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许渊冲三美理论在《长恨歌》翻译中的运用

2022-05-30王芳桂念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9期
关键词:长恨歌许渊冲

王芳 桂念

内容摘要: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漫长岁月中,每一种语言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韵味与魅力。其中,唐诗宋词的创造与成熟将我国语言文化的发展推上了高潮,这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以及诗歌。但由于唐诗宋词的表达有时过于晦涩难懂,因此国外读者在阅读这些优秀诗歌方面有一定难度。为了将我国的优秀诗歌传播到国外,许多译者都在不断探索,在这些理论中,许渊冲老先生的“三美理论”创造性地表达了诗歌,在世界诗词传播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另外,白居易的《长恨歌》作为一首长篇叙事诗,首次大胆采用爱情为主题,并将乐府歌行的特点展现的淋漓尽致,由此被古人奉为古代长篇歌行中的绝唱,因此其的传播意义重大。因此,本文将通过分析许渊冲在翻译白居易《长恨歌》时“三美理论”的运用,肯定三美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重要地位,与此同时,提出笔者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许渊冲 三美理论 《长恨歌》

唐诗宋词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语言文化,涌现了许多优秀的诗人词人,并有其代表作。浪漫派的李白描繪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景色;现实主义的杜甫记录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破败场景;边塞诗人王昌龄抒发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感慨惋惜。宋词亦是如此,婉约派的李清照留下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语句;豪放派的苏轼表达了“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肆意;格律派的周邦彦写下了“念去来、岁月如流,徘徊久、叹息愁思盈”的凄清沉郁。《中国词选》的罗马尼亚译者米·扬·杜米特鲁也曾说道:“中国词使我们认识了一个无庸置疑的充满魅力、抒情性强和意境深邃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洋溢着书面上看到的花朵的香气”。而这些优美的诗词句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完全不同。因此,要想将这些优美诗句的意境用另外一种语言在不破坏诗句的结构的情况下表达出来,真是“难于上青天”。而在这其中,白居易的《长恨歌》由于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将杨贵妃与唐玄宗两人的浪漫爱情故事展现的淋漓尽致。但也因为这种写实又浪漫的写作手法很难在翻译后还可以与原文相差无几,故历来众多译者不断尝试探索,终于找到了一种相对而言较好的可以在不破坏诗歌结构的情况下表达出诗句意境的翻译准则,即许渊冲老先生的三美理论。

一.许渊冲三美理论的由来

三美理论并非许老先生首创,此理论最早可见于鲁迅先生《自文字至文章》:“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其在文章,……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形美以感目,二也;音美以感耳,三也。”但在这之前,毛泽东也说过新诗要精炼、大体整齐和押韵(见1977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这个观点也与鲁迅的三美大致相同,而许渊冲关于这个观点的看法在《翻译的艺术》一书中讲道:“我觉得这个原则不但可以用于写诗,而且可以用于译诗。精炼就是要传达原诗的意美,大体整齐就是要传达原诗的形美,押韵就是要传达原诗的音美”。但“三美”第一次作为翻译理论提出是在许渊冲1979年发表于《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第1期的《毛主席诗词译文研究》一文中。许氏言道:“我认为译诗不但要传达原诗的意美,还要尽可能传达它的音美和形美。”这就是他主张的“三美论”[1]。详细来说,三美理论是指意美、形美和音美。意美,指翻译后的诗歌表达的意境和原文一样能打动读者的心;形美,指翻译后的诗歌在格式上注意对仗,保持整齐;音美,指翻译后的诗歌能押韵,读来琅琅上口。

但是仅仅只有翻译理论是完全不够的,脱离了实践,无论理论再完美,我们也称这只是纸上谈兵,因此接下来将分析三美理论是如何应用于许渊冲先生翻译的白居易的《长恨歌》诗歌中的。

