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爱充满历史课堂

2022-05-30张旭晟

名师在线·中旬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陶行知笔者历史

摘 要:历史是一门充满人文气息的课程,蕴含先贤丰富的智慧和思辨精神。然而,从目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来看,

教师过于侧重纯知识点的讲授,对学生情感教育和学习主动性的关注不足,没有渗透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理念。文章将结合陶行知教育思想和现实中的情况,来探讨教育学生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历史;爱;教学做合一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2)23-0094-03

引  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逐渐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如何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无数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中的杰出代表就是陶行知先生。吸收和继承陶行知思想,对教学的改革和创新的意义不言而喻。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促进了新教育理念的产生,具体教育实践也应紧随其后,才能符合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一、爱与历史知识的融合

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侧重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初二以后,历史知识点增多,部分学生容易记忆困难,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对学习产生了恐惧心理,久而久之,自然会排斥历史课堂。要想解决此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贯彻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理念。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的核心教育思想之一,近年来,诸多专家学者对如何理解和贯彻这一理念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如陆家燕老师提出要在班级日常活动中无声熏陶,平等爱护,真诚抚慰,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1]。夏庆喜老师提出用爱的教育来进行学生的德育建设,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自信心[2]。

笔者在前辈的基础上,结合历史的学科特色和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看法。

历史知识并非枯燥无味的,教师要清楚学生学习的困难在哪里。笔者在询问后,发现大部分对历史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往往是缺乏学习兴趣,缺少学习主动性和害怕死记硬背,因此,这些问题完全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如果学生对历史知识缺乏兴趣,教师不可以一味地指责,要在明确课程内容重难点的基础上,构建独特的趣味课堂。例如,八年级(下册)第十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课内容庞杂,包含各种会议和理论思想,学生存在畏难心理。在上此课前,笔者先让学生预习一下内容,再根据学生的反馈修正了课件,将前因后果加以解释,明确原则提出的原因,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当时的中国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在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学生结合当时历史人物的选择,能够身临其境,增强了历史的同理心。那么教材上的历史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就不再是一堆冰冷冷的文字,而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记忆负担和抗拒心自然就会消除。爱是发自内心的,教师只有打消学生对知识的恐惧,才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融合学生本身的爱。学生大多热爱音乐、电影、艺术等美好的事物,这些并不是学习的对立面。历史课程应尽量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找到学生的喜爱点。例如,七年级(上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课,课程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以往课件上提及的“封神演义”也不是学生的童年记忆,于是笔者在课堂上播放了《哪吒》的电影片段来引入该课,瞬间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想知道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哪吒,他又做了什么,当时的时代又发生了什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利用地方特色教学资源,给学生带来第一视觉冲击。例如,在讲解八年级“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一课时,单纯的讲解很容易让学生感觉到枯燥,笔者在向学校申请后,带领学生参观了大生纱厂的旧址。在参观过程中,学生会自主产生问题,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了知识,比单纯讲授灌输效果更好。

教师想要知道学生的需求,仅凭“甘为孺子牛”的勤劳还远远不够,不妨保持一个年轻的心态,了解学生的喜好,打造既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又能受学生喜爱的新课堂。

二、知心与智慧的教育

教师在课堂上面对的是一个大的群体,里面包含了很多个体,每个学生或高或矮,或智或愚。陶行知先生認为,教师应“热爱每一个学生”“为了孩子,甘为骆驼。干人有益,牛马也做”[3],这对每位教师而言都是艰难的考验,如何面对学生的差异性,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爱,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做知心的教师,了解学生的需求与特点。每个人都渴望有存在感与认同感,然而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一般教授的班级较多,容易记不住学生的姓名和具体情况。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会感觉教师忽视自己,对历史学习失去信心。考虑到目前初中生的学业负担较重,尤其是进入初二以后,学生面临着很大压力。笔者比较体谅学生,愿做知心的教师,将历史书面作业尽量留在课堂上完成,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人无完人,学生也有各自的缺点,如偷懒、好动等,当这些问题出现后,教师不可以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而要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根据个人独特的情况,来制订奖惩措施,督促学生改正。如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内容并布置整理辽、西夏、金、元四朝的异同点的作业时,笔者所教班级有十名学生没有及时完成,笔者根据他们的情况将这些学生分为两类,一类是感觉这个作业对学习没有帮助的,另一类是偷懒不想写的。针对前者,笔者说明归纳总结的重要性,加强其认识;针对后者,笔者适当增加作业和进行劳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作业应该认真完成的观念。初中生正处于叛逆期,教师对同样的问题也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法,需要在奖惩的过程中观察学生的接受程度,牢记奖惩学生的目的是督促学生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不能滋长学生骄傲自满或灰心丧气的情绪。

