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院校 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究

2022-05-30劳中兴潘日姣李冠霖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实习实训社会劳动教育

劳中兴 潘日姣 李冠霖

【摘要】本文就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形式化、家庭劳动教育边缘化、社会劳动功利化等问题,探讨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的多路径协同育人模式,提出以高职院校为主导、辐射和带动社会与学生家庭协同育人的新时代劳动教育新路径: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打造劳动教育生态链条;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筑牢劳动教育的成长根基;发挥劳动教育的支撑作用,拓展学生技能增长的实践渠道。

【关键词】劳动教育 “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 实习实训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4-0007-04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学生劳动教育,要求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劳动教育意义重大。

从理论上看,全面统筹推进劳动教育是丰富和深化“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必要举措。知识来源于实践,知识又能反作用于实践。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等都是从实践中升华而来的认识,更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也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消化和吸收。这些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从理论上深化和构建新时代的劳动观。劳动教育从体力、脑力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体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理念,是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实践上看,劳动教育是学生培养职业素养、提升职业技能、拓展职业视野的必由之路。着力推进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施,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健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路径。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后会直接参加社会生产、建设、管理及从事服务性劳动,因此,在校期间必须为进入社会做好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准备。在高职教育阶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劳动教育,鼓励学生在完成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参加专业课实训、社会生产劳动、家庭劳动,能够提升学生对劳动的认知水平,增强学生“学与用互融共通”的劳动技能,让他们从思想上认同劳动、从言行举止上尊重劳动者、从行动上珍惜劳动成果,担负起新时代赋予他们的历史重任。

2020年中共中央、教育部出台配套文件,从政策层面明确新时代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对各级各类学校如何开展劳动教育,即“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作了具体指导和要求,把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内容,要求统筹学校、家庭、社会资源,形成串联效应,努力培养新时代的“五好”新人,这为各级学校扎实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政策支持。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已初步建成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依托实训场所开展专业劳动技能训练,并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体系中,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单一、教师专业水平不高、学生参与意愿低、理论教育与实践训练缺乏联动机制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总体而言,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与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劳动育人效果不够突出、劳动教育成果输出不够明显,从学校、家庭、社会层面看,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学校劳动教育形式化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流于形式的现象普遍存在,劳动和教育没有形成一个统一体,育人效果不佳。部分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必修课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明显。当前,高职院校设置的劳动教育必修课主要采用“理论讲授+劳动周”的形式,理論讲授主要从理论上讲述如何树立劳动观念、如何培育劳动品质、如何传承劳动美德、如何提高劳动能力,以期引导学生崇尚劳动,提高学生劳动素养。有的高职院校在开设劳动理论课之后会配套安排劳动实践周,实践内容主要是打扫校园卫生、整理宿舍内务,以及给教师打下手、当跑腿等简单的劳动。总体而言,重视理论教育、框定劳动范围仍是学校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此外,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专业领域技能实训的结合不够紧密。在进行岗位实习、工程见习、校内实训等活动时,很多带学生实训的专业课教师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意识比较薄弱,在专业课程的生产、建设、服务性实践中没有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白白浪费了良机。此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有的高职院校将劳动教育作为公共必修课,组织学生以大班的形式进行学习。但是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各阶段缺乏关联性,课程内容比较单一,教材也不统一;课程标准和要求不明确,考核及评价标准不合理,对“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考核”等问题未达成一致。

(二)家庭劳动教育边缘化

在家庭教育中,通常把智育置于首要位置,在教育引导孩子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时,习惯性地以“贵”“贱”等字眼来区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主观上存在诸如劳动分工匹配社会地位的偏见。以从事所谓的“低级劳动”作为孩子不努力学习的预期后果,以此敦促孩子用功学习。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地区,劳动教育、农耕教育往往被边缘化或者被忽视。有一部分家庭甚至把家务劳动当作惩罚孩子的手段,强制孩子劳动,导致孩子产生憎恶劳动、轻视劳动的不健康心理。在家长的过分溺爱以及错误的引导方式下,孩子容易形成错误的劳动观,难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差。劳动教育边缘化给高职院校学生带来不良影响。满足一线生产、建设、服务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需要融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于一身,自觉地将劳动素养、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作为力量之源。但是家庭劳动教育的边缘化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对劳动产生认识偏差,造成不会做、不学做、不愿做的局面。

