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悟人物形象 感受神奇想象

2022-05-30杨敏芬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2年8期
关键词:盘古巨人自然段

杨敏芬

《盘古开天地》(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是一个中国创世神话,讲述了巨人盘古用神力开辟天地,以身躯化作万物的故事,展示了神话故事神奇的想象,赞扬了盘古伟大的开创精神和彻底的牺牲精神。

一、文本特点

1.题目点明事件。题目直接点明了故事的人物——盘古,事件——开天地,让读者一读题目就能很好地把握故事内容。

2.故事完整清晰。本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有清晰的起因、经过、结果。即:宇宙混沌,盘古沉睡——盘古醒来,开天辟地——支撑天地,疲惫倒下——身体变化,化作万物——利用身体,创造世界。文章的首为起因,尾为结果,中间是经过,故事非常完整。

3.画面充满神奇。故事画面感很强,每一个画面都充满神奇的想象,如:(1)采用“睡了一万八千年”“过了一万八千年”这样超长时间的描述展示故事发展的神奇;(2)采用对称的描写,展示天地形成过程的神奇;(3)采用连续相同的句式进行描写,展示盘古化身万物的神奇……。

4.人物形象鲜明。故事中只有一个人物——盘古,他醒来后一系列的所作所为都集中表现出他勇于开创、顽强坚毅、无私献身的精神。

二、教学建议

本文所在单元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一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旨在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二是“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旨在帮助学生感受神话这一文化的魅力,从人物的形象中汲取力量。根据单元语文要素、文本特点及学生特点,笔者对教学过程和要点提出如下建议:

1.借助插图,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明故事脉络。

(1)学习生字,扫除阅读障碍。本课有8个要识的字,15个要写的字。教学时,可以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寻找规律,分类学习,重点检查、指导易读错和难写的字。

(2)品味课题,初感主要内容。学生读了课题后,可以分步骤进行教学:第一步,先让学生说说知道了什么,再出示一组神话故事的题目(“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最后总结出中国神话故事常常以“人物+事件”来取题,阅读时关注题目就能初步了解故事写了什么。第二步,引导学生围绕题目进行提问:盘古为什么开天地?盘古是如何开天地的?盘古开天地的结果如何?弄清这三个问题就了解了故事的内容。这一步一方面引导学生明了一般的阅读方法,另一方面也是对第二单元关于“提问”这一语文要素进行巩固。

(3)结合插图,理清故事脉络。文中有四幅插图,可以充分利用插图,梳理故事,弄清因果,落实课后练习2中的“说说盘古开天地的过程”。第一步,读读文,看看图,找找每幅图相对应的自然段。第二步,看看图,读读相对应的自然段,分别说说盘古在干什么——第一幅图(课文第1自然段):写盘古在混沌的宇宙中沉睡。第二幅图(课文第2自然段):写盘古醒来后劈开了天地。第三幅图(课文第3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写盘古撑在天地间,不让天地合拢。第四幅图(课文第5自然段):盘古累得倒下,用自己的身体化出了万物。特别注意的是,课文第6自然段是故事的结局,写巨人盘古用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文中没有出现对应的插图,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画一画,为这个自然段配上插图。第三步,看着插图,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盘古开天地的过程。

2.紧扣所为,感受人物鲜明形象,立精神标杆。

这一环节是落实课后第一个练习,指向“学科育人”的目标,引导学生从盘古的形象中感受其可贵的精神品质,为自身的成长找到精神标杆,促进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课文中盘古的所为清晰明了,可以布置学生找出盘古干了什么的句子,仔细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盘古。

(1)抓住“坐”“劈”,感受盘古的身巨力大。本文开头就交代盘古是个巨人,这个巨人是力大无穷的,这是盘古最基本的形象,也让他后面的行为合情合理。如“他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只听咔嚓一声,‘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一丝微光透了进来。”和“巨人见身边有一把斧头,就拿起斧头,对着眼前的黑暗劈过去,只听一声巨响,‘大鸡蛋碎了。”这两句话主要描写了盘古的两个动作:“坐”和“劈”,这是两个极为普通的动作,导致的结果却是惊人的:前者让大鸡蛋一样的宇宙裂开一条缝,后者让宇宙碎了。前者充分显示了盘古身形的巨大,后者展示了盘古力量的巨大。文中对“坐”“劈”没有过多的描写,让人感觉盘古这个巨人轻而易举就碎了宇宙,凸显出他身形巨大,神力无比。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两句话如何朗读比较合适?并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盘古身巨力大。

