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骨随想

2022-05-30屈文焜

海外文摘·文学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刘鹗殷墟甲骨

屈文焜

一个偶然机会,我窃取了袁猛被封存的一箱旧书,其中有本《老残游记》。批判之余随手翻翻,大概明白了意思,就是老残把自己没整囫囵,却摇个串铃浪迹江湖,想用头脑与药草革社会不公的命。还说有个白妞,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她说唱书无不神魂颠倒:“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此宫彼商,彼角此羽,相协而不相同,如珠鸟一双。这哪里是个江湖郎中的感觉,分明是对复调音乐模仿交替、对比变化的专业演讲。据说一个世纪以来,《老残游记》印行中文版本186 种,并被译为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广为流传。这事儿和龙骨有啥关系呢?

有关系。

老残是刘鹗之号,字铁云,据美国人编的一本文学辞典介绍是哲学家、音乐家、数学家等几乎和作家没啥关系的十多个“家”。有人感叹,中国近代史上从未有人像刘鹗这么多头衔。其实古代史上也没有,仔细看该书封面就没写作者。但这位清末奇才还得补充个“甲骨学家”。

甲骨是龟甲与兽骨的简称,民间叫龙骨,是一味药。据《中药名大典》介绍,龙骨为古代哺乳动物如三趾马、犀牛、鹿类、牛类、象类等的骨骼化石。中医学上将其用来治病,认为有镇心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之功。但是,20 世纪30 年代某一天,老中医开的老方子突然不灵了,药店断药。有人一打听,说出大事儿了。《华北日报》副刊登载汐翁的一篇报道:刘鹗客游北京寄寓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家,王氏从服用的中药龙骨上发现有契刻篆文;随后王、刘走访药店大量收购龙骨,刘鹗还编印成一本书叫《铁云藏龟》。该文提示:此“为我国古代文化上之一重大事件,世人所当注意也”。这一迟到的“离奇秘闻”立即引起社会反响,差不多妇孺皆知,以至于近百年来诸多大师也不得不出面进行辨析说明。

龙骨成为一门学问,身价倍增,因此郭沫若赋诗“一片甲骨惊世界”。然而,世界很残酷。1900 年庚子之变,西方列强组成八国联军借镇压义和团之由,悍然发动对华武装侵略战争,烧杀淫掠,无恶不作。这是中国历史的至暗时刻,民族耻辱病症难能疗愈,并屡屡发作,甲骨也好,龙骨也罢,总而言之,肉被别人吃光了,剩下的骨头还得当药吃。不是我这样想,当朝最高教育机构国子监祭酒也这么想。可这服五味杂陈的药偏偏就让他抓上了,平生嗜古成癖、咬文嚼字的王懿荣,终于嚼到一块硬骨头,并借助《史记》《说文》从若隐若现的划痕上辨识出几位古代帝王之名。

而此时京城失陷,整个宫廷已空无一人,临时兼任团练大臣的王懿荣自知无力回天,便留下一纸悲怆的绝命书投井殉节了。

甲骨文的发现者王氏死后家道中落,其收藏的大部分甲骨被转卖于好友刘鹗。1903 年,《老残游记》连载的同时,作为“抱残守缺斋所藏三代文字第一”的刘氏《铁云藏龟》石印出版。这是甲骨学史上第一本专著,但它一般被称作著录资料,显然后学者犯了“轻敌”的老毛病。该书自序近1500 字,考释内容过半,辨识四十多字,并确认“殷人刀笔文字”,当为最早成功断代鉴定和考释甲骨文的开山之作。

无奈战火纷飞硝烟弥漫,此时中国人的碗端在强盗手里,龙骨也不能当饭吃。1904 年,上海各界发起成立万国红十字会,枪林弹雨中开展赈灾活动。古道热肠的刘氏立即搜罗细软变卖田产,倾其所有凑捐垫银一万二千两,带领志愿者历经险阻进抵北京,向无告灾民分发口粮,掩埋同胞尸体,孰料却因此为他悲剧命运埋下祸根。随后袁世凯调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即以“私盗太仓粟罪”密令缉捕刘鹗,骂过赃官骂清官,老账新账一起算,“著发往新疆,永远监禁”。流放途中,刘氏病逝于迪化(乌鲁木齐)戍所。

