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赋能阅读,促思维品质提升

2022-05-30韩国权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2年10期
关键词:思维品质信息技术

韩国权

[摘 要]信息技术正影响着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赋能阅读教学,以丰富阅读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教师可通过平台共建、数据发声、资源链接、场景再现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规划意识、分析思维、归纳思维、内省思维等,促进学生阅读思维品质的整体提升与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技术赋能;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28-0022-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关注互联网时代日常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新现象和新特点,认识信息技术对学生阅读和表达交流等带来的深刻影响,把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趋势,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变革中的价值和功能。” [1]这说明要发挥信息技术对语文教与学的支持作用,力求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为推动信息技术对教学改革的影响,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 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的目标要求。因此,语文新课标将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给予强调,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教学改革的使命。作为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促进阅读教学发展,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呢?下面以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为例,具体阐述技术赋能阅读教学的策略。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选文是红色革命文化类内容;阅读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单元选编了《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这4篇课文。在教学中,我们以语文新课标理念指导教学,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在整合资源、利用资源中,引导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达到既让学生掌握单元语文知识,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一、平台共建:培养学生阅读规划意识

平台共建是指师生利用各种渠道,搜集汇总服务单元教学的各种资源,扩大学习空间,形成一个多主体互利共赢的生态圈。

在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资源的获得变得轻松、快捷。由于红色革命文化类文本内容与当代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时空距离,因此,有必要对课文的相关信息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拓展。为此,我们引导学生构建一个交互平台,为大家提供各种信息,促进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展开交流互通。在构建平台时,我们要求学生进行必要的规划,围绕教学目标制订方案,明确平台所需要的资源,构建立体的学习框架。构建平台的主题是什么?搜索资源的标准是什么?所有资源该形成怎样的结构?要达成怎样的目标?这些是构建平台前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红色革命文化类课文在统编语文教材中数量较多,共有40多篇。本单元中的四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有什么区别?是不是所有红色革命文化类的相关信息都可以作为本单元的学习资源呢?我们紧扣本单元主题中“历史的声音”一词,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开展“聆听那些难忘的历史声音”主题活动。我们发现《七律·长征》是经历二万五千里艰难长征后,作者发出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乐观主义的豪言;《狼牙山五壮士》中“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是中国人民面对外敌入侵时坚强不屈的声音;《开国大典》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是中国人民向全世界最自豪的宣告;《灯光》中“多好啊!”是无数革命先烈对幸福和平生活的向往之声。从辛亥革命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近30年时间,在许多历史关键时刻,总有坚定的声音在指引、鼓舞着无数中国人民奋发前行,总有慷慨的声音在感染、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昂首阔步。这些声音,值得学生永远铭记在心。

经过这样的分析,学生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红色革命文化类信息都适合作为本单元的学习资源,要紧扣“声音”这一主题,选取在中国红色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或人物,搜索并选取那些难忘的革命声音,如南湖会议、南昌起义、遵义会议、卢沟桥事变、皖南事变、渡江战役等。学生将自己搜索到的信息发布在班级学习群中,并按时间顺序,形成贯穿中国红色革命史的系列课文,构建一个聆听红色革命声音的语文学习任务群。

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在教学中,重点以精读课文《狼牙山五壮士》为例,指导学生了解点与面的知识,掌握点和面相结合的写法。在学生初步掌握语文要素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其他文章进行分析,领悟点面结合写作方法的作用。这样,学生认识到即便是有着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但若没有采取点面结合的写法,对自主学习本单元文本的作用也并不是很大。

这样根据人文主题和阅读要素构建平台,是学生在共建平台时所应该具备的思维。

二、数据发声: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思维

在互联网时代,获取数据的难度虽然已大幅降低,但获取数据不等于运用数据。如今的阅读教学不缺少数据,而是缺少发挥数据作用的方法,缺少基于数据下的教与学的方式变革。

让数据发声,是指把数据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一定的规范要求下,开展自主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综合学习的过程,是自主构建内外关联的过程,更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过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要求学生“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

在构建平台的基础上,学生用大数据分析来进一步了解革命历史,加深对革命精神的理解。首先,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文章进行了数据采集。从时间段统计,辛亥革命前期的文章只有秋瑾《满江红》与林觉民《与妻书》这2篇;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共有5篇文章,多为魯迅、闻一多等爱国作家的作品;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关于党的信仰、反围剿、长征等内容的文章较多,有28篇;最多的是反映抗日战争内容的文章,体现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顽强斗争的事迹,共有81篇。从作者、写作对象和写作内容看,文章为作者本人的有19篇,作者记叙他人为革命而奋斗的英雄事迹的文章多达80多篇。然后,根据这些数据,学生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不同时期的作品数量、作家人数为什么会不等呢?”对这一问题,学生在小组内开展分析、讨论。最后,全班交流总结。学生发现,前期作者多为革命先驱者、马克思主义先行者,后期多为文艺工作者歌颂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故事。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的学生分析认为:“刚开始国人对革命的认识不深刻,人们的使命感不强,那时中国需要有革命先驱者振臂高呼。到了民族存亡的关键时期,中华儿女都明白我们需要什么、国家需要什么、中华民族需要什么,所以有更多的热血青年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中,有更多的人被他们的为国捐躯之精神所感动。可见,红色革命文学题材作品的创作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分不开的,是与国人对国家、社会的认识程度分不开的。一句话概括,红色革命文化类文章的推进史就是中华儿女对革命信仰认识不断加深的发展史。”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应鼓励学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自主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拓展思路,支持自己的思考与论说。” [2]让数据发声,正是体现这一理念的最佳渠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搜集与主题、语文要素相关联的资源,并进行探究学习,分析数据背后的原因,找出数据所隐藏的规律,从而对平台中资源的认识更深刻。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发挥资源的作用,而且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深化学生对革命精神的认识。

