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建议

2022-05-30汪政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专题研讨教学建议

汪政

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整个文学教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道器并存,体用兼顾。因此,课标在选择性必修“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之后,又于选修中设置“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有着更高的学习要求。《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的教学,应关注文本,将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始终放在中心位置;要以任务为统领,以研讨为方法,开展专题学习;关注当代文学的发展,使学生获取文學现场体验,参与创新创造。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专题研讨;编写意图;教学建议

一、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的价值溯源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整个文学教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是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中选修的同题任务群编写的。在此前的学习阶段,学生已经大量地阅读和学习过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即使将课外阅读排除在外,仅就教材入选的作品而言,从小学到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课程,学生已经接触过近百位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作品。相比起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不过百年的历史。但是,在中国文学发展中,这一百年却有惊天动地的变化,就是这一百年,中国文学不管是思想精神、社会内容,还是文体与审美风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此前,中国文学的主流语言是文言文,从诗经、楚辞、汉赋,到魏晋诗歌、小品文、文言小说,再到唐诗、宋词、唐宋古文、话本小说、元曲,最后到明清长篇章回体白话小说,积累发展成中国古代文学文体的流变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中国古代文学审美形态,而这些又都建立在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反映上,同时与中国古代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而五四新文化运动彻底改变了这一切,它所开创的中国新文学用现代白话文写作,以民主、科学为文化的核心,借助西方文学的影响,形成了中国现代小说、新诗、现代散文与戏剧这四种主要的文体样式。它反映的是现代民主国家的进程,表现的是现代人的社会生活与思想感情。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与古代文学有了本质的区别。所以,胡适说新诗的诞生是中国的一件大事。正是由于这样的不同,虽然中国现当代文学仅有百年的历史,却已经拥有了自己相对独立的传统,形成了自己的文学经典。更重要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正在行进中的文学,它与中国的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同步,与国民生活紧密相连。我们就生活在这一行进的文学传统之中,参与和见证了它的发展。因此,对于当代人来说,建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概念,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史,熟悉中国现当代文学相对经典的作家作品,自觉地参与到这一文学的创造创新之中十分重要。这也是课标在选择性必修“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习”之后再于选修中设置“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讨”学习任务群的意义。

课标对祖国语文的解释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2。。课标在要求语文课程“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时说:“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弘扬民族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热爱中华文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以及热爱美好生活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②这些要求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离开了这一文学传统,上述要求就无法落实。

还有一点也十分重要。中国现当代文学是语文教育中现代文学习的重要内容。课标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论述类、文学类与实用类文体。文学类文体自不用说,从广义的角度来看,许多论述类与实用类文体也具有文学的潜质,在一定的阅读环境中,它们都会向文学类转化。更重要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中国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习的意义。严格地说,个体的审美经验是在生活中形成的。对于当代人而言,我们的文学审美经验,我们的语言审美体验是在现代汉语作品,包括书面语作品与口语作品的接受中形成的。现代汉语作品与我们的日常语言是同一的,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固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有着联系与影响,但是,对它们的阅读、理解与欣赏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语言通道与审美方法。所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整个文学教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道器并存,体用兼顾。

(二)对接“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的要求

如前所说,“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虽然是一个独立的高中语文选修任务群,但是,它是建立在学生此前所有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学习的基础上的,特别是与选择性必修“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联系紧密。它承担着指引学生将此前对这一内容的学习进行整合、系统化的功能。如果说此前对这一内容的学习特别是在选择性必修之前是指向单个作家作品的阅读与欣赏,那么,到了这个阶段,要求就不同了,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学生要提高“对现当代文学的理解和认识”,要“梳理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作家作品,发现有价值的文学现象与问题”。②③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9,29,29,29。这些要求其实是很高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与大学学习相衔接的功能。当然,这些要求的弹性也很大,“理解和认识”到何种程度?又如何梳理?梳理到哪一步?成果形态是什么?怎么评价?“重要作家作品”有多少?这个“重要”又该怎么理解?怎样认识他们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梳理出来后又如何学习?这些都要我们根据课标和学生学习的实际去解决。

