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传播教育的基础理念探索

2022-05-30郑久良

传播与版权 2022年9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课程

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传播教育,是高校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优化新闻传播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坚持课程思政融入知识点讲授、案例解析和专业实践训练的基本理念,是新闻传播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路所在。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传播教育的实现路径包括:提升教师主体责任意识,构建课程思政主体协同体系;激活学生客体内在动力,提升课程思政学习获得感;优化课程教学环境,健全课程思政建设体制机制。

课程思政;新闻传播教育;基础理念;实现路径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樹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推动“三全育人”教育机制构建,是高校培养时代新人、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的关键,而课程思政建设正是实现“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目标的重要路径。课程思政的内涵在于强调高校所有课程必须具备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注重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着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新闻传播教育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性、强烈的政治性和鲜明的实践性,其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与其他专业学科教育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新闻传播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要在社会舆论监督、优秀文化传承、社会规范协调和公共价值塑造方面担当重任。因此,新闻传播教育的学科特殊性及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都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思想水平和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以新闻传播教育为研究对象,以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传播教育为核心问题,选取若干新闻传播理论和实务课程,探讨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传播教育的基础理念,以提供可参考的课程思政推广方案。

一、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传播教育的必要性

新闻传播专业是宣传思想战线的核心领域,担负着“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的职责。课程思政的提出为提高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新闻传播事业正向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积极探索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传播教育的基础理念和实现路径,既是落实高校正确办学方向的时代要求、培育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现实需求,也是优化新闻传播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

(一)落实高校正确办学方向的时代要求

坚持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人才、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要始终坚持的正确办学方向。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以培育新闻传播专业人才为使命,同样需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格局和方式发生显著变化,网络舆情事件层出不穷,这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监督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顺应媒介融合趋势,在培养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媒介素养的过程中全方位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正是新闻传播教育践行正确办学方向的应有之义。

(二)培育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现实需求

就新闻生产流程而言,新闻的刊发要经过策、采、编、播等环节,形成定型化的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新闻产品,再向社会公众传播。这些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新闻产品承载的具体内容,除了需要新闻工作者运用纯熟的业务技能,从专业层面把关内容的生产、输出,还需要新闻工作者依托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从正确的政治站位出发,把关导向、流程,从而使传播内容符合党和国家的新闻工作方针、政策及其相应的管理要求。因此,只有既讲政治又精通业务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才符合新闻媒体和社会的用人需要。而将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传播教育,恰好顺应了这一现实要求,能够有效助力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培养既讲政治、又精通业务的卓越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三)优化新闻传播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

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以思政课程为主要载体,这些公选类的思政课程不仅课时少,而且以理论教学和教师讲授为主,难以实现新闻传播教育“课程思政”“三全育人”的终极目标。此外,当前新闻传播课程体系的专业课程往往侧重于理论和技能的传授,课程内容比较陈旧,难以跟上时代发展。面对这种困境,课程思政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新闻传播的专业课程,贯穿新闻传播教学的全过程,达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效果,从而拓展思政教育的渠道,优化课程体系的深度和广度,突破新闻传播教育长期存在的现实困境。

二、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传播教育的基本理念

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传播教育,既要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中“协同育人”“三全育人”的要求,又要结合新闻传播教育的专业特色和育人目标,全面提升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学生走向社会、投身行业发展和服务公众的基本素质。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新闻传播教育实践,需要高校树立“知识讲授、案例解析、实践训练”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统一。

(一)隐形融合:将课程思政贯彻在知识点讲授之中

课程思政融入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不能脱离新闻传播课程的具体情境和教学内容,需要贯彻在知识点的系统讲授之中,否则课程思政将会变成教学过程中空洞的道德说教。在知识点讲授中,课程思政要注重与课程内容的隐形融合,在润物无声的氛围中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知识的巧妙融合。

1.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达成良好教学成效的关键,着力解决“为什么而教”的问题。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计,需要教师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新闻传播专业课程包括理论、史论和实务等核心课程,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中也应明确相应的教学内容,统筹设计教学结构和教学安排。例如,在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等理论课程中,教师应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入挖掘优秀的新闻人物和报刊,让学生感受新闻专业主义的职业操守,理解新闻的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功能,肩负起应有的媒体责任。在新媒体编辑、新闻采访与写作、广播电视编导等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中,教师应注重应用“实践出真知”的教学方针,充分借助实践教学基地、学科竞赛、主题讲座、专业实习等育人平台,布置一些创意开发类的实践作业,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学思结合,使学生具备过硬的实践能力和业务素质。

