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多样情境,还原学习过程

2022-05-30杨和平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语料试题汉字

杨和平

摘要广州市2021年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命题,引导语设计、语料选择编排和试题创意设计,创设了真实任务情境、学科认知情境和个人体验情境三种不同情境类型。三种情境的创设,有效引导学生在阅读、答题的过程中完成自我体验、自我建构新知的过程,从而获得“汉字研究”的知识和能力。该命题,积极实践“提高试题情境设计水平”和“评价即学习”的理念要求。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情境评价过程学习过程

《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指出,考试命题要“提高试题情境设计水平”“注重考查思维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的过程即学习的过程”。广州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命题,在创设多样化的情境作为载体命制试题、将考试评价的过程还原成学生学习的过程两个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一、引导语设计:创设真实任务情境

试题题头有一小段引导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身为炎黄子孙,小黄同学对汉字文化兴趣浓厚,他收集了不少有关'黄'字的材料。”接下来的试题设计,围绕小黄研究汉字“黄”逐步展开。这段导语,命题者“有意识地为学习主体构筑”“背景、环境、场景”,创设了一个真实的任务情境。这个情境设计别具匠心,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研究者与研究话题身份“适切”,符合情境创设的“适切性”要求。情境中,参与汉字研究的同学“小黄”有三个特征,一是炎黄子孙,二是姓黄,三是对汉字文化兴趣浓厚。这三个特征,与收集“黄”字材料、研究汉字文化的主题高度适切。

第二,情境创设的任务主题典型,符合情境创设的“典型性”要求。情境主题的大背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身为炎黄子孙”,意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文化自信,这样的情境创设紧扣“典型”大环境。情境主题的聚焦点“收集了不少有关'黄'字的材料”,落实在一个具体的汉字上,这样的任务设计注意了小环境的“典型性”。

第三,引导学生将阅读和答题的过程,变成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且注重研究趣味的培养,符合情境创设的“真实性”要求。创设的情境,是小黄基于“浓厚兴趣”收集材料,研究汉字文化。这样的情境,将学生带入“收集材料”“研究汉字文化”的情境之中,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角色扮演过程”,就是學习过程。且学生在阅读之后,或能产生一种趣味,去研究一下和自己姓氏有关的汉字,这又培养了学生研究汉字文化的趣味。

第四,情境性“导语”本身也是阅读材料,暗含了第15题的答案,不为情境而创设情境,而将情境变成试题的一部分。情境关键句“收集了不少有关“黄'字的材料”中的关键词“收集”“材料”,实际上是第15题“结合小黄的资料及其研究,给对汉字文化有兴趣的同学提一些研究建议”的答案之一(小黄的研究方法之一就是“广泛收集各种资料”)。这样的情境,是试题本身的一部分,而不是“穿靴戴帽”做样子,为情境而情境。

以上分析告诉我们,这个导语所创设的情境,为考生(学习主体)有效地构筑起了“环境和场景”,考生在这个导语所创设的场景中,和小黄一起,开启“研究汉字“黄””的旅程,一次考试评价就这样变成了考生学习的过程,变成了考生锤炼思维的过程。

二、图文语料编排:建构学科认知情境

阅读材料,选择了三段图文结合的语料。语段一,整理自许慎《说文解字》,是对“黄”的解释及意译,代表了许慎的观点。语段二,整理自许晖的《这个字,原来是这个意思》,包含有人、郭沫若、徐中舒、有学者及许晖等人对“黄”本义的观点。语段三,整理于流沙河《白鱼解字》,包含许慎、前辈专家、流沙河等人对“黄”本义的观点。同时,选文还配备了“黄”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形图。这里,命题者选择了三则语料,整理融合了多位权威专家对“黄”本义的不同观点,建构起学科认知情境(文本语境),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形成自我知识建构。

第一,学科认知情境的建构有讲究。从语料选择和排列组合看,命题者是在有意用三则语料建构起学科认知情境。从话题看,三则语料保持了高度一致,都在探讨“黄”的本义,或说文解字,或看字形演变,或引经据典。话题的高度一致性,让三则语料构成了有意义的文本语境。从观点看,三则语料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不同观点,这些观点有些相互印证,有些相互碰撞。丰富多样的不同观点,为促成学生自我判断、形成自我认知提供了情境和可能。从逻辑看,三则语料排列有层级,有意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认知。语料一是许慎观点,较为简单。语料二编排了三种观点,呈逐步质疑否定的过程,并对许慎观点提出质疑。语料三在质疑语料一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观点。这样的逻辑层次,“立”“破”“立”,破中有立,立中有破,形成了有利于学生形成自我认知的文本语境。从语料类型看,既有文本,还有多处不同的“黄”文字图形,这也形成了有利于学生形成认知的情境。

