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背景下互动新闻的实践与思考

2022-05-30李澄

理论观察 2022年8期
关键词:新闻传播媒体融合

李澄

摘 要:互动新闻作为新闻传播领域“传受交互”的经典范例,随着网络技术的创新应用,互动新闻也从读者来信、听众热线等媒体主导的互动向受众主导的互动偏移。本文尝试通过对国内外主流媒体互动新闻实践案例的分析研究,进而提出互动新闻在媒体融合背景中呈现出独特传播优势和局限性,为推进地方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一种创新思路。

关键词:新闻传播;互动新闻;交互新闻;媒体融合

中图分类号:G2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8 — 0150 — 04

当下,新兴技术不断改写着新闻传播的形态和生态,算法新闻、大数据新闻、传感器新闻一个个新名词接踵而至,这些AI新闻产品不仅推动传统新闻媒体主动接纳人工智能,更在主动创新中激发出一系列人机协作的全新产品。互动新闻作为一种传受交互体验的经典应用,再次引发关注。在此背景下,地方媒体融合平台依托其扎实的新闻生产能力和庞大的本地用户群体,充分探索和实践“互动新闻”这一前沿的新闻类型,或许可以为推进地方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一种创新路径。

一、互动新闻在国内外的演进历程

在新闻传播领域,“互动新闻”并非一个全新概念。广义的互动新闻最早可以追溯到报纸为主导的传统媒体时代,民国初期的《民立报》读者“投函”是我国有记载的最早的读者来信栏目。1920年,美国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座无线电广播电台。1926年10月,中国的第一座广播无线电台——哈尔滨无线广播电台正式广播,新闻传播变得更具时效性。随着电话的普及,新闻广播也陆续开通了电话热线,听众可以在收听广播时拨打电话热线参与节目互动,热线报料、问卷调查、记者采访等也都是常见的互动方式。但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传媒形态中,媒体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往往受到记者、编辑、摄像、主持人等主导与限制,难以主动观察或主导对话。

1969年互联网诞生后,网络技术创新给新闻传播带来了颠覆性变革,随着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全称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和普遍认可,受众开始从静态的、被动的信息发布转变到强调参与、互动的互联网文化。传统媒体以往被动式的单向传播,在手机、网络电视、智能终端日益发展的今天,已经难以满足多数受众的信息需求和阅读习惯。新闻报道已经不仅仅是媒体单方面的事情,而是要在媒体与受众、受众与受众之间形成一种交流,“互动新闻”在这个以网络为媒、以技术为介的新技术环境下,由过去的媒体主导的互动向受众主导的互动偏移。

2007年,美国《纽约时报》成立的互动新闻技术部(Interactive News Technologies Department)在业界较早地将技术与采编人员交叉融合,对互动新闻策划制作开展主动探索。2008年,在美国总统大选期间,《纽约时报》推出了一款名为《单词火车》(Word Train)的网络互动产品。读者可以选择或输入一个最能表达情绪的单词,该单词会出现在“单词火车”中,单词被选择的频次越高,字号就越大,移动的越缓慢。反之,选择频次较少的单词字号较小,很快移动出屏幕。这一崭新的新闻形态得到了广泛关注,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刘滢认为,《单词火车》(Word Train)是实现新闻媒体由单一静态传播向互动体验转型的典型范例。

2012年12月,《纽约时报》上线了耗时6个月之久策划制作的互动新闻报道《雪从天降:塔尼尔科瑞克的雪崩(Snow Fall: The Avalanche at Tunnel Creek)》,这篇特稿通过现场视频、气象图表、3D图形、文字报道和声音等多媒体形式,报道了2012年华盛顿州一次雪崩造成3名滑雪爱好者遇难的新闻事件。读者可以通过任意移动旋转放大3D地图去探索喀斯喀特山脉,每位采访对象出现后,新闻页面会同步显示该人物的背景信息框,通过点击可以了解更多信息,实现实时互动。2013年4月,该文作者约翰·布兰奇(John Branch)凭借此篇互动新闻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互动新闻此后得以倍受关注。

