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与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耦合性探究

2022-05-30戴海云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8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摘  要:高职院校在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中流砥柱作用,抓好育人关键要素、突出育人关键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十分必要,有助于引导高职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工匠精神是课程思政中“思政”的重要内涵,探索两者如何融通互促较为关键。文章对课程思政与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耦合性做了分析,发现工匠精神可起到引领课程思政目标、丰富课程思政载体、契合课程思政特点、创新课程思政考核的作用,而课程思政是赋予工匠精神内涵的应然选择,能为培育工匠精神提供理论指南、为培育工匠精神塑造育人合力、为培育工匠精神奠定能力基础。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4-0108-04

高职院校担负着我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育的重任,是推动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必然要素。2014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在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过程中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概念[1];2021年6月,教育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推进会召开,目的是为了打通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最后一公里”;2021年12月,第三届全国高校课程思政高端论坛召开,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关乎培养接班人的问题。课程思政并非一门新兴学科,而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和体系,改变了传统思政课程“单打独斗”的局面。

“于国,工匠是重器;于家,工匠是栋梁;于人,工匠是楷模。”工匠精神是我国产业高质发展的内在支撑,更是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特征,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高职院校应着眼于新形势新局面,以系统性、全局性的思维,积极推动工匠精神视域下的课程思政建设,从教学方法、育人理念、师资建设等角度丰富教育模式,力争培育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匠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磅礴力量。

一、工匠精神是引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应有之义

高职院校是培育大国工匠的摇篮,在产业转型升级、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十分短缺。工匠精神涵盖了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等内核,这对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提出了深刻要求[2]。

(一)引领课程思政目标

工匠精神培养和课程思政改革拥有同样的目标,二者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具有相似性,最终目标都是立德树人。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如何对人进行培养、培养什么样的人、由谁来培养。从更深层次的角度看,工匠精神的培养和课程思政改革都着重强调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技能传授和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在高职院校课程中,思政改革和工匠精神的相互融合,将进一步提高思政内容的鲜活性、丰富度。工匠精神强调的是无私奉献精神、追求卓越精神和爱岗敬业精神。工匠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对职业精神使命和价值观进行塑造,有助于以精益求精和勇于创新的原则对“唯技术论”等观点进行反驳。总体而言,在职业教育领域中,课程思政的立德树人目标是通过工匠精神体现的。

(二)丰富课程思政载体

高职院校教育活动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性。高职院校作为向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的主场所,承担着较重的社会人才输送任务,应以职业岗位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对人才進行定向培养。工匠精神则是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价值观引导以及培养活动内涵的具体要求[3]。从宏观层面上来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活动是以现代工匠为核心展开,在教育过程中,工匠精神与课程内容的融合,使职业教育活动的内涵得到丰富。虽然在有些时候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职业教育培训活动融入了工匠精神,但在职业技能训练、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将会不自觉地引导学生去寻找工匠精神,并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在高职教学活动中,工匠精神的元素存在于每个教学环节,特别是在思政课堂建设的过程中,工匠精神更是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个教学要素在经过理论化和标准化的建设之后,为工匠精神的传播提供了自然载体。

(三)契合课程思政特点

教育是最为全面的活动。教育活动本身具有全面性的基本属性,对高职院校而言,其教学活动与实践技能相融合,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对实际岗位发展要求有所理解,并掌握能够胜任该岗位的技能;让学生在学习岗位技能的过程中对岗位内涵有所了解,从而引导学生形成热情且无私奉献的工作态度[4]。当学生对工艺和产品的提升有更高专注度时,就会主动且自觉去追求更为卓越的发展,而这正是工匠精神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从本质层面上来看,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与工匠精神本质类似,二者可以实现有机统一。高职院校以岗位用人标准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承载了工匠精神的课程思政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要求较高。课程思政的特点体现了多元育人价值,工匠精神的培育则强调各门课程同心同向发力,与课程思政不谋而合。

(四)创新课程思政考核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在原先教学课程体系中新设一门课程,也不是设置新的教学机构。高职院校首先要明确课程思政具有隐秘性特点,渗透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如果单独拎出来设置为一门新课程,其教学效果要远差于知识技能的渗透性教学。其次对高职院校来说,教育过程对实践性要求水平更高,特别在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能力教育方面,高职院校对具体培养和训练手段的关注较高,通过实操技能训练、日常知识教学,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有效引导,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课程思政所隐含的工匠精神。

