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劲草:乐东百岁学者的赤子之心

2022-05-30陈光润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劲草孙老晏子

陈光润

作为一名学者,孙劲草副教授身上散发着特有的儒雅之气;而作为一名“历史”学者,则使这份儒雅之上又添加一份忧国忧民的赤子热忱。

1987年从广西师范大学退休后,孙老先生一直居住在桂林,三十五年来,深居简出,勤俭节约,专心致学,笔耕不辍。

执着求学 入读中山大学

1954年,孙劲草被分配到广西师范大学教书育人,一直住在王城校区南区教授楼的一间寓所。从小区大门进来,沿着道路走到尽头左拐,一栋栋自带小花园的两层别墅型小楼依次排开,10栋的一处小楼便是孙老先生的住所。这些建于1958年的王城校区教授楼,结合当地建筑的历史风貌,对其外立面进行提升改造,使旧楼焕发出新颜。也许是多年未回乡缘故,见到从老家来的笔者,孙老先生显得有些激动,紧紧握着笔者的双手,说了好几遍:“欢迎,欢迎。”

初见孙老先生,他穿着朴素,满头白发,慈爱沧桑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轻微下陷的眼窝,一双深褐色的眼眸,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与笔者的交谈中,101年的孙老先生直直坐在一张旧得发黄的藤椅上,身子向前倾斜,竖着耳朵听笔者提问,回溯起那些不平凡的往事。

1921年4月25日,人杰地灵的乐东黄流,家中次儿孙劲草在一个书香世家呱呱坠地。当时沉浸在喜庆中的家人也许没有想到,这条新生命会像河流一样,亲眼见证中国往后100年的发展变迁。

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之时。“1935年7月崖县黄流高小毕业,至1945年抗战胜利,因为贫苦与战乱,我整整失学了十年。” 大半个世纪过去了,他对那段苦难的岁月还是记忆犹新。特别是1939年后,日军经常侵扰,他有时在家耕田,有时养鸭,随鸭到别处游居,躲上一段时间再回家。

“24岁在崖县中学读初中,父母相继病逝,家境每况愈下,生活异常困窘。”孙劲草感慨说,“家境的贫寒,让我意识到读书才有出路,初中毕业获得保送琼台师范的机会,但来到府城时已过了报到期限,学校不肯收”。

碰巧遇上广州国立第二侨民师范学校(简称“侨二师”)招生,招录非华侨生一人,在这次几十人的激烈角逐中,他脱颖而出,在众多的报考者中以第一名成绩被录用,后借钱搭船往广州读书。

“在侨二师读书期间,条件极其艰难,学校多次断炊,饥肠辘辘,青菜充饥。”孙劲草回忆说,由于长期饥寒交迫,营养不良,导致他患脚气病,幸有同学解囊相救,得以救治。

后来侨二师停办,从广州逃回海口等钱返乡,恰巧海南师范招生启动,“我想读书”的声音再次在孙劲草心中响起。他报考了文史系,“仅读一年中师要考取大学谈何容易”,但凭着平时学习的积累和扎实基础,孙劲草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可以到大学读书了,当时兴奋得几天睡不着觉。”孙老回忆说。这份大学录取通知书,让渴望知识的他燃起了熊熊的希望之火。在校期间,他刻苦勤奋,各方面表示突出,参加全院征文比赛获得一等奖(以清匪反霸为题材的中篇小说),享受甲等助学金,担任院文史系学生会主席。

他至今还记得,不久全国院系调整,海南师范学院调整到广州的中山大学和华南师大,大多数同学因家境贫苦,纷纷要求休学到中学任教。他却想在学业上深造,决定借钱搭帆船渡海再步行到广州。那时,过海后从海安步行到广州是难于想象的,但正是这种执着的求学精神,激励着他战胜种种困难,他说:“‘崇高的理想,产生伟大的力量,的确不是一句空话,值得永远铭记。”

孙老说,他凭着不屈不挠的求学精神,毅然渡海后靠着两条腿步行到广州,最终入读中山大学。当大多数学子投向数理化,深受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影响的他却毅然选择历史学,1954年7月大学本科毕业。

整史赋诗 百岁仍笔耕不辍

在孙老狭小而又昏暗的书房里,朴素的书架上装满书籍和手稿,还有各种各样的资料。“随着年龄增长,视力下降厉害,有段时间看东西模糊,但我从未放弃写作,陆续撰写了各类手稿和著作有16本,约160万。包括《‘共和考辩》、《缅怀大众哲学史家先师杨荣国教授》和《孔子正名思想研究》等一些获奖作品。”孙老解释说。

在我国为数众多的地方志书中,清朝谢启昆主修的《广西通志》是现存古代所修的《广西通志》中最完善的一种。梁启超称赞它较当时著名方志学家章学诚主修的《湖北通志》“更完好”,“为省志楷模,虽以阮芸台之博通, 恪遵不敢稍出入。”

他点校清代谢启昆主修的《广西通志》《艺文略》等共三十七卷,该点校本1988年由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获得广西高校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我在桂林工作、生活至今有68年,广西是我的第二故乡。”孙老坦言。

1995年,由乐东文化人邢福壮发起编撰的琼南地区第一本村志——《黄流村志》,孙老主审村志的第一至六及第九篇,当时虽过古稀之年,但他心系魂牵梦萦的家乡,白天伏案核对修改,晚上挑灯夜战,并从多方面提出极其宝贵的意见,审核完的稿件从桂林寄回黄流,为家乡的历史文化保留了宝贵的资料。孙老总结说:“《黄流村志》是第一本全面涵盖家乡史的志书,梳理了黄流千百年来繁殖变迁的人文脉络,对家乡风土进行弥补完善,大大丰硕了家乡文化的历史内涵。”

孙老不但精通史学,而且擅长诗词,他撰写的诗词大部分都是以亲情和国事为题材,读其诗词让人感受到他深沉的赤子情怀。

抗日的胞兄孙受寰惨遭日寇杀害,抗战胜利后他挥泪而作《吊殉难胞兄孙受寰》一诗表达内心的悲痛,同时也歌颂中华儿女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三千五百万鲜血,青史垂辉日月光。”该诗歌获得北京首届中华诗词研讨会诗词大赛三等奖。

1994年,他回乡探亲,伫立在惨遭日寇杀戮的黄流死难同胞坟地前,触景生情,写下一首《吊黄流公共坟场殉难同胞》:“硝烟七七漫神州,日寇铁蹄躏海疆。宰剁刳奸尘世绝,毁烧掳劫虎狼狂。腰肢胸首血漂杆,老小女男骨籍场。凭吊忠魂促四化,民安国泰万年长。”诗中,孙老回想起日寇在全面侵华后,惨无人道,到处烧杀掠夺,他呼吁后人知耻后勇,奋发图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新中国。这首诗入选《广西师范大学校友诗文选》。

他退休后 “以书为伴”。怀着对历史学的激情,这位百岁的“老兵”从未闲着,101岁仍笔耕不辍,今年他耗时五年写就的力作《晏子思想》即将完成,“我写晏子这本书希望有更多人去阅读它,体会晏子思想精髓,感受晏子的礼教之治和治国之道。”孙老说。

猜你喜欢

劲草孙老晏子
长寿老人的“快乐大餐”
晏子不辱使命
周克辛
挺为劲草 淬就真金
晏子使楚
“松鼠爷爷”的趣味生活
六旬老人的追影梦
百岁老人的“养生大餐”
晏子使楚
珍品阁九:【大脚板】收藏:劲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