2014年,《纽约时报》网站“The Upshot”栏目推出了一篇“租房好还是买房好?(Is It Better to Rent or Buy )”的互动新闻,读者通过输入贷款利率、月租金、可承担的首付等数据后,租房买房在线计算器就会给出性价比更高的建议。伊利诺斯州大学的一名副教授尼基·厄舍(Nikki Usher)也正是受到这篇互动新闻的启发,开始深入研究互动新闻,并于2016年10月出版了学术专著《Interactive Journalism:Hackers,Data and Code》。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郭恩强副教授翻译了尼基·厄舍的专著,2020年5月,译作《互动新闻:黑客、数据与代码》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并被编入“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学术前沿系列丛书”。

互动新闻在国内传媒业也有着长足发展,2017年8月,《人民日报》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发布了《快看,这是我的军装》互动新闻产品,读者上传照片后,利用人脸识别融合成像等技术生成每个人不同年代的军装照,完美呈现了1927年至2017年这90年间全部军装的形态,成为了当年一款现象级的新媒体产品。2017年10月,东北网作为黑龍江省内访问量最大的综合性网站推出的H5作品《十九大报告说生态·黑龙江人民老激动了!》入围人民网评选的“解读十九大报告富有特色的融媒作品”,成为地方新闻网站中唯一上榜作品。该作品结合黑龙江省实际,聚焦十九大报告中生态环境部分,以新颖样式及详实内容,展示了黑龙江省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2018年春节期间,央视财经与腾讯联合推出《幸福照相馆》H5互动产品,受众只需要上传家人的单人照,基于“多人脸融合”技术将一键生成不同年代的全家福,以此见证中国家庭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巨大变迁。《幸福照相馆》得到了173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万名网友参与互动,也获得了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新媒体创意互动一等奖。2018年开始,中国记协开始在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增设融媒互动、融媒界面等奖项,互动新闻逐步受到认可,新闻业界的相关应用实践也随之增多,在很多地方融媒体中心或者新媒体中心H5应用、新闻游戏、VR新闻、互动视频、动态地图等形式的互动新闻作品越来越丰富。

二、互动新闻的概念定义

互动新闻(Interactive Journalism),亦被称为交互新闻、参与式新闻。在新闻传播界尚未形成达成广泛共识的准确定义。有部分新闻从业者较为推崇尼基·厄舍(Nikki Usher)2016年在其《Interactive Journalism:Hackers,Data and Code》专著中提出的观点,“互动新闻是一种通过代码来实现故事叙事的视觉化呈现,通过多层次的、触觉的用户控制,以便实现获取新闻和信息的目标”。但笔者对这一定义并不十分认可,尼基·厄舍(Nikki Usher)提出的概念内涵过于狭隘,更侧重对依托数字技术实现互动的融合新闻的描述,过于强调“代码”这一技术工具,难免以偏概全。

国内学者虽然对互动新闻的研究较少,但对这一新闻传播形态关注较早。2000年左右,已有学者关注报纸新闻的互动性,提出“报纸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不应该是单向的新闻信息灌输与被灌输关系,双方应当进行直接的信息互通、交流”。2006年,江苏广播电视新闻研究所王声骋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对“广播互动新闻”概念进行总结,表述为“传受双方以直播为通道,连线为纽带,以热线电话、手机短信等为平台,通过互动交流,共同构建具有新闻價值的事实。”此后,许鹃娟、尹又汉等多名新闻从业者对“互动新闻”这一概念进行凝练总结,笔者尝试综述为“互动新闻,是一种传受双方借助特定媒介通过互动反馈而产生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新闻传播形态。”

