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0~3岁婴幼儿饮食喂养的几点建议

2022-05-30王晓芳苑洁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积食西医婴幼儿

王晓芳 苑洁

0~3岁是个体生长发育的黄金期,该年龄段婴幼儿的饮食对其体格生长发育和生理机能的成熟具有重要影响。在中医养生保健理论的影响下,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养育智慧。因此,将中医传统饮食观念与西医营养学有机融合,对婴幼儿的保育保健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一、“五谷为养”饮食均衡

中西方人们都很重视营养素的比例均衡问题。现代西医营养学强调营养素的合理配比,重视热量的摄取与消耗之间的均衡。中国传统饮食观念基于中醫理论,强调“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1]在食材比例上,这一传统理念和西医营养学的“膳食宝塔”非常接近。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的概念已有了新的诠释。现在,“五谷”泛指各种谷物,其中蕴含的营养成分最符合人体生长发育需要,1岁以上的幼儿应保证充足的摄入。“五畜”泛指各种肉类,主要满足人体对蛋白质的需要,但肉类属于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食材,不宜多吃,否则容易积食。“五果”泛指各种水果,含有水、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营养素。即便如此,水果也只能作为主食之外的点缀和补充,不然会导致身体湿气偏重。“五菜”泛指各种蔬菜,是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当我们米面、肉吃得太多时,可以通过多吃蔬菜疏通胃肠道、促进消化吸收。[2]

6个月左右的婴儿开始逐步添加辅食,除了补充乳类的营养不足、锻炼口腔咀嚼力量和促进胃肠道的发育之外,还有助于帮助婴幼儿实现从液体饮食到半固体、固体饮食的转变。[3][4]小婴儿的消化能力弱,食物种类不宜太杂。因此,在辅食添加阶段,谷物和肉类应当成为供应营养素的最主要食物。西医儿科学建议的婴儿辅食添加顺序是先谷物、再肉类[5][6],这与中医“五谷为养,五畜为益”的理念不谋而合。中华传统饮食中,谷类被作为养育人体的主要食物,肉类是对谷类的有益补充。因此,中式辅食也是先添加米面类,再添加蛋和肉类。

1~3岁是人体免疫系统完善的重要时期,也是体质平衡的关键调整期。首先,该年龄段幼儿的饮食宜清淡,肥甘厚味的高热量食物吃多了,会导致幼儿体质偏热,易诱发便秘、呼吸道感染和过敏等幼儿常见疾病。其次,“鱼生火,肉生痰”,尽管蛋白质对人体发育十分重要,但切不可贪嘴多食,否则身体消化和代谢负担都会很重。幼儿宜以淀粉含量较高的主食作为最主要、最直接的能量来源,荤食不宜多,水果不必多。

生活中,西式辅食经常被媒体推荐为婴儿的辅食参考,比如煎三文鱼、西兰花胡萝卜泥、芝士鳕鱼肠、曲奇饼干等。除此之外,加工类罐装食品、苹果汁、水果泥、肉泥肉碎等也常常受到年轻家长的青睐。尽管西式餐点制作方便,含热量和蛋白质高,但脂肪和糖分也常偏多。多数加工类食品含有食品添加剂和防腐剂,新鲜度和口感远不及新鲜食材。另外,三文鱼、鳕鱼、芝士、黄油等食材,是否适合中国婴幼儿的体质尚存争议,以自制的传统菜粥和烂糊面条为主,自制新鲜果泥为辅,也许更适合中国孩子的体质。

二、“以人为本”动态调整

西医营养学“以食物为本”,常从热量、不饱和脂肪酸占比、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量等微观量化的角度着手,将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量与人体每日生理需要量做比较,从而制作出带量食谱。[7]带量食谱制作简单、便于操作,尽管有其科学的一面,但也不免有些机械、教条,容易忽视个体的体质差异、无法周全顾及幼儿的口味变化和身体的动态调整。另外,西医营养学食谱主要是依据营养素的“量”制作,让幼儿按“量”完成,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营养过剩”。这里的“营养过剩”,是相对于个体对热量的真实需求而言,和肥胖不是一回事。体质热的幼儿,不宜多吃热性食物,否则多余热量蓄积,容易诱发咳喘和咽痛等呼吸道症状,并加重便秘。比如:鸡肉和咖喱牛肉是偏热性的食物,吃多了容易上火,因此体质热的幼儿不宜多吃。目前,很多托幼机构的食谱都是参照西方饮食中的带量食谱,比较看重食材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却很少顾及食物的寒热性以及幼儿间的体质差异。