第二,做有智慧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往往会认为教师偏袒成绩优异、性格乖巧的学生,对成绩不好的学生会区别对待。笔者在工作中处理过一次学生之间的矛盾。某个周一要交历史作业,有个班级还差一本没有交齐,差的那一本是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的作业,他以往经常出现不交作业的情况,但这次他一直强调自己真的交了作业。其他学生都在质疑他说谎,要求依照班规惩罚他。笔者当时就想起了陶行知先生给打架学生糖果的故事,思考如果是陶先生会怎么处理呢?于是笔者没有着急处理这件事,而是让课代表复查了一下作业,同时又联系了该学生家长,了解是否真的如他所讲。在一番调查之后,笔者发现这个学生并没有撒谎,而是课代表不小心将作业遗漏了。笔者思考后觉得,如果直接公布真相,无疑会加剧学生间的矛盾。于是笔者召开了一次历史专题课,引导学生从历史问题中分析不团结友爱的后果,然后顺势公布了事情的答案。其他学生为自己的偏见道了歉,那名学生也保证今后一定按时交作业。新的时代到来了,学生的想法也增多了,教师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处理问题,需要做一个有智慧的教师,把爱传递给学生。

三、道德与爱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十分看重,他曾经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使你有一些本领和学问,也无甚用处”。在之前的历史课堂上,虽然也强调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却缺乏与学生实际的结合,往往会形成“空中楼阁”的情感培养状态。如何进行道德与爱的教育,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增加课堂中价值观的引导。以具体的教学实际为例,八年级(下册)“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中有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讲述,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或用PPT,或用视频资料,来展示日军侵华的暴行,虽然学生会愤恨日军的暴虐,但很难自发形成爱国和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等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讲解此课时,可以创设情景,让学生代入自己是1938年的南京人,在这种国破家亡的时代背景下,会产生什么的感受?号召学生分享自己的真情实感,对比现在,感受和平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此时教师应注意,初中生心态波动大,要对其进行正确引导,避免其产生错误价值取向,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教导学生铭记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避免悲剧重演。

第二,充分发挥历史英雄人物的榜样作用。初中生的学业压力较大,经常会出现躲避值日的情况。此时,教师可以列举历史中的英雄人物并布置作业,让学生收集这些英雄人物的故事。在学生分享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英雄人物有哪些优良品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一分子,要为国家建設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第三,增强学生的同理心。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历史当成小说来看,忽视历史的真实性,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缺乏敬畏心。教师在教学中要侧重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沧桑感,呼唤学生的同理心。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十七课“明朝的灭亡”时,以往的讲解往往过于侧重李自成“均田免赋”政策的重要性,对明朝君臣昏庸造成的社会状况一笔带过,导致学生下课后对黄巾起义、黄巢起义区分不清。笔者在上课时,利用教材中的图片《流民图》,先让学生观察流民的悲惨状况,引导学生思考造成流民悲惨境地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们也是流民会怎么办。如此不仅可以承前启后,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对流民悲惨的境地产生同情心,也引出了本节课的核心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然后,教师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在学生的探讨过程中,观察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

四、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学生和喂鸡一样,你拿一把米,强行喂,鸡是肯定不吃的。你把鸡放下来,把米放在地上,过一会儿鸡就自己吃了。”教师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天性,不能扼杀。初中生处于表达欲强烈的时期,有自己的想法,为了顺应这个特点,教师应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一)互动课堂的构建

新课程改革提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往往习惯于教师的讲授,课堂上的小组合作也多流于表面。对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采取让学生互为教师的方法。例如,讲授七年级(下册)第九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时,笔者将班级分为四个小组,即农业组、手工业组、商业组、点评组,让前三个小组的学生在课前准备,上课时在讲台上展示成果。三组学生展示后,最后一组来进行点评。学生对到讲台上展示还是十分紧张的,想知道别人和自己谁的内容更好,也会认真听别人的内容,最后的点评相当于对课程内容的总结。整个课堂展示内容丰富,学生交流激烈,学习效果良好。

同时,初中生处在好胜心旺盛的阶段,教师采用学习小组互相竞争的方式,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百家争鸣”一课时,教师让学生组成儒、墨、道、法四个学派,自己担任国君这一角色。学生可以通过教材知识和课外收集的资料,轮流上台向教师推荐自己这一学派的主张,最后由教师选择出表现最好的学派,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能深刻感受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互相学习和批判的激烈局面,还能沉下心来思考自己学派和其他学派的优缺点,比起单纯的讲授,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学生与教师角色互换

韩愈有言:“弟子不必不如师”。教师不应该把自己放到学生之上的位置,应该发自内心地爱与尊重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把自己放在一个学习者的位置,让学生提前预习并教导自己。例如,七年级(下册)“金与南宋的对峙”一课,知识点不多,以故事为主。教师可以先鼓励学生自主报名,将此课分为五个框架,让学生走上讲台来授课。根据学生的准备工作和讲授情况,教师可给予学生“优秀小老师”的称号,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入探索。

结  语

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新课程改革也必然会在一批批优秀教师的不断尝试下实现。笔者相信,以爱为灵魂,以教学为手段,一定能把祖国的未来培养成才。

[参考文献]

[1]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2]陆家燕.用爱浇灌 用心管理:浅谈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实践和思考[C]//.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2021论文汇编(三),2021.

[3]周洪宇.陶行知教育名论精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张旭晟(1992.12-),男,安徽铜陵人,任教于南通市崇川初级中学,中学一级教师,硕士研究生学历。

猜你喜欢

陶行知笔者历史
老师,别走……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