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发展进路

2022-05-30毕红微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改革

摘要:“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三教”改革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是培养高质量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服务产业创新发展能力的现实需要。当下,高职院校“三教”改革面临实然因囿:教师层面,先天结构失衡与后天制度缺失;教材层面,内容陈久滞后与数字化彰显不足;教法层面,教学方式单调且存在浅表信息化。基于此,需通过强化教师制度供给、彰显数字化弥合功效、深化信息化教学手段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发展径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高计划”;“三教”改革

2019年1月24日,《國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发布,《方案》首次指出将在全国范围内启动职业院校“双高计划”。此外,《方案》还提出了开展“三教”改革的教育发展任务。高职院校“三教”改革与“双高计划”作为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的战略性实施方案的具体内容被同时提出,一方面深度体现了“双高计划”与高职院校“三教”改革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另一方面体现了在“双高计划”背景下探索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发展进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基于此,当前探究“双高计划”同高职院校“三教”改革具有的理论内涵,从中厘析“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三教”改革所蕴含的内在价值,进而同现实进行镜鉴,剖析高职院校“三教”改革所面临的实然困囿,进而提出针对性的破解路径,从而保障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科学发展。

一、“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内在价值

(一)“双高计划”与高职院校“三教”改革

“双高计划”也被业内形象地称之为高职院校“双一流”。具体而言,是指“两大工程”建设目标:建设具有世界水平的高职院校;建设具有世界水平的骨干专业集群。“双高计划”在理论上具有自身的内涵特征:一是高水平性特征。在以往的高职院校相关教育发展规划性文件中,更多的体现在对基础设施、教学师资、发展策略等方面的重视与指导,其目的当然靶向于高职院校的高水平发展。但是,“双高计划”却从世界层面明确提出了高水平职教的质量层级,这是空前的。二是专业集约建设特征。建设具有世界水平的专业集群,体现了对高职院校学科专业建设的新要求,一方面,专业建设应当突出具有自身特色的骨干专业,并形成多骨干并存共进的“集群”效应;另一方面,专业建设应当走集约化发展的高精尖道路,突出专业建设的高层次。“三教”改革则是从高职教育的三要素(教师、教材、教法)方面进行考量,要求根据当前教育发展规律进行系统、综合性改革[1]。在“三教”改革要求中,教材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手段或工具,教师是改革的关键性主体,教法则是改革的创新路径,三者之间是交互共生、融合共进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双高计划”与高职院校“三教”改革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设高水平的职业院校需要强化“三教”改革:高职院校的高水平建设归根到底为了教学水平的提升,而教学水平的提升离不开教师主体素能的强化、教学方法的创新发展及教学工具的科学有效,这三者之间的融合发展能够保障高职院校教学发展的持续进阶。二是建设高水平的专业集群需要强化“三教”改革:高职院校骨干专业集群的建设同样需要强化教师专业技能、丰富教学手段及载体、创新教学方式等。此外,职业院校“三教”改革的顺利推行,也必将反作用“双高计划”的目标达成。

(二)“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内在价值

1、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我国“双高计划”的本质目的在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而“三教”改革则是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首先,“三教”改革要求教学要素的现代化转变。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活动应当树立“学生”中心思想,将育人作为教育活动的本质要义,任何教学要素的革新都应当围绕育人目标来开展[2]。这不仅涵括了教学理念的转变,还应当包括教学要素的革新,从而不断优化教学主体、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围绕人才培养中心,促进职业教育的整体性、全面性发展。其次,“三教”改革助推高质量专业集群的形成。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是联系高职教育及社会需求的主要桥梁,也是育人输才的重要纽带,更是培养高质量技术专业人才的重要切人点。而高质量专业人才的培育则需要依托必要的教学元素,通过教师、教材、教法的整体优化形成人才培养的聚合力,从而助推高质量专业集群的形成及发展。