中华传统饮食强调“以人为本”,在制作膳食时十分重视个体的身体本能需要。体质平衡的幼儿脾胃功能健全,味觉敏感,对于进食会有本能的喜好和调整。肥甘厚味吃多了,就会想吃清淡的,这是本能。感冒发烧时,由于消化功能减弱,大多数幼儿吃不下肥厚的荤食,这也是本能。另外,幼儿对某些食材、味道有偏好,大多数情况也是正常现象,并非真正的偏食、挑食。如果一名幼儿身体健康,身高、体重等指标正常,精力充沛,但就是不爱吃豆制品,接受不了豆制品的“豆腥味”,那也不必强求。中国人的餐桌上食材丰富、种类众多,豆制品所含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完全可从其他食材中获取。

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消化吸收能力是不同的;同一年龄、体重和身高差不多的幼儿,进食同样的饭菜,不同个体的消化吸收能力也有很大区别。即使是同一名幼儿,他在身体健康和感冒、便秘等状态下,消化吸收能力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对于0~3岁的婴幼儿,不能只片面地强调营养素“量”的补充,还要根据幼儿的身体状态和发育水平,动态地调整进食的类型和数量。

三、“因人而异”辨清体质

辨清体质差异在中华传统饮食理念中非常重要,这是西医营养学尚未深入研究的内容。传统中医认为:幼儿是“稚阴、稚阳之体”“脾常不足”,其饮食结构要适应该年龄段“脾不足”的特点。因此,成人为幼儿烹饪食物时,可适当以健脾助运的食物辅之,比如使用淮山药为幼儿煮粥,强健脾胃,从而增强身体对营养的吸收能力,为其健康成长打下坚实根基。

按照中医标准,人体的体质分类十分复杂,本文暂以最简单通俗的体质强弱和寒热进行分类对比说明。先将体质以强弱划分。体质强的幼儿,活泼好动,精力旺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生病频率低;在饮食中可以随意一点,食材种类可以丰富一些,但食量不能过度。体质弱的幼儿,喜静不喜动,对气温变化敏感,容易感冒发热,也容易消化不良。[8]因此最好能根据其身体情况及时调整饮食,且尽量不吃寒凉食物。

体质还有“寒热”的区别。虚寒体质的幼儿,容易腹痛、腹泻,要少吃寒凉的食物,如冬瓜、丝瓜、菌菇、梨、柿子、草莓、西瓜、哈密瓜等。[9]实热体质的幼儿,容易上火,表现为唇红、口干、尿色黄、便干便秘等,要少吃温热性的食物,如鸡肉、牛肉、羊肉、樱桃、龙眼、荔枝等[10],烹饪方式要少用烧烤和煎炸。

挑食、偏食是幼儿常见问题,单靠西医纠正,效果有限,这时可以找中医大夫给幼儿辨清体质以便更好地应对。当幼儿总是抗拒某些食材时,我们也许可以换个角度思考:挑食会不会是因为体质失衡了?对于脾胃虚弱的幼儿,色、香、味俱全的食物只能短暫地增加食欲,不能完全改变他的挑食、偏食,因为他的消化系统根本“化”不了太复杂多样的食材。如果一个孩子面黄肌瘦,严重挑食、偏食,那么应当抓紧去看医生,找西医做一些检查,再找个好的中医大夫调理,而不是一味地费尽心思在饭菜的花样变化中下功夫。

四、“饮食有节”顺应自然

中华传统饮食讲究食物的产出季节、食用的时间和量,建议最好吃当地、当季自然成熟的食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自然万物都遵循这个规律,人类也不例外。农耕时代,人们都是随着二十四节气的自然变化进食,渐渐地形成了我国独特的季节饮食规律。为了适应不同季节,人体会产生不同的季节性变化。比如:夏季炎热,毛孔开放,气血浮于体表以散热;冬季寒冷,毛孔收缩,气血从体表收敛到内脏。也就是说,不同季节,血液微循环在人体不同部位是有变化的。按照四时规律进食当季食材,人体消耗最少、脏器负担最轻。[11]

春天万物生发,宜多吃嫩芽绿叶;夏天炎热,水分多的瓜果比较应季;秋天干燥,多吃酸甜水果可以生津;冬天寒冷,红薯、土豆等根茎类食材不妨多吃些。[12]

现在水果的反季节摄入现象非常普遍,但并不建议多食。比如很多瓜类都属于寒性水果,是夏天清心消暑的好选择,却不适合冬春时节吃。另外,相对于主食米面制品来说,水果只能是点缀,不建议一次性吃太多,不当摄入还容易引起身体湿热。中医讲的“湿”和西医讲的“代谢产物”有些类似,会增加脏器的代谢负担。3岁以下婴幼儿常出现湿疹,按照中医的医理解释,这一症状就是湿热上蒸而成。因此,水果要限量吃,而且最好吃当季成熟的。[13][14]