二.《长恨歌》的背景及地位

唐玄宗在早年的时候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为文学的繁荣昌盛奠定了经济基础。但是到了晚年唐玄宗却沉迷于酒色,荒废了政务,在这时杨贵妃以色邀宠,鸡犬升天,政治极其腐败。宦官相互勾结,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百姓生活于水火之中。因此许多老百姓对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嗤之以鼻,甚至许多诗人在描写他两之间的爱情时多采用讽刺的手法来嘲讽杨贵妃美色误国。“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句来自杜牧的《过华清宫》的诗句形象地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娇宠体现出来,讽刺了唐玄宗的骄奢荒淫。而白居易却另辟蹊径,他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与民间传说相融合,大胆想象,用回环往复的艺术手法描写了一个凄婉悱恻的爱情故事。整首诗歌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因此诗歌一出世,便收获了民间百姓的一众好评。并且由于其用词直白流畅,在诗歌文化外传方面也做出了卓越贡献。“一篇长恨有风情”,《长恨歌》从创作结束之日,该诗便开始广为流传。在明代《长恨歌》被奉为“古今长歌第一”,许多明代诗作人对其做出了高度评价。“一代兴亡说太真,诗骚论断总无因”,在不同时代对于《长恨歌》,人们总有不同的声音。但从总体上看,《长恨歌》作为一首叙事长诗,其中的蕴含的美学价值和文学价值,我们都不能否定。

三.许渊冲三美理论在《长恨歌》翻译中的运用

(一)意美

对于国外读者来说,诗词难以理解的一个点就在于诗词总是通过某种物象来表达作者的感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伤怀感古,这些写作手法对于诗词人来说是十分熟悉的,但恰恰就是这些手法让国外的读者很难去理解这些诗词表达的意境,因此如何完整地翻译出原诗词表达的意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许渊冲三美理论中,意美最重要也最基础。许渊冲所译的《长恨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地方都体现了这一点。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一句通过写其他的妃子的“无颜色”来描写杨贵妃的美丽,这句诗难就难在六宫粉黛和百媚生的翻译,“六宫粉黛”指代古代帝王的妃子,“百媚生”利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一个人的妩媚,这两个词要想翻译好,首先就要考虑该用什么样的翻译方法或原则,许老先生在这两句的翻译上就直接采用了直译的方法来便于外国人的理解,虽说是直译,但也并未丢失原文的韵味,他将这一句翻译为“Turning her head, she smiled so sweet and full of grace. That she outshone in six palaces the fairest face.”[2]而这句英文一写出来,顿时就有了一种画面感:一位美丽的女子转过头微笑,她笑的是那么甜蜜而又不失优雅。顿时她周围的那些莺莺燕燕都失去了颜色,只有她一人大放光彩,刚好就将杨贵妃的美丽勾勒出来。另外在白居易《长恨歌》中,为了侧面烘托出唐玄宗与杨贵妃分别的悲痛之情以及思恋之情,文中有很多环境描写的句子。比如“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这两句出现的地方分别是唐玄宗与杨贵妃分离的场景和杨贵妃死后宫中凄凉的场景。许渊冲对这两句的翻译分别使用了“yellow dust”,“wind blew”,“desolate”和 “grass grown”,“leaves unswept”,“turn red”等词,从这些词的翻译与原文对比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许渊冲先生在翻译这两句话的时候采用了分译的方法。从这几个词的翻译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唐玄宗和杨贵妃在马嵬坡被迫分离时,俩人的悲伤痛苦,就连漫天的风沙仿佛也在替他们痛哭,因此许老先生在翻译这句时注重情感的表达,将萧索翻译为desolate,体现出了痛苦,绝望的心情。“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本该是杨贵妃的宫殿,如今却因为杨贵妃已不再,徒让花草布满院,因此许渊冲在翻译这句时注重对称——草满院,叶独红,更加烘托出唐玄宗的落寞之情。

从以上的翻译中,我们可以看出,许渊冲先生在处理诗歌翻译时,选词更加偏向能体现意境的词,即一些文学词汇。因此,对于翻译学习者而言,在处理翻译文本时,要选择合适的词汇来进行表达。表达一个意思,可能有多个单词。在这个时候,笔者认为应该根据翻译文本选择最恰当的词来进行表达。

(二)形美

唐诗宋词区别于散文小说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结构格式。唐诗宋词多讲究对仗工整,尤其以唐诗绝句为例,它还分为五言绝句与七言绝句,更加说明了结构对仗的重要性。因此在翻译唐宋诗词时,形美最注重的就是结构的对仗是否整齐。以《长恨歌》中最著名的一句诗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为例,这一句作为至死不渝的浪漫爱情的誓言,曾打动过多少年轻少女少男的心,而今当这句话走出国门,又该如何翻译呢?许渊冲先生与原文一样,采用了对称的翻译方法,一个“on high”,一个“on earth”,一个“wing to wing”,一个“spring to spring”,通过对比与对称,体现出伴侣在恋爱时相依相随的至死不渝,尤为浪漫。

