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一起种小麦

2022-05-30方芳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西红柿工具经验

方芳

儿童是自然之子,是生长和生活在土地上的芬芳之花。泥土滋养着他们的成长,而他们终将在这块沃土上盛放。种植活动是幼儿与土地充分接触的活动。在不断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基础上,我们也一直在反思种植活动对幼儿经验发展及生命成长的价值与意义。

本学期开始,大二班分得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经过前面两年的实践,孩子们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种植经验,从种大蒜、杨花萝卜,再到种菠菜、西红柿,他们已经掌握了翻土、播种、浇水、施肥等基本技能,对植物从小开始慢慢长大的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在实践中积累了基本的观察经验。但是这次讨论到地里种什么的时候,有一个孩子提到幼儿园每周一次的“面食”其实是小麦做的。他向大家介绍了小麦从地里长大,最后慢慢结穗、成熟,收割,然后被加工成面粉,最后成为“包子”“饺子”等面食的过程。于是,孩子们对种小麦很有兴趣,但是谁也没有种过小麦,老师们也一样。对孩子们来说,这项任务富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

第一阶段:种植前

清理上茬作物——体力活更要动脑筋

接手的这块地之前种的是西红柿,地里还剩下很多支撑西红柿苗的杆子、架子和其他一些杂草。在种小麦之前,这些东西是要全部清理掉的。于是,孩子们商量了下,开始处理掉这些杂物。可是,秋天雨水少,地里早就干得不行,硬邦邦的。孩子们费了很大力气也只揪下几片叶子。涵涵说:“这个好像怎么揪也揪不动啊。”“不能只揪上面的叶子,手要往下一些,要这样拔。”豆豆一边说一边做示范。豆豆暑假回乡下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有这方面的经验。听豆豆这么一说,孩子们纷纷调整手的位置。刚拔下几片叶子的涵涵说:“不能拔尖子上,要往根下面拔才能拔得动,不然只会拔下叶子来。”大家一边讨论、一边调整方法,把所有的西红柿杆子、竹竿子、杂草等清理干净,最后还和老师一起把竹竿子捆扎好,等待下次使用。

孩子们在多次尝试、摸索中不断丰富已有的生活经验,还学会了总结提升,形成了自己关于位置、力和方向之间的朴素认识。他们在亲自体验、动手操作以及同伴学习的过程中,完成了这次富有挑战性的清理任务。

一起合作力气大

大宝是一个胖胖的小男孩儿,由于体重大,他蹲下来时总是显得有些不稳,而且因为平时锻炼较少,力气也不大。因此,在拔西红柿杆子的时候,他显得有些信心不足,踌躇不安。不过他并没有放弃,一直在坚持。这时有个声音说:“大宝,我来帮你。”原来是大宝的好朋友媛媛过来帮忙了。看着不少孩子因为力气比较小,拔不动,教师说:“你们也可以像大宝他们一样,试试合作一起拔。”于是几个孩子很自然地就走到一起,共同合作来拔西红柿杆子,一边拔还一边唱起了“拔呀拔萝卜”的歌谣。

当孩子们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适时鼓励他们互帮互助。在培养合作意识的同时,还增强了能力较弱的孩子自信心和效能感。尽管我们现在不追求绝对的结果,但是能顺利完成任务的那份自信心和自豪感是每个幼儿都十分享受的。

翻一翻?整一整?

清理完地面上的所有杂物以后,孩子们开始准备种东西。突然,园园说:“这个里面好像有很多的根。”孩子们试了试,发现问题还不少:“感觉还特别硬。”“怎么挖也挖不动啊!”他们甚至开始怀疑这样的土地能不能种出小麦来。

面对这一问题,老师请来了幼儿园的种植专家——朱师傅。朱师傅告诉孩子们这块地暂时还不能种东西,需要先翻一翻,再整一整才能种。“翻一翻?整一整?”孩子们觉得这两个词特别好玩,但又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朱师傅告诉他们还需要一些工具,将这里的泥土彻底松一遍才能播种。翻地除了让泥土松一松,还可以让太阳晒死泥土里的虫卵。

幼儿园里的每个人都是课程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幼儿园里的种植专家是朱师傅,他有着丰富的种植经验,当遇到种植方面的难题时,他总是热心地参与进来,帮助孩子们答疑解惑。在朱师傅的解答下,孩子们明白了在种东西之前要将泥土翻松,再弄平整。

这些奇怪的工具怎么用?

