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Vlog+新闻模式下创新时政新闻视频化传播的策略

2022-05-30苏亚军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时政新闻创新

摘要:Vlog是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爆发式增长后的产物,其集移动化、社交化、多元化于一体,深受大众喜爱。文章主要采用分析法、对比法、实例分析法等,具体分析Vlog+时政新闻的发展新态势、Vlog+时政新闻的制作特点,发现Vlog的诸多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称拍摄视角,打破以往新闻拍摄模式融入更多特技、转场、花字、音效等内容,制作非常便捷等。由此不难看出,Vlog已经成为当前乃至未来时政新闻视频化传播的重要发展方向。为此,文章从“热”传播和“冷”传播两方面入手,总结在5G技术、明确用户群体以及制作等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希望能够在积极全面有效地应用Vlog创新时政新闻传播模式的过程中也能冷静地思考当中存在的不足,旨在更好地发挥Vlog+时政新闻的优势,促使Vlog在时政新闻报道中的传播路径得到延伸与创新。

关键词:Vlog+;时政新闻;制作特点;视频化传播;创新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0-0077-03

一、引言

和以往的短视频平台不同的是,Vlog的出现打破了视频拍摄时长限制,能够拍摄20分钟的长视频,与此同时 Vlog对拍摄技术有着更高的要求,并且拍摄出来的短视频内容也体现出了一定的叙事性、逻辑性。但Vlog的叙事性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短视频内容,Vlog呈现出更强烈的故事性、真实性,所以,Vlog主要呈现的就是记录日常琐事、趣闻等内容。另外,Vlog也体现出了较强的写实性、记录性。

文章主要针对Vlog应用于时政新闻传播过程中,体现出的“热”与“冷”传播展开探索。

二、Vlog+时政新闻发展新态势

Vlog(Video blog),微录,又称视频日志,简称Vlog。 Vlog作者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在网络平台发布个人网志,与网友分享交流各种信息。Vlog主题涉及范围非常广泛,既可以是问题讨论也能够记录日常生活琐事。Vlog在新媒体时代应运而生,其体现出生活化表达特征,具有较强的亲民性、故事性。Vlog备受传统新闻媒体青睐,而Vlog与时政新闻报道的融合,让传统的政务微博、政務微信等面临巨大挑战,将引领我国政务新媒体全新的发展趋势。

在融媒体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我国正在逐步迈进政务3.0时代[1],有必要深入研究如何在推动政务媒体发展的同时保障新闻内容的传播价值,并逐步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Vlog在实践应用中,和广告、公益等领域建立了深入联系,由此衍生出“Vlog+时政新闻”的短视频传播形式,并备受大众关注,也成为新的时代背景下新闻报道的重要途径。

比如2019年全国两会报道中首次出现了Vlog+时政新闻的身影,随后央视新闻作为“领头羊”发布主持人康辉的第一支Vlog,Vlog新闻报道的大幕由此揭开,成为时政新闻报道中的新面孔。Vlog与原本严肃的时政新闻的融合,促使新闻视频化传播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也更加年轻化。

三、Vlog+时政新闻的制作特点分析

(一)拍摄视角更为直观

分析大型时政新闻报道可知,新闻主题非常宏大,同时整个报道日程长、点位多,以往电视报道中将演播室作为调度中心的方式难以满足报道需求。而在拍摄Vlog的过程中,直接将镜头对准记者,改变了以往的报道方式,呈现出第一人称视角下的新闻报道,让观众可以在新闻记者的带领下了解时政新闻。随着新闻叙述视角的变化,记者、拍摄者、体验者、讲述者等多重身份合为一体,带给观众更直观新颖的时政新闻观看感受[2]。

以央视发布的《时政Vlog丨我在现场看人大:国家的“家底”老百姓的身边事》为例,这种时政新闻报道一改以往规范化程式化的新闻播报方式,通过变化视角凸显时政新闻的平民化特征,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从该新闻报道视频来看,在有限的3分钟的时间里,记者通过第一人称视角,将开会场景展现在广大观众眼前,给予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

(二)后期制作融入更多新元素

从以往的新闻采访拍摄手法来看,主要就是内反拍、近景拍受访者,一般情况下,新闻记者在实际采访过程中不出镜,但从记者现场报道模式看,主要还是利用正面拍摄方法居多,从新闻报道画面到实际报道语言的使用,表现出非常强的规范性。与之有着明显不同的是,Vlog的拍摄过程一般是由记者自己完成[3],即所谓的自拍,镜头主要跟随记者而变化,所以并没有明确、统一的规范,甚至还容易出现画面模糊、镜头剧烈抖动等情况。与此同时,记者在拍摄过程中也会使用更加诙谐的语言加以叙述,增强新闻事件的代入感,拉近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时政新闻的严肃性。

