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生共同参与,开启写作之旅

2022-05-30杜春蕾

江西教育B 2022年8期
关键词:人物描写事例选材

杜春蕾

教学内容: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的人物描写方法写一个人。

2.让学生学会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

3.让学生学会从“人物特点”“描写方法”和“典型材料”三个方面评价自己与他人的习作。

课前准备:

学生按要求完成习作预习单。

教学过程:

板块一:借助写作提示,指导审题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语文书第82页的习作要求,找一找本次习作要求我们写什么。

生:我从“选择一个人写下来”这句,知道了本次习作要求我们写人。

师:对,你找得很准确,本次习作要求我们写人,写一个人。请同学们再读读写作提示,看一看我们可以写哪些人呢?

生:可以写爷爷、奶奶、老师、同学、公交司机、交通警察……

师(逐一板书):除此之外,可不可以写其他人呢?

生:可以!

师:你是从哪儿可以看出来的?

生:从“……”这个标点,可以看出这个“形形色色的人”还包含提示列举之外的人。

师:省略号里藏着的人可能是哪些人呢?谁来说一说?

(学生畅所欲言)

板块二:借助统计图,指导选材

师:在这么多类人中,你们准备写谁?让我们来“开个小火车”,把自己准备写的人说一说。

生:我写爸爸。

生:我写妈妈。

生:我写伙伴。

生:我写老师。

(教师把答案梳理出来并板书,如:爸爸、妈妈、伙伴、老师……)

师:我们来统计一下,咱们班一共有多少人?

生:45人。

师:写爸爸的有几人?

生:16人。

师:写妈妈的有几人?

生:18人。

师:写老师的几人?

生:5人。

师:写小伙伴的几人?

生:6人。

(教师现场制作“选材结构统计图”,见图1)

师:你从这个统计图里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写爸爸妈妈的很多,写老师和伙伴的很少。

生:我发现没有人写陌生人,说明我们班的同学与社会接触不多。

师:与社会接触不多,这个发现很重要,这是推断出的结论。那么,问题来了:假如有一个人,正好与社会有一点接触,认识并熟悉了一个爸爸、妈妈、老师、伙伴以外的人……

生(抢答):那就要写他!

师:我要采访一下你,你来说说,为什么要写他?

生:因为大家都写的不是陌生人,我写陌生人,就比大部分同学更新颖!

师:什么更新颖?

生:选材更新颖!

师:对的,同学们,选材是写作之前的准备工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选材新颖,就在准备阶段领先了一步,所以,如果你在统计图之外还有印象深刻的人,不妨换一个人来写,抢占准备阶段的先机。

(学生自主调整选材,并重新填写习作单)

板块三:借助习作单,指导构思

师:让我们继续阅读写作提示,看看这一次的习作有什么要求?

生:运用本单元学过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具体地表现人物的特点。

生:写的时候,要选取典型的事例。

(教师依次板书:描写方法、人物特点、典型事例)

师:同学们看,按照提示里的顺序,这三个要求是先讲描写方法,再讲人物特点,最后讲典型事例。但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其实是先选择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典型事例,再考虑用什么方法的。

师:什么是典型事例呢?书上给我们举了个例子(如图2)。

师:请同学们看着这个例子想一想:这位叔叔的特点是“记忆力超群”,图中列出的四个事例,哪些是典型事例,哪些事例不是呢?

生:事例1和事例4是典型事例,事例2和事例3不是。

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因为“读完一本故事书,就把所有的细节都记住”和“他只看了一遍,就能一点儿不差地画下来”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而记住别人昨天说的一句话和别人的生日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作者要表现的是叔叔记忆力超群的特点,超群就是超过大部分人,所以只有事例1和事例4能表现这个特点。

师:你的回答有理有据,同学们赞成这个说法吗?

(学生举手表示赞同)

师:那么,我们说,什么样的事例可以称之为典型事例呢?

生:我觉得像事例1和事例4这样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事例就叫典型事例。

师:概念都清楚了,那我来考考大家,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习作单,我这次想写的人是小轩,他的特点是顽皮,为了表现这个特点,我列出了三个事例,请同学们帮我分析分析,哪个事例最能表现小轩很顽皮的这个特点?

