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信息化2.0下幼儿园STEAM教育探究

2022-05-30陈筱苹

广东教育·综合 2022年9期
关键词:垃圾幼儿园智能

陈筱苹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坚持融合创新,发挥技术优势,变革传统模式,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推动改进教学、优化管理、提升绩效。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智能设备、多媒体格式等信息化技术层出不穷,幼儿学习知识的渠道得到拓宽;STEAM教育意在综合各学科资源,着重对幼儿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学前教育的热点方向。近年来,STEAM教育教学实践与信息技术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两者如何结合,实现“1+1>2”的教育成效,让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更加多样化,更有吸引力,是幼儿园STEAM教育的重要研究方向。

一、STEAM教育内涵与教学现状

STEAM原为STEM,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鼓励学生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发展和提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随着教育发展,在原来基础上,增加艺术(Arts)内容,增强STEAM教育的包容性、跨学科性。分解这五个字母,科学指的是让幼儿接收“是什么”“为什么”的讯息,包括自然规律、新事物的内容、过程等等;技术指的是让幼儿探索“怎么做”,用什么方法或者技巧来达到所设的目标或解决遇到的问题;工程和技术的定义较为接近,更多地指向让幼儿用适当的工具或者方法来处理问题;数学是在探究过程中所需要的基础学科知识;最后增加的艺术,能让幼儿在这项教育中感受美的、人文的、多感官的熏陶。

综上所述,STEAM教育意在让幼儿自主动手探索,在探索中学习、理解而后再运用到实践中,形成螺旋上升的研学过程,学习内容包含多学科,但并不是将几门学科进行简单叠加,而是将各学科零碎的知识进行整合,将其变为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在学前教育中更加注重“整合”思维的教育方式,注重儿童的参与、实践与体验过程,这样才能让幼儿关注生活感兴趣的问题、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1]

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先预设活动目标,根据活动目标设计活动过程,组织幼儿开展活动,幼儿被动学习知识,接受知识的效果全凭幼儿的理解能力和教师的讲授能力。STEAM教育与传统授课完全不同,教师从主导者变成了引导者,甚至是“旁观者”,幼儿处于绝对的学习主体地位,经历的过程包括进入情境,发现问题,[2]查找收集相关信息,动手试验,在探索过程中重复发现问题再调整,最终解决目标问题。

基于广东省学前教育“新课程”科学保教示范项目“幼儿园STEAM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践”课题,面向汕头市88名幼儿园青年教师展开调研。在“开展STEAM教育的难点”方面,约25%的教师认为当前幼儿园缺乏成熟的STEAM课程,约48%的教师认为自身缺乏工程和技术方面的知识。目前,教师一方面倾向于让幼儿感受大自然的规律,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因此课程经常在户外进行;另一方面倾向于让幼儿探索科学规律,在室内进行丰富多彩的科学实验。这两方面的课程更倾向于动手实操,过程中不乏繁琐的步骤,比如搜索、收集相关资料,家校沟通反馈幼儿表现,展现每个阶段的成果等,如果都用纸质材料来呈现,难免会过于简单并且无趣。

二、信息化2.0下幼儿园STEAM教学创新路径

信息技术能使STEAM教育的开展更有活力、成果更多样,因此,在信息化大背景下,教师应将信息技术与STEAM课程相融合,在活动过程中穿插使用各种多媒体、智能设备,或者多种形式呈现活动过程等等。具体见下图。

1. 幼儿园环境中融入信息化元素

幼儿园环境指的不止是幼儿活动室大环境,具体到活动室墙面布置、活动室设备补充、活动氛围营造等等,都在环境的范围内。在STEAM教育活动课程中,尽可能为幼儿提供先进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如建设AR操作和STEAM教育体验室,为幼儿园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多样的学习方式拓展了幼儿的视野和思维,多种智能设备在教室一应俱全,包括平板电脑、智能手表、教学一体机、VR眼镜等,幼儿在活动时碰到问题,能利用百度等查询軟件自己查询资料,查找解决问题的各种办法;借鉴智能搜索结果设计更优的实验方案;借助智能设备“身临其境”感受在现实中难以去到的远方、有一定危险不能亲手操作的实验。

