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四个导向”构建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新格局

2022-05-30龙杰

广东教育·综合 2022年9期
关键词:高尚师德教师队伍

龙杰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力军,肩负着传播知识、传播文明以及传承文化的重要责任,背负着传递信念、价值以及知识的伟大使命(刘志礼,韩晶晶)。教师队伍的道德品质和师德素养是教育教学的前提和保障,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高校师德的内涵意蕴

1. 谋站位:高尚的师德体现国家意志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最根本性问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人才这一战略性资源是获得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力量,而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师德要体现教师心中有国家和民族,有强烈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意识,厚植家国情怀,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以培养合格的党和国家、人民和时代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引领、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

2. 明方位:高尚的师德体现道德修养

师德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必须遵守的普遍规则,以职业道德规范的方式来表达和调节相关道德关系,是教师作为“道德上的合格者”从事教育职业的前提(杨林香)。师德要体现教师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恪守道德规范和道德情操,涵养高尚人格品质,带头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尚的人格教育和感化学生,发挥道德教化的渗透性。

3. 牢守位:高尚的师德体现业精善学

博学多识是师德标举的本领,教师培养人才最基础的条件就是拥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知识素养。师德要体现坚实的理论知识体系,扎实过硬的教学能力和教育能力,既具备大范围的职业基础知识,又具备精细化的专业知识,能够在学生的学业、生活等各方面给予帮助和指导。同时,还体现拥有终身学习的本领,勤勉致知、博学笃志、守正创新,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等工作。

4. 提品位:高尚的师德体现敬业爱生

爱是对教师职业的热爱所衍生的价值品质,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师德,更没有教育。一方面,师德要体现对教育的热爱和忠诚,坚守教育初心,忠于教书育人,拥有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对教师职业的尊重精神,敬业、勤业、精业、乐业,不见异思迁,更不唯利是图。另一方面,还体现对学生充满仁爱,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位学生都尊重、理解和宽容,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和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

二、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的时代价值

1. 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高等教育必须与新时代同向同行,高校的核心使命是人才培养,建设教育强国,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而教师则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师德建设,培养锻造师德品质高尚的教师队伍,符合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根基更加坚实有力,对于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2.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前提

高校教师承担传授知识、思想和真理的任务,还肩负着道德言行的引导,教师队伍的师德素养直接影响着高校立德树人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师德建设,培养锻造师德素养良好的教师队伍,有助于教师自觉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将高尚的师德素养全面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德才并进。

3. 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遵循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队伍的建设质量是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决定性因素,而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保证。加强师德建设,培养锻造师德情操高尚的教师队伍,有助于将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教师内在的价值追求和外在的行为自觉,推动政治信仰坚定、教育情怀深厚、专业水平过硬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促进高校教书育人、文化传承、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等任务。

三、新时代构建高校师德建设新格局的着力点

1. 坚持规则导向,构建制度伦理和德性伦理的合力机制

伦理学视角下,师德建设存在制度伦理和德行伦理。制度伦理是一种外部控制,将道德要求以一种规范、规则的形式固定下来,是一种刚性约束。德性伦理是一种内部控制,以道德主体自身的内在品质为一切生活的出发点,从而实现人生的价值,是一种软性约束。单靠制度伦理的刚性约束无法激活教师主体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单靠德性伦理的软性约束无法支撑高校教师师德整体水平的提升(聂阳,庞立生)。因此,新时代加强高校师德建设,需要制度伦理和德行伦理形成合力,通过制定契合新的时代精神的制度伦理,推动与高校师德建设直接相关制度、政策的創新,构建师德建设的整体性制度框架,为教师的教育行为提供遵循依据。与此同时,还要将制度伦理的普遍性内容转化为德性伦理的内在要求,与职业教育、道德教化、人文关怀等德性伦理构成合力,形成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柔性约束与刚性约束、自律与他律共同作用的机制。

2. 坚持需求导向,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培育体系

首先,师德培育要凸显全过程教育,从师范生学习阶段的课程教育,到新入职教师的岗前培训,再到教师的继续教育,整个职业生涯都应融入师德培育内容。其次,师德教育要凸显全方位教育,通过理论知识学习与工作实践相融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自我教育与组织教育相融合的方式,完善多种教育途径和多种教育方式。最后,师德教育要凸显全员教育,在构建师德建设大格局的高度上规划师德建设。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完善顶层设计,从全局角度对师德建设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进行统筹规划;学校层面要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建立教育、宣传、监督、考评、奖惩“五位一体”师德建设工作体系,推进师德建设落地见效;社会层面要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提升教师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促进教师履行好对教育发展、对学生成长应负的责任。

3. 坚持价值导向,构建教师自育自建的主体自觉

教师师德的生成具有观念引领性、体验性和情境性,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增强师德内化的驱动力量,明确自己是师德建设的内在主体,担负自育自建良好师德的主体自觉,坚定自身的教育理想追求,自我提升育人理念高度,升华自我使命感和责任感,满怀对教师职业的荣誉感、自豪感和幸福感,以自主发展的内在意愿不断提升自我道德修养、人文涵养、育人审美及情感关怀的能力,立德、修德、践德,自觉塑造高尚师德,从而实现大智启人和大德育人。

4. 坚持评价导向,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考评机制

师德评价要取得实效,需要辩证把握评价主体、评价方法与评价依据三个维度。

在师德评价主体方面,要注重自我与他人联动,构建广泛性评价主体。教师自我评价是其反思教育行为、开展自我批评和自我教育的过程,要充分发挥教师自我评价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教师自我分析实现自我评价,促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但是光靠自我评价不一定完全客观,还要协同外部力量,将学生、家长、同事和领导等有直接交往关系的群体列为教师师德评价主要参与者,以开放的视野从不同视角进行教师评价,构建多元主体结构。

在师德评价方法方面,要注重定性与定量相联动,构建多元性评价方法。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而师德是内在道德品质和外在教育行为的统一,也存在量和质的规定性,因此,要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通过定性方法对其工作态度、情感投入、价值观念等做出质性评价,通过定量方法对行为的程度、大小等进行评估做出量性评价,将主观和客观、动机和效果联系起来,做出科学的评估。

在师德评价依据方面,要注重动机与效果联动,构建实践性评价依据。教育是一个从行为动机到行为效果的过程,好的动机不一定有好的效果,不好的动机也不一定有不好的效果,因此,要联系动机看效果、联系效果看动机,兼顾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考察教育行为的全过程,将教师的内在思想情感和外在行为作为评价的调控对象,以好的教育动机为道德前提,再通过实践呈现好的教育效果,促进教育现象善与本质善的统一。

猜你喜欢

高尚师德教师队伍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与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Happiness through honorable actions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诚实也是一种高尚
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