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画版《论语》英译本的多模态分析

2022-05-30韦力立

校园英语·下旬 2022年8期
关键词:多模态论语

摘 要:本文尝试从多模态的视角,分析蔡志忠和Brian Bruya 的《论语》漫画英译本,并总结其在吸引读者,帮助读者加深对《论语》的理解,促进文化交流方面的优势,以期为中国典籍外译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关键词:多模态;《論语》;漫画英译本

作者简介:韦力立,男,广西桂林人,右江民族医学院药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翻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在语言作为意义表达手段的基础上,出现了图画、声音、动作等多模态特征。作为中华文化的经典,《论语》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自《论语》首次被利玛窦译介到西方以来,国内外的众多译者都翻译了这部经典。由台湾漫画家蔡志忠和美国译者 Brian Bruya合作完成的《论语》漫画英译本通过传神流畅的画面和简洁的文字,成功地将文字模态与图像模态结合在一起,把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转化成生动的画面,创下了海外销量逾四千万册的奇迹, 不仅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也为《论语》翻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漫画版《论语》英译本的多模态分析

多模态指运用听、视、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在多模态交际中,各模态既本身产生意义,同时模态与模态之间通过彼此的交接和互动也产生意义。

(一)单一文字模态《论语》英译本的局限性

1. 晦涩难懂,无法完整地表达原文的原意。单一文字在表达方面有其局限性。在单模态的交际中,只有一种感官参与其中,所产生的意义是单一的。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论语》言简意赅,内涵深刻,仅用单一文字不足以完全表达原文的意思。

例如:“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刘殿爵译为“The Master said, ‘The wise find joy in water, the benevolent find joy in mountains. The wise are active, the benevolent are still.”。

译者试图以直译详细地传达原意,但西方读者一般很难理解这句话的真实含义,甚至可能产生一些困惑。例如,仁者与山之间存在特殊的关联吗?智者和水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等。可见,仅凭文字,难以完整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2.枯燥乏味,难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对比汉英两种语言系统,汉字的多维立体建筑性因素多一些,象形意味较浓厚,而英语言文字单维流线型的因素多一些,符号化的东西较多。因此,汉字的画面形象感较强,而英文字母则表现出较强的抽象符号性。显然,如果整个文本充满了像英文这种高度抽象的、相同字母频繁重复出现的文字,因为重现率特别高的相同因素导致的单调性,犹如催眠曲,容易降低大脑的活力,使人昏昏欲睡。相比之下,作为一种象形文字,汉字的图像感强烈,能给人带来更大的刺激性,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西方读者在阅读《论语》的纯英文译本时,可能会感到枯燥和疲惫,难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漫画版《论语》英译本的优势

1.消除读者的理解障碍,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章节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读起来令人感觉杂乱,且大多数的思想和观点是以格言的形式提出,没有任何逻辑推理过程。因此,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背景的西方读者来说,是很难理解《论语》中的这些“格言”的。此外,由于中国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表意往往很含蓄,因此《论语》中的许多对话不但委婉,而且内涵丰富,这给来自低语境文化的西方读者带来了理解障碍。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漫画把语言和图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语言是抽象的、线性的,图像则是整体而直接的。当图像和语言结合时,图像的影响力成为首要,所配语言则变得次要。由于《论语》的章与章之间在思想上尽管有内在的联系,但在先后顺序上并无必然的关联性,且任何一章都可独立成文。这一特点契合于漫画这一媒介在西方的惯例。在英美报纸中,常见的连载漫画(strip cartoon)就是一期登出一“条”(strip)漫画,每一条一般由三或四幅“图”(panel)组成。其中每条漫画既有相对的独立性,条与条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这样的连载漫画也常常会结集成书出版,而这样的漫画集与《论语》的“断片集合体”十分相似。两者的读法也颇为相像,都不一定要从头至尾按顺序读。因此,《论语》漫画英译本把原文语境的隐含意义以自然、通俗的方式传达给西方读者,更有利于读者读懂《论语》。

例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蔡志忠仅通过图1中的两张图片就向读者传达了这句话的含义。图中,孔子被描绘成一位站在河边闭目沉思的老年智者,流动的河水与孔子老年智者的形象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似乎在暗示读者,人的生命就像这潺潺流动着的河水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流逝。图片上简短的文字说明更加深了读者对这句话的理解,即人生短暂,时光一去不复返,因此要抓紧时间努力学习,提升德行,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有意义。

2.拉近综合思维和分析思维之间的差距。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观念中,人的心灵跟宇宙是息息相通的。中国古代许多著名的谚语都证明了这一点。例如“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心外无物,心外无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与自然万物本质上是和谐统一的,宇宙万物的奥秘与人的心灵是相通的,人只有通过严格的自我道德修炼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修为,才能够真正明白宇宙人生真理,达到“天人合一”,实现“与天地合其德”。与之相比较,西方哲学对自然界持客观的态度,他们倾向于用分析的思维来看待问题,认为从外部世界获得知识是成为一名智者的主要途径。“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万物皆数”“最优秀的人则献身于发现生活本身的意义和目的。他设法解释自然的奥秘,热爱知识,这种人就是哲学家”。可见,对于西方人来说,对外部世界的探究是增加知识和发现宇宙奥秘的主要途径,没有经过任何逻辑推理而得出的概念是难以接受的。然而,《论语》的一大典型特征是以格言的形式提出思想和观点,且没有任何逻辑推理过程。《论语》漫画英译本则通过文字模态和图像模态的有机结合,打破了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造成的理解障碍,生动地传达了《论语》原文的内在含义。

