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安罗汉龙: 艺术与传承,奏响文化惠民“交响乐”

2022-05-30柴源

华人时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小白龙叠罗汉宝塔

柴源

海安罗汉龙起源于江淮流域里下河南缘,在其腕龙动作的套路格局中,因凸显出足以令人惊心动魄的堆叠罗汉而与南方龙舞有所不同,故而得名“罗汉龙”。罗汉龙舞艺术因属海安新丰村(古称塘家池)丁姓家族独家拥有,代代相传,经过“上八代”“下八代”的传承,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时间,又被称作“丁家龙”。海安舞龙最初目的就是舞龙祈退水,民间传说由于沿海涝灾不断,百姓深受其害,有一天,塘家池上方出现了一条小白龙,将田里的积水都吸走了,百姓为了纪念小白龙给他们带来丰收,模仿小白龙吞吐水的样子,演变成了现在的丁家龙。

罗汉龙使用的龙具为13节布龙,龙身直径30—40厘米,全长24米左右。其制作极为考究,双叉玉角,渾圆龙口,齿不出唇,双目传情,周身雪白,彩绘淡雅,唯胡须殷红似火,引人入目。相传这一龙具造型,一为表现白面红须乃小白龙心地善良、忠贞于民之象征;二为海安里下河群龙之中,胡须有白、黑、棕、黄、红五色之分,红色龙须排辈最小,可在群龙会舞时,不因冒犯戒律而受责。罗汉龙表演时,由引龙人、龙头、龙尾和9个“把手”参与舞动,另有8个“架子”,参与叠罗汉。

罗汉龙以“圆曲相依”形成阵图变化。其“圆”给人以饱满丰富的形式美感,其“曲”则给人以流畅延伸的形式美感。阵图多具独到之处,仅以“舞大花”为例,就有“坐龙花”“跑龙花”“睡龙花”“背龙花”“勾脚龙花”“跳滚龙花”等多种动作形态,无一不令人叫绝称奇。再以边舞边叠的“叠罗汉”为例,在不使用任何器械的条件下,堆出三层相加、四层相叠的多层“宝塔”。其造型分有“单元宝”“双元宝”“仙桥宝塔”“叠心宝塔”“三级宝塔”“四级宝塔”“牡丹花”“翘荷花”“送麒麟”“哪吒闹海”“鸭子淘食”“盘八仙”等多种造型,其最高者可及8米以上。其时,龙珠高举,龙头高昂,龙身翻腾,龙尾律动,慑神之风采,动魄之技艺,更能显示龙的气概、龙的精神,精深展示龙舞艺术。

罗汉龙在唐家池丁姓人中代代相传。1949年前迫于生计到上海拉黄包车、蹬三轮车的丁姓人,在庆祝上海解放一周年的时候,自动掏腰包、“凑份子”,扎出了一条小白龙,代表上海蓬莱区(今黄浦区)工会,参加了庆祝大游行。在众多舞龙队中,他们以边舞边叠罗汉的特色表演独领风骚,抢占鳌头。陈毅市长亲切接见了他们,并且让军管会的干部给他们一人奖励一套军装、一条毛巾。

罗汉龙重获新生之后,经过海安文化馆的精心整理、发展创新,1985年被中央电视台搬上了荧屏;1987年参加江苏省首届音乐舞蹈节,既是开场,也作大轴,在疾徐有致的锣鼓声中出足了风头,把“表演一等奖”的奖杯捧回唐家池;新千年到来之际,罗汉龙又舞到了北京,在第十六届龙潭庙会暨第十三届“龙潭杯”全国优秀民间花会大赛中夺得了金奖。2018年,丁家龙在江苏省“美好新时代 舞动大江海”紫金文化艺术节群文广场演出·南通专场的表演,博得上千市民的喝彩。之后,丁家龙在2020中国·海安523文化艺术节暨“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交流节开幕式上精彩亮相,收获了塔吉克斯坦、埃及、伊朗等国友人的掌声。

新丰村老一辈舞龙人早已过了花甲之年,舞龙队的主力成员都渐渐老去。“平日里年轻人都在外工作,逢年过节舞龙队的成员才渐渐多起来,但是平时组织一个十七八个人的舞龙队还是不成问题的。”丁家龙第十八代传人丁永生说。舞龙不仅能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海安文明史里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倡导群众健康生活方式,推动传统文化知识普及,海安重新整合资源舞龙,不仅有成年男子舞龙队,还组建女子舞龙队和童子舞龙队,利用“万里千家”“乐一天”进行巡回惠民演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倡导文明新风尚,持续奏响文化惠民“交响乐”。

(责编  韦露瑶)

猜你喜欢

小白龙叠罗汉宝塔
红船开新宇,宝塔耀中华
会叠罗汉的数量词
门神的故事
叠罗汉
藏石欣赏
趣味汉字
——“儿”字叠罗汉
文化宝塔 魅力绽放
是谁找回了玲珑宝塔
宝塔加高
小白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