而站在制作角度来看,以往电视时政新闻报道较为刻板、固化,并没有花字、特效转场等,每一期节目的制作形式和制作风格如出一辙,没有过多的变化,以主持人坐在演播室播报时政新闻为主。而随着Vlog与时政新闻有机融合,可以在时政新闻报道中根据相关新闻内容加入特效转场,还有生动有趣的音效、花字等元素,能够很好地增强幕后故事的真实性、灵活性,一改以往呆板的报道方式,进而拉近新闻报道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激发观众的兴趣,增强时政新闻的报道效果。

(三)制作Vlog具有较强的便捷性

Vlog作为一种较为灵活的视频形式,对拍摄设备并没有过多的要求,和传统电视新闻节目的诸多规则相比,Vlog在拍摄后的剪辑、制作环节也不用耗费大量时间,具有较强的便捷性。对于时政新闻记者而言,拍摄Vlog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以两会新闻报道为例,如果按照传统电视新闻制作流程,无论是前期拍摄还是后期剪辑,都需要记者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并且拍摄器材普遍非常沉重,同时对时政新闻的画面有着严格的约束和限制,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剪辑。相比之下,制作Vlog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便可直接完成新闻拍摄、剪辑、编辑以及上传等工作,整体制作流程较为简单。但Vlog时政新闻报道若想呈现出优质内容,同样需要记者具备较高的专业制作水平。

(四)能够挖掘新闻背后的内涵

传统电视时政新闻报道可展现宏大的新闻背景、复杂的政策等,而Vlog时政新闻中,记者通过亲身体验记录整个报道过程,更多的是从“揭秘”的视角出发消解时政新闻议题的严肃性、疏离感,进而促使新闻更具亲和力。由于Vlog制作过程非常简单,吸引了大量记者运用Vlog进行时政新闻报道[4],使得记者的个人化视角对时政新闻报道的影响愈发明显,相比传统的客观规范报道,记者可以更加深入分析、挖掘时政新闻背后的故事,感受时政新闻背后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幕后场景。例如,在《两会Vlog丨人大代表一天都在忙什么?》中,就以一名普通人大代表的视角去看两会,向观众展现了两会从早到晚的情况,为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两会幕后故事提供了机会。

四、Vlog创新时政新闻视频化“热”传播

(一)融入5G技术助力时政新闻传播

新媒体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社会体验。尤其是5G技术的出现,其为数据传输速率提升创造了良好机会,使得万物互联成为可能。在5G技术作用下,构建出“5G+4K/BK+AI”全新格局,这为“Vlog+时政新闻”播报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Vlog+5G”作用下,能够保证短视频获得大量流量支持,这为“时政新闻+Vlog”报道的实现提供了更多保证,能够接纳更多设备连接,进而维持低能耗续航能力。与此同时,也彻底改变了传统新闻传播受到诸多限制的窘境,突破地域、流量、能耗等约束,可以实现24小时全天候的即时短视频采集、编辑、发布,实现一体化连续作业。此外,“Vlog+新闻短视频”的实时记录功能也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并依托5G技术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进一步推进主流媒体视频化传播转型和发展。

(二)倾向年轻受众

纵观我国短视频用户特征不难发现,其呈现以80后、90后、00后为主的特征,足以看出Vlog短视频用户更加倾向于青年群体。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Vlog主要以第一人称叙事方式,体现出人格化、对话性、趣味性等传播特点,符合现代社会青年群体对个性、自我、互动等方面的需求,并且也为新时代青年提供了更广阔的表达自我、记录生活的空间[4]。而立足内容需求视角,青年受众在旅游、影视、生活,还有美食、游戏等方面具有强烈欲望,但对国家时事政治、新闻资讯、实用技能等方面的关注度并不高。在这样的背景下,若还是运用传统媒体长篇叙事结构、由上自下的权威话语表达形式,不仅难以激发年轻受众的热情,甚至会降低他们关注时政新闻的欲望。而在时政新闻传播过程中引入Vlog,采用纪实性短视频的播报方式,可以更好地适应年轻受众的浏览习惯。与此同时,这种第一人称拍摄视角,有利于激发年轻人对短视频新闻的自主探索兴趣,从而积极挖掘新闻背后的内涵和价值。

(三)构建更具互動性的新平台

Vlog不仅具备基本的社交功能,同时用户在注册Vlog账号时,也可以直接登录微信、QQ等社交账号,使用短视频平台的各项功能。拍摄者完成拍摄、制作流程后,可以在平台内以账号推荐的方式完成二次转发,有效增强用户和内容之间的联系。例如,康辉先后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客户端、微博账号等平台同步更新Vlog新闻内容,扩大了信息传播范围,促使各个平台的用户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方式与新闻视频主体实时互动、反馈,而后新闻媒体可以收集、整理这些数据并在后台进行合理分析,切实了解大众的真实想法,进而掌握大众喜好,为引导舆论,吸引更多流量提供有力支持。