为了翻土,孩子们一起去幼儿园的工具箱找了多种工具。他们发现这些工具长得都不一样,有的是自己见过或用过的,有的从来没见过。他们每人拿了一个,觉得很好玩,迫不及待地想去试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老师让他们每种工具都试试,看看哪种工具更合适。尝试过以后,孩子们讨论了起来。

丁丁:这个耙子比较轻,比较好用,但是翻土翻不动。

浩博:这个弯弯的是镰刀,好像是割东西的,可以用来收获。

宁宁:这个大的是铁锹,但是感觉太大了,锄头也是。

拉拉:我认识这个工具,我看到奶奶用过大的,我可以试试看。

经过自己尝试、和同伴讨论及咨询身边的老师,孩子们发现原来形状各异的工具有着不同的作用。耙子、锄头虽然可以松土,但是不太适合小朋友用。花园铲子太小,好像更适合种花,而镰刀是割东西的,用来翻土也不合适。最后,他们筛选出了工兵铲和铁锹,觉得它们比较合适。可是最后他们发现幼儿园里的铁锹还是太大,踩不动,只有工兵铲的大小、高度刚合适。于是,每个人都试着把工兵铲立在土上面用脚使劲蹬下去,再用力往上挑,这样就能将底部的土翻上来。孩子们和老师一起翻完地以后,还将地里的石头、硬土块等一点一点拣出来。

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对农具都很陌生,教师没有给孩子指定工具,而是让他们去自主选择。通过直接上手试用,孩子们认识和了解了各种工具的功能和特点,也选出了最适合的工具。在使用工兵铲翻地时,孩子们在“动作发展”方面便获得相应的经验——手脚灵活协调运用,并能使用簡单的劳动工具或用具。

第二阶段:学习撒播小麦种子

在撒播小麦种子之前,孩子们先看了幼儿园里的种植老师是如何播种的。看完后,他们觉得播种又简单又好玩,每个人都跃跃欲试。但真正轮到自己来做的时候,才发现它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容易。

刚刚撒了没一会,嘟嘟就表示:“小麦总是撒不远。”沁沁则认为自己撒得太慢了。看到这一情况,种植老师告诉孩子们可以一把抓多些,然后手指漏点儿缝隙,再把胳膊往远一点儿挥动,这样小麦种子就可以撒得远一点了。撒播的时候可以移动自己的身体,哪边撒不到的,就站到哪边去撒,这样就能保证小麦种子能均匀地撒到每个角落。听了种植老师的话后,孩子们又开始尝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们撒得越来越好了。

如果只是通过说教,孩子们很难直观获得撒播小麦种子的经验。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观察、总结之后,他们终于领悟到了撒播的窍门。到底要抓多少种子、撒多少、撒多远等,这些经验都需要亲自操作后才能掌握。

第三阶段:施肥、浇水

小麦种下去以后,这块地就成了孩子们心头的牵挂,每天都要去看一看。教师引导孩子们关心、照料小麦,注意将小麦生长与周围环境联系起来,把温度记录与植物记录联系起来,根据温度来管理植物,探究温度对植物的影响。孩子们通过对植物浇灌的方式、时间、频率的关注,了解到阳光的照射能让小麦长得更好,但是如果太晒的话小麦又开始缺水。除了水,他们还讨论了肥料与植物的关系,了解哪些是肥料、如何施肥、如何增加土壤的营养等。孩子们决定分为五组,一起合作照料小麦的生长。同时,有专人将小麦的生长情况记录下来分享给班级其他孩子。