例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图2-1中,一位老人悠然自得地坐在船上,面带微笑。他的前方,有两条正欢快嬉戏的鱼。老人和鱼似乎亲密无间,彼此之间心有灵犀,不需要语言就能相互理解。让读者感到老人和鱼共处于一种和谐的互动关系中。此外,船周围轻轻荡漾的水波,给读者带来灵动的感觉,使其联想到智者的特点,即睿智、通透、灵动、不拘泥于形式,就像水一样。可见,图2-1生动地描述了智者的内心世界,阐释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智慧的含义。

图2-2旨在描述一个仁者的内心感受。“仁”在《论语》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被孔子视为最高的道德准则。“仁”一般指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对全人类普遍的爱。然而,孔子并没有对“仁”做出明确的定义和解释,而是将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融进了他的讨论中。作为孔子道德观的核心概念,理解“仁”的含义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关键。因此为了准确地翻译这个词,国内外许多著名的翻译家做了许多不同的尝试。虽然译文都能正确地表达“仁”的字面意思,但却不能使西方读者理解“仁”深刻而广泛的内涵。

图2-2中,一个男子席地而坐,面对一座大山高兴地笑着。这让读者觉得男子和大山之间有着某种密切的关系。同时,大山深黑的颜色也暗示读者,画中人的精神是如此的坚定,不会被外界动摇。此外Bruya在图中用简单的英文作了补充说明:“仁爱的人对自己的美德坚定不移,因此以山坚定不移的品质为乐。”读者虽然没有事先读过任何关于“仁”的详细解释,但是,他们却通过文字和漫画结合的图片体会到了仁者的心境。图2中的其余4幅小图则为前两幅小图的补充说明。总之,图2通过一组漫画及其简短的文字说明,诠释了“仁”的内涵,即智慧与仁爱是统一的,人类与自然是一体的。可见,图像模态与文字模态的结合有利于打破中西文化综合思维与分析思维差异所造成的理解障碍,有效地向西方读者传达原文的内涵。

3.弥合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的鸿沟。中国人倾向于具象思维,源于《易经》的中国传统文化高度重视“象”的应用。在中国传统文化看来,所有的概念都可以通过“象”来实现可视化的表达,因此通过具象的方法来表达思想感情是明智的。这一点在许多古老的中国格言中得到证实,如“书不尽言,言不尽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等。汉字是中华民族具象思维发展的产物。汉字是表意文字,源于原始的绘画,可以直观地呈现出简单事物的形状。因此汉字有很强的视听感。

西方人倾向于抽象思维。源于古希腊哲学的西方文化强调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和分析。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这句话反映了在古希腊历史中知识范式变革时期,在已有的知识变得可疑的时代背景下,人们产生了探索外部世界,并向外部世界获取知识的强烈愿望。纵观西方的文化史,西方的文化有两大特点,一是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二是文艺复兴时期发展起来的实验科学。这两点都是源于古希腊人从外界获取知识的强烈渴望。因此,抽象思维已成为西方人思维方式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在思考时,西方人往往倾向于通过逻辑推理来分析事物。而蔡志忠则通过漫画向西方读者巧妙地表达了《论语》中许多具象思维的实际内涵。

例如:“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原文虽然句子不长,但是含义丰富且深刻。对于一个习惯于具象思维的中国读者来说,通过语境来理解原文的意思并不困难。然而,仅仅通过单纯的文字翻译却很难让西方读者理解这句话的内涵。然而额外的注解和逻辑推理分析来解释原文丰富的含义,这将使译文变得过于冗杂,不便于阅读;其次,由于英汉语言及思维方式间的差异,仅仅通过文字和逻辑分析几乎不可能将原文的内涵表达清楚。蔡志忠仅通过两张图片,就使原文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具象化了。

图3-1中,一位风度翩翩的君子和一群人正抬头仰望天上的日食或月食,脸上露出惊讶的神情。君子在图片的左下角,他的身形比其他人要高大的多,面部表情也更為清晰。这样的描述向读者暗示了君子超越于常人的美德。同时,画中的君子与天上的日食或月食给读者一种整体感,似乎日食或月食是这位君子内心的写照。结合Bruya简短的文字说明:“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或月食。当它发生时,人人都能看到。”显然,漫画与文字的结合把《论语》中这句话的内涵具象化了,从而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太阳或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在图3-2中,日食或月食则变成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他端坐在人群的上空,头上闪着金光,犹如一位得道的仙人。图中,人们的面部表情从第一幅图中的惊讶变成了崇敬。两幅图强烈的对比表明,君子内心中的良知就像太阳或月亮一样,充满了光明,而过错犹如日食或月食般,暂时遮住了太阳或月亮的光芒。因此,如果君子纠正了自己的过错,那么他心中本有的良知之光就会重新出现,就像日食或月食消失使日月重现光辉一样。因此,这两幅图与简短译文的结合使西方读者更容易理解这句话的涵义。

三、结语

综上所述,蔡志忠和Bruya的漫画版《论语》英译本成功地将图像模态与文字模态相结合,使原文意义变得更加生动和直观,打破了单一文字译本的局限性,促进了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因此,在中国典籍的翻译中,图像模态与文字模态的结合不仅可以使典籍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具象化,从而更好地促进西方读者对典籍的理解,而且也为典籍翻译及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强晓.海外《论语》漫画英译评鉴[J].上海翻译,2014(2):48-53.

[3]曹佳.文化顺应视角下对《论语》译本的研究[J].北方文学,2016(17):88-90.

[3]王欣,纵横:翻译与文化之间[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多模态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多模态话语中的詹姆斯·卡梅隆电影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多模态交互式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多模态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的构建
点点读《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