,并产生相应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以强制性特征普遍地存在于各类正式组织的日常工作中。与非职位权威影响力维度形成对应关系的是领导者个人特质,它包含了品格与才能,其中,才能既指一般性的能力,又涵盖特定事项上的能力。需要进一步阐释的是,首先,在职位权威影响力意涵的“强制与服从”关系之中,领导风格体现出领导者会考虑具体领导情境及被领导者特征而采用差异化的领导手段。领导风格实质上是职位权威的表达形式,它的展开过程依托于职位权威来实现,契合情境与适用于被领导者的领导风格将激发被领导者的能动性,以及对领导者行使职位权威方式的正向评价。于是,领导者在职位权威的表达过程中,以更有效的激励方式与领导方式提升了职位权威影响力和作为整体的领导力。其次,在非职位权威影响力维度中,理想的个人特质将在领导力开展过程中以增加非职位权威影响力的方式,整体上提升领导力。最后,由于不同情境对领导者的诉求存在差异,领导者个人特质中品格与才能包含的具体内容,以及领导风格等都会因情境而异。

综上所述,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评价维度可以从影响力视角构建,结构上分为领导风格与个人特质。其中,前者对应职位权威影响力,由激励方式与领导方式构成;后者对应非职位权威影响力,由品格与才能构成。另外,教育信息化两个场景涉及事项上的能力属于才能的范畴,反映了做事的专业能力。其中,依据教育信息化建设流程涉及的主要事项,可将其分解为:信息化规划能力、信息化实施能力、信息化建设评估能力、专业型信息化队伍培养能力和信息化建设保障机制构建能力等。依据教育信息化应用涉及的主要事项,可将其分解为:信息化管理能力(对信息化环境和信息化资源的管理,以及对人的信息化管理)、信息化运用指导能力[33]、信息化应用评估能力、信息化队伍培养能力和信息化应用保障机制构建能力。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评价维度具体如图1所示。

对图1评价维度的补充说明:第一,通过界定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与教育信息化应用过程两个不同场景,进一步厘清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概念的内涵,使评价过程更加清晰和具有针对性,避免在评价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时对两个不同场景的不加区分与混用。第二,在领导风格的构成维度中,激励方式是一种双向激励,它同时包含了正向和负向的激励;领导方式意指领导者的具体领导手段,即领导者是否因差异化的工作内容和被领导者特征而采用恰当的领导手段。总之,领导风格反映了领导者运用职位权威对被领导者施加影响的方式,适宜的领导风格能够赢得被领导者的接纳,从而增强领导者的职位权威影响力。第三,每个维度中最具体的评价指标会因为情境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由于不同情境对领导力在具体诉求上的差异造成的。

四、结   语

在信息化社会新常态中,教育组织的信息化状况会影响其在社会体系中的生存质量、效能与竞争力。作为教育组织中的主要决策者,相关领导者能够在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其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水平将制约或者有力地促进上述过程中的效率和效益。对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相关研究可以为实践中领导者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力评价和改善提供有益的借鉴。本研究通过梳理、厘清已有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概念的差异化内涵及各自指向的应用场景,旨在使理解和评价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思路更有针对性。进一步地,本研究以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本质作为构建评价维度的基础和起点,目的既在于弥合评价维度与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内涵的割裂状态,以保持两者间的内在一致性,又在于从结构和内容的展开上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评价更具有完整性。未来,需要结合特定的教育信息化场景,进一步细化不同情境中涉及领导风格和领导者个人特质的更具体指标,使得教育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是契合情境的和现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姜宁宁.走向行动主义:互联网社会中的组织哲学[J].南京社会科学,2018(7):72-78.

[2] 张建红,姜淑慧.大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内涵分析与模式建构[J].江苏高教,2018(9):66-68.

[3] 赵磊磊.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概念、生成及培養[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7(3):19-24.

[4] 杨晓宏,梁丽.全面解读教育信息化[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7-33.