2.挖掘课程思政教学元素

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政元素是实现课程思政的重要环节,重点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挖掘新闻传播教育的课程思政元素,需要教师系统梳理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将专业知识与思政目标有机融合。在新闻传播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挖思政融入点和教育点,将思政教育与课程章节内容有机衔接。例如,在讲解《新闻学概论》中中国新闻事业性质的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挖掘“党管媒体”“耳目喉舌论”的思政融入点,提升学生对主流媒体本质属性和价值目标的认同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激发他们的职业自豪感和使命感,进而引导其树立新闻理想。

3.丰富课程思政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课程教学内容呈现的重要载体,重点解决“怎么教”的问题。为了让思政元素更好地融入新闻传播专业知识讲授,相关课程教师应当拓展教学方式,采用实践训练、互动讨论、案例分析、对分课堂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例如,在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教学时,教师应创新课程教学方式,顺应在线教育时代趋势,结合线下课堂教学,采用慕课堂小程序、异步SPOC、腾讯会议等多种线上教学形式,建立灵活多样的“翻转课堂”,让学生掌握新媒体信息检索和分析应用本领。同时,教师可以引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开展探索性学习。“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将讲授模式和讨论模式相结合,主张在教学时间分配上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各占一半,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能动学习的平台。此外,针对新闻传播专业课程重难点内容、社会热点话题以及课程作业,教师还可以开展充分的课堂讨论,并进行针对性的点评,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发表见解,开展探索性、自主性学习。

4.落实课程思政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及效果检验的重要方式,重点解决“教得怎么样”的问题。在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中,教师应当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占比,以此反映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结合程度和实际效果。教师落实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不仅要重视新闻传播教育的总结性评价,也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使评价体系更加客观、科学、合理。因此,在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的考核评价中,教师加大过程性考核力度,创新实践环节考核形式十分必要。为全面衡量每个学生的课程表现和学习效果,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可采取“N+1”课程考核方案,以丰富课程考核方式。例如,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采取诸如课后作业、课程论文、案例分析、主题演讲、小作品、小组讨论“N”种过程性考核形式,科学构建多元化、重过程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得到全面、科学的评价。课程实践环节除了提交新闻采写、拍摄作品,教师还应把作品质量、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校内外)等要素纳入考核标准,综合评价教学成果。在总结性评价方面,教师要以考试成绩、期末论文为主要判分依据,侧重综合应用类分析和开放性创作的试题考核,考查学生运用新闻传播知识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二)举一反三:将课程思政运用在案例解析之中

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传播教育,离不开丰富、经典的新闻传播案例支撑。教师需要在案例解析中强化课程思政元素提取,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进而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课程内容涉及的案例进行整理编排,如“案例背景”“案例中的思政元素”“案例的时代意义”等,根据需要随时调用相关案例资源。具体而言,其可以从两个方面开展。

第一,注重案例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新闻敏锐性。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案例教学,在讲解专业课程章节知识点时,分析经典的新闻报道作品和专题栏目,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教师也可以采用案例讨论、师生互动、头脑风暴的教学方法,设置与章节知识点紧密联系的热点话题,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概括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新媒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列举所关注到的“抖音直播”案例及其社会影响,引导学生思考短视频全民创作“热潮”背后的负面效应,引申探讨全民狂欢时代的亚文化价值认同、个体身份的社会建构与网络舆论正面引导等问题。再如,教师在讲新闻报道要实事求是、正确引导舆论时,可以“新疆反恐事件”为案例,通过对比分析中外媒体报道,让学生理解新闻报道的不同立场,引导学生坚守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新闻价值取向。

第二,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开展“案例工作坊”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在充分搜集、整理和挖掘新闻报道经典和前沿案例的基础上,结合媒介融合时代背景和未来职业发展要求,将新闻传播的基本原理和实践应用创新案例结合起来,让学生感悟经典案例,围绕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在学习中借鉴模仿。例如,在讲新闻采访与写作要体现“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价值理念时,教师可以“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的‘暖新闻”等新闻报道为案例,让学生感知建设性新闻的价值原则以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围绕经典案例撰写研究论文,创作精品新闻报道作品,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知行合一: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实践训练

