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警惕校园女生之间的社交欺凌

2022-05-30墨竹

现代家长 2022年8期
关键词:涵涵小团体情绪

墨竹

暴力有两种表现形式:显性的和隐性的。前文讲了校园女生的显性暴力,这篇则讲讲校园女生的隐性暴力。

在校园欺凌中,有一种特殊欺凌发生在女孩之间。

通常,女孩不会像男孩那样直接采用语言攻击或行为攻击的方式来表达不满,她们更倾向于采用一种隐蔽的方式来为难其他女孩。比如,社交欺凌,也就是关系攻击。

关系攻击,简单地说就是故意利用人与人的关系来伤害对方,突然冷落、爱答不理、拉小团体搞针对、散布谣言等。

有家长认为女孩的这种行为不是校园欺凌,而是社交技巧不够成熟,等长大了就好了。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如果仅仅是女孩的社交技巧稚嫩,那么对当事人造成的伤害便是无意的、偶发的,而不是有意的、持续的。

肖玲听到“Green Tea”,第一反应居然是“绿茶婊”。那一刻,她意识到自己还是多年前那个内心深受伤害的小姑娘

肖玲受到校园欺凌是在初二。

上初二之前,她是优等生、文艺骨干,经常参加学校的文艺汇演,穿着漂亮的裙子,享受着同学们投来的羡慕目光。那时,她的身边从来不缺朋友。

升入初二不久,班里组织活动,中午吃饭的时候,一个男生当众向她表白。肖玲并不喜欢他,但在周围同学的起哄声中,她没有拒绝。就这样,她稀里糊涂成了对方的女朋友。

从那以后,肖玲再和别的男生说话,就被班里女生指责为“不守妇道”。背后也总有人议论她,即便离得远听不清,肖玲也知道她们在说她,因为她们会把目光转向她,然后翻白眼、撇嘴、讥笑。未成年人的好恶,表现得很明显。

肖玲感到压力很大,给所谓的男朋友写了封信,表明“要以学业为重”婉拒了他。她以为,只要把错误纠正过来,一切就会回到从前。没想到,这让她又得到一个“绿茶婊”的外号。同学们可能并不确切知道“绿茶婊”的含义,但只要侮辱性足够就行。

不久肖玲过生日,爸妈给了她100元钱,让她请同学们一起出去过生日。从前,肖玲被同学们环绕,一呼百应;如今,她连个为她庆祝生日的朋友都没有。生日那天,肖玲硬着头皮邀请一个看起来较友善的女生一起去吃肯德基。女生同意了,但肖玲还是很“受伤”:“她去是为了吃炸鸡,不是真心为我庆祝生日。”

此后,肖玲唱歌会跑调,课堂上不敢再举手。除和同桌讲话外,她回避和任何同学交流。她越想把自己藏起来,越会犯错,越被嘲笑。她的自尊被完全击碎,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很差劲。

可是没有大人发现肖玲的变化。老师仍认为她是同学们的宠儿,家长仍认为肖玲和已经绝交的好朋友是闺蜜。事实上,曾经的闺蜜正是此次欺凌的发起人,因为她喜欢向肖玲表白的那个男生。

被同学讨厌、孤立,肖玲只能把学习当成最后一根稻草。她发奋读书,最终入读重点中学,考上一流名校,实现海外留学,算是别人眼中的“天之骄子”。

可过去从未过去。

一天和外国友人喝饮料,挑选冰激凌时,对方问:“Green Tea?”她当场“石化”:我做错了什么?对方以为自己猜对了,开心地补了句:“好多女孩都喜欢绿茶味的。”肖玲这才回过神来——他说的是冰激凌味道。

那一刻,她意识到自己还是多年前那个内心深受伤害的小姑娘。

她问当时的一个初中女同学为什么讨厌涵涵,这个女同学想了想:“不知道呀。”

