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博物学精神的幼儿园课程实践

2022-05-30王丽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博物博物馆科学

王丽

习近平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典型的博物学包括关于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特别是动物、植物、矿物的观察、记录、考察等。吴国盛在《什么是科学》一书中提出:博物学是人类在自身所处的生存环境直接打交道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大环境知识和生活知识。[1]当下提出“回归博物学精神”,强调直接的生命体验和世界感受,弘扬“博物学”的多样性和本土化,能弥合人与自然的分裂、科学与人文的分裂以及东西方文化的分裂。[2]

在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当下,教育需要回归博物学精神。我园秉承“博教育、全儿童”的办园理念,建构“儿童博物”课程,以班级为博物场所,结合幼儿园各大活动区,将班级的博物主题与活动区结合,并延伸到园外,使班级活动室、专用活动区、户外场地、大自然等都成为儿童的实践基地,让儿童通过观察、比较、合作、分享等获得全面发展。

一、关爱生命,链接人与自然

(一)树立敬畏的态度

回归博物学精神的第一要义是“树立博物学固有的敬畏自然态度”,建立对待自然物如动物、植物有情的态度,表现出热爱与关怀,“聆听自然、倾听自然,对自然保持一种虔诚的态度,认为人类的一切真知识本质上都来源于活生生的自然”。[3]在幼儿园的博物课程实践中,围绕自然生物产生了许多的主题,有关于动物的“恐龙博物馆”“海洋博物馆”“鸟儿博物馆”,也有关于植物的“花草博物馆”“棉花博物馆”等。在和这些生物互动时,儿童就像博物学家那样,保持着高度虔诚的态度,每天午餐后,“带着小鸟去散步”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幼儿园户外就是一个大大的“树博物馆”,儿童通过对各种树木的认识,激发对自然生物的关爱。儿童还会像博物学家那样,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他们尝试用简单的表征记录自己的发现,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观察和记录,呈现大树的秘密。他们数数、比较、测量、分类,寻找多种方式保护大树、给大树取暖、给大树做名片,从而萌发关爱自然、关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二)形成生态的意识

“生态学” (ecology)一词首先由德国著名博物学家海克尔(Haeckel)提出,指关于生物与其外部世界环境的关系,通常被称为“博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以来, 因为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环境问题日益复杂和严重,“生态学” (ecology) 这个词也逐渐被大家提及。[4]生态学的早期历史就是博物学,在幼儿园的博物课程中,我们将生态学的理念融入其中,引导儿童关注周围的环境,包括与其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动物和植物,不管是友善的还是有害(风险)的,都值得关注。

在“棉花”博物课程中,儿童从种棉花开始,关注棉花的生长周期、生存环境,亲历棉花种植、生长、收获的整个过程,在悉心照料中感受植物生长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感受阳光、空气、水与动植物生长及人类生活的关系。之后,儿童收棉花、弹棉花、搓棉线,在一系列自主调查、亲身实践、记录表征、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拓展对棉花及棉布的认知经验,了解自然棉与人造棉对环境的不同影响,感受事物之间的“生态”关系,并与生命成长产生共鸣。

(三)坚定和谐的立场

国际博物馆协会2010年第22届国际博协代表大会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习近平在关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中,主张人类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内在的有机组成要素。人是自然之子,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人乃自然之产物,是无法从自然界中被剥离出来的,人类源于并依赖自然。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需要顺应自然之道。[5]

儿童时期需要养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习惯,这可以在日常的生活、游戏、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完成。我们在幼儿园的户外场地中开辟了一大块种植园地,种上各种花花草草,儿童欣喜于幼儿园的这片“花草博物馆”,在与植物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儿童感受到的不仅有关于各种花草的特征,更有与自然同呼吸的习惯。他们共同维护这这片花草,谁也不会轻易去破坏这片大自然。发现花草中有蝴蝶、蜜蜂等许多小动物,他们便商量空出一块地方,放上画板给动物画像——人与自然共生的画面,和谐又美好。

二、关注情感,沟通科学与人文

(一)融合科学与艺术

博物馆自身发展的需求和未来社会发展的追求都呼唤科学、艺术与人文的融合。

追求“科学之真”和“艺术之美”,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类的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一点贯穿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信守的理念就是“人文”。应该说,人文是科学与艺术相融合的纽带,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既互相制约又缺一不可,以不断提高人的自身素養。[6]内在性科学探索可以看成是一种人性修炼、一种审美行为。[7]

在幼儿园博物课程的建设中,笔者结合主持的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幼儿园科艺整合实践研究》,一是立足科学、艺术各自的特点,寻找核心点;二是相互联系,找到整合点;三是不断延伸,发展拓展点。这不只是科学与艺术简单拼凑、二元相加,而是全方位的有机渗透、合理整合,体现课程统整。在“房屋”博物课程中,儿童欣赏世界各国的房屋造型,寻找周围生活中不同的房子,延伸出用各种材料设计、搭建房屋的活动。在搭建的过程中,儿童一方面丰富关于房屋结构、平衡方面的经验;另一方面在进行艺术想象,设计搭建“房屋博览会”。这是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过程,也是科学与艺术结合,感受社会人文的过程。