三、资源链接:培养学生阅读归纳思维

“互联网+”时代,网络空间的资源是无穷尽的,网络空间的所有内容都是相关的,可以说链接无处不在。在平台上,对所搜索到的资源进行链接,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那如何发挥链接功能来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呢?我们分两步走。

第一步,我们首先以4篇单元课文为源头,以单元主题和阅读要素作为搜索关键词,将网络所推送的各种内容进行收集、汇总。其次,我们利用信息技术的统计功能,对链接内容进行分门别类,思考阅读链接与课文之间的关联是什么。在分析比对之后,引导学生发现主要包括内容关联、写法关联、作者关联和情感关联这四种关系。当然,一篇文章可能有多方面的关联。如《菩萨蛮·大柏地》既属于作者关联,又属于内容关联、情感关联。其三,引导学生对相关联的链接进行对比阅读。通过开放性问题“为什么网络会推送这些链接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这样,学生发现输入的关键词不同,网络推送的内容就会不同。例如,当输入“毛泽东”时,网络所推送的内容大多是与毛泽东相关的政治新闻;当输入“毛泽东诗词”时,网页上多是毛泽东诗词的链接;如果输入“七律·长征”,网络推送的多为与《七律·长征》有关的解读,还有一些为毛泽东诗词。可见,链接内容与关键词是密不可分的,不同的关键词网络会推送不同的内容。而每篇课文、每个单元的关键词有很多,这就说明在资源链接的选择上,有多个选择点。

第二步,引导学生以主题学习或任务学习的形式开展小组自主学习活动。此时,要求学生在所有链接的内容中挑选适合的内容,并说一说为什么要挑选这一内容。例如,围绕“革命中的狂风暴雨”这一主题,请学生组内讨论并挑选5篇链接的文章,组成学习资源群。在全班交流时,学生发现《四·一二事变》《皖南事变》《第五次反围剿》这3篇文章入选率最高,大家选择的原因几乎是一致的:这几个事件都是红色革命史中的黑暗时刻。在有了这样的认识后,学生在小组内自主确定主题或任务,将平台中所有的链接内容进行归纳分类。有的小组按“呐喊”“萌芽”“征途”“风雨”“光明”五个主题将链接的内容进行分类,有的小组按“那些声音”“那些光”“那些星”三个主题进行分类……

特级教师王金涛在《未来阅读》一书中提出:“链接促进了信息的沟通与分享,极大地满足个性化阅读的需求。链接知识,能力形成于其中;链接方法,过程贯通于其中;链接情感,价值观渗透于其中。”[3]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将资源变成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的载体,这样学生不仅对革命历史、革命精神有了深刻的认识,学习能力、归纳思维也得以提升。

四、场景再现:培养学生阅读内省思维

场景再现是借助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将故事的原型、元素等进行艺术创作,再现当时场景的一种手段。再现场景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学习内容,体验文本的情感,是一种浸润式的学习情境。语文新课标在课程实施中就提倡“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4] 。在场景中,学生能够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与个人经验之间的联系,产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形成良好的语文思维习惯。

在本单元教学中,运用场景再现的方式能帮助学生深刻认知革命精神的伟大,加深学生对爱国情怀、无私奉献、英勇无畏等革命传统的深切感知。例如,在学习《大雪山》时,通过雪山的影视视频,学生可以直接而真切地感知雪山的寒冷、过雪山的困难。这是教学的第一步。第二步,通过AR游戏、VR程序、3D体验式影像,创设过雪山的动态过程,让学生在网络空间中成为过雪山战士的一员,亲身经历、亲眼看看过雪山的整个过程。第三步,与文本对话。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对文中哪些语句的体会更加深刻?与‘战友对话中,你觉得他们表现得怎样?与自己对话。如果你是一位过雪山的战士,你当时所面对的困难有哪些?又是如何去想去做的?”这样,学生对茫茫雪山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了,对红军战士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感受更真切了。第四步,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今天的我们应该向红军战士学习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最后,教师提出反思性问题:“如果可以,你希望成为其中哪一位战士?为什么?”这促使学生进行反思,对革命英雄产生敬畏之心。

综上所述,在网络时代,我们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赋能阅读教学,以丰富阅读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王金涛.未来阅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責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思维品质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英语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初探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