[5] 顾小清,郭日发.教育信息化的回顾与展望:本土演进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2):13-20.

[6] 吴砥,王杨春晓,彭娴.教育信息化标准研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1):45-51,76.

[7] 杨宗凯,吴砥,郑旭东.教育信息化2.0:新时代信息技术变革教育的关键历史跃迁[J].教育研究,2018,39(4):16-22.

[8] 汪基德.从教育信息化到信息化教育——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之体会[J].电化教育研究,2011(9):5-10,15.

[9] 黄荣怀,胡永斌.信息化领导力与学校信息化建设[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5):11-17.

[10] 孙祯祥.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构成与模型[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4(2):3-7.

[11] 张虹.高校领导者信息化领导力理论模型构建研究——以组织变革为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9):29-34.

[12] 谢忠新,张际平.基于系统视角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4):73-77.

[13] 霍国庆,孟建平,刘斯峰.信息化领导力研究综述[J].管理评论,2008,4(4):31-38,24,64.

[14] 赵磊磊,代蕊华.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与领导效能:内涵、特征及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16,28(5):49-56.

[15] 颜荆京,汪基德.幼儿园园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及理论模型[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4):52-58.

[16] 海因茨·韦里克,马春光,孔茨,等.管理学精要国际化视角[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18.

[17] 李朝智.基于情商的领导力提升途径探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0(1):90-93.

[18] 胡月星.怎样理解领导力[J].中国领导科学,2018(2):53.

[19] 金兼斌.党政干部的领导力与网信素养[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7(6):14-17.

[20] 英配昌.学校发展中的校长领导力——兼谈校长领导力理解的误区[J].教育科学研究,2009(12):28-31.

[21] 贺善侃,张天丰.从柔性领导力开发谈提高政府公信力[J].理论探讨,2012(3):159-163.

[22] 李利文.非权力领导力的实现机制——基于网络意见领袖的分析[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5,17(3):91-97.

[23] 程杞国.从管理到治理:观念、逻辑、方法[J].南京社会科学,2001(9):47-50.

[24] 曹现强.公共性的现代回归:从统治到治理——对治理理论的一点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07(1):18-21.

[25] 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赵睿,肖聿,戴旸,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53.

[26] 杨蓉,王陆.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估指标体系初探[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2):47-48.

[27] 谢忠新,张际平.基于系统视角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4):73-77.

[28] 孙祯祥,任玲玲,郭旭凌.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概念与评价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35(12):34-40,62.

[29] 杨庆书.高校图书馆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4):80-84.

[30] 黄惠兰.高校图书馆信息化领导力理论模型与评价指标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8,40(4):1-9.

[31] 李明,毛军权.领导力研究的理论评述[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5,16(6):91-102.

[32] YEGANEGI K, ZADEH A M. A review of new leadership theories and its components[J]. SSRN electronic journal, 2018,7(2):223-234.

[33] 李玉斌,武书宁.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2):14-17.

Connotation, Essence and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ICT Leadershi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luence

YANG Xiaohong,  LI Ce

(Schoo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Abstract] Presently, there ar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leadership in academia, such as leadership in process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leadership in process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application, and leadership that is both. In evaluating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leadership, the existing evaluation systems focus on the evaluation of external matters, neglecting the systematic consideration and evaluation of its internal essence. This study holds that the connotation, essence and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leadership should be re-exam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ssence of leadership, namely influence. In this perspective,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leadership refers to the ability of leaders in educational field to attract and influence the led both in process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application, and to continuously achieve organizational goals, whose essence is the leader's influence in information-based context, and it is the key to distinguish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leadership from other similar concepts.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leadership should be based on its essence and combined with the leadership style and personal traits in leadership theory to construct evaluation dimensions so as to maintain the internal consistency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and connotations and the integrity of the evaluation dimension.

[Keywords] Non-positional Authority Influence;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Leadership; Evaluation Dimension

[作者簡介] 杨晓宏(1965—),男,甘肃正宁人。教授,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研究。E-mail:yxhjs@263.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