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君子坦荡荡

2022-05-30陈闯

初中生学习指导·中考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马援疾苦二程

陈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莲,花之君子者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从这些语句中我们认识君子的形象,学习君子的品质。请阅读下面的选段,加深对君子的理解。

古文赏读

【甲】张载,字子厚,长安人。少喜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年二十一,以书谒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因劝读《中庸》。载读其书,犹以为未足,又访诸释、老,累年究极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尝坐虎皮①讲《易》京师,听从者甚众。一夕,二程②至,与论《易》,次日语人曰: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撤坐辍讲,与二程语道学之要,涣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于是尽弃异学③,淳如也。

举进士,为祁州司法参军、云岩令。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每月吉④,具酒食,召乡人高年会县庭,亲为劝酬。使人知养老事长之义,因问民疾苦,及告所以训戒子弟之意。

(节选自《宋史·张载传》)

【乙】马援少时,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欲就边郡田牧。况曰:“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遂之北地田牧。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有畜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叹曰:“凡殖财产,贵其能赈施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于亲旧。闻隗嚣好士,往从之。嚣甚敬重,与决筹策。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注释:①坐虎皮:古人坐虎皮讲学,后因以指讲席。②二程:指程颐、程颢二兄弟,宋代著名理学家。③异学:异端学说,指自己错误的理解。④吉:农历每月初一。

素养提升

1.选出下面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

A.以书谒范仲淹/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B.次日语人曰/此中人语云(《桃花源記》)

C.遂之北地田牧/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D.贵其能赈施也/不义而富且贵(《〈论语〉十二章》)

2.选出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乃警之曰(连词,于是)

B.与二程语道学之要(助词,的)

C.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介词,凭借)

D.乃尽散于亲旧(介词,给)

3.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1)因问民疾苦,及告所以训戒子弟之意。

(2)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4.两篇选文都表现出人物的君子胸怀,你从他们身上可以学习到哪些君子的品质?

参考译文

【甲】张载,字子厚,长安人。少年时代喜欢谈论军事,甚至想交结客人取得洮西的地盘。21岁那年,他以书信拜谒范仲淹,范仲淹一看就知道他是一个能成大器的人,于是告诫他说:“儒学之士自有名教作为乐事,为什么要谈论军事呢?”于是鼓励他读《中庸》。张载读了这本书,并不满足,于是又寻访学习佛教、道教之书,长年累月探究其中深意,无所收获,便反过来求之于“六经”。张载曾经在京城坐在虎皮上讲解《易》,跟随他听讲的人很多。一天傍晚,程颐、程颢二兄弟来了,与他谈论《易》,第二天张载告诉众人说:“近来我见到二程,他们都深刻明晓《易》中道义,我比不上他们,你们可以去拜他们为师。”于是撤座罢讲。他同二程谈论道学的要领之后,精神焕发,充满自信,说道:“我求得的道义已满足了,为何还要向别处寻求呢?”从此他抛弃异端学说,十分纯粹。

张载考中进士后,做了祁州司法参军、云岩县令。治理政务把敦促百姓务本、引导民俗向善放在首位。每月初一,准备好酒菜,召集乡里年纪大的老人会聚在县庭,亲自劝酒招待。使百姓都懂得敬养老人、尊奉长辈的道理,并以此(借此)询问百姓疾苦,教给他们训导告诫子弟的方法。

【乙】马援年少时,因家庭贫困,辞别哥哥马况,准备到边郡一带种田放牧。马况说:“你有大才华,是大器晚成的人。能工巧匠不把没有加工的木材拿给人看,你权且按照自己的意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于是马援到北地种田放牧。他常对宾客们说:“大丈夫立志,遭遇不顺的时候应当更加坚定,年老的时候应当更加雄壮。”后来,他拥有数千头牲畜,数万斛粮食,又叹息说:“增长财富,可贵之处在于能够赈济施舍,否则,不过是守财奴罢了!”于是把全部家产分送给亲友故旧。得知隗嚣礼贤下士,就去投奔他。隗嚣十分敬重马援,让他参与筹划决策。

参考答案

1.D(可贵/尊贵)

2.C(介词,因为)

3.(1)以此(借此)询问百姓疾苦,教给他们训导告诫子弟的方法。(2)大丈夫立志,遭遇不顺的时候应当更加坚定,年老的时候应当更加雄壮。

4.示例:谦虚好学,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关心他人的疾苦,要有远大的理想,心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马援疾苦二程
穷当益坚
马援将军
娘—
理学体用论视域下天的重新发现:基于二程的考察
《宋元学案》中程颐思想的诠释与评价——兼论二程思想的比较及其分派
郑板桥巧解对联
《西门豹治邺》注释考订
总理环卫
道统的重建——二程“道统论”的政治自觉及其限度
名将马援为何死不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