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凡与伟大

2022-05-30庞鹤桐

关键词:小静暖意支教

庞鹤桐

【热点美文】

老师!老师!

阎连科

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

在今年正月,我回家奔三叔的喜丧事。在这闲空间,张老师到了我家里,坐在我家堂屋的凳子上。乡间室内的空旷和凌乱,分隔着我与老师的距离。相向而坐,喝着白水,削了苹果,说了很多旧忆的伤感和喜悦,诸如三十几年前在初中读书时,我的学习,我的作业,我的逃课。

我老师张梦庚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藏裹着刺骨的寒凉。

生于20世纪的20年代末,老师读书辍学,辍学读书,反反复复,走在田埂与人生的夹道中,经历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有了1949年的红旗飘扬,记忆中从来都是饥饿辛劳,土改时家里却忽然成了地主。好在,他终归识字,也有文化,祖国的乡村,也最为明白文化的斤两,虽然文化不一定就是尊严富贵,可让孩子们认字读书,能写自己的姓名和粗通算术,也是生活的部分必然。于是,老师就成了老师。从一个乡村完小到另一个乡村完小,从一个乡村中学到另一个乡村中学。直至改革开放后,他被调入县里的一所高中,做了教导主任,最后主持这个学校的工作。一晃就让他全部人生的金贵岁月,43个春秋的草木荣枯,都在布满土尘、青草蓬生的学校里荣枯衰落,青丝白染。

不知道老师对他的人生有何感想,从他写的一本《我这一生——张梦庚自传》的简朴小册里,读下来却是让人心酸胃涩,想到世事的强大和个人的弱小,想到命运和生命多么像流水在干涸沙地上蜒蜿涓涓,奔袭挣脱,流着流着,可终归无法挣脱干涸的吞没。最后的结局是,我们毕业了,老师白发了;我们中年了,老师枯衰了。我们成家立业了,而老师却在寂静的人生中,望着他曾经管教训斥抚疼过的学生们,过着忆旧的生活,想着那些他依然记得、可他的学生们早已忘却的往事。

还记得,初一时,他是我的班主任,又主教语文。一天酷暑,我家棉花地里蚜虫遍布,多得兵荒马乱,人心恐惧,我便邀了班里十几个相好的男同学,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自然,那一天教室里学生寥寥,老师无法授课而只能让大家捧书阅读。从棉花地里回校的来日上午,老师质问我为什么带着同学逃课,我竟振振有词地说,是带着同学去棉花地捉了半天蚜虫;竟又反问老师道,地里蚜虫遍布,我该不该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说蚜虫三天内不除掉去净,棉花就会一季无收,时间这样急迫,我家人手不够 ,我请同学们去帮半天,到底又做错了什么?

事情的结果,似乎我带同学们逃课捉虫正合校规事理,反让老师在讲台上一时有些哑言。回忆少时的无理取闹,强词夺理,也许正是自己今天在写作中敢于努力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开始。可是,现在,面对耄耋老人,给我一生养育呵护的父辈尊者,我心里三十几年不曾有的内疚,忽然如沙地泉水般汩汩地冒了出来。

我们就那样坐着喝水聊天,说闲忆旧,直至夕阳西下,老师执意要走,不无快意地说他的子女们都在外工作,孝顺无比。真是天应人愿,让一生坎坷、教书认真的老师,年老时,子女有成,学生有成,仿佛曲折的枯藤根须,终于也繁漫出了一片森林。

老师从我家离去时,是我扶他站起;离开院子时,是我扶他过的门槛;送至门口远去时,是我扶他过的一片不平不整的地面。我的父亲离开人世太早,扶着老师的时候,我就像扶着我年迈的父亲。望着村头远去的父亲般的老师,落日中他如在大地上移动的一棵年迈的树。直至他在村头缓缓消失,我还看见他在我心里走动的身影和慢慢起落的脚步,如同宁静里我在听我的心跳一样。

说不出老师哪儿伟大,可就是觉得他伟大。也许这个世界,凡人才是真正的伟大,而伟大本身,其实正是一种被遮蔽的大庸大俗吧。

(选自《读者》2015.10,有删改)

【美文赏析】

首先,这篇文章的结构思路采用了总分总结构,脉络清晰。文章由自己回家奔三叔的喜丧事而有机会再遇到老师写起,中间回忆了张梦庚老师的人生经历以及我的一次逃课过往,最后写自己送别老师,内心满是感恩。这样的结构读来一气呵成,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之感。

其次,这篇文章的感情是真挚、自然的。如开头第一段:“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这段话中就写出自己对老师虔诚的尊敬与感念,这是发自心底的,没有虚伪与欺骗。再如文章倒数第二段,写自己送别老师时的动作“扶他站起”“扶他走过”的描写,以及“扶着老师的时候,我就像扶着我年迈的父亲”的心理描写,他把老师当作自己的父亲一样来看待,这些都能写出自己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动作是自然的,情感是真挚的。