从课程体系构成结构上来看,高职院校课程考评的核心在于实操技能。在课程思政与工匠精神有机融合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就考核标准做出调整,按照全面考查育人成效的基本标准,把工匠精神融入考核体系,利用行为、职业能力等综合考核指标对育人效果进行考核,让课程思政的考核变得更为科学和完整。具体可立足于职业角度进行分类考核,例如可反复对操作流程和操作工艺考核。对于爱岗敬业的考核,可从工作态度、着装规范、服从管理等方面进行,职业责任感的考核,可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责任承担态度等角度进行考核。除了要对考核内容做出细分之外,还要注意接受用人单位、社会评价与检验。高职院校也可针对毕业生职业情感、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等进行深入调查和统计研究,获得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量化数据,为持续改进和优化课程思政内容提供支撑。

二、课程思政改革是赋予工匠精神内涵的应然选择

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来说,工匠精神的有效融入,让课程思政有了新的内涵。同时,将工匠精神融合到课程思政中,也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发展必须完成的任务和使命[5]。课程思政改革与工匠精神培养相辅相成,二者的相互融合,让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有了更为准确的方向和途径。

(一)为培育工匠精神提供理论指南

在传统教学理念中,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以技能传授为侧重点,除此之外对其他方面的能力,如对开拓创新、精益求精能力的培养所单涉及的内容并不多。在传统教学理念中,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对工匠精神的体现远远不够,绝大多数情况下依靠于教师的无意识传输进行培养。在课程思政改革前,高职院校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缺乏系统性方案,也没有统一标准,培养效果不尽如人意,工匠精神内涵对学生的折射效果较差。课程思政改革着重考虑到了育人现状,对育人合力的形成进行了重点讨论,为育人元素在课程中的融入提供了有效路径。课程思政改革以工匠精神和价值目标的相融为基础,为高职院校的工匠精神培养提供了标准和具体方向。

(二)为培育工匠精神塑造育人合力

课程思政改革涵盖了不同专业和不同课程内容,在改革过程中,不论是专业核心课还是基础课,都在为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重要助力。课程思政的改革强调育人合力的形成,着重强调了教师将工匠精神与教学活动相互融合。从课程设置的角度上来看,高职院校学生课程体系中实训类课程占比较多。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过程中,要做长期铺垫。在思政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关注职业道德,让学生更多了解职业道德,通过潜移默化的思想与价值观引导,让学生在校期间拥有工匠精神意识,从而为其后续通过工作获得工匠精神内化提供支撑。高校应基于学生思想特点、专业特点设置课程思政的内容,分阶段、分年级、分内容将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课程融合,搭建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与课程思政内容。第一,高职院校应将实现情感认同与目标统一作为锚定点,确定合理的课程素养目标;第二,重视技能与体悟的相统一与共同提升,建设课程素养模块;第三,引入实际案例,建设技术素养项目;第四,结合教学任务的编排原则和工作过程的典型特征,打造技术与思政双重递进的课程开发模式,为课程思政与工匠精神的融通与重构奠定基础。

(三)为培育工匠精神奠定能力基础

近年来,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教学理念变得更为开放之后,教师本身的育人能力也出现了较大幅度提升。例如: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清楚认识到育人要素与教学活动相融合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学生共成长、同进步。教师传道受业解惑,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强化课程思政队伍建设,提高内在价值认同,有助于强化教师“教书”和“育人”相融合,扭转过去“重智轻德”的错误倾向。培育工匠精神离不开教师的“学高”“身正”,而教师随着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更应在教学过程中“基因式”植入职业精神,将高职学生培育成全面、综合、高技能型专业人才,为培育工匠精神奠定道德、理论、能力基础。

三、课程思政改革与工匠精神培育耦合路径

课程思政改革归根结底是人对人的示范与影响,要从内生层面促使高职学生主动养成自觉向榜样看齐的习惯;工匠精神培育关键在于教师,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催化高职学生向国之工匠榜样对标。课程思政改革与工匠精神培育耦合的路径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即课程思政凸显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反哺课程思政、课程思政与工匠精神有效交融。

(一)课程思政凸显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可被传承的精神,在教育过程中工匠精神拥有极高价值,高职院校在将思政教学与工匠精神融合时,要注意从多环节着手融合[6]。不论是理论教学内容,还是在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层面上,都要重视工匠精神的契合。教师可在课程思政中设置工匠精神专题教学,让学生对工匠精神有更深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传播更多的工匠故事,进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了解工匠精神;开设实践专题和创新思维专题活动,尝试利用数字化的手段进行工匠精神教学与引导,让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形成有利于厚植工匠文化的成长体系,为工匠精神时代认同感的提升以及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奠定基础。工匠精神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职工积极扛起主体责任,不论是教学活动、教学目标,还是专业课、公共基础课,都应该成为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有力纽带。