有个叫李成的剃头匠。

剃头刀可不好玩,手艺再高也难免刮破擦伤。忽一日来了灵感,随手把半截老骨头碾成粉末,敷在划破的头皮上,顾客还没来得及感觉疼痛血就止住了。

神奇的“刀尖药”不胫而走,很快在金皮彩挂各色江湖行当中传播开来。李氏干脆弃本逐末,把田间地头捡拾的兽骨、龟甲、鹿角等收集起来,一律当“刀尖药”原料龙骨卖给药店。店掌柜发现有的龙骨长着字,如符箓秘文怕不吉利,便让李成刮去字迹再拿来,一斤六文钱(一文钱可换两个馒头)。

也许正是剃头匠没刮干净的几片龙骨流入北京菜市口西鹤年堂药店,恰巧被王懿荣拿到,如获至宝,竟引来众多古董商的寻宝之旅——啥叫古董,“杂古器物不类者为类,名骨董”。甘宁俗语就叫胡日鬼的货,看不懂识不透的那种人或东西。“骨董”用于龙骨可谓实至名归。七十二行古董为大,金皮彩挂全凭说话。这东西好赚钱又有人舍得出高价,王氏的山东老乡闻风而动,随即在京冀鲁豫展开地毯式搜查。这伙人有个领头的叫范维清,又名范寿轩,字缉熙,系山东原潍县西南三十里范家庄人。范氏在古董行名气很大,剃头匠李氏倒腾龙骨不久,他就顺藤摸瓜找到源头,率先做起囤积居奇的生意。如果说李氏是皮行的新生“个体户”,那范氏就是最早的“药贩子”。他通过潍坊老乡金石学家陈介祺认识其好友兼姻亲王懿榮,王氏和刘氏的龙骨大都是经他和同乡赵执斋之手购得的。

刘鹗《铁云藏龟》石印出版,将少数学者把玩的秘籍公告于世,遽然引起“骨”市一路狂奔:由最初六文钱一斤飙升至每字一二两银子(五两银子可供普通农民生活一年),迅速成就了一个冷门暴利行业。随之而来的是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学人和古董商,以及层出不穷的谎言与造假。早期的假还是半真半假,老骨头上造新字,或字少的骨头上造更多字,以使其增值。

仿作文字大多不成句读,杂乱无章,甚至中间夹杂倒字或奇花异纹。后来老骨头少了,便找来新鲜骨头经烟熏火燎,又造些似是而非的句子。古董商多不识货,只知看字论价。即使王、刘也不免上当,如《铁云藏龟》选入1058 片,其中有4 片赝品。故章太炎借机说事,认为甲骨为速朽之物,就是“以赝器仇正史、以甲骨黜许书”的荒唐之举。一口咬定“作伪有须臾之便”,学者传播甲骨文为“非贞信之人”。(《国故论衡》)河北有个蓝葆光,被称为仿刻奇才。看上去像文弱书生,从小好逸恶劳,染上吸大烟的恶习,但心灵手巧,以伪造古董为业,雕骨刻玉之工尤精。他随身带个小册子,见甲骨碎片就抄些单字,倒顺不分正误不论。看到拓片之类也抄,但始终不识一字。无知者无畏,也给了他无限想象力,拿字不当文章,敢想敢干,说写就画。他不是照猫画虎,而是照猫画狗,那就不是一族动物,当你连猫都不能辨识的时候,画虎画狗自然没啥关系,横竖撇捺就是骨头上耍刀子。开始照着册子刻,顺字顺刻,倒字倒刻,技法日臻成熟,便信刀由之随意乱刻。古董商听说蓝氏藏品甚多,便争相前来求购。于是乎假古董骗同行,同行又骗外国人。加拿大人明义士是研究甲骨文的西方学者第一人,他在齐鲁大学任教时的讲义坦言:初期“所得之大者,乃全为伪物”。据说,蓝葆光奇葩式造假持续数十年,后来居然把伪作拿到甲骨学家面前炫耀,当作礼品赠予董作宾。那个完整的龟腹甲背面仍保留原始钻灼痕迹,正面则为工整的仿刻文字,乍看和出土的差不多。但董氏瞅一眼就知道他不懂文例,刻辞地位和左行右行都不合。

