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语境下社会热点问题与思政课融合路径探析

2022-05-30陈东梅王兴红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9期
关键词:融媒体思政课

陈东梅 王兴红

摘  要:随着社会信息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呈现出对接融合与和谐互补的趋势,尤其在高校环境中,青年学生思维活跃,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强,为融媒体的发展提供了优渥土壤。在这样一种态势下,针对思政课理论知识枯燥以及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弱等问题,将吸引学生眼球的社会热点问题与思政课教学相融合,可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融媒体;社会热点问题;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7-0073-04

融媒体作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产物,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许多学者开始探究将融媒体理念引入高校教育,以响应融媒体传播时代的来临,同时增加高校学生通过融媒体了解社会的机会。不难发现,相较于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来说,大学生更热衷于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言论观点,尤其是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因此,一系列现状为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基础保障。那么,何为社会热点问题,将社会热点问题融入思政课的价值何在以及如何实施等是本文要探讨的关键问题所在。

一、融媒体语境下社会热点问题之概念分析

中国正处于经济、政治、社会关系及社会结构等多层次发生变迁的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孵化出众多博人眼球的信息传播媒介,微信、微博、抖音、QQ、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众多媒体通过互通互融,扩大了单一媒体的功能和价值,增强了吸引力和竞争力。与此同时,各类社会热点问题层出不穷,社会热点问题所衍生出的多元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及价值判断产生强烈的冲击,引起了学界和政界的诸多关注。

(一)社会热点问题的定义

“热,温也。从火,埶声”,又由此衍生出热门、热点等词语,以表示受人关注或很受欢迎。热点,意指较吸引广大群众眼球的、受人欢迎的新闻或信息,或指某时期引人注目的地方或问题。而“社会热点问题”一词的本质就在于在人与人的关系、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中去寻找能够成为焦点的、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和疑难问题。所以,社会热点问题可界定为:在一定时期内,受到广大群众关注、影响多数成员利益和生活、与社会主流价值标准和规范发生冲突、具有客观事实存在的公共问题[1]。

(二)社会热点问题的种类

社会热点问题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科技、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社会热点问题。关于社会问题的类型划分,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其中一般意义上,我们将中国的社会问题大体分为结构性社會问题、变迁性社会问题、越轨性社会问题、病态性社会问题和心理性社会问题。

在查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对近几年出现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对比,本文将中国的社会热点问题大体分为直接利益型社会热点问题和非直接利益型社会热点问题。直接利益型社会热点问题主要指直接与大多数民众利益产生利害关系的、普遍受到关注的社会问题或者事件,如人口问题、就业问题、贫富分化问题、农民工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与民众息息相关的,牵涉权力、财富、生命安全的社会热点问题。非直接利益型社会热点问题则是指直接利益型社会热点问题之外的,不与大多数民众利益直接发生利害关系的、普遍受到关注的社会问题或者事件,如老年化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自杀率上升问题等与大多数民众之间呈现出隐性利益关系的社会热点问题[2]。

(三)社会热点问题的特征

时间性和空间性的统一。社会热点问题的时间性是指其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背景条件下。如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产生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医疗水平改善的特殊时期;2016年“江歌案”产生的轰动和影响至今也已消失殆尽,这说明社会热点问题同样具有时效性特征。社会热点问题的空间性是指某个社会热点问题一般产生在一定地域范围或社会范围之内,而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则具有在空间范围内无限蔓延的可能性。因此,社会热点问题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相统一的特征。

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客观性意指社会热点问题是具有客观事实存在的公共问题。无论是直接利益型社会热点问题还是非直接利益型社会热点问题,都是在一定时期内发生、受到广大群众关注、影响多数成员利益和生活、与社会主流价值标准和规范发生冲突的社会公共事件[3]。主观性是指人们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分析模式是主观的。社会信息化水平的加速发展和民众的社会敏感度提高是社会热点问题持续蔓延的关键原因所在。民众热衷于在网络空间上发表自己的言论观点,在这种主观思维方式的判断过程中就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社会热点问题一般是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如房价上涨问题是与民众利益直接相关的、当代社会普遍受人关注的社会现象,因此,社会热点问题并不是单个存在的特殊现象,而是社会现实的缩影和反映,这也是社会热点问题的普遍性之所在[4]。社会热点问题的特殊性体现在不同的社会问题具有不同的产生原因、内容和表现形式、后果和解决措施。所以说,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社会热点问题的典型特征之一。

二、社会热点问题之于思政课的价值分析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他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价值就在于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价值观以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将社会热点问题融入思政课之中更能使这一课程目的更为有效地贯彻落实。

(一)实现“灌输式”教学到“启发式”教学的转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思政课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现象十分普遍,教师教的知识是水,而学生仅仅是容器,无法感知知识的温度和深度。而与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宣教式”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在融媒体语境下,将社会热点问题融入思政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分析,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在做到“我听”的同时,真正做到“我想”“我学”和“我做”。“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真实、完整的载体” ,只有将思政课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思政课堂才会实现由“灌输式”教学到“启发式”教学的转变[5]。

(二)实现“纯理论”教学到“政治性”教学的转变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准社会化阶段,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敏锐性。习近平总书记对办好思政课提出新要求,强调思政课堂政治要强,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传统思政课教学过度重视“纯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理论体系、社会主义制度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中所涵盖的社会性、政治性理念有所忽视。因此,将社会热点问题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国家现状讲授给学生,并让其深入思考和体会,增强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和自信,有利于使“纯理论”教学转变为“政治性”教学。