三、媒体融合中互动新闻的传播优势

(一)多媒融合打造沉浸式的场景体验

在媒体融合过程中产生了诸多新兴新闻产品,正如基于文字、图片、声音、数据、视频等多种媒介元素构建的互动新闻,为受众呈现出更加真实的新闻场景,强化了沉浸式体验带来的“目击感”,让新闻变得可听、可看、可感。通过这种虚拟在场的互动形式,使受众体验到新闻信息的丰富性和趣味性,进而提升受众对新闻事件的认知水平和判断能力。受众不再单纯只是信息的传播受体,沉浸式的新闻体验拉近了传者与受者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2019年3月,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制作了一部互动短视频产品《追梦,在总书记指引的路上》,用户“乘坐”高速飞驰的列车穿行于黑龙江省十三地市中,通过强烈的代入感让受众感受到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大好态势。2019年8月,《中国青年报》借助全景VR、声音、图片、影像等多媒融合手段,推出了题为《红军桥日记》的沉浸式体验新闻产品,受众可以用第一人称视角“跟随”记者亲历探访红军桥的见闻和感受。

随着VR(虚拟现实,全称Virtual Reality)技术、AR(增强现实,全称Augmented Reality)技术的广泛运用,通过沉浸式感知受众能够“穿越”屏幕“置身”于新闻现场,以第一视角身临其境地“亲历”新闻事件。2015年9月3日,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制作了“抗战胜利日9·3大阅兵”VR全景视频,720度全程记录盛大的阅兵现场。2019年,央视网推出了“VR浸新闻”专栏,设置VR暖故事、VR大事件、VR任意门、VR大突发4个版块。在VR新闻中,受众可以通过控制自己的VR设备在新闻画面的任意角度收听报道,新闻现场的细节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呈现。近两年,作为全面融合互联网各项最新技术的元宇宙(Metaverse)可谓火遍全球,元宇宙将沉浸式体验提升至更高级别的“虚实融生”阶段。海外如脸书(Facebook)、谷歌、微软、苹果等一众互联网巨头先后宣布布局元宇宙。在我国,百度、腾讯、爱奇艺、字节跳动等传媒平台也都纷纷入局。2021年12月,新华社成立元宇宙联创中心,发力建设新一代互联网数字空间新生态;2022年6月,湖南卫视首发元宇宙产品《芒果幻城》,全面参与未来传播形态竞争;中国传媒大学曾在《我的世界》沙盘游戏里建构一个虚拟大学校园,学生们以虚拟化身完成一场毕业典礼。

(二)非线性叙事拓展新闻传播的时空维度

随着互联网HTML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非线性叙事方式的发展,新传播形态下的互动新闻改变了文字、视听等传统新闻报道的线性阅读体验顺序,故事不再按编辑设定的单一叙述时间延续。互动新闻呈现出一个开放、多维、复杂的非线性复合叙事体系,受众通过点击、选择等操作自行决定进入故事的入口和阅读故事的速度,改变原有的新闻叙事逻辑,通过自主操作的数字体验丰富对新闻细节的感知。2021年7月,人民网联合B站(哔哩哔哩,全称bilibili)推出建党百年主题互动微电影《抉择》,影片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提供了红色起点、归国巨轮、圆梦茶乡3条故事线。受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故事的主人公,每一次选择都将改变剧情走向,甚至改变国家的命运和未来。多叙事视角的互动融合,优化了以往传统时政新闻报道的风格,让年轻受众既能看视频也能玩视频,在故事的起承转合中引发情感共鸣。为了加速互动视频行业的规范化,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组织广播电视规划院等单位编制发布了《互联网互动视频数据格式规范》,旨在加速推进互动视频的基础建设,提升多平台传播的效率。