2008 年推出的《北京大学珍藏甲骨文字》是一部重要的大型甲骨学研究著作,收入旧藏共3000 片。

《铁云藏龟》问世第二年,朴学大师孙诒让突如其来,他苦读两月,据此资料进行再研究,不仅对甲骨文初步分类,并对单字逐个辨析,既释文字又考制度,写成《契文举例》一书上下两卷。奇怪的是,孙、刘前后脚走了大致相似的路子,书没出版人又呜呼了。更奇怪的是,成书后明明抄过几个副本寄送征询意见,却从此诡异地飘失了,多年来下落不明。罗振玉与刘鹗是亲上加亲的儿孙亲家,罗的女儿嫁了刘的儿子,后来罗的孙女又嫁刘的孙子。命运之神的眷顾,学人相惜通共有无,成就了刘、罗两代姻缘。当然关系归关系,问题归问题,拖着前清遗老辫子的罗氏自1902 年在刘家看到甲骨墨拓本就被迷上了,并意识到,绝不能仅仅停留在遗物上煞费苦心,而要尽快找到出土地。罗氏只知道龙骨是山东潍县古董商倒腾来的,但有据可查的就一句话“出土在河南汤阴属之古牖里城”(《铁云藏龟》),即今汤阴县北约十里处,传说周文王姬昌被囚后推演先天八卦之地。又有人说在牧野大战发生地河南卫辉,还有人干脆说就在山东潍县。

到底从哪里来,广袤的华北平原何以有如此之多遨游大海的灵物?谁在这些来历不明的白骨上留下累累刻痕,浩如烟海的史籍怎么没有记载?古董行讲究道性,看货不问来路,问死不说实话,谁都不会断了自己的财路。所以啊,古董商本身就是“古董”,一般人看不懂识不透,没两下子谁会干这个。可罗振玉也不是吃干饭的,被东洋鬼子视为与盛宣怀、程泽山、端方、完颜景贤等齐名的收藏大家,当然他很明白这就是一桩生意,不能当书念。谁怕谁啊,乌龟怕铁锤,撬开别人的嘴才是硬道理。

来自河南开封的古董商终于开口了,他边掂量手中银子边摇头晃脑哼唱起来:“罗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那个)安阳小屯不在洹水边,面朝黄淮海哪背靠太行山……”呵呵,醉眼蒙眬的罗氏感觉这世界仿佛颤动了一下。

安阳小屯村,明代之前尚不存在,清代也只有约30 户人家,它就这样举重若轻地一醉成名了。它注定要在近代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殷墟甲骨、敦煌经卷、战国秦汉竹简、内阁大库档案)中火一把。

《中国甲骨学史》把1899—1927 近30 年时间称为甲骨文研究的“初期阶段”(也称“草创时期”),包括甲骨发现、搜集与流传。如果这个分期不错的话,罗振玉就是整个初期阶段绕不开的焦点人物,尤其是中段10年。简言之,可概括为三句话:一是甲骨搜集,从1906年至1911 年已逾万片,最终达三万余片,占前三十年出土甲骨的百分之三十,是中国收藏甲骨最多的人;二是确定安阳小屯村为甲骨出土地,先后亲自前往或派堂弟罗振常等进行实地考察,考定为商朝晚期都城,为后续殷墟发掘提供了重要参考;三是1910 年出版《殷商贞卜文字考》,在此基础上增补改写完成《殷墟书契考释》,与王国维并称“罗王之学”。毫无疑问,作为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人物,罗振玉同所有成功者一样是站在前人肩膀上超越了前人的。但他万万没有料到新的历史性的一页又翻开了,1911 年10 月10 日,武昌城头一声枪响,风卷残云皇权轰塌,着实把罗氏吓出一身冷汗。他惶恐不安地哀叹“异学争鸣,斯文将坠”,一头扎入日本京都寄人篱下,既做学者又当商人,既治新学又做遗老,直至1919 年回国,令人不齿。