吴莉转到市二中,涵涵是班里第一个向她示好的人。一下课,涵涵就主动和她搭话,课间还和她一起去卫生间,中午一起吃饭。

几天后,班里一个女生对吴莉说,涵涵不是好人,离她远点。吴莉不解,问为什么。得到的回答是“人品不好”。但在吴莉看来,涵涵爱干净,脾气好,为人热情,没什么大缺点。

又跟涵涵玩了一段时间,吴莉发现班里的同学开始冷落她,同时她也察觉到涵涵在班里的微妙处境。人缘好的同学上台朗读课文走下讲台时,一定会有人发出欢呼或怪叫。这是同学间的小把戏。但是涵涵朗读课文走下讲台时,教室里静悄悄的,同学们没有任何反应。

为了不让自己成为第二个“涵涵”,吴莉不再和涵涵玩,同学们嘲笑涵涵时她违心附和。慢慢地,吴莉被其他同学接纳,成了团体中的一员。

一天,涵涵不在,吴莉恶作剧地往她的书上滴胶水。涵涵回来刚好看见,情绪激动地大哭起来。吴莉没想到涵涵的反应这么强烈,吓得也哭了。班里的女生看吴莉哭了,纷纷指责涵涵“咄咄逼人”……

“我做错了事情,得到大家的安慰;她什么错也没犯,得到的却是孤独。”多年后,吴莉提起此事,表示“非常后悔”。她还问过当时的一个初中女同学为什么讨厌涵涵,这个女同学想了想,最后说:“不知道呀。”原因是什么并不重要,甚至可能没有原因,只是“爱和恨会让小团体更加团结,而当时恰好选择了涵涵而已”。

从校园欺凌的加害人到受害人,赵瑞开始反省自己

赵瑞高中上的是寄宿制学校,宿舍里八个人。赵瑞已经记不清具体是为什么了,反正舍长引起了女生们的不满。只要舍长一进宿舍,大家就都一句话也不说,让她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不受欢迎。晚上熄灯后,舍长说:“大家别说话了。”而赵瑞和其他舍友会故意用更大的声音聊天。

有一次,舍长气得跑到旁边宿舍大哭一场,诉说自己的委屈。在薄薄的墙壁这边,赵瑞和室友们听得一清二楚。可当时她们不认为自己有问题,反而不理解舍长为什么这么激动和痛苦。

高二文理分科,赵瑞选了理科,舍长选了文科,两人不再有交集。在一堂微机课上两人偶遇。或许出于愧疚,赵瑞主动跟她打招呼,结果“给了舍长很大的惊吓,恨不得立刻逃得远远的”。

这一幕让赵瑞非常吃惊,她不明白舍长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应。

高二下学期,赵瑞班上转来一个新生。新生家境富裕,长相漂亮,很快組成了自己的人际圈,而赵瑞成了她们捉弄的目标。上下楼梯时,新同学和小团体成员会故意撞她,还扬言找社会上的人收拾她。赵瑞不知自己哪里得罪了对方,但是她没想过和对方沟通,更没想过向大人求助。每天去学校,她都战战兢兢的。

好在高三刚开学,那个女生就转走了,赵瑞才得以解脱。转学后的某天,那个女生回宿舍看朋友。像赵瑞主动和舍长打招呼一样,她主动和赵瑞打招呼。赵瑞大吃一惊,恨不得立即逃走,并一下子理解了当时舍长的惶恐。

从校园欺凌的加害人到受害人,赵瑞开始反省自己。

从小到大,妈妈对她的要求就是听话、保持理性,别闹情绪。但凡她有一丁点反抗都会遭到妈妈的训斥,甚至有时妈妈会联合其他家人共同向她施压。而她在这种环境中只能忍耐。

赵瑞回想当年,舍长用她的东西从不打招呼,她觉得自己被冒犯。但是她没有向舍长指出这一点,而是忍着。实在忍不了,她也情绪爆发说过“真讨厌”,却没有进一步沟通。她只是发泄了不满,却不懂提出诉求。