课程思政融入高校新闻传播教育,要求教师在实践训练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成分,引导学生在掌握新闻传播业务实操技能的同时,增进思想政治素养,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协同进步。

一方面,结合专业课程实践情境,有机融合“课程思政”元素。在专业课程的实操训练中,教师除了训练學生的基本策划、采访、写作、编辑和拍摄的技巧,还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新闻的价值属性、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培养其家国情怀、责任意识、媒介素养等。例如,在新闻编辑、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实践训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扬新闻工作者的工作作风,在实际采访工作中,树立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增强学生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

另一方面,组织媒体观摩学习活动,融入新闻生产真实场景。教师让学生在媒体单位生产一线切实感受、了解电视新闻报道制作方式和业务要求,使其通过观摩学习、实习实训、创业实践等环节,了解媒体行业对专业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在观摩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联合媒体单位开展诸如座谈会、技艺展示、专家面对面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观摩机会学习知识,了解行业动态和诉求。教师通过教学内容设计,将媒体新闻生产一线的真实场景融入课堂,能为学生建立与企业沟通交流的桥梁,让学生真实感受工作要求和环境,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三、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传播教育的实现路径

为了更好地落实“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新闻传播教育需要在课程建设主体、课程建设客体和课程建设环境三个方面发力,全方位构建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传播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提升教师主体责任意识,构建课程思政主体协同体系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第一主体,提升教师主体的责任意识和行动能力,对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传播教育至关重要。首先,发挥多元主体功能,形成全员育人体系。新闻传播教育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离不开每一位教师的参与和付出。课程建设主体不仅包括专任教师,还包括思政课教师、学生工作人员、行政人员和教辅人员等,他们的日常教学管理和教育工作都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因此需要发挥多元主体功能,形成全员育人的体系。其次,打造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强化主体协同合作。高校应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打造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构建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提升团队沟通协作和联动能力,形成课程思政教育合力,建立主体之间的常态化对话机制。最后,提升教师主体责任意识,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力度。高校可以建立赏罚分明的课程评价体系,通过专家引领、示范课程等方式提升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教师的内在价值认同和使命责任感。同时,高校也应通过提供科学、系统的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实施效能。

(二)激活学生客体内在动力,提升课程思政学习获得感

学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对象和落脚点,激活学生客体的内在动力,提升他们的学习获得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实现路径之一。第一,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激活其客体内在动力。教师应树立课程思政建设服务于学生的根本宗旨,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出发点,通过正面激励、积极引导等方式,提升学生课程思政学习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第二,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地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新闻传播教育的课程思政教学,需要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和多元化需求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偏好、性格特征、价值取向和发展潜质等情况,因材施教地实施课程思政。第三,增强课程思政学习的体系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须分阶段、分科目、分层次地设置新闻传播教育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和时代进步趋势,结合“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实训基地等平台载体,不断优化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方式,综合提高课程教学的系统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优化课程教学环境,健全课程思政建设体制机制

课程教学环境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保障和支撑条件,优化课程教学环境,健全体制机制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又一重要路径。第一,完善课程思政建设制度顶层设计。高校应完善新闻传播教育中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工作制度、机构设置制度、管理制度、监督制度、评价制度和激励制度,营造灵活、柔性、有效的制度氛围。第二,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组织机构保障。高校可以成立由校领导负责的专门组织机构,明确课程建设的主体责任、建设任务、经费支持和保障体系,提供充足的教育教学资源,调动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高质量开展课程思政理论研究。为推动新闻传播教育教学改革,高校应组织专业团队力量开展课程思政专项课题的理论研究,梳理课程建设的重难点及其发展趋势,总结先进的成功经验,及时查缺补漏,完善思政课程建设的理论指导体系。

[参考文献]

[1]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9)[2022-05-12].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2-05-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朱晓莉.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下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实践探索[J].传媒,2021(07):83-85.

[4]郑卓,陈莹.新闻传播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传媒,2021(09):85-87.

[5]郑卓,陈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探索[J].出版广角,2021(20):93-95.

[6]张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新闻实务课程教学探析[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73-79.

[7]梁杰华.新时代高校“課程思政”建设路向的探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3):100-102.

[基金项目]常州工学院2021年度“课程思政”建设项目(项目编号:30120300100-jgkt-1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郑久良(1991—),男,安徽安庆人,常州工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