(教师出示习作单)

生:我觉得与同学打架最能表现小轩的顽皮。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觉得嘲笑老师的发型最能表现小轩的顽皮。

师:现在你们选出了两个例子了,来,我们比较一下:是打架的事例更好还是嘲笑老师的事例更好?

生:我觉得嘲笑老師的事例更好,因为打架这件事情别的同学也做过,但是嘲笑老师这件事,一般人做不来。

师:你想看哪件事情的细节?

生:我想看他是怎么嘲笑老师的,有没有遭到老师的“打击报复”?

(其他学生哄堂大笑)

师:所以同学们发现了没有,典型事例除了是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事例,还具备了什么特点?

生:我觉得典型事例还有一个特点,最好是读者最期待看到的内容。

师:对,咱们写文章不能光顾着自己高兴,还得适当考虑一下读者希望读到什么内容,只有眼里有读者的人写出来的文章,才能吸引别人往下读。所以,啥叫典型事例?谁来重新下一个定义?

生:我觉得典型事例就是最能表现人物特点和读者最期待看到的事例。

师:请同桌之间交换习作单,参照典型事例的这两个特点,帮你的同桌找到最典型的事例并勾选出来。

(学生交换习作单,互相勾选典型事例,教师巡视指导)

板块四:借助课文,复习写法

师(结合板书):除了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本次习作还有个要求,是让咱们在写作的时候运用本单元学过的描写人物的方法,那么本单元学过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教师出示句子,学生依次回答句子对应的人物描写方法。

1.“是吗?”小胖墩儿跳起来。立刻退后两步,一闪身脱了单褂儿,叉着腰说,“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2.他的身量与筋肉都发展到年岁前边去了。二十来岁,他已经很大很高,虽然肢体还没被年月铸成一定的格局,可是已经像个成人了——一个脸上身上都带出天真淘气的样子的大人。(外貌描写)

3.他把两眼睁的(原文如此,现写作“得”)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神态描写)

4.完了!师傅露馅儿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心理描写、侧面描写)

师:这些人物描写的方法,都可以用在咱们这次的习作中。

板块五:借助教师习作,指导评价

师:杜老师有一个习惯,想让学生写的文章,我都会自己先写一次,这次也不例外,想不想看看杜老师是怎么写的?

生:想!

师:请同学们阅读杜老师的习作,边读边完成以下任务。

1.找一找,写一写:找出使用了描写方法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一写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2.数一数,评一评:文章用了多少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就画多少颗五角星。

教师出示范文,引导学生边读边做批注并进行书面评价:

教室里很安静,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但没有人笑。(侧面描写)

我知道他们在极力憋笑,但我还是很高兴他们没有笑出声音来。(心理描写)

“天啊!”一个孩子喊出了声音,“你是谁?”(语言描写)

我斜了那个发出声音的孩子一眼——那是一个皮肤很白净的男生,薄薄的唇边残留着淡淡的笑意(外貌描写),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正“不知死活”地盯着我(神态描写),我凌厉的目光足以令整间教室安静下来,却完全没有办法阻止他的大喊大叫:“不会吧,你是杜老师?不,我不接受!”(语言描写)

一直在憋笑的孩子们终于被激活了,教室里飘荡着各种讨论声:“天啊!为什么杜老师的头发变成这样了?”“好卷啊!”“而且还变成了棕色!”“杜老师有点像马克思!”“不,更像爱因斯坦!”……(语言描写)

“够了!”我努力把脸沉下来。(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所有的声音都在一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有那个“不知死活”的孩子还在看着我,忽闪忽闪的大眼睛挑衅般地看着我。(神态描写)

我在他的目光里束手无策,半天才想起我还是他的老师:“小轩,请把你的作业给我检查一下!”(语言描写)教室里传来几声幸灾乐祸的窃笑,余下全是肃静。(侧面描写)小轩同学闷闷不乐地低下头,把书包从抽屉里拖出来,慢慢地拉开每一个口袋的拉链,在里面徒劳地翻找着……(动作描写)

师:谁来评价一下老师的这篇作文?