(二)工匠精神反哺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最好的方式是“如盐在水”,最高的境界是“如盐在水”,最大的成效也是“如盐在水”。除了要注意在理论教学环节中融入工匠精神之外,高职院校还要注意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融入工匠精神[7]。工匠精神诞生于劳动过程,要尽可能设置更多实际工作场景,让学生切身去了解工匠精神的真正内涵,让工匠精神成为学生自我职业发展的导向标。高职院校可建立校外生产实训基地,搭建更具真实性的实训环境,进行体验式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细节层面出发,融入工匠精神的相关要素,从全方位角度入手,引导学生树立价值观念,让实践教学课程的育人功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8]。职业教育构建厚植工匠精神的课程思政体系,要注重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组织形式。工匠精神中最基本的内涵是创新能力,为实现创新价值的提升,需要高职院校在培养工匠精神的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利用指导创新的方式引导学生内化工匠精神;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引导学生主动孵化工匠精神并培育学生具备勇于开拓的精神意识。

(三)课程思政与工匠精神有效融合

课程思政育人无形、润德无声,是循序渐进、“浸润”的过程。职业教育是培育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高职学生不能僅具备技术技艺、专业知识,而是要将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紧密融合,追求“德”“艺”双馨[5]。为加强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培育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度融合,高职院校首先应积极转变育人理念,把握不同岗位工匠精神的内核,将课程思政渗透其中,积极引导学生先“立德”后“立技”,促使学生奋发进取、精益求精,做到德才并重;其次是建设示范课程,“因势而新、因时而进”,要重点建设一批特色课程、精品课程,打造一批经验可复制、内容可提炼的课程思政品牌,为工匠精神培育发挥浸润作用;最后是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工匠精神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方案,及时回应立德树人总方针、总要求,探索各院系协同配合,围绕工匠精神构建课程思政大联动机制,推动形成课程思政与工匠精神双螺旋递进。

四、总结

新时代赋予了职业教育新的使命。职业教育是促进产业发展、推动行业前进的主抓手,而高职学生则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拉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突出课程思政,实际上就是强化课程的育人效果,强化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高职院校要以制度为要素,促使教师重视课程思政、聚焦课程思政,在引领主流价值的同时,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营造出“人人争当工匠、人人对标工匠”的浓厚氛围,持续增强传承技艺的紧迫感和创新能力提升的使命感,努力开创课程思政育人新格局、打造课程思政育人新高地。

基于此,本文对课程思政与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耦合性作了分析,发现工匠精神起到引领课程思政目标、丰富课程思政载体、契合课程思政特点、创新课程思政考核的作用,而课程思政是赋予工匠精神内涵的应然选择,为培育工匠精神提供理论指南、为培育工匠精神塑造育人合力、为培育工匠精神奠定能力基础。并由此提出了课程思政改革与工匠精神培育耦合路径,即:课程思政凸显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反哺课程思政、课程思政与工匠精神有效交融。以期从教学方法、育人理念、师资建设等角度丰富教育模式,积极推动工匠精神视域下的课程思政建设,促进二者的相互融通。充分挖掘和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把工匠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为国家培育更多高素质工匠型劳动者。

参考文献:

[1] 于冠华,张力展.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与课程思政改革实践[J].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21(02):61-65.

[2] 曾红萍,陈冰. 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契合探析[J]. 科技视界,2020(09):96-97.

[3] 纪张伟.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以高职数学课程为例[J].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4): 23-26.

[4] 张志田,史小平,朱海. 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策略研究[J].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3):41-44.

[5] 王娜. 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结合分析[J]. 教育研究,2021(09):110-111.

[6] 潘志恒,张芳. “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职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2021(02):185-188.

[7] 王玉娥. 工匠精神培养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策略研究[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1(03):10-12.

[8] 丁艳,张欢唱,刘青霞. 高职课程思政视野下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培养路径分析[J]. 陕西教育:高教版,2021(05):44-45.

(荐稿人:陈斌,江苏财会职业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基金项目:2018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8JA2016)。

作者简介:戴海云(1988—),女,硕士,江苏财会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思想政治与社会工作。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