2、培养高质量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高职教育的本质目标在于育人,而育人则具有两方面的具体目标:立德树人及技能培育。无论是培养学生的德行及品行亦或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都必须直面“如何培育”“谁来培育”“培育什么”的问题,这实际上就是回答了“教法”“教师”“教材”的人才培育三要素的作用[3]。换句话说,高职院校“三教”改革实际上首要解决的是如何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问题。首先,高职院校“三教”改革明确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长久来看,高职办学的目标定位在理论上及实践上存在一定的“模糊地带”,存在办学方向上的不确定性。例如,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在于解决就业亦或培养技能人才,并未形成统一意识。实际上,高职“三教”改革给出了答案,因为“三教”的本质目标在于人才培养,“三教”改革更是通过发展变革促进高质量人才的培育与输出,这是高职教育的目标所在。其次,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立足于培育复合型技能人才。“双高计划”要求打造高职教育的“四有”标准,其主要目标在于建设“双师”队伍,创新教学方式,打造教学“金课”以及完善教学内容,促进课程设计等,立足于培育社会适应性的综合、复合型专业技能人才。这实际上从“三教”改革层面着手,将高职教育置于时代发展的场域之中,从而适应社会对高质量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3、增强服务产业创新发展能力的现实需求。高职教育不仅具有服务学生的教育育人职能,同样还肩负着服务产业发展的社会职能,这是新时期高职教育的社会担当与改革方向。高职教育的本质目的在于育人,育人的具体目标在于培育适应社会需求、推动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当前,我国社会及经济发展处于重要的转型发展及进阶发展时期。一方面,伴随国际形势的日益复杂化及竞争的激烈化,我国正处于由外循环为主转向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时期,这一发展性转变使得产业发展更多的需要从国内大市场中寻找突破点,这当然涵括了人才内在需求的扩大。基于此,开展高职院校“双高计划”,推动“三教”改革,能够在原有的职业教育基础上提升教育质量,培育更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从而从人才内需上打开局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通过“三教”改革,增进职业教育质效与质量,能够在教法等多方面形成客观上的国际对接状态,提升高职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国内产业创新发展。

二、“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实然困囿

(一)教师层面:先天结构失衡且后天制度缺失

在当前“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三教”改革过程中,在教师层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先天结构失衡及后天制度缺失的状况,具体如下:一是教师队伍存在先天性的结构失衡。首先,部分教师存在素质能力上的先天失衡。例如,在学历层次上,近年来不少高职院校参与到引进高学历人才的行动中去,高职院校的高学历教师数量不断增长,但同时在学历层次、理论水平等方面的差距逐渐加大。再如,部分青年教师处于“高校一职校”的就业状态,事实上处于从高校毕业即进入高职院校工作的状态,因此缺乏必要的社会及市场从业经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在教学实践中的素能失衡。其次,“双师型”领军教师较为缺乏。因为存在学历与资历之间的先天性失衡,高职院校部分专业院系缺乏满足条件的骨干型教师[4]。例如,部分院校青年教师较多,缺乏必要的教学及实践经验。而中年教师受制于教育层次的制约,对信息化等教学方法缺乏必要的适应性。上述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双师型”教师的形成与发展。二是教师的成长及考核等后天制度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例如,针对教师教学实践及专业技能培育的轮训、实训制度,尽管许多学校出台了相应的制度性文件,支持教师参与企业及市场实训,但是部分院校缺乏必要的实操细则。再如,多数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评定涵括了以学术论文为考核量化的内容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教学成果的评价导向。

(二)教材层面:内容陈旧滞后且数字化彰显不足

从教材层面上看,当下高职教材普遍存在内容陈旧、更新缓慢以及数字化彰显不足的客观问题,具体如下:一是高职教材缺乏必要的目标适应性:我国的高职教育教材在编撰上主要参见了本科院校的教材体系。本科教材具有注重知识系统性与体系化的特征,更多地偏向于对理论性知识的阐述及分析,对对接企业与社会的实践内容,缺乏充分的涉及面。当然,这种教材的编撰方式对侧重于理论教学的本科教育而言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但是,高职教育在教育目标上更加侧重于实用型、技能型与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因此,高职教材应当具备一定的目标适应性。客观上,高职教材同本科教材之间存在差异性不大的状况,难以适应具体的人才培育目标。二是高职教材内容滞后、更新缓慢:实际上,这类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主要是由教材内容选取及审定程序的长周期性所导致的。在传统教材编撰环节,由于教材本身所肩负的育人责任,因此,教材的选取及审定具有较高的审核制度及繁杂的审核程序,这不仅涵括高职教育,在义务教育及本科教育层面也存在此类问题[5]。三是教材内容缺乏必要的数字化弥合:针对教材内容陈旧的问题,本来可以通过数字化的即时内容予以弥补,从而充实教材内容,增加教材内容的即时性。但部门院校对数字化教学内容重视不足,尚未形成全方位的弥合效果。

(三)教法层面:教学方式单调且存在浅表信息化

从教法层面上看,当前部分院校教学方式单调,依旧采取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6]。此外,在教学信息化手段的使用上存在浅表化特征。一是教学方式单调:在打造职教“金课”及高职院校“课堂革命”等诸多职业教育革新理念下,高职教育的教学方式确实出现了多元化模式,教学方法不断增多。但是,教学方法的增多并非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部分学校虽说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学模式,增加了教学方法,但在本质上,依旧采取的是传统“教授”型教学方式,依旧将知识灌输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依旧处于单调状态。二是教学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存在浅表化特征:利用信息化的设备及技术推动教育方式及手段的革新是“三教”改革的应有之意。其中信息化手段的应用突出的是采用信息化装备增强教学效果,采用信息化技术充实教学内容,从而助力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形成及发展。多数学校在引进信息化教学设备上具有较强的能动性,但是在使用上存在浅表使用的现象。例如,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以往的黑板书写转向PPT投影。再如,有的教师将人工讲授转为视频讲解等。虽说这类方式看似采用了信息化设备,但是在本质上仍然属于课堂讲授的范畴,并无实际变更。