再次,這篇文章整体语言朴实,不多加修饰,但是有个别使用修辞的语句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文章的标题“老师!老师!”就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和感叹句的句式,这样既强调了人物的身份,又表达了作者对老师崇敬和赞美的强烈感情,起到吸引、震撼读者的作用。再如“真是天应人愿,让一生坎坷、教书认真的老师,年老时,子女有成,学生有成,仿佛曲折的枯藤根须,终于也繁漫出了一片森林。”这句话中“曲折的枯藤根须终于也繁漫出了一片森林”就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老师的子女有成、家庭幸福的情景,给人一种温馨的画面感。

最后,这篇文章中的部分语句含义丰富,耐人寻味。如第三段,“我老师张梦庚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藏裹着刺骨的寒凉。”这段是一个过渡段,但是里面却用了“暖意”与“寒凉”这样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读来不免令人费解。但读完全文后,我们终于理解了这段话的含义:张老师默默扎根教育,辗转多校,虽然生活清贫,但他事业有成,为教育做出了贡献;而且子女成才、家庭幸福,因此充满了“暖意”;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他一生清苦,命运坎坷,不被人重视,不被人记起,因此他的人生充满“寒凉”。这样的语句让我们对社会、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知,也让我们更加理解了作家认为教师是“平凡与伟大”的。

【中考链接】

1.2014年北京中考作文题目:

校学生会准备出一期“献给母校”的专刊。主编邀请你以一个初三毕业生的名义为“感恩”栏目写一段话,向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帮助和关爱过你的人表示感谢。请你从班主任、任课教师、校医、保安、图书管理员中任选一个,表达感谢的心意。

2.2015年陕西省中考作文题目:

我的老师。

3.2020年杭州市中考作文题目:

你即将升入高一級的学校,希望参加新学校的社团活动,使自己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假如学校已有你感兴趣的社团,就申请加入;假如学校目前还没有符合你兴趣特长的社团,就申请创建一个新社团。

请从上面申请的内容中任选一项,给新学校负责社团工作的张老师写封信。可以讲述有关你某项爱好或技能的故事;也可以陈述你申请的理由和相关设想。

【学生范文】

一封来信

李蕊辰

“徐倩,你信到了。”

徐倩小心地拆开它,这是青海支教时的学生给她的来信,她无比珍惜。

2021年,夏。徐倩交上西部支教的申请书,开始了为期半年的支教。

坐了两天的火车,又倒了几班大巴,加上高原反应,徐倩胃有些难受,手捂着嘴小声地呕了几下,吐不出来,就这么昏昏沉沉地到了目的地。校长早已站在门口等他们了,他脸上满是风霜的痕迹,但那双手却冲他们挥个不停,语气很激动,笑容更是温暖和煦,“感谢你们来到共和县小学支教!”他们一边听着校长介绍情况,一边进了学校。徐倩看清楚了学校的环境,教室全是平房,桌椅也整齐,没有想象中的差,但也绝对算不上好。这座小小的学校,将会是孩子们扬帆起航的港湾;风在吹着,帆在扬着,一种使命感在徐倩心中油然而生。

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徐倩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她今天照常早早地来到了教室,但上课前突然发现班上的小静没来,有学生说“小静退学了”。她有些震惊。下课后,她到校长那儿找到了小静的家庭地址,就急匆匆地出发了。

小静的家要从学校翻越一座山后再走一段距离,这段路徐倩走了三个多小时。她难以想象那些孩子每天都是如何到校的。院子里,小静正提着一桶饲料在喂家禽,她看见徐倩很震惊。刚要问“你怎么没去上学”,就听见徐倩说,“家里没钱,我要挣钱让弟弟妹妹上学。”小静低下头,小声地说。“家长呢?我和他们聊聊。”“爸爸去县里了,妈妈去世了。”徐倩有些不知所措,这女孩懂事得让人心疼。

暮色降临,小静的父亲回来了,他应该很年轻,但因为过度劳累看着有些苍老。当父亲听到小静退学很吃惊,他一直想让小静好好学习,走出大山。听到这句话,徐倩用坚毅的眼神看向父亲,她说:“青海缺氧,但从不缺信仰,会有更多的人来这里帮助他们实现梦想。”

谈话结束时已经夜深人静了,小静的父亲让她在这住下,明早再与小静一起去学校。

半年后,徐倩支教结束了,班上的学生逐个与她告别,小静最后一个过来抱住她说:“徐老师,我会给你写信,以后也一定会去找你。”“好。”徐倩抬起手抚了抚她的头,“你们都要加油!”

徐倩坐在椅子上,看着那封信,“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这么久过去也有些想他们了。

评语 这篇习作是一篇小说,写的是一名支教老师把失学儿童找回学校读书的故事,内容虽然简单,但是主题鲜明,很好地体现出教师对一个孩子的影响之深远。而文章的结尾更是给我们一个希望,徐倩将真正地融入乡村教育中去。其次,这篇文章的描写生动、形象,富有哲理意味,很好地体现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如:“青海缺氧,但从不缺信仰,会有更多的人来这里帮助他们实现梦想。”这样的语言描写不仅具有哲理意义,更能够体现出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是具有启发、引导意义的。

猜你喜欢

小静暖意支教
浴霸不能
针织暖意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中国力量为何成 法兰克福车展中的一丝暖意?
新年
暖意除夕
粮储扶贫 支教圆梦
我的泰国支教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