五、“应地而食”吃家常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孩子,最好的食物是家常便饭。常住在哪里,就多吃哪里的“常食”,有助于人体惯性运作,消耗少、负担轻,助益身体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常食”经过祖祖辈辈的生存验证,食材之间已达到“四气五味”的调和。中华美食讲究食材的配伍,认为食材搭配“以和为贵”,不能随意混杂。有些食材放在一起能增进美味,有些则不可同食。比如牛肉和韭菜都属温热性食材[15],放在一起炒,热性相互增加,“合”而不“和”;而洋葱性热、虾寒凉,洋葱碎炒虾做到了寒热平衡,炒出来的味道自然更鲜美。笔者观察到一些托幼机构的午餐搭配十分新奇,像花菜香菇海参汤、南瓜海鲜羹,不禁想问这些搭配是否真的适合。

其实托育机构不必刻意追求食材的新花样和新搭配,“家常便饭”“粗茶淡饭”就能满足幼儿的生长所需。从营养素的需求角度来看,中式饮食中的常用食材就算经常重复,也足以满足身体的发育需要。而进口食材和西式烹饪却有时会让幼儿接触很多新的过敏源,加剧食材对人体脏器的消耗。尤其是0~3岁婴幼儿的肠道黏膜屏障还不成熟,过敏源更容易经肠道进入血液循环引发过敏。[16]比如:医学界已经证实,西式烤花生比中式油炸花生、煮花生更容易致敏。[17]因此,托育机构和照护者不妨多采用蒸、煮、煎、炒等中式传统烹饪方法制作食物。

六、“七分饱”防积食

民间有“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的说法,婴幼儿喂养不当很容易积食。“积食”是个中医概念,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短期积在胃肠,表现为胃口差、口气重、手脚心热、唇红、舌红、打嗝等。幼儿刚积食时,家长可以给其喝一两天消食导滞的药茶。比如:谷类积食,喝大麦茶效果好;肉类积食,焦山楂泡水饮用效果更佳。消食的药茶不宜常用,通常是化掉积食就停用,以免产生依赖。[18]第二阶段是积在脾,这时脾的功能受到伤害,就运化不了食物,吃下去的食物不被人体吸收,反倒成了负担。孩子常出现大便干、厌食、盗汗、睡眠不安、面黄肌瘦等情况。[19]如果经常积食,还会引发反复呼吸道感染,甚至营养不良,需要尽快就医调养。

对于0~3岁的婴幼儿来说,他们无法准确表达“饱”与“饥”。有时孩子会因为“馋”而继续吃,有时由于被家长喂食,一不小心就会吃撑。婴幼儿的照护者要懂得分辨孩子的“饱”与“饥”,进而减少积食的发生。以一餐为例,饥饿时孩子进食速度会偏快;当进食速度开始减慢时,差不多是五分饱,这时可按孩子平日食量,再稍微吃点就可以停止进食了。如果到下一餐,孩子没有提前出现觅食行为,那说明上一餐的食量是比较合适的;如果到下一餐时,孩子不愿吃,排除疾病因素后,孩子很有可能是上一餐吃多了,还没来得及消化。

婴幼儿的饮食行为和习惯直接受到成人的影响,希望照护者们能够重视我们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补充学习一些中医营养学知识,结合中华传统养生理念适当调整婴幼儿的日常饮食,做到“传统饮食智慧”与“现代营养科学”的有机融合。

(本文特约审读: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孙松娴)

【参考文献】

[1]姚春鹏.黄帝内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11][12][13]徐文兵.饮食滋味[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3]斯蒂文·谢尔弗.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4]薛辛东,赵晓东.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5]苏宜香.儿童营养及相关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6]沈晓明,桂永浩.临床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7]史慧静.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

[8]李辛.儿童健康讲记[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9][10][14][15]匡调元.中华饮食智慧——调元·体质·食养[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7.

[16]Nowak A,Chatchatee P. Mechanisms of Tolerance Induction[J]. Ann Nutr Metab,2017,70(Suppl 2):7-24.

[17]Beyer K, Morrow E, Li XM, et al. Effects of cooking methods on peanut allergenicity[J]. 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1,107(6):1077-1081.

[18][19]罗大伦.让孩子不发烧、不咳嗽、不积食[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积食西医婴幼儿
用推拿消除宝宝积食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用推拿消除宝宝积食
图解婴幼儿窒息紧急处理
逆境商 从婴幼儿开始培养
如何防治牛的瘤胃积食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