三、“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发展进路

(一)平衡教师结构,强化教师制度供给

一是不断平衡教师结构,以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首先,从教师引进人手,解决先天性不足。在青年教师的引进上应当适时进行必要的类分性招录,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实践型教师应当具有必要的社会经验。例如,对于技能型教师的聘用,应当在要求其符合必备的学历条件的前提下,增加企業经历等社会经验要求,尤其是对一定行业内具有从业经历的人才,要予以重视和引进,从而平衡教师理论与实践素养,强化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方面的教学。另一方面,针对理论性课程教学,应当选聘具有较高政治及理论素养的学历型人才。例如,对于思政教学,教师本身应当具备较强的政治素养及理论功底。此外,还可以探索建立校企“双师”制度,选聘企业高级技能人员兼职高职院校教师,助力学生技能提升。

二是优化教师培养及考核制度。一方面,应当落实教师实训及轮训制度,出台必要的实操细则,鼓励教师到校外企业、科研机构亦或其他院校进行职业轮训,帮助教师开放眼界,交流与学习教学方式及教育经验。另一方面,应当优化教师评审考核制度。可立足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标,设置分类考核模式,划分为科研性评价、教学性评价及技能成果性评价等,针对教师专属特长,设置特色化的评价模式,打破唯学术成果论的考核晋升机制,促进评价考核制度的科学发展。

(二)优化教材内容,彰显数字化弥合功效

一是优化教材选编机制,使教材内容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首先,可以探索教材编审制度的革新。在教材的具体编撰上,摒弃过去由高职单位统包“操刀”的模式,应当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吸收诸如技术性从业者、行业内资深专家及教育学者等主体,充实教材内容,增强教材本身的社会适应性与科学性。其次,打破教材审编的固化状态。传统教材编写及审核主要由具体部门负责,其职责及审核主体长期保持不变,这容易导致教材审定中缺乏俱进思维,导致教材内容的陈旧。因此,应当探索开放式的教材编审制度,鼓励更多具有教材编撰资质的机构及学术、科研单位加入教材审编,从而不断充实教材实体内容与表现形式。

二是彰显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弥合功效。需要明确的是,即便缩短教材的编审周期,也难以完全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为了有效弥合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应当以数字化的教学内容弥补纸质化教材的不足。例如,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适用大数据或者云存储等软件,在教学活动中对当下的科技创新热点等进行现场教学,通过这种即时化的教学补充来弥补教材本身的不足。同时对培育学生的数字化思维及学习方式的形成也大有裨益。

(三)创新教学模式,深化信息化教学手段

一是创新教学模式,利用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质效。高职教育本身便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性与技能适应性。因此,采用课堂传授的灌输模式已经难以适应高职教学的内在需求。例如,可以在产教结合的基础上,探索产业项目式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将教学实践场域设置在必要的企业内部,以项目合作的方式,使学生直接参与到企业生产实践中去,最终以项目的实施予以学业考评。这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技能实践,还能够让学生在项目参与过程中形成直接接触社会、对接企业的实践经验,对于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有利的。

二是深化信息教学手段,利用信息化手段助力教法创新。首先,应当强化教学信息化设备的设置与使用培训。部分院校存在采购教学信息化设备但使用频率不高甚至搁置不用的状况,这不仅使得资源处于闲置状态,且不利于信息化手段的适用。针对部分教师缺乏信息化适应的实际,应当组织必要的信息化设备使用教学,从而确保信息化设备“能用”“可用”“适用”。其次,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教育方式的智能化。例如,可以采用网络直播直连的方式,对接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单位的一线场所,通过直播教学的方式,建立信息化的观摩教学方式,实现教学与实践一线的线上对接,由此形成依托信息化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海明,“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三教”改革探讨[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8(05):1-5.

[2]杨鉴,沈军.以赛促教的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理念、问题与路径[J].职教论坛,2020,36(11):45-51.

[3]吳秀杰,张蕴启,“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三教”改革的价值、问题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f09):11-18,

[4]叶小平,职教“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继续教育研究,2021(02):102-106.

[5]胡琴.“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践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42):42-43.

[6]任永辉,“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长效机制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09):41-43.作者简介:毕红微(1988-),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李琳)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改革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改革之路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改革备忘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