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中的家庭教育意义

2022-05-30陈君忆

文学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道德修养家庭教育论语

陈君忆

内容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其所创立的儒家学派,成为古代中国主流文化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当中,发掘《论语》中的家庭教育智慧,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开展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孔子 家庭教育 《论语》 道德修养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全部社会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成才尤为重要。自古以来,中国家庭就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无论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还是汉代的“举孝廉”选官制度,都体现了家庭教育在古代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重要地位。而当代中国家庭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也十分重视,据中国某知名调查机构2018年的数据显示,孩子的养育成本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已接近一半,而其中教育支出占养育成本比例达三分之一。此外,通过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中国的养育成本相对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倍数几乎是全球最高的。当代家庭对教育的投入比重较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家庭教育的学校化、学科化,父母更加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或不够重视孩子的德行教育。而中国古代教育则主要以儒家思想贯穿始终,家庭教育尤其重视对孩子品德的培养,通过学习《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蒙学读物,与古代学校教育互相渗透、互为补充。这也是当代家庭教育所欠缺的地方,需要从古人的教育之道中汲取养分。

一.中国古代“教育”与“家庭教育”

要了解孔子《论语》中的家庭教育思想理念,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教育”,以及什么是“家庭教育”。从字面分析,“家庭教育”由“家庭”和“教育”两个部分组成。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对于“教育”的定义,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教育是约束和指导青少年,培养他们正当的理智”,美國的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鲁迅则认为“教育是要立人”等等。从当代来看,《辞海》把“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狭义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进行的学校教育。”随着当代教育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提到教育也通常会理解为学校教育。而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认为“教”是“上所施,下所效也。”认为“育”是“养子使作善也。”从中可看出,古人认为教育主要是教诲培育的意思。原始社会多由长者通过实际活动身教与口耳相传,到了夏朝出现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到了春秋时期出现私学教育。总的来看,中国古代教育和当代教育都是以教授式教育为主,是培养人的活动,在教授内容、形式上与现代教育则有所差别,与家庭内部的教诲培育关系密切。

再说到“家庭”,当代人以婚姻和血缘为纽带的基本社会单位,包括父母、子女及生活在一起的其他亲属。”古人通常用“家”来指代“家庭”。最早见于甲骨文,从“家”的字形看,上面是“宀”,表示与房屋有关。《说文解字》中解释“家”为“居也,从宀,豭省声。”是指居住的地方。对于“家庭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认为是“父母及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对子女进行的教育。”这一概念与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帮助我们对后者之含义进行理解。

中国古代社会及家庭对教育的看重,从不少文献材料中就有体现。如《三字经》的开篇就写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意思是人生下来的时候,秉性都是善良的,但是由于后天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大,品性也出现了好与坏的区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那么久而久之善良的品性就会变坏。为了不使其变坏,最重要的就是持之以恒的对孩子进行教育。这里强调的是教育对于孩子的积极影响。阐明了教育的重要性。关于教育的方式,《三字经》讲了“孟母三迁”的故事,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关于家庭教育的内容,则十分重视孩子品德的培养,尤以儒家思想的“孝悌”、“仁义礼智信”为重。

为了使家族内部的家庭教育的思想流传后世,古圣先贤还十分重视对家训的总结,比如春秋时的孔子所著的《孔子家语》、三国时诸葛亮的《诫子书》、南北朝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清末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等,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家庭智慧,留下了宝贵而又丰富的素材。同时,通过观察这些名家后世子孙的作为,也可以一窥该家族所秉持的家庭教育思想是否有效。我们以离我们较近的曾国藩家族为例:曾国藩长子曾纪泽为有名的外交家,曾国藩次子曾纪鸿为著名数学家。此外,后世还有化学家、教育家、翻译家等。可见曾氏家训之有效性,也可见古人的家庭教育智慧对现代社会来说依然有巨大的价值,值得我们去研究、挖掘。

二.孔子《论语》中的家庭教育思想

儒家经典《大学》一书中提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对家庭教育十分重视,在《论语》一书中,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主要体现了孔子的道德观念、教育理念及政治思想等,其中蕴含了很多传统儒家教育智慧,对当代家庭教育有积极意义。

孔子尤为注重学诗学礼。《论语·季氏》讲了“孔子庭训”的故事:“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伯鱼即孔鲤,是孔子的儿子。这里通过孔子学生陈亢与孔鲤的一段对话,体现了孔子“诗礼传家”为主要内容的家庭教育。文中提到的“诗”指《诗经》,“礼”指《礼记》以及与礼相关的典籍。孔子之所以重视诗,是因为“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不学诗,没办法开口讲话。孔子强调学诗有很多好处,比如兴观群怨,比如事君事父等。孔子之所以重视礼,是因为“不学诗,无以立”,意思是不学礼,就无法立身。孔子认为“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而春秋时期却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父子相争、手足相残等惨剧频频上演。这种情况下,孔子就提出“礼失求诸野”,既然贵族把礼节抛弃了,那就到老百姓中间去找。从孔子开始,教育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改变了当时“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学,而民无学”的局面。因此,孔子十分注重家庭内对礼的教育。