第二,引导学生“探究学科本体相关的问题”,在阅读过程中自我建构起对汉字和汉字研究的深度认知。我们可以将汉字研究看成一门学科,学生在阅读材料时,可以建构起对汉字研究的认知。从整体看,三则材料均在从不同角度探讨汉字的本义,试题的第12题也从这个角度设题。从不同学者对许慎的质疑看,许慎解说的是“黄”的引申义。从不同学者研究的切入角度看,他们还研究了汉字的结构和字形,研究了汉字字形的演变过程。这些,或是材料传递的“学科本体问题”,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自我建构起的学科认知,本义、引申义、字形、结构、演变等均是汉字研究要关注的问题。这种认知,帮助学生了解了“汉字”和“汉字研究”的本体属性。

第三,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展语文学科认知能力”,习得汉字研究方法。三则语料,对于学生发展语文学科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习得研究方法,具有极好的帮助。首先,三则材料的呈现过程和形式,向学生传递出“广泛收集,兼收并蓄”的研究思路。其次,三则材料呈现的多种观点,向学生传递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研究思想。再次,材料中的“肯定”与“否定”,挑战质疑权威的观点,向学生传递“不迷信,敢质疑”的研究精神。还有,材料中的“引经据典”,向学生传递了“文献研究,实证研究”的思路。最后,各种观点的得出过程、切入角度、相互碰撞、彼此比较、深入辨析等,都在思维发展和研究方法上给学生以很好的启示。

命题者整合三则材料,融合多家观点,为学生自我建构知识提供了有效的学科认知情境和可能。这种情境和可能,将学生阅读材料、准备答题的过程,变成了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过程,一则了解了汉字研究学科本体知识,二则发展了学科认知能力并习得了研究方法,三则从富含学习价值的语料中接收到丰富的文化信息,受到良好的汉字教育。

三、试题创意设计:形成个人体验情境

广州市2021年非连续文本阅读试题设计,巧妙之处还在于:第12、13、14题本身也是情境,也是阅读语料,它们和导语、语料一起构成第15题的答题基础,促成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形成独特的个人体验。

第一,试题呈现的过程就是小黄的研究过程,学生答题过程就是发现小黄研究方法的过程。导语部分说“他收集了不少有关'黄'字的材料”,这是研究的第一步“收集材料”。第12题题干“关于'黄'字的本义,学者们提出了很多假说,小黄对此进行了整理,下列整理记录与材料明显不符的一项”,这呈现了研究的第二步“整理材料”。第13题题干“下列补充资料能作为证据支撑郭沫若先生的观点的一项”,这是研究的第三步“补充材料,论证观点”。第14题题干“研究了上述资料,小黄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研究的第四步“形成看法,得出结论”。这个试题的设计,从导语开始,到试题呈现,向考生逐步呈现“小黄研究汉字“黄'的过程”,学生答题的过程就是在发现小黄的研究步骤和方法。完成这些试题的过程,就是在学习解答第15题“請结合小黄的资料及其研究,给对汉字文化有兴趣的同学提一些研究建议”的过程。这样的命题,实现了将“评价过程变成学习过程”的目标。

第二,试题还原了小黄的研究过程,这个过程是情境化的,学生的答题过程还从小黄的研究情境中获得独特体验。第13、14、15题的设计,连同引导语部分,构成了小黄研究汉字“黄”的动态场景。这个动态场景,先是“兴趣浓厚”地“收集资料”,再是“整理”学者们的假说,然后是“补充资料”论证某些观点,最后“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这些动态场景,随着学生的答题过程,逐步呈现在学生面前,带给学生独特的体验。这种体验,有情趣也有理趣,或是感受到汉字的趣味,或是感受到小黄的刻苦、严谨和认真,或是从小黄的研究中获得启发,或是顿悟出某些做学问的方法等。而产生这种体验的触发点,便是试题用“小黄收集”“小黄整理”“小黄形成”这样的语言所创设的情境。

第三,学生需要将自己在答题情境中体验和发现的理趣(研究建议)条理化、书面化,这是在促进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第15题的设计,“汉字文化充满魅力,请结合小黄的资料及其研究,给对汉字文化有兴趣的同学提一些研究建议”,是促成学生将自己的体验、感悟和思考条理化、书面化,从而“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学生在阅读导语、阅读材料、解答第12至14题时,对“研究汉字”的情感体验和理论体悟都是感性的、零碎的。而在解答第15题时,需要回头进一步梳理这个研究的过程和研究的感悟,进而形成自己对“汉字研究”的认知,形成自己的研究建议,从而“建构起属于自己的意义”。

从以上分析看,广州市2021年非连续文本阅读的第12、13、14题,既考查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还原了“汉字研究”的情景化过程,成为学生解答第15题的情境和支撑。而第15题,则是在前三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体验和领悟条理化、理论化,从而在考试“评价”过程中完成“新知”的建构,完成新的学习。

广州市2021年非连续文本阅读试题,从引导语设计,到语料编排,再到试题创意,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情境创设的优化,引导学生在答题过程中获得独特体验,生成情趣和理趣,从而建构起对“汉字研究”这一陌生领域的新认知,在“提高试题情境设计水平”和贯彻“评价的过程即学习的过程”两个点上,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本文系“基于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及能力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1201525108)的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广州市教研院北部分院]

猜你喜欢

语料试题汉字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华语电影作为真实语料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