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海经之巴蛇食象

2022-05-30民文

民间文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小蛇樵夫世事

民文

明代学者罗洪先有诗曰:“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螂捕蝉。”

前半句“人心不足蛇吞象”形容人的贪心无穷欲壑难填,好比一条蛇吞了一头大象尚不能满足;后半句“世事到头螂捕蝉”则表达了世事纷繁复杂,人心险恶难测,尔虞我诈,所以到头来害人害己,就好比螳螂捕蝉却不知黄雀在后……

今天,人们常用此来比喻人的贪欲无止境,就像小小的蛇竟要把大象吞下去一样。这个俗语原是从成语“巴蛇吞象”演变来的。

“巴蛇吞象”原出自《山海经海内南经》,其文曰:“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意思是说,有一种巴蛇能吃大象,它把象吞进肚子里,但要用三年的时间才能消化,才把大象的骨头吐出来,一说骨头可从蛇的鳞甲缝里钻出来。这种象骨是一种珍稀的药物,君子吃了这种象骨,就不会得心脏和腹部的疾病,磨成粉可以治疗百病。这种巴蛇身上有青、黄、红、黑四种颜色。一说巴蛇名为黑蛇,长着青色的脑袋,住在犀牛栖居之地的西边。这里所提及的“巴蛇”体型十分庞大,《水经注》记载,巴蛇体形巨大,“长十丈,围七八尺”,周身色彩斑斓,青色、黄色、黑色、红色混合相间,善于隐藏在暗处,等猎物出现便突然发起攻击,用巨大的身子缠住猎物,然后再将整个猎物吞食掉。《海内经》也曾记载:有朱卷之国,有黑蛇,青首,食象。这种巴蛇经常携带雷电,遇到大象的时候也是先喷洒毒气,等大象不能动弹了,再开始吃。

晋代郭璞曾经专门对这一段做过注解,在注释中说,南方有一种巨蟒,经常吞食野鹿,鹿的血肉在它的肚子中烂掉之后,骨头就会从它的鳞甲中透出来。这种巨蟒应该与巴蛇相类似。屈原《天问》中:“一蛇吞象,厥大何如?”说的也是巴蛇。

在民间有一个“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故事。传说,从前有一个樵夫上山砍柴,救了一条快要冻死的小蛇,小蛇修炼多年,为了报恩,就打算满足恩人的几个愿望。这个樵夫一而再再而三提出要求,结果从一个九品小官一路做到当朝宰相,他还不满足。直到有一天,樵夫为了自己的贪念竟然想要小蛇的性命,小蛇突然明白了,人的贪念是永无止境的,不懂得满足,于是一怒之下把樵夫给吞了。故此,留下了“人心不足蛇吞相”的典故。后来有人把宰相的“相”写成了大象的“象”,从而演化出“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俗语。

从上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山海经》的记载和民间传说是有所不同的,一个是说蛇的贪婪———“蛇吞象”;一个是说人的贪婪,人被蛇吞掉———“蛇吞相”,这大概是口头文学传播演变的结果。蛇吞掉的是宰相,而不是大象。

“巴蛇食象”的说法还有待于更多的考古和研究予以印证,但直到今天,我们依旧在袭用“人心不足蛇吞象”这句俗语。关于“巴蛇食象”这个神话背后的曲折故事,正因为实在令人难以置信,所以人们总是想方设法给出貌似更合理的解释。这其中所包含的神话故事,其生命力一直从未断绝,反而历久弥新引人遐想。

猜你喜欢

小蛇樵夫世事
谁要一条小蛇
樵夫的剑
无 题(1)
神使墨丘利和樵夫
小蛇跳舞
何冀平 世事本是大戏一场
樵夫与赫尔墨斯
樵夫巧解元字联
世事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