(三)社会劳动功利化

目前,社会层面的劳动教育功利化现象比较明显。一方面,高职院校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劳动实践受到规模、数量、时间和形式的严格限制。另一方面,寒暑假期间学生自发的勤工俭学和毕业前的岗位实习环节,由于缺乏教师的教育引导,学生实习的第一目标是谋生,而不是学习劳动技能。部分机构、企业雇佣在校生的初衷也只是利用廉价的实习生节约人力成本。勤工俭学或实习结束后,学生得到了一纸实习证明,相关企业获得了低廉的人力成本,达到了所谓“共赢”的目的。但社会劳动教育的目的显然没有真正实现,社会劳动教育的功利化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效果。

二、提高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效果的策略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所表现出的问题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家庭、社会三方缺乏协同有效的劳动教育体系,难以满足新时代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要探索“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的多路径协同育人模式,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劳动教育,构建以高职院校为主导、辐射和带动社会与学生家庭协同育人的新时代劳动教育新路径,形成学校劳动教育有成效、家庭教育有影响、社会劳动教育有效益的共赢格局。

(一)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打造劳动教育生态链条

学校作为“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的多路径协同育人模式的主导力量,要挖掘一切资源,齐心聚力谋划好、建设好、发展好劳动教育的理论教学与实践工作,为家庭劳动教育和社会劳动教育打造牢固的生态链条。

1.正确理解劳动教育内涵,培养积极向上的劳动观

高职院校要将正确的劳动观贯穿于劳动教育中,让学生知道劳动是一切财富、价值的源泉,树立通过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人生梦想的正确劳动观。一是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内涵。立足劳动的基本概念,向学生讲明劳动是什么、为什么、为了谁的问题,让学生理解“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世界”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主张,以及与劳动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并将其作为行动的指南;秉持“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通过辛勤的劳动不断提高生活水平。二是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劳动观。通过组织师生收听、收看劳动模范、时代楷模、大国工匠的报告和讲座,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作报告等形式,让先进人物现身说法,讲述个人和集体的光荣奋斗史,向学生展示基层劳动者在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建立校内师生劳动荣誉表彰机制,表彰先进劳动集体、个人,增强师生参与劳动的荣誉感;在学生中厚植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向模范学习、朝先进看齐,培育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

2.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加强劳动教育

高职院校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主动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把劳动教育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育人工作来抓,并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发挥学校劳动教育的主导作用。一是重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劳动教育课程属于普及劳动科学知识的课程,是对高校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必修课。科学、系统、规范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基础、根据和保障,它决定了劳动教育的走向。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构建立体的、多层面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将劳动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编写或选择合适的教材。根据校情、学情、专业设置等制订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并科学制订课程计划、进行课时安排,形成相对完备的劳动教育系统。二是配备素质较高且稳定的专业教师队伍。可以把有企业一线工作经验的科任教师、思政课程教师,有资质的校内行政管理人员、辅导员、班主任以及校企合作单位的校外实习指导教师等纳入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立劳动教师教育培训、日常管理的常态化机制,提高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同感。三是建立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健全劳动教育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对劳动教育课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是检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育人成效的重要环节。学校要根据各专业实际制订相应的劳动教育课考核办法,让劳动课评价统一尺度、统一标准,使劳动课的成绩评定更公平公正。

3.重视实训,提升劳动教育质量

实训是学生进入社会生产生活前对其所进行的专门训练,是连接学校专业学习和社会生产生活的桥梁,是学生体验劳动、培养正确的劳动观、提升劳动技能的重要路径。一是通过实训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依托实训,模拟社会生产劳动的场景,提供必要的生产、建設、服务性劳动要素,能不断增强学生职业劳动的真实感,提升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高职院校的实训课,特别是实践性较强的技能型、服务型等专业实训课,要把社会生产劳动的场景搬到课堂实训中,培养学生“技能在劳动中增长、知识在劳动中检验、幸福在劳动中达成”的劳动观,让学生在实训中体验专业劳动过程的艰辛,也体会获取劳动成果的快乐。二是在实训中不断增强学生的劳动规范意识。要注重引导学生从最基本的程序学起,沉得下心、屏得住气,充分认识到安全意识、高效的劳动能力是严守规则、规范操作的结果,需要长时间的锤炼,特别是电力、水利、建筑等技术性极强的行业,规范操作是为了保安全,而安全是为了保生产、保民生。因此,必须要在实训中不断向学生灌输劳动规范意识,强化规范操作,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三是在实训中培养学生的劳动质量意识。细节决定成败,在实训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只有把细节都想周到了,工作做细致了,才能确保劳动获得满意的结果。因此,应鼓励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把握大局、关注细节,并大胆创新、敢于创新,要使每个步骤、环节精准到位,强化专注品质,把品质作为高质量完成实训的目标与追求,向劳动要效率、要质量。