孔子十分重视道德教育,认为一个人的品德比他的学识更重要。在《论语·学而》中,孔子就强调“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在他看来,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做到孝顺父母和友爱兄长。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孝呢?孔子认为一个真正孝顺父母的人,会关心父母的生日和年龄,“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既为父母的健康长寿而感到高兴,又为父母日渐衰老而感到担忧。孔子认为对待父母不仅仅是尽到赡养的责任,还必须做到“敬”,也就是对父母发自内心的尊敬。因为“至于犬马,皆能有养”,如果不尊敬父母,和动物相比又有什么区别呢?除了“敬”,孔子认为对待父母还应做到和颜悦色,也就是内在情感和外在表现的统一。所谓“色难”,人们往往习惯于对外人客气,对亲近的人反而疏于礼貌,容易忽视他们的感受。

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做到谨言慎行和诚实守信。这里的“谨而信”连用,说的是言行要谨慎,不轻易许诺他人,正如孔子说的“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一旦许诺他们,就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讲诚信,就如同“大车无輗,小车无軏”,根本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所以子路问孔子的志向时,孔子的答案里就有“朋友信之”这一条。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在教导孩子诚实守信的同时,父母必须要信守诺言,答应孩子的事必须要做到,《韩非子》中记载了“曾子杀猪”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

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还应该做到富有爱心和亲近仁人。在孔子的儒家思想中,其核心就是“仁”。子曰:“仁者,爱人。”孔子说的“爱人”不是仅指父母亲人,还指施爱于他人。这是从首孝悌,由近及远、推而广之,达到了博爱的境界。《论语·乡党》中记载了孔子的一则故事: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记叙的是有一次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回来后,先关心有没有人受伤,不问马的情况。我们知道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奴隶制社会,在当时,马的价值比奴隶高多了,而孔子但问人不问马,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关怀。所谓“德不孤,必有邻”“见贤思齐焉”,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看齐,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

孔子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并不是说就否定学习的重要性。孔子说自己“十有五而至于学”,很小就确立了学习的志向。他认为学习是自我完善最好的方式,教导弟子“六言六弊”: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强调了学习对于品德修炼过程中的纠正作用。对于学习的方法,孔子也给出了很多建议,比如“学而不思则罔”讨论的是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学而时习之”强调的是复习的重要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为启发式教学提供了思路。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孔子《论语》中的家庭教育智慧就如源头之活水,给予当代人思考和启发,值得所有人学习和借鉴。

三.孔子家庭教育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家庭教育应重视道德修养。“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孔子看来,人的品德是第一位的,学识水平次之。只有具备了孝悌、谨信、仁爱等道德修养后,才能进行知识教育。而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当代教育的功利化趋势也不断加强,唯分数论的观念导致了重理论知识而轻道德教育的倾向。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一味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的道德教育,导致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甚至造成危害社会的严重后果。所以,家庭教育尤其要重视道德修养,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在《论语》中,孔子提供了诸多提升道德修养的方法,可为当代家庭教育提供借鉴。

家庭教育需注重言传身教。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必须要做到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正如孔子所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借用到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上,就是强调父母对孩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家长只要严于律己,端正自己的言行,孩子自然也会效仿;如果家长自我松懈,言行不端,却对孩子提出要求,只会让孩子产生厌烦心理,而起到相反的效果,即所谓的“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家长,在教育中要注意言传身教,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教育要做到宽严相济。当代家庭教育过程中,有的家长过于保护孩子,不愿让孩子受一点苦,这样的做法很可能导致孩子变得敏感脆弱,缺乏应对挫折的勇气和能力,遇到困难选择逃避,或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等。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正是因为孔子在年少时历经磨难,才最终成为一代大家。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一定要避免溺爱造成的不良影响,对孩子的错误要及时纠指正,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当然,家庭教育也应纠正“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错误观念,如孔子说的“鞭扑之子,不从父之教;刑戮之民,不从君之政。”过于严苛的教育方式,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形成胆小懦弱的性格。家庭教育应采取宽严相济的方式,只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此外,家庭教育还要注重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要充分尊重他们的独特人格,不能奉行“拿来主义”,即随便把一套教育方法强加在孩子身上,这样可能会适得其反。正如孔子所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父母要根据孩子自身的禀赋,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孩子的闪光之处,发挥他们的特长。没有一无是处的孩子,只有不会发现的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应一一味追求完美,而应该取长补短,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在了解和学习《论语》中所蕴含的家庭教育智慧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来考量,毕竟《论语》的成书距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有其时代局限性。比如孔子认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认为如果能长时间不改变父亲生前所坚持的准则,就是孝顺的表现了,这实际上强调了子女对父亲的顺从,体现了封建社会时期“父为子纲”的父权思想。而现代社会中,家庭教育更应该遵从平等的原则,即家长可以教育引导孩子,孩子也可以纠正家长的错误。再比如孔子说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强调的是子女对父母有奉养的责任,而奉养父母就需要陪伴在父母身边,又往往与远行相冲突。这点主要与古代交通不便和音讯难达有很大关系。在现代社会中,“远游”的现象比比皆是,如在外求学或工作的子女可以通过语音或视频等方式和父母联系,可以乘坐飞机、高铁等交通工具回家看望父母。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逐渐弱化。比如在面对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这一问题时,有些父母主动将孩子送到外地甚至国外读书,希望子女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总之,《论语》中的家庭教育智慧思想,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值得我们不断学习和发掘,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养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见http://cpc.people.com.cn/n1/20

16/1212/c64094-28943655.html.

[2][汉]许慎:注音版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5.

[3]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4]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

[6]金良年: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7][北齊]颜之推:颜氏家训[M].檀作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

[8][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9]王永祥.论语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17.

[10]蔡丽.儒家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在当代家庭教育中的价值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

(作者单位: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道德修养家庭教育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
《论语·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