(2)围绕“撑”得久,感受盘古的顽强毅力。天地分开后,盘古“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只为“撑”住天地,不让天地重新合拢,进一步写出了盘古身形之巨。这里重点要品读的是“撑天地”时间之久,主要体现在两个对时间的表达上:“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又不知过了多少年”。教师先要引导学生从这两处读出时间很长很长,再启发学生弄明白“一万八千年”不是一个准确的数字,只是用它表示时间很长很长,神话故事里常常有这样的表达,如,故事开头写盘古睡了一万八千年;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走进盘古的内心,去体会撑了如此长的时间,累不累?既然累,为什么还要撑着?从而感受盘古超乎寻常的顽强的毅力。

(3)立足“变”得多,感受盘古的无私献身。天地形成后,盘古精疲力竭,累得倒下,但他的“所为”却没有停止。课文第5自然段中出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变成了”,气息、声音、眼睛、四肢、躯干、血液、汗毛、汗水……毫无保留地都变了,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这个世界。

至此,学生对盘古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身巨力大,劈开天地,现盘古神力——年復一年,撑住天地,展盘古毅力——力竭倒下,变成万物,显盘古无私。对盘古的认识完成了从“身体巨大”到“形象高大”的完美提升。

(4)聚焦一系列作为,感受盘古的勇于创造。故事中的盘古所为可以用一系列的动词来呈现:睡——(坐)——劈——撑——变。伴随着这一系列动作的结果是:宇宙混沌——天地分开——天地形成——出现万物。不难发现,世界因盘古而生,他勇于创造的形象跃然纸上。全文最后一句“伟大的巨人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既从内容上总结了全文,也给予了盘古这个人物最高的评价——伟大。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要想成为伟大的人,就要勇敢地去创造,去奉献,去向着目标持之以恒地努力。

3.对比想象,体会故事神奇想象,悟文化魅力。

神话故事最大的特点是想象神奇,又有一定的合理性。学习神话故事时,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体悟故事中想象的神奇,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神话这一文化的魅力,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1)对比生活,品人物之神奇。故事中的主人公盘古就是个神奇的人,他一切神奇的基点是“巨人”。品悟盘古这个人的神奇时,可以安排学生再次读读盘古“所为”,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对比,说一说神奇在哪。

睡得神奇。“一万八千年”?虽不是确定数,却突出了沉睡时间离奇地长,能睡得如此长久,突出了巨人的睡眠时间长得神奇。

坐得神奇。只是“坐了起来”,宇宙便裂缝了,这该是多么巨大的身躯,多么巨大的力量,展示了巨人的身体大得神奇。

劈得神奇。“见……就……劈过去……”劈得那么随意,甚至没好好准备,结果却让人震惊,产生了巨响,宇宙碎了,显示了巨人的力量大得神奇。

撑得神奇。撑得时间久远,只是神奇之一;神奇之二在于盘古的身体还随着天地的变化而跟着长高,这一长又是“一万八千年+不知过了多少年”,凸显了巨人的身体长得神奇。

变得神奇。这一部分是这个创世神话的重点,用神奇的想象解釋了世上一切的来源——都是盘古这个巨人的身体各部分变化而来,展现了巨人的身体变得神奇。从无到有的过程毫无疑问是神奇的,但要注意的是,神奇却又让人可以自然而然地接受,这是为什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盘古身体各部分变成的万物是否可以互换,为什么?从而更深入地体会神奇的想象并非胡思乱想,它既让人意想不到,又让人觉得合乎自然。此举既可以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神奇的想象”,又可以为本单元进行想象作文的习作打下基础。

(2)想象画面,品天地之神奇。天和地的变化文中出现了两处。一是:“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二是:“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这两个句子前后对称,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和反复对比着朗读来感受天地变化之神奇。第一句中“轻而清的东西”可以“缓缓上升”,“重而浊的东西”会“慢慢下降”,符合我们的认知,但“变成了天”“变成了地”却超乎我们的想象,神奇却又显得自然。尤其是开头就把宇宙比作“大鸡蛋”,为这里的变化做了铺垫。第二句中天地的变化让人无比意外,对天地的形成稳固却又十分必须,神奇而不突兀。

猜你喜欢

盘古巨人自然段
盘古开天辟地
秋天
国内
盘古
盘古
美丽的秋天
直立的石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