(二)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筑牢劳动教育的成长根基

要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家长自身要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注重对孩子的思想引导,彻底改变劳动教育的边缘化地位,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是人全面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家庭要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家长要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孩子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

基于高职学生的特点,家庭劳动教育中,一是家长要严格要求已经成年的子女在日常生活中打理好自己的衣食住行,学会分担家庭劳动任务,让孩子养成自愿劳动的习惯。同时,家长还要配合学校的课程安排,在寒暑假对孩子进行劳动实践督导,坚决避免偷工减料、避重就轻的劳动行为。二是由学校为学生制订假期家庭劳动任务,以假期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劳动为主,设置寒暑假劳动教育实践打卡课程,并以可视化、可物化的成果作为考核内容,鼓励学生自觉参与家务劳动,由家长监督执行。三是大力提倡学生参与农业生产劳动,在家长的带领下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生产,让学生通过辛勤的劳动掌握农业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深刻体会劳动的艰辛不易,对劳动产生敬畏之心,明白幸福是靠奋斗而来的道理。四是鼓励学生与家长一道或者独立参与社区工作,让学生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社区安宁有序尽力、为邻里亲友排忧解难,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以上活动都可以用图文、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假期结束后要求学生撰写劳动总结报告,作为获取寒暑假劳动教育实践学分的依据。通过发挥家庭劳动教育的基础作用,筑牢诚实劳动与良好家风共荣共生的成长根基。

(三)发挥劳动教育的支撑作用,拓展学生技能增长的实践渠道

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一般只有两年到两年半,有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在校外进行岗位实习。学校每个学期还要根据专业特色和教学进程安排数周的校内外实训。这决定了学校劳动教育势必会延伸到社会,必须利用和调动社会各方资源,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

发挥社会劳动教育的支撑作用最有效的途径是将劳动教育与学生实习相结合,这也是职业院校最典型的教育形式。学校应对学生的整个实习环节进行设计,由社会相关组织、机构提供实现载体,让学校劳动教育更好地向社会延伸。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社会生产性、服务性劳动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把劳动教育与岗位实习相融合,把劳动教育延伸到校外实习中,不断丰富劳动教育内容,让学生在岗位实习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劳动的认知、对劳动价值的认可、对劳动技能的渴望,实现专业岗位技能与劳动素质能力的同步提升;二是大力推进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创建产业学院,把人才培养和社会生产充分结合起来,学生以学徒身份在企业完成生产劳动,学习过程与劳动过程合为一体。工厂、农场、企业等社会生产组织也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与学校通力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场地,鼓励学生参与相关部门工作运行的全过程,使学生真正体验普通劳动者的劳动过程。通过发挥社会劳动教育的支撑作用,打通劳动与技能同进同长的实践渠道。

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大学生劳动教育较以前有更为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高职院校应坚持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多管齐下,结合自身特点统筹学校、家庭、社会的劳动教育资源,把劳动教育融入课程思政中,与专业实习实训相结合,扎实开展劳动教育,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是当务之急:当前我国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人民教育,2018(20).

[2]何云峰.充分發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J].上海教育,2020(13).

[3]赵健杰,刘向兵.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课程建设[J].北京教育(高教),2020(2).

[4]崔发周.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基本功能与有效形式[J].职教论坛,2020(8).

作者简介:劳中兴(1964— ),广西钦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潘日姣(1987— ),广西桂林人,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李冠霖(1983— ),广西北海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课程改革与教学训练。

(责编 蒋海兰)

猜你喜欢

实习实训社会劳动教育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实习实训探究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浅谈高职院校实习实训教学工作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与管理的实证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应用型本科提高计算机专业实践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