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戏剧培养3~6岁幼儿健全人格的实验研究

2022-05-30陆春行秦春婷黄媛莲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健全人格人格戏剧

陆春行 秦春婷 黄媛莲

摘要: 人格是人的意志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幼儿期的经历对人的个性品质形成和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N市112名3~6岁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考察教育戏剧对幼儿健全人格培养的作用,使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显示:教育戏剧可以有效促进小、中、大班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教育戏剧在幼儿的智能特征、认真自控、外倾性、亲社会性这四个维度存在极大的积极影响;教育戏剧对幼儿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对女孩的积极影响大于男孩。

关键字:教育戏剧;幼儿;健全人格

一、问题提出

健全人格是指儿童及青少年人格结构中具有普遍性和积极适应性的典型人格特质,体现在认真尽责、坚持自制、自主进取、同情利他、乐观开朗等方面,并且能稳定、健康、均衡地发展。幼儿期是人格开始形成的时期,是多种人格特质发展的关键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发现:人格发展始于幼儿阶段,持续到青年初期。幼儿阶段的人格发展速度不均衡,在3~6岁阶段会呈现二次增长的趋势,即3~4岁发展最快,在4~5岁持续发展但发展速度放缓,到5~6岁时逐渐呈现稳定的现象。在年龄特点上,5岁左右幼儿人格开始具有典型特点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同一发展水平;在性别差异上,3~6岁阶段男孩和女孩的发展速率相差无几。在人格发展研究中,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研究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的关注焦点。通过对中美、中澳、中日等幼儿人格的跨文化研究发现,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呈现较明显的文化差异,学校对幼儿人格的影响大于家庭的影响。

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经验决定了其人格发展具有独特的路径。爱游戏、爱模仿是幼儿的天性,他们乐于假装、喜欢扮演,常常会在假定的游戏情境中扮演喜爱的人、事、物,这使得在幼儿园进行戏剧活动有了可能。教育戏剧作为一种教学媒介,借助戏剧与剧场中的方法和技巧,让幼儿在虚构的情境中通过即兴扮演拓展对生活经验的理解与反思,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理解社会和人生问题,在与角色和故事的对话中觉察自己、同理他人,从而获得社会认知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的發展。

我国对教育戏剧的研究起始于香港、台湾地区,之后山东、江苏等地也开始有相关理论和实践探索,而广西等具有明显少数民族聚集、经济欠发达地区对教育戏剧活动的本土研究相对缺乏,研究内容大多集中于教育戏剧促进幼儿个性发展和改善社交等方面,多以家庭教育、幼儿园环创为主,缺乏整合;研究方法集中在文献分析、教育实践和内容分析上。鉴于此,本研究在终身发展的理论框架下,以幼儿常见绘本故事为内容,探究教育戏剧对广西壮族自治区N市幼儿健全人格培养的影响,有助于提升教育研究者对教育戏剧的认知,以期为3~6岁幼儿健全人格发展及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N市某公办幼儿园3~6岁幼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孩53人、女孩59人;由小班38人、中班36人、大班38人组成,共112人。

(二)测量工具

本研究采用杨丽珠团队编制的《3-6岁幼儿人格教师评定量表(2011年版)》作为测量工具,用于测查3~6岁幼儿的人格特质。该量表共60个项目,包含智能特征、认真自控、外倾性、亲社会性、情绪稳定五个维度,其中智能特征包括聪慧性、探索创新、自主进取、文艺兴趣四个特质;认真自控包括坚持自制、认真尽责、攻击反抗三个特质;外倾性包括善交际、精力充沛、乐观开朗三个特质;亲社会性包括同情利他、合群守礼、诚实知耻三个特质;情绪稳定性包括暴躁易怒、敏感焦虑两个特质。

问卷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和全国11个省、市、地区的验证,具有较好的信效度。量表由幼儿所在的幼儿园主班、配班教师分别填写,根据幼儿的相符程度从“完全不符合=1”到“完全符合=5”进行5点评分,并设置5道以上的反向选择题以验证教师的评分。