(二)融入时代与生活

博物馆在面向大众、服务社会的同时,也要体现出它特有的时代性,通过举办各种展览和活动,为时代创意提供表达的机会,人们可以结合各自的生活,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解与交流。博物馆的现代化扩展了其社会价值和内涵。面向儿童的博物课程,需要遵循儿童的兴趣与生活,统整经验、社会、知识和课程设计,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生活中相关的真实任务,并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习者亲历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8]立足于儿童的生活经验,既体现“儿童”,又体现“博物”。儿童博物馆的学习由计划与决策、探究与表征、寻访与体验、回顾与反思、评量与收藏五个步骤组成,并不断循环。这是一个发现、探索、建构和分享的快乐过程。[9]

今年“六一”,大班幼儿商量着要举办一次“服装设计展”。为了活动的顺利进行,他们早早开始准备,了解各种服装,就此便诞生了大班组的“服装博览馆”。在此过程中,家长、教师和儿童一起查找资料、收集各种衣服,了解关于衣服的科学知识,之后又经历了明确任务、前期探索、设计制作、测试改进等过程,最后一场充满时代气息的服装发布会出现在大家面前。整个博览馆充满了创意,充满了时代感与生活味,也是儿童人文世界的表达。

(三)融合教育与文化

任何一座博物馆都是在传播一种文化。从根本上说,博物馆教育也是一种文化教育。教育性和文化性是博物馆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形式的关键,可以改变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缺失的现状。两者相辅相成,用完整而全面发展的文化培育完整而全面发展的人,儿童在博物馆中获得有教育价值的文化经验。[10]缺了教育或者文化,博物馆教育都是空洞的。

南通有风筝博物馆,结合幼儿园的课程,我们带儿童前往了解风筝文化。在风筝博物馆里,有着各种制作风筝用的器材、工具、实物、照片等,还有“嗡声”“啜子”“哨子”“葫龙”等各种极有特色的器乐。博物馆里陈列着各种颇具特色的风筝,除了可看、听、摸外,还有一小片空地可以让儿童动手制作风筝和学习放风筝。风筝博物馆提供的网站资料也成了儿童学习的重要资源。这种对当地文化以及其他地区文化的认同和理解,都能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自我、他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三、关心世界,弘扬传统文化

(一)感受广博文化

回归博物精神的第三个要义是沟通中西方文化,复兴中华传统文化。2017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这是弘扬民族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11]中国有56个民族,地大物博,民俗文化以族群为单位,呈现出多元性、丰富性及广域性。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世代相传,是中华民族文化一笔宝贵的财富。

我园进行的“民俗博物馆”课程,主要聚焦当地的民俗文化,引导儿童了解身边的衣、食、住、行以及地貌风光等,也通过多种情境感受民俗习惯、节日礼仪等。这一课程涵盖了从物质生活到社会生活,以及艺术、人文等多个角度的丰富内容,让广博的民俗文化资源植根在儿童的内心。我们把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纳入课程体系, 为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埋下种子。

(二)建立文化自信

在当代意义的背景下谈博物精神,要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提供话语框架。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与作用,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中国人民是在文化自觉的过程中构筑文化自信的,充分展现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充分肯定。[12]这种自信表现在儿童身上,那就是一种民族自豪感,为“我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在“民俗博物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儿童从家乡开始,了解南通风筝的由来、体验蓝印花布制作过程,萌发爱家乡的情感。再逐步扩展到熟悉的或者他们到过的城市,了解北京的故宫建筑、西安的兵馬俑、苏州的丝绸、上海的东方明珠等。通过欣赏体验、操作实践、游艺交往等形式,我园将优秀的民俗文化融入儿童生活,改善幼儿园民俗文化缺失现象,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我们还邀请民间文化艺人走进幼儿园,让儿童在观赏、尝试制作中感受民俗文化的神奇魅力,塑造他们的民族精神气质,积淀文化意蕴。当然,坚定文化自信一方面要做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要把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让儿童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民族性、独立性的基础上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 吴国盛.什么是科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

[2] 吴国盛.追思博物科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08-25(5).

[3] 吴国盛.回归博物科学[J].博览群书,2007(03):21-23.

[4] 林祥磊.梭罗、海克尔与“生态学”一词的提出[J].科学文化评论,2013,10(2):18-28.

[5] 王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要论述略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04):63-67.

[6] 徐善衍.探索科学、艺术和人文融合的理念[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6,2(6):394-396.

[7] 龙宫.吴国盛:自由是科学的灵魂[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51.

[8] Beane J.A. 课程统整[M]. 单文经,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 宋宜,王艺澄.儿童主题博物馆的创设与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15(9):67-69.

[10] 郭岚.从博物致知到以文化人:博物馆中的儿童文化教育[J].博物院,2021(1):46-51.

[11] 李冰,魏萌萌.试论博物馆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探索实践[J].汉字文化,2018(14):104-105.

[12] 张雅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N].中国文化报,2021-09-29(3).

猜你喜欢

博物博物馆科学
博物馆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博物馆奇妙页
露天博物馆
Forbidden Money
安吉博物志最美不过长知识
科学拔牙
《最美最美的博物书》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