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去的年》的传统文化教学实施

2022-05-30浦海燕

文学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莫言传统文化

浦海燕

内容摘要:《过去的年》是我国著名作家莫言的作品,主要讲述了作者儿时家中过年的热闹场面,并总结出了过去的年的三个特点:美食的诱惑、神秘的氛围、纯洁的童心。整篇下来,文章都充满着浓浓的传统中国年的气息。为此,在教学中,应当充分挖掘文章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将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知中国文化,并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本文就以《过去的年》中的传统文化因素为例,充分利用其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引导学生深刻的感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莫言 《过去的年》 传统文化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数不胜数。但由于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在慢慢消失。而且现代人受到西方国家的思想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崇尚“洋物”。他们喜欢吃KFC、麦当劳、汉堡王这些快餐,而不愿意吃粽子、饺子这些传统食物;他们喜欢听动感DJ类的音乐,而不喜欢我国传统的戏剧文化;他们喜欢过洋节,而不知道端午节、重阳节是何物;追求自认为的偶像,却忽略了保卫我们的民族英雄。身为教师,就要尽自己绵薄的力量来纠正学生的“洋化思想”。为此,在教学中就要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将更多的传统文化带给学生。

一.在教学过程中整体感知传统文化

在讲授《过去的年》这一文之前,可以先以一个小任务来引入教学,每人献出自己一个想法,发挥自己的长处集体装扮教室,可以按照课文中提及的一些内容,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总之就要把教师装扮成自己理想中过年的样子。比如说可以准备若干张卡纸,将课文中提到的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写下来作为墙面装饰,年的传说、饺子的由来、福字的说法、守岁的意义等;还可以自己对春联、写春联、贴春联、挂花灯等。以上是一些活动的准备,另外还需要有形式上的准备:让学生仔细阅读莫言的作品,准备一些有关传统节日的演讲,如一些顺口溜,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写福字……如此一来,大家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建设中,有属于自己的内容需要表现,这样的课堂不仅氛围好,教学效率也高。

上課时,教师可以身着喜庆的中国红颜色的衣服,营造这样一种欢乐的氛围。利用多媒体播放几首广为人知的春晚歌曲,听到歌曲的一瞬间,仿佛真的置身于这样的欢乐祥和年中。通过以上的课堂导入,学生也有着浓烈的学习兴趣,此时就可以向学生介绍作者及作品。莫言的作品多以农村生活为主题,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记载了中国的乡土文化,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此时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大家有没有看过莫言的其他作品呢?有的学生就会提到《红高粱家族》、《檀香刑》等,这些都是莫言的经典作品,通过同学们的推荐,没看过的同学想必也不甘示弱,课下也会多用功的。

接着就步入课文的学习,待学生通读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各自发言:过去的年有哪些特点?有什么习俗?与我们现在的年有什么区别?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有的提到过年要吃年糕,意味着往后的日子一切顺利节节高;吃鱼头,意味着来年财运亨通……伴随着课文的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会到更多的传统文化,也了解了更多过年的习俗,丰富了课堂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知识。

二.在品读文字中感悟传统文化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莫言所描述的《过去的年》的特点,本文对过年的仪式感和过年前的时间节点做了一个表格,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的浏览文章,完成表格的浏览和填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充分的讨论,成员之中回答不完全的地方可以由本组其他学生来补充进行回答。

结合过年时间点表格,教师可以采用问题驱动法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以表格为信息筛选的基础,能够为学生划重点,针对现在过年的情况和过去过年的情况进行比较。根据表格提供的内容,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讨论主题:在过去的年中,孩子过年与大人过年态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这样?通过这个问题的设计,可以在班级内进行学生分组,组与组之间分别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对过年的兴趣感,能够让学生失去的年味被唤醒。与此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通过充分的竞争与合作,营造出积极向上、积极进取、良好竞争的课堂氛围。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可能会形成这样一个讨论结果,孩子是盼望过年的,因为过年可以吃好东西,穿好衣服,而且面临人生的道路又进步了一步,又成长了一岁。但是大人不喜欢过年,因为年关难过,过年意味着一笔巨大的开支,而且时光的流逝,对大人的心理构成了强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感觉到衰朽的残年在滑落。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对过去的年有一种记忆的回放感,也能够让他们感觉到过去人们生活的艰辛,焕发他们对过去的一年的思考,让他们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中能够进行换位思考。那么在这个表格的呈现中,我们也可以感觉到过去的年的一些特点:

1.包饺子、煮饺子、吃饺子的过程:过去过年的时候吃饺子,不同于现在吃饺子,现在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每天都可以吃到饺子,想吃就吃,随时随地都可以吃。但是在过去的年中,饺子是一种极端的诱惑,是只有过年才能吃得到的。作者通过对饺子这种美食的极端诱惑感描写,表现出了作者小时候对年关的盼望,对美食的渴望,呈现出一种纯洁而单纯的童心和童趣。

2.幻想施舍腊八粥的场景: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在过去的年中,腊八节是代表一个年的起始点。作者通过对腊八粥这种美食的期盼,通过对幻想施舍腊八粥的场景的描写,表现出对年的期盼。但是如今的学生对腊八节的意识已经很淡漠了,他们每天都能吃到营养粥,而且超市中也有很多成品八宝粥,可以随时随地购买,所以说现在的学生失去了对腊八节的崇拜和期盼。而通过这种对比,我们也可以显示出作者在过去的年中所保持着那种最原始最纯真的盼望和期望。

3.扮财神的故事:而初五是每年迎财神的时节,作者通过当时的欢乐气氛细致入微的描写,呈现出了作者纯净的童心和童趣。通过对扮财神这一环节字斟句酌的描写,我们可以体会到当时春节浓浓的仪式感,这种仪式感在现代生活中应该继续发扬和传播,让现代的学生也保持作者的那份纯洁的童心。

三.在课文分析中渗透传统文化内涵

《过去的年》的第一部分当中主要讲述了年与春节的关系及其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我国传统文化的知识,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发展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黄河、长江流域孕育了我们数万万中华儿女。这里不仅是中华文化的起源,更记载着我国千万年来的优秀文化。春节与农业生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春节的到来意味着严寒的冬天马上就要过去,春天即将到来,伴随着新一年的农业生产就要开始了。所以,在几十年前,农村地区都是以阴历日期的春节当做年,也只认可大年初一是新年的头一天。直到今天,春节也是中国人一年一度最重大的节日,漂泊的人们也只有到了春节才会归心似箭,任凭车票多难买,距离多远也要回家与家人过团圆年,这样的氛围才称之为过年。说到这里有的同学也深有感悟,亲身经历过春运,有着自己非常难忘的回忆;也有同学很形象的描述了父母带着自己每年过年都会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感受这种阖家团圆的新年氛围。

《过去的年》的第二部分则是以时间顺序来讲述了我国的一些传统习俗。腊八、小年、除夕等。在讲述腊八的习俗时,除了对施粥场面进行说明以外,还可以引入腊八节的由来、腊八粥所需的食材及营养价值、腊八蒜的制作等内容,在介绍传统文化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鼓励学生多食用有营养的食物,如腊八粥,既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传自印度。之所以要在腊八节的时候吃腊八粥,是因为腊八这一天节气会进入一个寒冷的阶段,所以在这一天全家一起使用腊八粥,不但代表着对传统文化的延续,而且是为了增健体魄。一般北方比较讲究在腊八节的时候吃腊八粥,这种传统最早始于宋代,在清朝的时候尤为盛行。制作腊八粥的食物一般有桂圆,红豆,核桃,红枣,莲子,花生,杏仁,松子,榛子,白果等等,而这些石辅料掺在白米中,就熬好了一碗,美味的腊八粥。

课文中还提到了辞灶日,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小年,可以结合课文向学生讲述祭灶的历史,“辞灶”,顾名思义,就是告别灶王爷。在每年小年的这一天,传说中的灶王爷要上天进行一年的工作汇报,对这一家人的供奉情况表示回馈。灶王爷会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情况,所以在灶王爷上天汇报工作的时候,这一家人要举行送别仪式。送别仪式要进行一定的祭祀贡品的制作,比如说关东糖、糕点、红枣和饺子,然后由家庭主母带领着全家进行祷告焚香,口中一般都会念念有词:“灶王灶王,上天朝玉皇。进宫言好事,回家现吉祥”。在祷告完毕后,连同灶王爷的画像和黄纸一同在大门口烧掉,然后张表上新的灶马头,整个仪式才算结束。针对这个仪式的细节问题,老师可以向学生们提问灶马头该怎么貼,为什么过年要倒着贴“福”,具体说说春节是从哪天开始热闹到哪天算是结束呢?为了欢庆过年人们都要做哪些准备?另外还有关东糖、玉皇大帝、灶王爷等说法,都反映出我农业大国农村古朴而醇厚的愿望。