二是“研讨”,也就是要加强研究性学习。任务群要求“就我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的若干专题深入研讨,进一步培养理性思维与探究能力”②,要在梳理重要作家作品后,“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进行研讨”③。也就是说,这一任务群既要求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内容进行学习,又要求提高对其学习的能力,也就是要进行探究性学习。提示学生要能在学习中发现现象和问题,并以它们为导向组织专题,而且,要在学习中不断发现自己,发现自己在这一领域的兴趣,以此作为学习的推动力与组织专题的依据。

三是当代文学的共时性参与。学习任务群要求“阅读新近发表的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尝试参与文学评论。关注近期文学热点问题,了解不同观点,深入思考研讨”④。这也是课标所要求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的一个较大的变化。过去的学习大都面对过去的学习材料,学生无须介入这些学习材料的产生、选择,更不需要了解围绕它们的文化环境,发现这些环境中复杂的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并且参与讨论。课标对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决定了这一任务学习的当下性和开放性,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觉,培养他们参与当代文化建设的责任与担当,达到“把握时代精神与时代走向”的目标。一旦参与到当下文学热点的观察与讨论,就不仅仅是文学学习,因为任何文学成为现象、成为热点都是由综合性原因催生与激发的。要完成这样的学习任务,就必须从文学出发,走出文学,然后再回到文学,是一个破圈、出圈与回圈的过程,这无疑需要跨界学习,当然,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然是有益的。

四是学习的成果形态与成果展示。在这一任务群中,梳理、研讨、探究、理解、认识、思考等都是关键性的学习动词,是任务群要求与推荐的学习方法,涉及多方面的语文素养。而对于这些学习方法成果形态的描述,任务群提到了“文学评论”“读书笔记”“选择合适的方式展示探究的成果”等,这些都是新的学习要求,也是一般的文学史学习,以及作家作品阅读与探究性学习的途径与结果。

二、《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的内容与体例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基本是在上述任务群的理解上选择学习内容和设计学习任务的。首先,按照现当代文学史公认的重要成果,并且集中产生了经典作家作品的现代小说、新诗、现代散文与戏剧这四个主要文体来安排单元,每个单元作家作品的编排大致按作品发表的时间为顺序。在作家作品的具体选择上遵循思想性、艺术性、经典性和适合性的原则。由于从小学到高中选择性必修阶段,教材中选入了大量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本书与已有的学习内容是内在的互补关系,已经选过的作家作品不再重复。同时,整本书阅读此前各学习阶段已有单元涉及,加之“课标”也有相应的推荐书目,本书也没有选编。这样,本书分别是小说单元“时代世相”,课文包括鲁迅的《狂人日记》《药》、叶圣陶的《潘先生在难中》、茅盾的《春蚕》、萧红的《小城三月》、王蒙的《春之声》、莫言的《大风》、王安忆的《比邻而居》;散文单元“人间情怀”,课文包括鲁迅的《春末闲谈》《论睁了眼看》、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郁达夫的《钓台的春昼》、丰子恺的《送考》、巴金的《爱尔克的灯光》、汪曾祺的《葡萄月令》、孙犁的《亡人逸事》、贾平凹的《闲人》、余秋雨的《都江堰》;新诗单元“心灵琴弦”,课文包括胡适的《蝴蝶》、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闻一多的《忆菊》、徐志摩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戴望舒的《寻梦者》、冯至的《十四行诗》、郭小川的《望星空》、昌耀的《河床》、舒婷的《双桅船》、海子的《亚洲铜》、欧阳江河的《谁去谁留》;戏剧单元“舞台众生”,课文包括郭沫若的《屈原(节选)》和老舍的《龙须沟(节选)》。