2. 将信息化技术与五大领域整合

学前教育的课程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儿童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幼儿园尝试进行跨学科教育课程的项目研究,在五大领域中挑选适当的教学内容开发STEAM课程,着力提升幼儿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 AR互动操作以3D技术将幼儿的创意图画立体成像,将音乐、绘画、语言、视频与平板录屏操作、即时视频编辑等多种技术融合,生动直观地展示技术与科学活动的融合应用,让幼儿对信息化的感受与体验变得可视、可听、可触、可玩、可交流,这属于艺术和语言领域课程;以信息化、智能化为基础,为幼儿增设STEAM教育编程课程,通过生动有趣的“编程鼠”,让幼儿根据空间方位和数量的调整和变化,设置与之相应的编程,这属于综合领域课程;通过生动直观的场景化科技+运动多媒体课件,有趣的信息化触控式活动将操作虚拟的足球、篮球等游戏软件与幼儿的身体锻炼相互渗透,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自主性,这属于健康领域课程。

3. 在课堂教学、家园互动中加强信息技术的运用

在设备完善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也需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也可进一步渗透到家园互动,幼儿不仅在幼儿园内学习,也可在家长和教师的引导下在家继续探究。例如,利用AR技术支持的“海底世界”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海底世界,认识多种海洋生物并且能说出一些海洋生物的名称、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等。课堂上,教师先指导幼儿运用AR技术识别各种海洋生物;幼儿在家里也可以和父母运用AR技术识别平面图形、图像生成三维立体影像,再用手机、平板等智能设备自主录音并配乐,并将作品上传给老师。将AR互动操作与幼儿园科学活动相结合,在生动有趣的3D技术支撑下,幼儿对动物、植物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的外观、功能或生活习性有了认知后,再将自己的想法加工,融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最终形成独特创意。

4. 创设有特色的信息化STEAM课程

在一些专业智能设备的协助下,结合近年的新出政策,以健康、环保、健身、节能等新兴理念为基础,打造独具特色的STEAM课程。以“垃圾分类”主题活动为例,把“垃圾分类”融入一日生活不同的形式中,让幼儿在生活、游戏中实践运用其探索所得的经验;随着“怎么会有垃圾”“哪里有垃圾”“在家里,什么垃圾最多”等问题的深入,幼儿提出了“垃圾分一分”的想法,这时幼儿园引进了“会说话的智能垃圾桶”,以智能载体推动幼儿在游戏中自主探索、发现垃圾分类方法,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认识并动手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它垃圾四大类。垃圾分类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将其引入STEAM课程中,教师能借助智能设备,设计创意教学环节,形成特色课程。

幼儿园STEAM课程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体现全新的价值。幼儿在STEAM课程中问题意识、探究水平、操作能力、创造品质、社会性发展等不断提升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感受到科技的便捷和有趣,在接触现代技术、进行科技探究中,幼儿的科学精神、创新素养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杜萃雯. 教育信息化2.0时代STEAM理念在学前教育中的实施[J]. 当代家庭教育,2022(07):95-97.

[2]张弛,郑剑春. 面向信息技术2.0时代的STEAM教育教材开发研究[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1(06):41-43.

[3]杨乐,刘丽丹. 我国STEM教育研究现状及热点分析——基于CNKI核心期刊和CSSCI的可视化分析[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1(08):1-7.

注:本文系广东省学前教育“新课程”科学保教示范项目“幼儿园STEAM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践”(立项编号:2020XQXKCB102)、广东省基础教育学前教育教研基地(汕头)项目研究成果。

本栏责任编辑 黄博彦

猜你喜欢

垃圾幼儿园智能
垃圾去哪了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倒垃圾
爱“上”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