生:我觉得写得不错!

师:谢谢夸奖,不过咱们是五年级的学生了,评价别人的作文最好不要用“写得不错”这样笼统的句子,你能具体说说好在哪儿吗?

生:老师的这篇文章运用了很多人物描写的方法,把事情写得很有画面感。

师:你给我几颗星?

生:老师用了五种人物描写的方法,所以我给你五颗星。

师:谢谢大家!想不想跟老师比试比试?

(学生面露难色)

师:同学们,老师为了给大家做示范,在同一篇文章里用了很多人物描写的方法,但是我们要讨论一下,是不是人物描写方法用得越多越好呢?

生(迟疑):不是吗?

师:谁能结合本单元的课文谈一谈这个问题呢?

生:我知道,在我們这个单元学过的课文里,《他像一棵挺脱的树》集中运用了外貌描写,《两茎灯草》是以人物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为主的……

生:还有,《摔跤》是以人物动作描写为主的,《刷子李》是以人物心理描写为主的!

师:所以说,同一篇文章里是不是人物描写方法用得越多越好呢?

生:不是,应该是只要讲清楚了,哪怕只用了一两种方法,也不影响文章的质量。

师:对,这样一想,你们就会发现,超越老师并不难。你们并不需要把每种人物描写的方法都用上,能用上三种以上的人物描写方法,把事情讲清楚,就算你赢了,敢不敢挑战一下?

生:敢!

师:那就请同学们把习作单上最典型的事例展开来写一段话,写的时候注意用上本单元学过的人物描写方法,把事情写清楚。

教学反思

传统习作教学往往讲练分离,教师会用一节课的时间,把本次习作的所有要求逐一讲解给学生,再给学生一节课时间落实这些要求。这样的教学看上去面面俱到,但往往落实不到实处。

因为写一篇文章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审题、选材、构思、起草、修改,每个环节都有好几条岔道,教师如果只是出发前画个地图给学生而不能提供实时导航,那学生随时都可能偏离航向,而任何一个环节的偏离,都有可能导致整篇文章的失败。

笔者采用“师生共写”的方式来规避这个风险。所谓“师生共写”就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深入到习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去发现学生在具体的习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参与者的身份去教学,扎扎实实地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顺利完成自己的习作。

策略一:扩大范围,渗透读者意识

本次习作教学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学生的写作对象完全限制在了“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的范围中。表面上看,这是因为学生与社会接触得少,实际上反映的却是学生思维上的懒惰,因为“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不但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人,而且还是他们曾经写过的人,他们只需在原文的基础上抻一抻,就可以轻松交差了。但是“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能吸引读者往下读吗?”谁会考虑这个问题?不会是那位高高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只能是那个能“蹲下身子”与学生一同习作的参与者,因为只有提起了笔,才会去想“我写出来的文章能不能吸引别人往下读?”读者意识就是这样渗透给学生的,渗透的结果,就是学生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并把习作的范围拓展到“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之外的人群。

策略二:厘清概念,引导正确选材

本次习作教学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是学生对“典型事例”概念不清。概念不清,就没有办法很好地选材,选材失败,构思就会无处着力,进而满盘皆输。为了帮助学生厘清这个概念,笔者示范了习作单的使用办法,为后面的习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策略三:亲身示范,教会描写方法

本次习作要求学生“运用本单元所学的人物描写方法”,如何将方法落到实处,又是一个难题。如果只是空泛地告诉学生有哪些方法可用,学生写作的时候很难落到实处。因此,笔者使用“课本举例+亲身示范”的方式,形象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该如何运用本单元所学的人物描写方法。事实证明,这种方法的成效较为显著。

从学生习作情况来看,学生本次习作在“典型事例的选择”和“人物描写方法的认识”上都表现良好,但在拟题和过渡衔接上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待教师在后续的教学中逐一解决。

(作者单位:江西省安远县九龙小学)

猜你喜欢

人物描写事例选材
叙事也要人物描写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考场作文选材如何“闯关”
向《少年闰土》学习人物描写
小学生人物描写素材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7)
从文本中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作文选材中的要与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