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导引:小学生阅读思维层级发展的有效路径

2022-05-30陈春雯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海力布评价性民间故事

陈春雯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阅读思维发展的主要阵地。阅读思维本身有着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一般经历“认知性思维一理解性思维一评价性思维一创造性思维”的梯级阶段。在阅读教学中,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结合课标要求和文本特点,构建以思维为核心的阅读活动体系,是提升学生阅读思维层级,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下面就以五年级上册《猎人海力布》教学为例,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通过阅读任务导引展开思维层次,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获得阅读能力的发展。

一、“认知性”任务,整合学生初读信息

“认知性思维”,是指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获得知识或运用知识、信息加工等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小学阶段的认知性思维训练主要在于语言的积累运用,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以及对文本局部内容的信息处理上。这一层级的阅读思维训练很有价值,能积累起各种阅读信息资源,为后续的阅读思维层级发展做好铺垫。

《猎人海力布》作为五年级上册民间故事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让学生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感受主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和提取信息缩写故事是本文的教学目标。因此,“认知性”教学任务的布置就应该围绕这一目标,让学生整体感知民间故事,为理解内容打下基础。教学中教师设置了这样三个步骤:

第一,阅读导语,初识文体。单元导语明确了民间故事是“口耳相传的经典,老百姓智慧的结晶”,教师相机让学生了解,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并在民间传播的故事。这些故事是老百姓的智慧,早先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播,后来才被后人用文字记录下来。这样,学生对民间故事这一文体就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

第二,初读课文,疏通词句。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预习能力,通过检查交流,学生对“酬谢、珍宝、叮嘱、崩塌”等生字组成的词语以及对“淹没、尽管、狂风怒号”等含多音字的词语进行了认读巩固,同时对“酬”“嘱”等字形复杂的生字进行认识和理解,这样就为深入阅读课文扫清了字词障碍。

第三,再读课文,理清内容。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两件事:一是猎人海力布救小白蛇得到宝石,二是海力布救乡亲变作石头。在此基础上,梳理出文章结构,给课文分段。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到,感知性思维在教学中主要表现为:能够通读课文,识记理解词句,并大致了解课文大意或故事内容,理清课文段落和情节结构。这也是学生在感知层面的一般任务。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认知性思维,教师在任务导引过程中,应不囿于简单刻板的识记和词句表面意思的理解,而应该向思维的深层次开发。一是在识记词语时,进行方法渗透。如四年级上册《观潮》一课,可以归类识记四字词语: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风号浪吼;白浪翻滚、浩浩荡荡、漫天卷地。同时让学生发现这些词语形容的是大潮的声音和形态,通过分类记忆,学生在理解中积累,对大潮也有了初步的印象。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语境理解词句,培养学生仔细揣摩、理解、推敲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深层次含义,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通过提炼关键信息把握文章内容等等。这些信息、方法的积累对培养学生认知性思维有着一定的导向作用,也为理解层级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二、“理解性”任务,开掘学生研读       深度

“理解性思维”是感知性思维层级的延展和深入,是在认知基础上对课文思想内容与写法的领会和把握的能力,也是阅读的关键环节。通过理解性阅读任务,学生在知识与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将感知到的新资源、新材料、新见解融合起来,通过联想、想象、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把握文本材料内在的联系与本质内涵。

教学《猎人海力布》时,教师布置了理解性阅读任务,即通过品读故事,进一步体会民间故事的特点,感受海力布的人物形象。共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一件事“海力布救小白蛇得宝石”,梳理这一件事情中讲到了哪几个情节。学生概括出猎人海力布“勇救小白蛇”“得知宝石秘密”“获赠宝石”等情节。而具有生动的情节恰恰是民间故事的一大特点。

第二步,教师引导学生聚焦这些情节,让学生边阅读边批注: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这一步骤是阅读理解的重点环节。在学生交流猎人海力布“勇救小白蛇”的情节时,引导学生抓住“急忙”“搭箭开弓”“对准”等词语,感受海力布见义勇为、乐于助人并且技艺高超的形象;交流海力布“得知宝石秘密”的情节时,引导学生感受海力布对唾手可得的珍宝毫不动心,是一个不贪心的老实人;交流“获赠宝石”的情节时,通过抓住“您要记住”“无论……都……”“马上”“永远不能”这些关键词,让学生深深明白透露宝石秘密的严重后果。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全文思考“宝石”在全文的作用。不难看出,宝石是故事发展的重要线索,它推动着故事的发展。故事的创作者通过奇特的想象,带领我们走进一个神奇的世界,这也正是民间故事的重要特点。这样的交流,促使学生自主走进文本,去字里行间感受人物形象,也为理解民间故事“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奇特的想象”奠定了基础。

第三步,按照“梳理主要情节—品读重点内容—感受故事特点”的方法,学生自主学习第二件事“海力布救乡亲变作石头”。学生在“深山打猎,听闻消息”“催促搬家,焦急万分”“说出实情,变作石头”“村民脱险,世代纪念”的情节研读中,通过想象人物心情、辨析人物做法等方式,感受海力布舍己为人的精神,也进一步体会到民间故事的传奇色彩。