除夕夜是最欢快的日子,男人们负责张罗外部事宜,比如上坟放供品、挂灯笼、摆香炉等,女人们主要是做年夜饭、包饺子。而除夕夜还有很多有趣的习俗,守岁、换新衣、放鞭炮、祭拜神灵、给长辈磕头送祝福、吃饺子。在课文中提到:“在吃饺子之前,晚辈们要给长辈磕头”,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古代对于孝道有多重视,还提到说:“有一些孝顺儿媳白天包饺子时就在饺子皮上做记号,夜里盛饺子时,给公公婆婆碗里盛上带硬币的”,以此让长辈们欢欢喜喜过新年,通过课文中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习俗,引导学生遵守孝道,懂得百善孝为先的内涵。

四.在拓展延伸中传播传统文化精神

语文传统文化的教学离不开拓展延伸的环节,之所以设置此环节与课前给学生布置的小任务也是有关的。在课前让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有关传统节日的小演讲,此时就派上用场啦!不过课上时间有限,没有办法听取全部同学的演讲,所以只可邀请四位同学进行演讲。那么根据同学们准备的演讲内容,就抽取了准备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演讲内容的这四位同学。不得不说,同学们的演讲生动而形象,给课堂带来很大效果。一位同学以王菲的《水调歌头》作为背景音乐,声情并茂的诉说了中秋月圆之时的美好,以及远在他方的游子对家人的思念,期待与家人团圆相聚的美好期盼,让听者不觉得感慨万千;第二位同学完完整整的向我们讲述了端午节的由来与习俗,并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很多图片,以激昂的语调表达了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缅怀之情,让大家深感动容;第三位同学是找了一个以汤圆的形象为主的动画视频,向大家变展示变讲述了元宵节的由来及意义,让同学们听者看着都觉得非常有乐趣;第四位同学是以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向大家做介绍,重阳节以敬爱老人为主题,每到这个时候,同学们会到敬老院看望那里的老人,为他们送去最真挚的祝福。自唐代起就沿袭了这一传统,发展至今并将继续传承着,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中华文明习俗文化。

这样的拓展是以学生为主体而进行的一次课堂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还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更深刻的了解到传统文化的内涵。除了拓展以外,还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理解的能力,如课文中提到这样一句话:“如此的黑暗的夜再也见不到了,现在的夜不如过去的黑”,作者一直在强调“过去的”,足以证明过去的年给作者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可以看出作者对过去儿时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乡土生活的怀念。那么既然作者一直在强调“过去的年”,到底过去的年和现在的年有什么差别呢?由此给学生布置一个疑问,由学生来进行解答。有一个学生回答道:过去的年讲究的习俗更多,大家过的更认真淳朴。但过去的食材少、花样少,吃的少、玩的少,还是现在过年好,可以到国内各地玩,还有每次一听到收红包的声音格外开心。又一个同学回答:过去的年更有年味,现在一人抱一个手机仿佛在和手机过年。而且年夜饭总是在饭店吃,没有了家里做饭的热闹场面。这也就是作者在课文结尾中提到的:“饺子可以天天吃,没有了吃的吸引,过年的兴趣就失去了大半;人到中年更感到时光难留;没有了美食的诱惑、没有了神秘的气氛、没有纯洁的童心,就没有了过年的乐趣,但年还是得过下去,孩子自有孩子的欢乐年。”可以看出作者的一种失落的情绪,以及对过去的年的怀念之情。

在《过去的年》中讲述了很多中华民俗文化,在经过前面的讲解,学生对此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习作来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的力量,可以从传承孝道、发扬文化、传递情感、团结奋进等方面去写。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虽是一句玩笑话的谚语,但却体现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有父母的地方才是家,再苦再累新的一年也要陪伴父母,享受亲情的美好;放眼世界各地,有欢笑的地方就有中华儿女,春节热闹了中国,也热闹了世界,这是中华文化带给世界的美好;在这样的美好民族节日中,多了休憩,少了匆忙,走亲串巷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虽各族文化有差异,但都统称为中华文化,表明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之处。

综上所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在《过去的年》的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使得课文的讲述精彩万分。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是否有发展力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没有民族文化,就会产生异化,不打自垮。所以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在语文教学中格外重要,身为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是新一代青年人的责任与使命。

参考文献

[1]瞿林美.《过去的年》中的传统文化[J].文学教育(上),2019,000(005):116-117

[2]耿晓静.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析[J].教育(文摘版):00198-00198

[3]许庭杨.过去的年味[J].四川档案,2004

猜你喜欢

莫言传统文化
过去的年
爱如莫言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莫言:虚伪的文学
莫言坦承自己当下的写作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