树欲静而风不止。此时我不能不说到甲骨学史上围绕两本书和一个人展开的一场旷日持久的纷争——两本书是《契文举例》和《殷虚书契考释》,一个人就是罗振玉。

先说第一本,前文提到孙诒让寄送《契文举例》抄本下落不明一事,直至1916 年底,王国维偶然从罗振玉堂弟罗振常主办的上海蟫隐庐书店见到了,是刘鹗二公子刘彝仲(刘扆仲)携来出售的。罗振玉得此书稿仅两三天便决定编入《吉石庵丛书》,在日本代为出版。这本来是值得庆幸和肯定的事,却遭遇了学界高度质疑:“罗印本”究竟来自何方?据陈梦家等前人查考披露,当年孙氏寄送抄本的正是罗振玉、刘鹗和端方。刘、端早已亡故,也未见留有任何相关记录,唯一明确表示“手稿见寄……五六年来都不复寓目”的只有罗氏一人。据此推断:多年后罗氏写作出版《殷商贞卜文字考》及《殷墟书契》时的确参考了孙氏成果……而且孙氏“所认的对的以及和罗氏水平相等的共185 字”(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罗氏却反过来对孙氏抄本作出“得者十一而失者十九”的明显不实评价,涉嫌“此地无银”而为之,有掩饰心迹的用意。

再说第二本,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初版本两册,永慕园印,刊行于1915 年初,王国维作序跋并亲手抄写成书。这本书的出版“使甲骨文字之学,蔚然成一巨观”(郭沫若语)。也正是这本书出版后,天灾人祸造成罗、王关系失和,特别是1927 年王氏黯然沉湖自尽,遂掀起一场关于该书著作权问题的归属之争,忽隐忽现伴随百年甲骨文研究史,卷入这场纷争的既有罗、王后裔及弟子,也有学界名流,如傅斯年、陈寅恪、郭沫若乃至“末代皇帝”溥仪等。最早见诸文字的是周传儒的《甲骨文字与殷商制度》(1934 年版),但更具影响力的是傅斯年在其藏书《殷虚书契考释》(1927年印行)的多次批语,或转述陈寅恪的口授质疑,大体与后来傅氏在《殷历谱》(1945 年版)序中表述相似:“ 此书题罗振玉撰,实王氏之作,罗以五百元酬之……”对此,正反双方各执己见,终成一桩未了公案。

历史学家的悲剧在于他们总是活在往事烟云中,做马后炮,把别人说清楚了却说不清楚自己。

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横跨洹河的南北两岸,古称“北蒙”,甲骨卜辞中又称为“大邑商”“邑商”。

王国维自沉昆明湖第二年,即1928 年,董作宾入傅斯年创办的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遂被委派至安阳殷墟做实地探访考察并主持第一次发掘工作。傅、董先后就读于王氏任导师的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可谓甲骨学史上又一次鬼使神差的传承。随后,美国哈佛学成归国的李济、梁思永加盟,前后十年间,对已是私挖乱盗满目疮痍的殷墟进行了十五次大规模科学发掘,发现宫殿区商王陵等重要遗迹,断定为晚商都城遗址(约前1300 年—前1046 年),历八代十二王二百五十多年。與此同时,郭沫若、唐兰、于省吾、陈梦家诸氏,直接或间接受益于“罗王之学”。尤其是郭沫若,受党嘱托东渡日本期间,常常穷得连毛笔也买不起,在刑士与宪兵双重监视下作研究,相继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篆》等,有许多石破天惊的论断,是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甲骨文与商代史的拓荒之作。