通过以上教学步骤,我们发现,“理解性思维”层次的阅读要求是能分析综合问题,能概括问题,能得出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意图。学生在对文本材料的整合与分析的过程中,学会了由浅入深地阅读。因此,为了开发学生深层思维的需要,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表象的基础上,全面而细致地解读文本有价值的信息,促进学生的联想、想象与推理,使整个阅读理解变成一个思维的生长过程,从而真正形成学生的理解性思维。

三、“评价性”任务,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完成了认知、理解这两个层级的阅读思维训练,对小学生而言,便基本完成了对课文“读”的任务。而阅读教学的更高层目标不只是停留在对文本内容和写法的“知道”层面,还要对文本材料给予主观性、建设性与生成性的评价,也就是不仅要知道文章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还要知道写得怎么样。这就是评价性阅读。

评价性阅读既可以对文本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质疑、匡正,也可以进行肯定、补充;既可以评价文章的内容和价值,也可以评价文章的技巧和风格;既可以评价人物的形象,还可以评价作者的思想等。这种思维生长的触点无处不在。如《猎人海力布》一课,在理解猎人海力布“救白蛇得到宝石”和海力布“救乡亲变作石头”的过程中,学生已在进行评价性阅读。读到“海力布看到小白蛇有难,毫不犹豫出手相助”,便不由钦佩于海力布的见义勇为、乐于助人;从“可怜的小东西,快回家去吧”等语言描写中,则感受到海力布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从“海力布知道着急也没有用,不把为什么要搬家说清楚,大家是不会相信的。再一迟延,灾难就要夺去乡亲们的生命。要救乡亲们,只有牺牲自己”的心理描写中,便会感动于海力布为了乡亲们,决定牺牲自己的决心。

当学生学完课文后,教师抛出“人们为什么世世代代纪念海力布”这个话题(学习任务),学生便能联系全文,结合故事情节,有理有据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较为全面地评价这一人物。这一评价过程便是基于理解性阅读又高于理解性阅读的思维再生过程,是学生对阅读材料综合的、理性的思考。

除了对人物的评价,还可对文章内容等进行评价。如五年级上册《忆读书》课后有一道思考题,引导学生对文中提到的读书方法进行评价:

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这种读书方法?和同学讨论,说明理由。

我决定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说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这一开放性的讨论题,能唤起学生的阅读经验,并通过比照,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在交流中进一步辨析和提炼出好的阅读方法,为自己所用。

小学阶段的评价性阅读旨在鼓励学生发表个人不同意见,能循序渐进地培养起独立思维。评价过程中需要关注的是,要鼓励学生大胆地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做到有理有据;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和问题,从而得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

四、“创造性”任务,启发学生求新智慧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摆脱传统思维模式束缚,在想象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思考的思想活动。阅读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是指学生能够超出原文给定的有限信息,引申出新颖的思想、观念,对原文具有与众不同的新颖见解;或者受原文的启发,在原文的基础上创造出有价值的新异作品等,以这一能力为基础的阅读可称为创造性阅读。

创造性地复述故事便是《猎人海力布》這一课的创造性任务。教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复习常规的复述故事的方法:按一定的顺序复述、抓主要情节复述、转述人物语言复述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布置创造性复述任务:试着以海力布或乡亲们的口吻,讲一讲海力布劝说乡亲们赶快搬家的部分。以下面几段文字为例:

有一天,他正在深山里打猎,忽然听见一群鸟在议论着什么。仔细一听,那只带头的鸟说:“咱们赶快飞到别处去吧!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大地要被洪水淹没,不知道要淹死多少人呢!”

如何以海力布或乡亲的口吻来讲述这部分内容呢?首先要转换人称:以“我”的口吻讲述;其次,须调整内容,以“我”的视角讲述。这就需要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海力布,这段话对你来说是自己所闻,可以用“我”的身份来讲;而如果你是乡亲,对这一内容是毫不知情的,所以在讲述时就要把它隐去。

海力布知道着急也没有用,不把为什么要搬家说清楚,大家是不会相信的。再一迟延,灾难就要夺去乡亲们的生命。要救乡亲们,只有牺牲自己。

大家听了感到很奇怪,住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搬家呢?

这两段话分别是海力布和乡亲们的心理活动,不管以哪个身份讲,都只能讲述自己的内心想法,而对他人的内心想法,只能通过对他人的神态、语言的描述来表现,这就需要调整讲述内容。

创造性地复述故事,还可以有其他方式,如变换故事情节的顺序,先讲有一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再讲这块石头的来历;再如通过想象,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等等。不管是哪一种方法,指向的都是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当然,小学阶段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更多表现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的补白,以及开放性问题或话题的交流上。学生在想象中创造,在思考中建模,角度新颖,各抒己见,便是思维得以培养与锻炼的最好体现。

在文本阅读过程中,教师若能有效设计层级性的学习任务,便能逐级打开学生的认知性思维、理解性思维、评价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实现深度阅读。但这四个思维层级之间并不都是线性递进的关系,更多时候是彼此渗透、互相促进的。在不同学段,阅读思维各层级的内涵有所不同。同一层级的阅读水平,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具体要求也不一样。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研究学生阅读层级发展的可行性及能够达到的程度,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思维的层级训练,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锡山区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郭艳红

猜你喜欢

海力布评价性民间故事
猎人海力布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猎人海力布》缩写
《猎人海力布》缩写
缩写《猎人海力布》
漫话民间故事
漫话民间故事
学术语篇的评价性分析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评价性内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