(三)教育戏剧活动设计

1.教育戏剧内容选择

依据杨丽珠团队研发的幼儿积极人格特质发展的54个健全人格游戏库,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于不同年龄段幼儿社会领域的发展建议,组织高校教育戏剧教师和幼儿园教师共同提名适合对应年龄班的故事内容,经过小、中、大班组骨干教师的集中研讨,以不同年龄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和兴趣以及故事内容适宜性(角色丰富、情节清晰、具有戏剧冲突)为标准,通过不记名投票的形式选出6个故事,包括小班《小黑鱼》《跑跑镇》、中班《小猫钓鱼》《十兄弟》、大班《小马过河》《卖火柴的小女孩》,以此为素材进行教育戏剧活动设计。

2.教育戏剧活动结构

本研究采用的幼儿教育戏剧活动至少包括四个部分:热身游戏、角色研习、情节展演、交流呈现。本研究围绕幼儿健全人格包括的聪慧性、文艺兴趣、自助进取、探索创新、认真负责、善交际、乐观开朗、诚实知耻、同情利他等特质设计活动,引导幼儿在扮演角色、对角色和故事的讨论过程中体会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情绪和想法,促进幼儿对自我及他人的觉察,发展幼儿的同理心、社会适应能力,进而塑造健全人格。

(四)实验程序

1.前测

为确保实验对象的同质性,研究者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分别采用《3-6岁幼儿人格教师评定量表(2011年版)》进行前测,分析实验组、控制组幼儿的人格发展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2.正式实验

实验时间为4个月,以每周1次教育戏剧活动、每次活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为基础。

3.无关变量的控制

(1)幼儿园活动管理方面的误差控制。在挑选实施教育干预的幼儿园时,研究者已确保在此之前幼儿没有接受过教育戏剧相关活动。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组进行教育实验干预,除此之外的其他活动与控制组保持一致。

(2)不同年龄幼儿发展方面的误差控制。在被试幼儿的选择上,研究者一方面排除了之前有过教育戏剧活动经历的幼儿;另一方面为确保实验对象的同质性,在实验前进行同质性检验,保证实验组与控制组幼儿人格发展水平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实验主试教学水平方面的误差控制。为避免教师的个人因素对实验的影响,教育实验干预过程前、中、后期皆由研究者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指导。对于主试教师,以具备实验热情、创新的勇气和智慧,具有3~5年教龄且学历、职称等方面大致相同的教师为人选,尽量避免教师对幼儿的影响误差。

(4)实验主试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由于本研究涉及的变量均采用教师评分的方式,存在共同方法偏差的风险。因此,在数据统计之前,每个班级由两位老师按照培训标准同时评分,再分别对她们的评分进行Kappa分析,得出小、中、大班的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990、0.985、0.988。

4.后测

经历4个月的教育实验后,再次采用《3-6岁幼儿人格教师评定量表(2011年版)》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幼儿的人格发展进行后测。

5.辅助材料补充

在教育实验开展过程中,为了检验实验效果的一致性,研究者会收集配班教师对幼儿教育戏剧活动的观察记录,梳理、分析典型行为,作为幼儿人格发展情况的补充。

三、研究结果

(一)教育戏剧活动对3~6岁幼儿的总体影响

由表1可知,實验组和控制组幼儿在前测的人格发展水平不存在差异(P>0.05)。由表2可知,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小、中班幼儿在总分和智能特征、认真自控、外倾性、亲社会性这四个维度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0.001),而在情绪稳定这个维度上只有中班幼儿存在差异(P<0.05)。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大班幼儿在总分和智能特征、认真自控、亲社会性这三个维度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0.001),在外倾性和情绪稳定这两个维度不存在差异(P>0.05)。这说明经过教育戏剧活动,小、中、大班幼儿的人格发展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相较于控制组,实验组幼儿在智能特征、认真自控、亲社会性这三个维度的发展更为显著;教育戏剧活动对不同年龄段的影响不同,年龄较小,影响作用越明显。