体例上,每个单元首先是单元名和导语,然后分成若干课,每课由两到三篇课文组成,接着是“资料链接”和“思考与探究”,最后是“单元综合性学习”。“单元综合性学习”又分成两个部分:一是“研讨”,扣着任务群的总体指向;二是“梳理与运用”,带有拓展性,主要是梳理单元涉及的内容,然后给学生提供开放性、个性化学习的路径。总的原则是形成一定的学习情境,在设计上体现任务统领,而这些任务既不离开课文,又突出这一任务群的性质,贯穿文学史意识与作家作品在现当代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与特色,重点引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具体地说,每课的“思考与探究”,基本上是一个任务针对一篇作品,将文本研习落到实处,而最后一题为整合题,将所有课文打通,体现整体性,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如散文单元第一课的思考与探究,第1题探讨的是鲁迅《春末闲谈》的行文思路,第2题研究鲁迅《论睁了眼看》的论证方法和对论据的使用,第3题是整合探讨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而每单元的“单元综合性学习”是对单元内容的整体性学习,研究性更强,在设计上注重系统性、超越性、综合性和语文素养的多样性。以小说单元为例,“研讨”环节给出了三个任务,第1题呼应导语对中国现当代小说与中国百年变革的关系,这也是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基本问题,给了两个选择性的任务,符合课标任务群“选择合适的方式展示探究的成果”这一学习目标与内容。基本上是针对单元内容的。第2题围绕现当代小说艺术形式,探讨本单元作家的艺术风格。第3题相对具体微观一些,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提示本单元作品在人物塑造、情节设计、语言锤炼以及环境与细节描写上独有的特色,学生可任选一个方面进行研讨。到了第二个环节“梳理与运用”,也给出了三个任务。第1题要求扣住任务群,合作梳理中国现当代著名长篇小说目录,并给出具体的要求,同时,从课标推荐的“课内外读物”中选择现当代长篇小说,建议学生选择其中一部精读,并撰写读书笔记。第2题进一步深入,从题材、流派、风格、地域、时代、作者性别等方面对中国现当代小说进行分类,从不同方面理解中国现当代小说,进一步建立对中国现当代小说概念的认知,并推荐泛读的阅读方法,以提高学习效率,增加阅读量。第3题是对任务群要求的具体化,从当代文学参与的角度,在创作与评论两个方面展開,一是尝试写作一篇微型小说,二是撰写一篇小说评论。这两个任务无论选择哪一个都必须对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创作、对现代小说的文体与艺术特点有一定的认识,在审美上有真切的体悟。

三、《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的教学建议

如何使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开展这一任务群的教学,建议注意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关注文本,将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始终放在中心的位置。强调这一点,主要还是要将这一任务群的学习与大学阶段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学习区别开来。本任务群是“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重点是作家作品,作品是核心所在,这有点类似于大学阶段的现当代作家作品选读。但大学阶段作品选读课的重点是为了配合文学史的学习,而中学的选修课重点依然在作品学习。将这一阶段的作家作品集中起来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在此前学习的基础上形成文学史的概念,而不是将文学史作为重点。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这一任务群的学习还限于中学阶段现代文教学的范围,所以,我们既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总体概念下进行教学,激活此前这类作品的学习,将它们勾连起来整合到这一任务群中,建立起现当代文学的结构性认知坐标,从而使学生在接触到这类作品时能够在这一结构中进行理解和定位,又要在现代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本解读的训练,进行现代文学类文本的欣赏。此外,还需从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对这一任务群的学习进行评价。

