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中主体观念的培养

2022-05-30邓永成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8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摘  要: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任务。在思政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才能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当前大学生在思政学习过程中对于自身主体地位的认识缺乏是影响学生主体地位体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思政教学过程中必须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主体观念,以强化学生的思政学习主体地位,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4-0152-04

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1]思政课教学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既是党中央对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提出的要求,也是思政课改革发展的方向。

纵观近年来各高校开展思政课的变化,可以明显看出思政课堂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注有了极大提升。尽管思政课教师已经开始转变传统的观念,但主要的实现方式依旧是从自身的教学方式、课程设计、授课模式等方面出发,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密不可分的两个组成部分。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需要教师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学生也必须真正认识到自身是思政学习中的学习主体。培养大学生的主体观念,对于提升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进而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主体观念的相关内涵

(一)主体

主体是一个哲学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主体”和“客体”是一对关系范畴,只有发生了主客体关系的地方才有主体。主体不能脱离客体单独存在,没有客体就无所谓主体。“主体和客体是词汇的一对概念,后者是前者实践过程和认识过程的对象。”[2]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作为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发起者,成为实践和认识的主体,而活动指向的对象成为相应的客体。

(二)主体性

主体性的概念与主体是密不可分的。“主体性是指主体在利用、改造、再塑、认知、评价客体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认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全部特殊属性。”[3]主体性是人所特有的,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属性。“主体性是主体的本质规定性,即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它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人的能力、情感和意力,其根本特征是作为人本方面所呈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4]人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人作为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关系中存在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思政课程的学习者,是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主体。“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表现在其认同教育目标和要求、有明辨是非、自我调节的能力,并具有不断完善道德规范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5]大学生在思政学习中的主体性首先表现在其自发地理解和接受思政教育的内容和价值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從而达到将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

(三)主体观念

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中的大学生主体观念是指在思政学习过程中,大学生主体对于自身主体地位的认识程度和主体性的发挥程度。简而言之,主体观念就是大学生在思政学习中,是否真正将自身作为学习的主体。“主体观念其实就是人作为社会主体对自己在社会中应有的角色与作用的认识,其实质可概括为:‘自信、自主、平等、参与、创见。主体观念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地位和身份观”[6]。特化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主体观念就是大学生对于自身学习主体地位和主动的学习者身份具有清晰认识的思想观念,是促使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自我思想教育的动力。

二、培养大学生思政学习主体观念的必要性

大学生作为思政课程的学习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只有确保学生在思政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的思想教育作用,为大学生确立健全的思想观念做好保障。在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之间,身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能够主动地接受和内化所学,才是保障思政课实效性的关键。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思政学习主体观念是非常必要的。

(一)思政课的目标是培养思想健全、全面发展的人才

大学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大学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期,是实现从学校走向社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大学生入学后普遍已经成年,但由于长年的学习和受学生身份的影响,他们的主要活动空间都局限于学校,再加上学习压力比较大,以至于很少有机会接触社会,因此尽管在法律上已经成年,但在身心发展程度上依旧很不成熟。“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7]思政课是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推动力,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修课。

(二)大学生是思政学习的主体

思政课是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正确思想观念的重要课程,它不仅要求教师进行知识的传授,更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建立自身正确的思想观念。因此在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从来都不应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要求教师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和思想双方面的教育。思政课程的理想状况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而学生在接受崭新的知识和思想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自觉能动地对知识进行摄取和内化。可以说,一堂成功的思政课,并不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单纯的思想教育,而是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发地进行思想的升华。思政课应当成为学生实现自我思想蜕变的助力,课堂仅仅是思政教育的一部分,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才是学生实现思想进步的原动力。

(三)大学生对自身的思政学习主体地位认识不足

在思政课实际开展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内容、方法和目的理解不够清晰,在学习过程中对自身所处位置没有准确的把握,再加上思政课堂灌输式教学方式长期、普遍存在,导致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自身作为思政学习主体的地位。一方面,学生在高中及以前阶段的学习中,受到的绝大多数教育以直接的知识传授为主,导致学生的认知模式习惯了这种形式,并把这种习惯继续代入大学的思政学习当中,以至于难以理解和接受自身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部分思政教師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把思政知识讲成枯燥无味的教条,造成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缺失,甚至部分学生仅仅是以学分为目的,对思政课应付了事,思政课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生更无法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

(四)学生未能理解思政课学习的重要意义

思政课作为大学的一门必修公共课程,兼具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思想观念的引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重理论讲授,教师在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的过程中,应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原理,同时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讲述了近代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步步走向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的过程中跨越了许多艰难险阻,随着历史的脉络感受那个年代思想觉醒的意义和前辈革命者为了革命胜利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激励学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不负韶华努力奋斗;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得到的新的发展,并指明了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将目光转向学生群体本身,引导学生建立起属于新时代年轻人应有的先进思想和价值观念。可以说,认真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仅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义务,也是实现自我提高的捷径。

学生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对思政课的重要性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学生在报考大学时,对自己的专业已经有了一定的规划,选择的专业往往是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大学的课程中,大部分是专业课程。有部分学生认为公共课程与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关系不大,因此对公共课程不够重视。对于思政课,学生往往容易认为未来不从事与政治有关的工作,即使不听,对他们的职业发展也影响甚微。学生对公共课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学好这类课程的学习动机也就不强。