(二)教育戏剧活动对实验组幼儿人格维度的影响

由表3可知,实验组的小、中、大班幼儿的人格发展水平较实验前有了显著变化,其中在智能特征、认真自控、外倾性、亲社会性四个维度均极其显著高于前测(P<0.001),且得分呈现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但只有中班幼儿在情绪稳定这一维度的后测与前测存在差异(P<0.05)。这一结果说明教育戏剧活动对小、中、大班幼儿的智能特征、认真自控、外倾性、亲社会性层面存在相当积极的影响,对情绪稳定这一维度的影响不如其他维度明显。

(三)教育戏剧活动对性别的差异影响

由表4可知,小、中、大班的男孩和女孩的人格发展水平在前测不存在差异(P>0.05)。由表5可知,小班女孩的人格总体发展水平极其显著高于男孩(P<0.001),其中,小班女孩在认真自控和外倾性这两个维度得分较高,与男孩有着显著差异(P<0.01),亲社会性维度也与男孩存在差异(P<0.05)。中、大班女孩的人格总体发展水平显著高于男孩(P<0.01),其中中班女孩在智能特征、认真自控和情绪稳定这3个维度显著高于男孩(P<0.01),在外倾性这个维度与男孩也存在差异(P<0.05)。大班女孩在亲社会性和情绪稳定这两个维度高于男孩(P<0.05)。总体来说,教育戏剧活动对女孩的积极影响作用更大,且年龄越小作用越明显。

四、 分析与讨论

(一)教育戏剧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幼儿在干预活动中获得了有效教育支持和引导,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个别实验教师的访谈对话可见:教育戏剧满足了幼儿爱游戏、喜欢模仿和扮演的天性,可以诱发幼儿的探究欲和求知欲,从而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幼儿在充满趣味的故事情境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更加自主地结合生活经验去沟通、解决实际问题;在教育戏剧活动中,幼儿往往需要和同伴合作完成任务,并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体会他人的情绪、情感,这会促使幼儿习得自控,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对自我的觉察和认知、对他人的理解与感受,提升同理心,学会从不同角度和立场思考问题,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和亲社会性,发展健全人格。

(二) 教育戏剧促进不同性别幼儿健全人格的实践启发

由实验数据可知,教育戏剧对小、中、大班女孩的影响要显著大于男孩。据有关研究发现:幼儿在人格特征的一些方面存在性别差异,这主要与幼儿的性别角色、观念、行为的发展有关。受社会文化和角色认同的影响,女孩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好,情绪感受更丰富,更愿意与他人分享感受。根据实验教师提供的记录分析,这与女孩较高的参与度也分不开:活动中,女孩的注意力比男孩更集中,能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并与教师互动,且更愿意听从指令、配合教师的要求。此外,这一差异可能跟所选的活动内容有关,活动素材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充分激发男孩的兴趣和参与意愿。因此,教师可在设计活动中适当增加男孩感兴趣的元素、故事和主题,并充分调动他们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体验,最大限度地唤醒他们的感知觉和经验,从而实现其全方位发展。

五、 结语

教育是以智启智、以德养德、以美唤美的活动。戏剧教育为幼儿健全人格培养提供了一条新路径。教育戏剧作为一种教学媒介,往往借助具有趣味性和目标指向性的游戏或教学策略展开。这便要求教师在开放、尊重和信任幼儿的基础上营造具有安全感的氛围,让幼儿敢于与教师携手走进虚构的世界,通过多感觉通道将自己代入虚拟角色和情境中,学会探索和研究各种主题 、事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感知理解情绪,学会与人合作以及解决问题。

(本文特约审读:孙迪)

【参考文献】

[1]孙岩,金芳,杨丽珠.3-6岁幼儿健全人格培养研究[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17.

[2]朱雯钰.教育戏剧活动促进中班幼儿社会观点采择发展的教育实验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9.

[3]Susan Charles.Effects of Constructive and Dramatic Play on Perspective Taking in Very Young Children[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0(5):512-521.

[4]张晓华.创作性戏剧教学原理与实作[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7.

[5]陆春行.教育戏剧在不同阶段教学模式浅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8(6):3.

[6]王颖,张尚璇.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幼儿园戏剧教育活动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1).

[7]杨丽珠.中国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与培养研究三十年[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31):9-14.

猜你喜欢

健全人格人格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如何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之探微
戏剧类
教给孩子尊重 培养健全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