第二,以任务为统领,以研讨为方法,开展专题学习。这是这一任务群的学习要求。《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在学习设计上始终坚持这一理念和导向,每个单元都设计和推荐了较多的专题供学生选择。这些专题都有明确的任务,同时与必修、选择性必修有所区别,主要目的在于加强研究性学习。比如诗歌单元综合性学习“研讨”部分的第二个任务是关于新诗格律的专题,“有关新诗格律的探索和争论,几乎伴随着新诗发展的全过程。围绕新诗格律问题开展讨论,完成下列任务”。任务是两个,第一个任务是“学习新诗格律的知识,搜集资料,在新月派‘三美之外,再找出一到两例有关新诗格律的主张,并作简单的介绍”。这一任务是让学生关注新诗格律这一重要问题。中国的旧体诗讲格律,新诗打破了这一传统,在新文学发生之初引发了激烈的争论,遭到了强烈的抵制。不仅是中国,西方也有格律诗的传统,而且这一传统没有断。所以,不仅是守旧派反对新诗,即使主张新诗的也认为诗要讲格律,要有音乐性、韵律感,只不过这种格律要区别于旧体诗。但是,新诗的格律是什么,又没有现成的、可供参照的“模板”。所以,从新诗的诞生起,一直到现在,这一问题都在探讨中,主张很多,尝试也很多。关注这一问题,学生会对中国新诗的发展道路有比较深入的理解。这一任务既可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理解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求他有自己的认识,这就带有了研究的性质。第二个任务是“你认为新诗要不要格律?请表明自己的观点,并用一段话作简要的阐述”。这与第一个任务既是并列的,又是对它的深入。它要求学生对新诗格律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对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长期争论也要有所掌握,关键是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并对自己的态度作出说明,这就要求学生有所创新。前人在这一问题上的阐述已经很丰富了,不管是主张要有格律还是主张不需要格律,都有一大堆理由。现在,学生要表明自己的观点,而不只是同意别人的观点,就要从自己对新诗的理解,从自己诗歌鉴赏的体验出发,在前人主张的基础上说出新意,这还是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这个任务专题是本书的推荐,也是学习的示例。课标要求一方面推荐专题供学生选择性学习,另一方面学生也可自主设计,确定学习专题。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如何自主设计要给予指导,在选题范围及设计上做好规划引路。如可以建议学生结合以前的学习与阅读,做单个作家作品阅读的专题、新诗形式专题、文化散文与大散文专题;从自己的阅读生活出发设计专题,如当代青年与青春文学、当代校园文学、流行歌曲与校园民谣等;从当下文学的现实出发设计专题,如青年作家创作、当前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与走向;结合学生所在地的创作可以做区域文学的现状与发展的专题等;可以从感兴趣的新媒体的发展出发设计专题,如“我”眼中的网络文学、网络文学与影视、自媒体写作的现状、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写作等。

第三,关注当代文学的发展,使学生获取文学现场体验,参与创新创造。中国當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继续,两个阶段的文学一脉相承,而当代文学又具有无限的延展性,一直延续到当下的文学现实。因此,一方面要将百年文学史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另一方面,如能关注到当代文学的动态发展,就能更加感性地体验到文学发生的过程,加深对现当代文学全面性与生长性的理解。这不仅是学习内容的拓展,更是学习方式的改变。它融合了学习对象与学习主体的关系,使过去的文学变成当下的文学,使别人的文学成为自己的文学,使单纯的知识性学习变成了参与性、合作性和实践性学习。从教学实践来看,关注当代文学创作的动态,应当在学生通过自主梳理,大体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概貌的基础上进行。可以利用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任务群各单元中研讨现当代文学作品所获得的经验,如联系时代发展、结合文学评论来研讨作品等,引导学生关注当代文学创作的动态,关注对有影响的作家作品的讨论。从当代文学研究的角度讲,新时期文学或改革开放之后的文学都可以纳入研究性学习的范围,这样还可以将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反映改革开放以后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落到实处。可以结合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研究和探讨,因为这些奖项具有权威性,获奖作品已经体现出了“有影响”的定位,而且有足够的课程资源可供选择。另一方面,可以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与到当下文学的进程中,以实现课标所提出的“关注当代文学创作动态”。特别要注意“动态”的概念,因为过去发生的是事实,而不是正在变化的状态。当下文学的动态是鲜活的、丰富多彩的、正在进行的,引导学生关注动态,可以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无限创造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审美判断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人生的美丽青春阶段与文学美好相遇。

猜你喜欢

现当代文学专题研讨教学建议
《伦理学研究》编辑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研讨
专题研讨嘉宾
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探究
浅析泛义动词“打”及其对外汉语教学
“沉淀溶解平衡”认知结构测查及其学习困难分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必要性与途径
我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初探
基于空间转向视阈下中国现当代文学分析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召开“不忘初心做合格党员”专题研讨交流会
担保法专题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