三、培养大学生思政学习主体观念的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对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而强化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增强思政学习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培养大学生的思政学习主体观念,进而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保障大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

(一)激发学生思政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主体观念,要从学生兴趣出发,激发学生对于思政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抛开思政课教条的刻板印象,真正喜欢上思政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开始对思政课的内容感兴趣,才会逐渐开始主动进行学习,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首先,在教学方式和手段方面激发学生兴趣。在技术迭代速度越来越快的背景下,各种新兴技术手段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新兴科技被应用于课堂教学当中,思政教师应充分发挥现代教学设施丰富的优势,用更加直观和具体的方式展现原本枯燥乏味或抽象难懂的知识,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综合的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其次,增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参与度。在思政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的直接传授是不可缺少的,但传授知识的方式不同,起到的效果也有很大不同。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因素,用学生熟悉的方式引导展开,将知识融入学生感兴趣的载体中去,知识与兴趣相结合,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和参与课堂。同时,要充分利用面对面交流的课堂优势,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将传统的知识讲授转变为师生之间互动讨论的新型教学模式。

最后,重视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学习的目的是用于指导实践,教师在开展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也必须要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引导学生运用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通过兴趣入门,在互动交流中内化知识,再经过实践做到理论的实际应用,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清晰感受到自身综合能力的成长,增强了获得感,自然会对进一步的学习产生兴趣。

(二)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

思政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脱离实践的教条难以让学生产生切身的体会,必须要让学生产生认同感,才能沉浸其中,逐渐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思政教学中,应当从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内容出发,使学生从学习的起始阶段就产生熟悉感。“情感认同是人们实现价值追求的动力,即行为主体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情,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相应的态度、行为。”[8] 情感上的认同能够使人自然而然产生亲近感,并自发地去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和理论,在对自身感兴趣的知识进行学习和延伸学习过程中,学习的主体观念会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9]。

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生只有达到真正的情感认同,才能自觉能动地实现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思政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学生的想法。只有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以符合学生需求的方式进行思想的引导,进而激发学生的主体观念,以达成思政教育的目标[10]。

(三)发挥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自主性是学生按照自身意愿进行自发学习的动机和特性,它表现为学生自愿接受思政教育的影响并积极内化课堂所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具有多种积极意义,一方面,它促使学生自觉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地养成;另一方面,自主性的培养可以引导学生明确自身学习和发展的目标,使学习的方向性更强,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效率。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发进行学习,通过翻转课堂、知识讲座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发学习意愿,鼓励学生发挥自主性[11]。

能动性是指学生在思政学习过程中,不被动地接受既定的理论知识和价值观念,而是对教师和书本传授的知识和理论进行判断和取舍,在对自身的政治素养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思想进行自我认识与改造。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能够促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产生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明确努力方向,敢于质疑和提出自己的观点,善于举一反三,自觉接受思政教育,并转化为自身的成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内生动力,引导学生发挥自身能动性[12]。

创造性是学生主体的显著特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是培养学生主体观念的重要途径。在思政课教学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发挥自身创造性,一方面可以从已有的知识里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创造性运用课程所学,为生活中的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法,并将实际问题带回课堂进行讨论,达成课上课下、生活学习的双向互动,让思政学习走出课堂局限,进一步扩大影响,在生活中学习,在发展中提高。

四、结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观念对于增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思政课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需要看到,现阶段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过程中,对自身主体地位的认识依旧匮乏,这一问题是影响大学生主体地位体现的重要因素[13]。思政教师作为大学生思政学习的领路人,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大学生强化思政学习主体意识,培养主体观念。思政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展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认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多种途径逐渐培养学生的主体观念,更好地强化思政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思政课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論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落实立德树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2019-03-19(01).

[2] 刘建军.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难题的哲学求解[J]. 教学与研究,2016(02):22-30.

[3] 王伟光. 关于哲学的主体和主体性[J]. 天津社会科学,1992(03):35-41.

[4] 袁健. 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努力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J]. 甘肃高师学报,2019(04):10-12.

[5] 张耀灿,等.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 杨伟荣. 论主体观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 思想教育研究,2002(12):11.

[7] 习近平.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 中国高等教育,2014(10):4-7.

[8] 成敏敏. 在情感认同中推进立德树人实践[N]. 光明日报,2018-12-27(06).

[9] 邓婵娟. 高校思政课获得感与学生主体性深度融合路径研究[J]. 教育观察,2021,10(06):86-88.

[10] 于越.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对策研究[D]. 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21.

[11] 胡盾.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学生主体性探析[J]. 晋中学院学报,2021,38(04):23-26.

[12] 李忆华. “互联网+”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中的学生主体性培养探析[J]. 河池学院学报,2021,41(01):49-54.

[13] 刘虹. 谈高校班级德育工作中学生主体观念的构建[J]. 企业家天地,2013(01):126-127.

(荐稿人:田美玲,中共准格尔旗委员会党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作者简介:邓永成(1997—),男,硕士在读,哈尔滨理工大学,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