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视角研究一道联考解析几何等角题

2022-05-30贺凤梅

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数形结合

摘要:圆锥曲线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其中与角度有关的问题,近几年频频出现,牵涉知识较多,包括直线的斜率、相似三角形、解三角形、角平分线、平面向量等内容,综合性强这类问题可以结合等价转化、数形结合等思想,采取一些特殊策略解答.

关键词:角度问题;化归转化;数形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333(2022)28-0040-03

收稿日期:2022-07-05

作者简介:贺凤梅(1979-),女,湖北省随州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从事中学数学教学研究.

1 问题呈现

题目(乌鲁木齐地区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重点中学高三联考第21题)已知点A为椭圆x2a2+y2b2=1(a>0,b>0)的左顶点,点F(1,0)为右焦点,直线l:x=4与x轴的交点为N,且AF=FN,点M为椭圆上异于点A的任意一点,直线AM交l于点P.

(1)求椭圆C的标准方程;

(2)证明:∠MFN=2∠PFN.

2 总体分析

解析几何中的角度问题有些可以转化为斜率来处理,比如角度是与坐标轴的夹角;也可以采用余弦定理解答;还可以利用平面向量解答;如果涉及到2倍角关系,还可以采用角平分线的性质或到角公式来进行求解.

3 试题解答

3.1 第(1)问解析

解析由c+a=4-c且c=1,解得a=2.

所以b2=a2-c2=3.

从而椭圆C的标准方程为x24+y23=1.

3.2 第(2)问解析

视角1借助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及正切二倍角公式解答.

解法1由(1)知点A(-2,0).

设点M(x0,y0),所以kAM=y0x0+2.

直线AM的方程为y=y0x0+2(x+2).

不妨设点P在第一象限,当x=4时,y=6y0x0+2.

所以点P(4,6y0x0+2).

结合图1可知,

tan∠PFN=kPF

=6y0x0+24-1

=2y0x0+2.

利用二倍角公式,得

tan(2∠PFN)=2tan∠PFN1-tan2∠PFN

=2·2y0x0+21-(2y0x0+2)2

=4(x0+2)y0(x0+2)2-4y20. ①

又x204+y203=1,②

结合①②,解得tan(2∠PFN)=y0x0-1.

又tan∠MFN=kMF=y0x0-1,

所以tan∠MFN=tan(2∠PFN).

由条件知∠MFN,∠PFN∈(0,π),

故∠MFN=2∠PFN.

评注此解法属于常规解法,要证两角相等,结合角的范围,只需求两角的正切值相等即可.而由图象可知,两角的正切值又与对应直线的斜率密切相关,于是问题等价转化为:先求相关点,再求出相关直线的斜率,即得两角的正切值,最后借助正切二倍角公式进行运算求解即可.这种解法充分体现了化归与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视角2借助到角公式解答.

解法2由解法1,知

tan∠MFN=kMF=y0x0-1,

tan∠PFN=kPF=6y0x0+24-1=2y0x0+2.

结合图1,并利用到角公式可得

tan∠MFP=kMF-kPF1+kMF·kPF

=y0x0-1-2y0x0+21+y0x0-1·2y0x0+2.

与②联合,化简,得tan∠MFP=2y0x0+2.

所以tan∠MFP=tan∠PFN.

结合角的取值范围易得∠MFP=∠PFN.

从而∠MFN=2∠PFN.

评注现行教材对到角公式不作要求,感興趣的读者可查阅到角公式,注意公式结构的特征和正切差角公式一致.很多题目用此公式还是切实可行的.建议学有余力的学生掌握,并能灵活运用.

视角3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答.

解法3  由解法1可知P(4,6y0x0+2),kMF=y0x0-1.

所以直线MF:y=y0x0-1(x-1).

即y0x-(x0-1)y-y0=0.

设点P到∠MFN的两边FM,FN距离分别为d1,d2,

则d2=PN=yP=6y0x0+2.

显然,点P在FM的右侧,

所以d1=4y0-(x0-1)6y0x0+2-y0(x0-1)2+y20.

与②联合,x0<4,化简,得

d1=6y0x0+2.

所以d1=d2,FP为∠MFN的角平分线.

所以∠MFP=∠PFN.

从而∠MFN=2∠PFN.

评注此解法结合图象及待证结论,发现只要证明FP为∠MFN的角平分线即可.而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d2=PN=yP易求,求d1时,结合图象的位置关系及x0的取值范围,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较高的运算求解能力.

视角4借助向量的数量积解答.

解法4由前面的求解可知F(1,0),M(x0,y0),P(4,6y0x0+2),N(4,0),且

x204+y203=1.

故FM=(x0-1,y0),FP=(3,6y0x0+2),FN=(3,0).

所以cos∠PFN=FP·FNFP·FN

=39+(6y0x0+2)2,

cos∠MFP=FM·FPFM·FP

=3(x0-1)+6y20x0+2(x0-1)2+y20·9+(6y0x0+2)2,

欲证∠MFP=∠PFN,只需证cos∠MFP=

cos∠PFN,

只需证39+(6y0x0+2)2=3(x0-1)+6y20x0+2(x0-1)2+y20·9+(6y0x0+2)2,

即证(x0-1)2+y20=(x0-1)+2y20x0+2,③

结合②整理可得

左边=(x0-1)2+3-34x20

=14x20-2x0+4

=14(x0-4)2=12(4-x0),

右边=(x0-1)+2y20x0+2

=(x0-1)+6-32x20x0+2

=12(x0+2)(4-x0)x0+2

=4-x02.

所以等式③成立,即∠MFP=∠PFN.

从而∠MFN=2∠PFN.

评注欲证∠MFN=2∠PFN,结合图象,即证∠MFP=∠PFN,设法找到相关点的坐标,得出对应向量坐标,由向量的数量积公式可得cos∠MFP,cos∠PFN,通过以上求解得到cos∠MFP=cos∠PFN,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也是等价转化的思想.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强调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多视角、多策略处理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思維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而圆锥曲线涉及的概念多、性质多,在解答圆锥曲线类试题时经常会有多种解答方法. 因此,在学习这部分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一题多解,整合知识,将问题转化为函数、向量、不等式等代数问题来求解.帮助学生完备知识体系,提高学习质量,深挖他们的潜能,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胡文文.例谈圆锥曲线中角相等问题的解法[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7(33):36-37.

[2] 杨宁.挖掘试题的根源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例谈高中数学圆锥曲线一题多解[J].知识文库,2018(09):130.

猜你喜欢

数形结合
简析高中数学不等式易错题型及解题技巧
浅谈“数形结合”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
数形结合在解题中的应用
浅析数形结合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解析几何
妙用数形结合思想优化中职数学解题思维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