“为什么小麦发芽这么快?”“为什么这么多天我们都不用浇水?”“天气这么冷,小麦怕不怕冷?”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蕴含了孩子们的一种思维:将一种事物放入环境之中进行思考。正是在不断观察小麦生长的过程中,孩子们觉察到动植物的习性与生存环境的适应关系,并感知、了解季节变化的周期性。

第四阶段:观察与记录

从无到有,由一生多

观察小麦的生长是一个连续、持久的过程。孩子们在观察小麦生长的过程中发现,小麦最初是没有叶片的,只有一根根细细的小芽,颜色是浅浅的绿。在接下来的生长过程中,他们发现小麦长出了叶片,从一片到两片,再到三片、四片,同时颜色也发生了变化。

在持续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养成了热爱观察、喜欢探究的习惯,而且已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小麦随着时间变化而发生的生长改变,如叶片多少、高矮、颜色等。

用图画和符号记录小麦的生长

孩子们不仅持续关注小麦的生长,并且能细致入微地观察、记录,从颜色、外形、高矮,甚至发展变化等方面为小麦的生长做了详细记录。

在观察、记录小麦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使用图画、数字、图表或其他符号记录自己的发现,发展了符号表征能力,还发展了自己的数学测量经验。他们将抽象的数学测量学习融入测量小麦的真实情境中,不仅解决了观察过程中的真实数学问题,还提升了学习数学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在数学活动中学习了用尺子进行测量后,啦啦在观察活动中放弃原来用手指、树枝等非标准工具来衡量小麦高度的做法,要求老师为他提供一把尺子。结合刚获得“测量”的新经验,他用尺子测出一棵小麦的高度为“13厘米”。

教师的反思

种植活动是种植→管理→收获→利用→储备→再利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教师、幼儿学习的过程。

1.关注种植活动中幼儿经验的整合性

《指南》里指出:必须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这里的整体性不仅指的是横向经验的综合性,还包括纵向经验的延续性。在种植活动中,幼儿不只是在某一个领域得到发展,而是在多领域、多方面都获得一定的经验。在大班种植活动“种植小麦”过程中,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幼儿的一个方面,而是多方面、多领域、长期性的发展。因为“种植小麦”不是单独的一个活动,而是一系列活动。幼儿不仅仅参与播种小麦的环节,更要从翻土、播种、照料、观察等多个活动去亲身感受劳动与收获的快乐,并在此过程中获得多方面的经验。

2.重视种植活动中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

“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学习品质在《指南》中获得更多的认可与强调。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与教授一定的知识、技能相比,更显难能可贵。在种植活动中,教师必须重视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状态和良好行为,注意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以助于他们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如亲身体验和尝试各种工具、整个过程中坚持长期记录等。

3.加强种植活动中幼儿合作行为的引导

幼兒在参与种植活动时会发现,有些问题是个人难以解决的,这时候就需要多人合作解决。这时候的合作,就是面对真问题的真合作。在此过程中,幼儿要相互协商、互相理解,找寻有效的合作方法。在整个种植小麦的过程中,幼儿面临着诸多需要共同合作解决的问题,如清除西红柿的根、把种子播撒到整片田地等。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幼儿从刚开始的无意向性合作发展到有意向性合作,由自发性协同到适应性协同过渡。

4.尊重种植活动中幼儿的学习方式与特点

《指南》里明确强调成人、教师应该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教师需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在“种植小麦”的一系列活动中,幼儿从头至尾地亲身参与,通过自己直接感知、实际操作获得更为丰富的经验与真实的体验。幼儿亲自动手拔去西红柿杆子,清理园地,捡掉石头和杂物,然后翻土、晾晒,最后进行播种。如果只是坐在教室里听教师讲述,幼儿是无法获得这些经验的。幼儿通过自己的劳动,知道一切来之不易,所以格外珍惜,因而在吃饭时自然地说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不能浪费粮食”。可见,最真实的体验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替代的。

猜你喜欢

西红柿工具经验
西红柿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经验
准备工具:步骤: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巧用”工具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