从前述案例中可见,在非线性叙事架构中,传统新闻报道的确定性结局将被重构,故事本身需要由隐藏于屏幕之后的受众自己去探索,受众在支线故事中的不同选择,有可能到达不同的故事结局,尤其是对于多支线脚本选择的互动新闻而言,呈现出多样化的叙事逻辑和叙事结局。2020年5月,新华社客户端推出的“新闻互动微纪录片”《她的故事,“触”处动人》,同时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讲述了云南姑娘李金莲走出大山成为一名法律工作者、基层全国人大代表的故事。整部纪录片的信息结构是由受众自主构建的,通过视频的多重演绎,呈现了“新”的历程、讨薪历程、点赞多面手和三年履职路等4个不同时空,让受众全面了解主人公的履职经历。在每个单一情节中都存在分支线性结构,受众可以在多样化的剧情选择中,自由构建这4个时空的不同组合方式,全方位立体地了解人物故事。2021年6月,华龙网推出的党史宣传沉浸式互动视频产品《党员,请选择》,聚焦隐蔽战线上的无名英雄,通过分支剧情设定,让受众自主“选择”剧情走向,在对剧情的沉浸式体验中感悟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故此,互动新闻的生产模式不再是单向、线性、封闭的采编流程,而是在新闻生产者设定的总体故事框架下,传播者与受众共同参与、协同生产的多元、灵活的非线性过程,受众拥有了更多的参与感,实现以新闻的多重演绎拓展信息的时空维度。

(三)游戏化思维提升互动传播的娱乐体验

互动新闻还实现了将“硬”新闻变“软”,让呆板严谨的传统单向阅读变成了趣味轻松的交互性娱乐。游戏化的互动场景,不仅帮助受众全面和理解新闻事件的内涵,还能提升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参与程度和个性化体验。正因为游戏天然具备着互动参与性的先天优势,借“游戏之壳”呈现新闻,极大丰富了新闻的表现形式,通过游戏化的互动新闻作品可以将复杂的新闻要素立体呈现出来,受众转身成为“玩家”,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新闻体验,“玩家”通过选择、参与和控制着新闻事件的情节走向,在游戏中理解并传播新闻信息,提供了“另类阅读”的乐趣。2015年,腾讯新闻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活动中推出了《化身间谍,改变历史》H5互动新闻产品,受众在玛塔·哈丽、理查德·佐尔格、川岛芳子等5个知名间谍中随机抽取角色,当化身某个间谍后肩负重任对情报处理作出选择,选择正确即符合历史发展,选择错误即改变历史。通过解题游戏,受众更加生动地了解这段抗战历史。2018年9月,为了全方面报道“哈佳铁路开通”这件黑龙江省百姓生活中的大事,黑龙江东北网络台一口气推出了《十年记忆 见证铁路发展巨变》《哈佳铁路体验记》《龙江速度畅快游》《哈佳铁路小知识猜猜猜》《来,乘上哈佳高铁感受黑土地上的钢铁动脉》等7个H5新闻作品。其中不乏像《哈佳铁路小知识猜猜猜》《来,乘上哈佳高铁感受黑土地上的钢铁动脉》这样充滿游戏性的互动新闻。

游戏化思维本质上是一种新闻叙事的创新方式,“游戏”仅仅是新闻故事的外部驱壳和信息载体,目的是强化受众的“在场感”,多维度展示各种新闻要素的内在联系,真正的意义在于促使受众通过体验隐藏在驱壳之下的信息,进而更新或形成自己的认知和判断。2017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推出一款互动新闻《我的两会秘密花园》,受众进入游戏界面后会得到一粒种子,玩家需要在写着《政府工作报告》主要内容的肥料袋中选择3袋为种子施肥,种子将会长成为与肥料“主题”相关的植物,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掌握《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5月,新华社与腾讯新闻联合推出H5新闻游戏《民法典丨人生大冲关》,游戏根据民法典草案的内容,设计了包括校园高利贷、房屋中介合同、高空坠物、职场骚扰、婚姻继承等7个游戏场景,通过简单的游戏环节将民法典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受众更直接体验到民法典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四、互动新闻的局限性分析

尽管互动新闻有着多媒体融合、沉浸式场景、非线性叙事结构、游戏化体验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一)缺乏培养受众黏度的可靠机制