从以上的翻译中,我们可以看出许渊冲先生在处理翻译文本的时候,意思对等的情况下,可能会更偏向于注重结构的对仗与工整。

(三)音美

袁行霈曾说:“诗人既要用语言所包含的意义去影响读者的感情,又要调动语言的声音去打动读者的心灵,使诗歌产生音乐的效果。”这就是三美理论中的音美。音美在译诗方面就主要是指押韵,读来琅琅上口,有节奏。该理论在《长恨歌》中得到完美阐释。《长恨歌》这首诗共60句,许渊冲翻译后的译文中就有超过50句押尾韵,由此可见,音美在许渊冲三美理论中的重要性,以其中两句为例,例如:“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和“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这两句是描写杨贵妃凭借其美貌被唐玄宗选中作嫔妃的场景。许渊冲先生对其的处理十分巧妙,末尾“grown”和“unknown”,“hide”和“side”押尾韵,读来琅琅上口,使文章富有节奏感。

从以上的翻译中,我们可以看出许渊冲先生在选择翻译词的时候,会在意思对等的基础上,更加偏向选择一些尾韵相同的词,以此来达到押韵的目的。这样,文本既可以做到意思对等,具有文学价值,又可以做到押韵,具有美学价值。

四.许渊冲三美理论的灵活性

诗歌本身就是相对灵活,因此对于三美理论的应用要求也不一样。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许渊冲老先生在翻译白居易的《长恨歌》时使用了三美理论,但我们有的时候也不可能在翻译一首诗时同时用到这三个理论,那么这三个理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许渊冲先生提出:“在三美之中,意美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音美是次要的,是第二位的;形美是更次要的,是第三位的。我们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如果三者不可兼得,那么,首先可以不要求音似,也可以不要求形似;但是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3]从这一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到许老先生认为意美是最重要的,其他两种其次。以形美中的例句作为赏析对象,“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wing to wing”,这一句翻译既做到了意境的传达,体现了意美,又做到了结构的对仗,体现了形美,最后“wing to wing”更是做到了音美。但这种情况是在翻译文本可以做到三美兼得的范围内,但有时候也有三美无法兼得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呢?为了追求意美的表达,可能会无法实现音美和形美。但有时许老先生在翻译时也会更注重音美,反而不太注重意美,以许渊冲翻译的唐代诗人李白所写的《秋浦歌(第十五首)》其中的两句为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Long, long is my whitening hair; Long, long is it laden with care.这两句极具音美与形美,但原文的三千丈的夸张意境却没有在译文中体现出来。这也就告诉了我们在翻译时也不必强求将三美理论全部应用到诗歌翻译中,不必僵化,强求公式化。

英国诗人Coleridge曾说过,“散文是文字中最好的顺序;诗歌是按最佳顺序排列的最佳词汇”。作为我国语言文化的瑰宝,诗歌文化代表着我国传统文化的骄傲,值得我们将这种优秀文化传播到英语国家中去,让他们欣赏品味这份优美。但这项任务并不是我们说说就可以做到的,这件事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那么作为翻译专业的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在笔者看来,我们首先要掌握好我们的专业技能,为翻译诗歌打好基础;其次我们应好好钻研各种翻译理论,如果有能力可以多应用该理论,并不断完善它们,为翻译诗歌贡献一份力量。总而言之,文化的宣传发扬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每个人都应在其中贡献我们自己的力量,通过我们的努力,让诗歌文化传播到全世界!

参考文献

[1]许渊冲,《毛主席诗词译文研究》[J],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79:39.

[2]许渊冲,《苏轼诗词》[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5年.

[3]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18年.

(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长恨歌许渊冲
元 日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摔得挺美
《长恨歌》中王琦瑶的物化爱情——用马克思“交换—消费”系统解读
长恨歌
——笔画设计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长恨歌
折桂令·客窗清明
许渊冲“三美论”在其英译作品《西厢记》中的体现
兰峪水,长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