(四)转变前后台,创设新场景

从传统新闻媒体人处理新闻的态度来看,主要是以公众期待为主,制定相应规范化前台表演模式,满足大众需求,但大众对新闻制作报道后台并不了解,感觉新闻媒体非常神秘。而“Vlog+时政新闻短视频”的形式,由于转变了新闻呈现视角,广大观众可以直观看到媒体人的后台,正如央视主持人康辉拍摄的Vlog向大众展示了采访前的一些准备工作,同时,也抓拍了一些视频拍摄细节使得前台、后台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观众在这种后台前置过程中,也转变了以往对时政新闻刻板、固化的印象,拉近了和新闻播报之间的社会距离,前后衔接的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赋予传统时政新闻人格化特点,凸显亲民性,这对提高时政新闻传播力、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

五、Vlog创新时政新闻视频化“冷”深思

通过上文对“Vlog+时政新闻”的制作特点、Vlog创新时政新闻视频化“热”传播的分析不难发现,在这种“热”传播下,也暴露了很多问题,应当进行“冷”思考。

(一)泛娱乐化导致时政焦点弱化

Vlog本身更加倾向记录真实生活,这也决定了其具备趣味性、生活性特点,可时政新闻本身表现出极强的指向性、严肃性,二者存在一定冲突。分析可知,Vlog和时政新闻的融合,从本质上指的就是针对传统新闻报道形式的再创新,为大众带去个性化、人格化的新闻视觉效果,通过Vlog与严肃的时政新闻的融合,促使新闻视频化传播呈现全新的发展态势,也更加年轻化。但不得不承认,Vlog视频形式所体现的泛娱乐化报道特征会直接影响新闻报道主题、新闻内容,导致焦点弱化。此外,Vlog凸显的人格化传播方式,也会无限放大拍摄者的个人特点、魅力,非常容易导致大众更加关注时政新闻记者,而忽视了新闻内容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大众的注意力,非常不利于时政新闻发挥思想导向性作用。

(二)在表演中凸显新闻真实性

有学者提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行为都是预先设计好的,并且结合特定符号呈现在人们面前,所以具有一定的表演性,其中包含两种表演形式:一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无意识表演,二是本身知道自己在表演,并在此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自觉性表演。对于时政新闻主播的Vlog报道而言,可以理解为第二种表演,通过“Vlog+时政新闻”的方式,创新时政新闻报道形式,前提是要保障时政新闻的真实性,同时也需要发挥Vlog时政新闻视频化的亲民性、娱乐性特征,促使新闻内容流露出一定的趣味性,进而吸引更多的受众。故此,作为Vlog时政新闻主播,应当在镜头前主动迎合受众,并结合受众需求预先设计好关键点,保证这种“剧本”通过场景化实现[5]。

六、结语

文章通过对“Vlog+时政新闻”发展新态势以及“热”“冷”传播的探索发现,“Vlog+时政新闻”这种创新报道模式需要立足信息化社会发展趋势,才能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新闻记者应当不断适应新技术新需求,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加快传统新闻报道的转型升级。此外,新闻记者也需要高度重视这种新传播形式带来的新问题,进而处理好“Vlog+时政新闻”报道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避免时政新闻报道出现价值取向偏移、内容粗制滥造等情况。

参考文献:

[1] 薛蔚. Vlog在时政新闻领域的应用分析:以“两会”和“大国外交最前线”为例[J].传媒论坛,2021,4(18):52-53,56.

[2] 高舒帆.融媒体环境下时政类新闻呈现出的新特点:以《康辉的Vlog》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0(10):93-94.

[3] 董玉涵.“Vlog+新闻”模式的时政新闻报道创新:以“食贫道”的“武汉vlog”系列视频为例[J].视听,2020(11):177-178.

[4] 许达.时政Vlog的突破与创新研究: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时政Vlog为例[J].传播力研究,2020,4(20):71-72.

[5] 申林,史文思.融媒体环境下时政新闻主持人的媒介形象塑造:以央视主持人康辉的Vlog为例[J].传媒,2020(10):49-52.

作者简介?苏亚军,本科,编辑,研究方向:电视新闻。

猜你喜欢

时政新闻创新
浅谈时政新闻的创新与突破
全媒体时代的时政新闻创新
信息图表在时政新闻中的可视化传播路径
城市台时政新闻“讲好故事”的四条路径
政治传播中非语言符号在编解码过程中的非同步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