受众的黏度对于提高媒体品牌知名度有很大的影响,想要增强受众的依存性和忠诚度,就需要不断地生产高质量的新闻作品,增强对受众的吸引力。特别是“算法新闻”普遍应用以来,算法可以根据用户的习惯、喜好高频率地推送个性化新闻,从而提高受众的黏度。但在互动新闻方面,因为在技术上比较繁琐,制作周期很难追赶时事的发生速度。如2012年《纽约时报》的获奖作品《雪从天降:塔尼尔科瑞克的雪崩》的策划制作整整耗时6个月之久,难免会削弱新闻的时效性,如果放在网络热点频繁更迭的今天,这篇作品可能很难受到关注。所以,互动新闻更适合打造“爆款”,可以在短时间里吸引更多的粉丝。但如果媒体后续缺乏新产品的持续跟进,无能保证互动新闻质量的长期稳定,那么将很难维持现有的用户规模,将造成受众数量的快速流失。

(二)泛娱乐化难以保证新闻客观性

互动新闻生产的一条重要方法就是运用游戏化思维重构一则新闻,在游戏化思维指导下,为更吸引玩家会设置强烈的视听冲击和炫目的视觉效果,不可避免地会对新闻内容进行取舍删减,或会对新闻事实加以过度包装,如果一味迎合大众娱乐性必然会导致损害新闻的客观真实性。一些同质化的游戏场景、单一的故事脚本,让人忍不住会联想到某些互动新闻是为了“游戏”而“游戏”。另一方面,互动新闻的非线性叙事结构需要受众自主在不同的支线故事中探索,呈现出多样化的叙事结局和传播效果,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新闻编辑的“把关”能力和“导向”作用,受众陷入自我构建的“虚幻的真实”中,难以对新闻事实的作出准确判断,进而也将削弱新闻的真实性。

(三)缺少深度报道造成形式大于内容

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从业者往往需要开展大量的调查、搜集尽可能多的数据,以确保写出客观准确的新闻报道。现如今,人们对互动新闻关注点多在于技术的创新和炫酷的形式,忽略新闻本身的特性。原本只专注文字的编辑记者们,现在要学会使用如摄影摄像、直播互动、编写脚本等诸多新技能来吸引受众的眼球。不得不承认,盲目追求技术效果占用了编辑记者去做深度报道的时间和精力,使得他们较少进行深度社会思考。故此,我们所见到的多数互动新闻都是短小新闻事件的报道,很难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景式和深度描述。

五、结语

纵观国内外主流媒体互动新闻的丰富实践,互动新闻生产已初具规模,传播类型更加多元,在媒体融合中逐步呈现独特的传播优势,给受众带来了全新的传播体验,也为地方媒体融合创新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但互动新闻也存在受众黏度较低、新闻性不强、形式大于内容等尚待改进之处。互动新闻对新闻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要依托媒体融合的技术创新,不断丰富互动新闻的报道形式,深耕细作本地新闻,为受众提供更加友好的用户体验;二要善于与受众做朋友,强化传受互动传播,进一步优化传播生态;三要平衡开放与监管之间的关系,扮演好中立的“把关人”角色,履行好守望社会的功能。

〔参 考 文 献〕

[1]Usher Nikki. Interactive Journalism:Hackers,Data,and Code[M].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2016.

[2]刘滢.“互动新闻”:国外全媒体报道的新实践[J].青年记者,2017(04):82-84.

[3]李牧钊.基于互动仪式理论的互动类新闻研究——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疫情24小时》

为例[J].新闻世界,2022(03):37-42.

[4]孙鹿童.生产逻辑转变下的用户互动——以中国新闻奖互动式融合新闻为例[J].中国编辑,2020(09):43-48.

[5]王妍,李霞.互动新闻的前世、今生与未来:媒介变迁与互动新闻演进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09):65-69.

[6]郭之思.《雪从天降》:一次奢侈的融合报道探索[J].中国记者,2013(06):123-125.

[7]张翅.新媒体时代互动新闻生产对记者能力的要求[J].新闻世界,2021(07):37-39.

[8]王声骋.互动新闻:广播新闻改革的新突破--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07):51-52.

〔责任编辑:杨 赫〕

猜你喜欢

新闻传播媒体融合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