(三)实现“刻板性”教学到“灵活性”教学的转变

教育是有生命的,这也就决定了教学过程应该是灵动的、鲜活的。然而,当今思政教学中固守“模式”的现象不在少数,如何让思政课堂呈现出灵活、生动、有趣的氛围,是思政课教师和众多学者一直研究探讨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呈现出体系化、系统化的趋势,“融媒体时代,信息呈几何状呈现在师生面前”,这也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将社会热点问题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质上是实践讲授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不仅仅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有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推动構建专业化的教师人才队伍。这正是充分利用融媒体时代的快速便捷高效来实现思政教学由“刻板性”教学到“灵活性”教学的转变。

(四)实现“教师主体”教学到“学生主体”教学的转变

融媒体语境下社会热点问题与思政课的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性。在高职教育中,大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低下,问题意识不强,更是没有意识到思政课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因此,为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可将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中来。社会热点问题本就是吸引民众注意的焦点问题,而高校学生上网时间较长、搜集信息的渠道较为丰富,一旦出现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往往能较早察觉。如果这些案例出现在思政课堂上,便会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这样一来,既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也有利于丰富思政课的教学素材,实现由“教师主体”教学到“学生主体”教学的转变。

三、社会热点问题融入思政课的路径

基于当前思政课“出勤率低、抬头率低、听课率低、入脑率低”的问题,诸多学者希望找到一条使思政课“入耳、入脑、入心”的有效路径,提出了不同的措施意见。要从社会热点问题入手提高思政课的趣味性和灵活性,具体可通过提高思政地位、精抓社会热点、探讨热点问题、完善教学保障机制四个方面将社会热点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

(一)强调思政地位,提高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一直以来,思政课教学方式单一、实践性缺失、理论知识复杂枯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显著,加之高职院校学生理论文化知识基础较为薄弱,使得学生无法理解思政课的存在意义以及现实价值,忽略了思政课的重要性。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座谈会中指出,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充分发挥思政课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

强调思政地位,首先要做到注重学理性的同时也注重实践性。思政课堂要采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课外劳动、参观红色基地等方式来使学生理解消化复杂枯燥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要做好学校领导带头讲思政课的工作。思政课不仅仅需要学生的重视,还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宣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要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以此来激发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热情,引导学生重视思政课。除此之外,大力宣传思政课的同时也要完善思政课考核机制。

(二)精抓社会热点,引导学生树立问题意识

在强调思政课地位的基础上,要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引导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思政课并不是随意的、随机的,而是要切合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进行系统化的编排和总结。

注意社会热点问题的趣味性。枯燥复杂的理论知识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为了增加课堂的活跃度、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思政课教师应尽量筛选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有焦点、有争论点、有关注点、能够引起师生互动的社会热点话题。

(三)探讨热点问题,增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思政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塑造正确价值观念以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准确筛选社会热点问题的基础上,思政课教师还需要找出这些事件的关注点,并准备能够引发思考、引起争论的问题抛给学生,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鼓励学生自觉发言。

设置课堂问题。针对课堂中所挑选的社会热点问题,提出1~3个课堂问题,问题设置必须符合以下三个要求:第一,符合学生认知水平。高职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另外不同个体之间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存在差异,因此,要选择难易适中的课堂问题;第二,契合课堂教学内容。课堂问题不能随意设置,要契合教学知识点,在灵活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帮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第三,设置具有讨论性和辩论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分组指导教学。提出问题后,教师鼓励学生展开头脑风暴,对事件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再针对不同的看法进行分类,把班内学生分成2~4组,每组选出代表对本组观点进行概括发言;教师针对学生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增加师生互动的有效性,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进而帮助学生理顺课本知识,实现情感升华。

(四)完善教学机制,保障思政课教学质量

融媒体时代不仅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出了要求,也对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设施等方面都提出了要求。为了使社会热点问题能够与思政课有效融合,学校必须做出相应举措完善教学机制以保障思政课教学质量。

创建互动交流平台。首先是促进师生互动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學的行为是互相影响的,因此,学校要创建师生互动和交流平台,以营造和谐、高效的课堂氛围;其次是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定期举行思政教学研讨会,教师之间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和教学看法,共同研究筛选社会热点问题;最后是学校之间的交流互动。积极进行“寻标对标”行动,学习借鉴他校优秀思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展开学术交流,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和学术化水平。

提供实践活动场所。将社会热点问题融入思政课中不仅仅需要互动交流平台,还需要实践活动场所。课堂上丰富的理论知识需要学生通过现实中的实践活动来消化吸收,这就要求学校为师生提供相应的实践活动场所,如演讲、知识竞赛、社团活动、生产劳动、社会调查、参观学习等活动场所。需要注意的是,在展开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还要根据活动的形式和性质,适当引导学生掌握教材理论知识,增加新的知识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完善思政课评价机制。为了激发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热情,学校必须完善课程评价机制。一是多元主体评价机制。在对教师的评价机制中,要将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督导部门、学生、同事、专家的评价综合纳入考评范围内,尤其重视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学生的评价;二是多元要素评价机制。在考评标准中,师德师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要素都要有所考量并有所侧重;三是多元方式评价机制。采用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更加综合有效地反映教师的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 刘豪兴,徐柯. 社会学概论[M]. 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9.

[2] 宋广益.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研究[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9-18.

[3] 杨新莹,李军松,闫文. “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解构与重构[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10):32-35.

[4] 杨广友. “课程思政”融入体育课程教学途径的研究[J]. 知识经济,2020(15):119+121.

[5] 王尔新,刘飞,王思雨. 课程思政与高校体育相契合的探究[J].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22(02):58-61.

(责任编辑:莫唯然)

作者简介:陈东梅(1968—),女,硕士,山东服装职业学院服装工程与管理系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工程与管理;王兴红(1992—),女,硕士,山东服装职业学院服装工程与管理系助教,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政府治理与社会管理。

猜你喜欢

融媒体思政课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内容增值策略分析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