埋葬祖先的土地就是历史,历史就是祖先。3000多年前的殷人相信:有的先人死了会成为鬼,有的先人死了会成为神,鬼神灵魂永在,具有预知掌控俗世的神力。于是乎,他们便创造出一种向鬼神请示汇报的占卜仪式,以此作为商王室决策行事,包括祭祀、战争、渔猎、天象、收成以及生死病梦的重要依据,以趨吉避凶。占卜前先对甲骨材料进行修复打磨,然后用刀在其背面按需求挖成排行不等的枣核形凹槽,槽旁再钻小孔。当朝史官“贞人”发问后,即用燃烧木条对准凹槽进行灼烫,边烫边吹,骨面受热崩裂出现“卜兆”,据此裂纹走向判断好坏。最后在“卜兆”旁刻辞记录全部信息——这些契文卜辞渐成系统,便被研究者称为“甲骨文”。例如一片甲骨记录癸卯日贞问《今日雨》的卜辞:“今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南来雨,其自北来雨。”

这是诗意盎然的古老“天气预报”。占卜今天会不会下雨,如果有雨是从哪个方向来。雨会从东面来吗?还是从西面来?雨会从南面来吗?还是从北面来?仿佛孩子出门前询问:是否要带上雨具,雨点很大还是很小,有没有电闪雷鸣。质朴天真,简洁明快,堪比远古《弹歌》及汉乐府《江南可采莲》。

就甲骨文120 年惊世骇俗的研究而言,重要成果在后期,突破性进展在中期,而难点在草创期——命运多舛一言难尽。这是个前赴后继的系统工程,几代人为之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据1984 年统计:国内外(包括日、加、英、美等)总共收藏殷墟出土甲骨文材料154604 片。其主要载体龟甲来源于膠龟和地龟两种:有中华膠龟、乌龟、黄纹龟、闭壳龟属和陆龟属池龟,除乌龟为当地出产外,其他均来自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一带,最大一片龟甲与现代产自马来半岛的龟为同种。作为药物的“龙骨”已完成了那个时代赋予治病救人的使命,最新版药典也不再增录濒危物种或化石作为中成药品种,严禁挖掘盗卖;而作为承重结构和精神文化的“龙骨”,已转化为支撑现代建筑的钢筋铁骨和国人的铮铮骨气。

拂去层层尘埃,我听到了人类童年的哭泣:有时候皮值钱,有时候毛值钱,有时候骨头值钱。数十万计血肉模糊的龟甲以及牛骨马骨鹿骨羊骨人头骨,如何让疼痛的记忆穿越历史,千里迢迢向死而生,也许并非听天由命。伟大的甲骨文包含单字4500 个左右,目前学界达成共识的尚不足三分之一。它们是人话和神话的合二而一,不断嬗变传承至今,已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

龙骨是一味药,我小时候就知道,也吃过。以为真是“龙”的骨头。

把龙骨和甲骨文联系起来是认识字以后的事。我家有本上世纪50 年代出版的《新华字典》,我一直带在身边,现已非常破旧了。在没书读的年月,我曾经抄录背诵过这本字典。“字”的条目下有甲骨文、钟鼎文、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七种书体的“和平万岁”举例,印象非常深刻。

而今天,站在安阳殷墟遗址前,我在想:这就是一所学校,曾经创造文字的先生就在地下,他一定在考问我:三千多年过去了,你能认识几个字啊?

猜你喜欢

刘鹗殷墟甲骨
小说家刘鹗也是慈善家
字溯甲骨∙文承龙韵
说甲骨新缀所见的“南孟”与“奠子方”
甲骨释字四则
殷墟随葬乐器补议
遥望殷墟——音乐考古与商代史
刘鹗古琴藏品留传考
殷墟
刘鹗和他的《铁云藏货》——《中华珍泉追踪录续篇》(十七)
人间正道是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