就这么点事,如果摊开说,很容易就解决了。可不知为什么,当时就是说不出口。

遭遇校园欺凌,可以这么做:一是和家长、老师沟通,争取支持;二是直面矛盾不躲避,打破好女孩不与人发生争执的错误观念;三是好好学习,如果你的成绩足够好,你从被欺凌的泥潭里走出来的可能性就更大

不少人认为,女性天生就喜欢拉小团体。在各类宫斗剧和所谓“大女主剧”的影响下,更有人认为,女性就是虚伪、刻薄,喜欢口是心非、工于心计。然而,事实绝非如此。

女孩之所以会把关系作为武器,绝不是天性使然,而是因为她们不会处理受伤、背叛、嫉妒等情绪。

每个人都有负面情绪。男孩有了负面情绪,可以爆粗口,甚至打一架。但是女孩不行。社会规范要求女孩乖巧、听话、合群。女孩没有发泄负面情绪的通道,无法表达愤怒,只能压抑不满。当愤怒无法表达时,她们只能把关系当成武器。

同时,女孩也意识到,如果自己直接针对另一女孩,会导致个人之间的严重对立,这样太显眼。如果置身于团体,就不必为自己的攻击行为负责了。

这样既能维持“好女孩”形象,又能发泄心中不满;而且身为小团体中的一员,会让女孩更有安全感,至少一段时间内自己不会被抛弃。对女孩来说,没有什么比孤零零地站在操场边和独自去食堂更可怕的事情了。

压抑愤怒,不仅改变了女孩表达攻击的方式,也改变了女孩感知愤怒的方式。很多女孩压根儿识别不出自己的情绪,也识别不出他人的情绪,更别提处理情绪了。

在小团体的裹挟下,她们伤害朋友,也被朋友伤害,却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项针对女孩的调查发现,女孩普遍拒绝冲突,哪怕是并不激烈的冲突。她们认为,如果我表达了不满,对方就不喜欢我了,所以违心地说“我没生气”“没关系”等用来维系表面的平和。因为她们希望得到所有人的爱。

为了做个被认可的“好女孩”,她们压抑不满,否认自己会伤害他人,无疑进一步巩固了社会对女孩的刻板印象——好女孩不愤怒。而女孩压抑的负面情绪不会自动消失,而是隐于小团体中,利用畸形的方式来发泄,又进一步加强了社会对女孩的另外一种刻板印象——女孩天生刻薄,表里不一,就是喜欢钩心斗角。

而小时候没有学习过如何处理冲突的女性,成年后很难区分日常冲突和人身攻击。职场上,她们面对不公正对待,要么沉默,要么在小圈子里发几句牢骚,但依然会尽力避免冲突。其实,无论规避冲突,还是太看重人际关系,对女性的职业发展都有百害而无一利。

今年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后,肖玲的初中同学多次邀请她参加聚会,她都拒绝了。

虽然事情过去多年,但肖玲对当年初中同学的所作所为依然无法释怀。她宁愿被看作是一个记仇的人,也不想再见她们。

有了社会阅历之后,肖玲终于意识到自己当年没有错。

她希望女孩们不要压抑、漠视自己的情感,不要按照外界对“好女孩”的要求,一味地苛求自己。如果遭遇校园欺凌,可以这样做:一是和家长、老师沟通,争取支持,或者换个环境,或者改变环境。二是直面矛盾不躲避,打破好女孩不与人发生争执的错误观念,学习男性思维,只要不動粗,就当面锣对面鼓,反而更容易解决问题。三是好好学习,因为如果成绩足够好,从被欺凌的泥潭里走出来的可能性就更大。

【编辑:杨子】

猜你喜欢

涵涵小团体情绪
软梯攀爬记
引领班级小团体健康发展的策略研究
小小管理员
汉族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可汗
要不要走进班级中的“小团体”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