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材中农事诗所蕴含的劳动价值

2022-05-30王波平

文学教育 2022年11期

王波平

内容摘要:中小学教材选用一些经典农事诗,诗作展现了古人的农耕生活及农业生产。学习农事诗,重在挖掘蕴含其间的劳动价值及意义,从而让学生知农事而培养劳动观念,晓农耕而养成劳动能力,懂农作而涵养勤劳品质。

关键词:农事诗 劳动价值 教育理解

“农事”一词,源于《左传·襄公七年》:“夫郊,祀后稷以祈农事也。是故启蛰而郊,郊而后耕。”农事与耕作紧密相关,属时令活动,需一定仪式感。记录农事活动诗歌即为农事诗,早期歌谣如《弹歌》《击壤歌》《蜡辞》以及《采葛妇歌》等,《诗经》中《周南·芣苢》《周南·葛覃》《小雅·大田》《魏风·伐檀》《魏风·硕鼠》《豳风·七月》皆是农事诗,专写农事活动。陶渊明应是第一个以文人身份创作大量农事诗的诗人,如《归园田居》《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农事诗,朱熹说“凡为农事而作者”皆是农事诗,吴彤在《自然与文化:中国的诗、画与炼丹》中说:“农事诗则是直接以农事活动的对象和过程为吟咏内容的诗词。”农事诗是中小学古诗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名篇有《悯农》《江南》《书湖阴先生壁》《四时田园杂兴》《乡村四月》《游山西村》《山居秋暝》等,其选材劳动教育意义深远。农事诗教学也是落实《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重要载体,要让中小学生在古诗学习中明白劳动价值,知农事而培养劳动观念,晓农耕而养成劳动能力,懂农作而涵养勤劳品质。

一.学农事,培养劳动观念

农事诗描写农业生产活动或与之相关联事物,在诗歌描绘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农业自然图景,有农业活动、农作物生长以及农事劳作等。学习农事诗,知晓农事活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明白四时变化道理、生长荣枯现象和劳动快乐体验。

(一)四时变化之理。农事诗,写四季变化,既是对自然社会的描摹,也是古人独特的心理时间概念的生活展示。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这是万物四季生长的具体表现,也是人生自然规律。《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四时自然变化,亦是生物生长规律。“春女思,秋士悲,而知物化矣。”(《淮南子·缪称训》)根据自然变化,人情亦随之有所感应。农事诗写四时之理,如《七月》写一年之农作:“凡春耕、秋收、冬藏、采桑、染绩、缝衣、狩猎、建房、酿酒、劳役、宴飨,无所不写。”(姚际恒《诗经通论》)《悯农·其一》写春种与秋收:“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又如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农事诗写四时农作展现四季变化之妙。一是春耕。春天播种,孕育希望。韦应物《观田家诗》写春耕随惊蛰而至:“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始。”姚鼐《山行》写春耕忙碌:“布谷飞飞劝早耕,春锄扑扑趁初晴。千层石树通行路,一路水田放水声。”一犁烟雨趁春耕,既播种生机,也播下希望。二是夏耘。夏天忙碌,辛勤积累。盛夏最忙,“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白居易《观刈麦》)。像《悯农·其二》写“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锄草挥汗如雨;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写“耕织”:“昼出耘田夜绩麻”,男耕女织忙生计。农忙,无暇赏花,王建有《雨过山村》:“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因忙于浴蚕而无空摘栀子花;农忙,“日长篱落无人过”(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乡村四月闲人少”,翁卷有《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才了蚕桑又插田”,农事繁忙:采桑养蚕和水田插秧,接续劳作,无闲休息。三是秋收。秋天收获,感知成果。稻谷成熟,丰收在望,“喜看稻菽千重浪”(毛泽东《到韶山》),“稻花香里说丰年”(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四是冬藏。冬藏万物,蓄势新生。“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无题》),“寒凝大地发春华”,大地虽一片冰寒,却孕育着春花烂漫。

(二)农作物荣枯之感。“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野草及生物自然生长,有荣有枯。“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陆机),自然生物的荣枯经验成为了文人对生命意义的感知,农事诗也常写这种荣枯之感。一是农作物之繁茂。植被葱荣,生机盎然,如《书湖阴先生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稻田绿油油;又如《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山原绿遍。新苗吐秀,如陶渊明《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稻浪翻滚,如韦庄《稻田》:“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稏肥”;麦熟菜花香,如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二是农作物之零落。《卫风·氓》:“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桑叶变黄而凋落,象征着女子色衰;汉乐府《长歌行》:“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花叶焜黄,由昔日生机勃勃变得焦黄枯萎,感叹生命的悄逝。

(三)劳作之乐。《颜氏家训》:“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衣食得来当需劳动,农事诗也写劳作乐趣。劳作辛苦。《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作息有度,饮食有则,自食其力。陶渊明《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劳作忙碌倒也自得其乐。也有不晓劳作之苦之人,如颜仁郁《农家》:“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劳动也快乐。“运锄耕劚侵星起,陇亩丰盈满家喜”(张碧《农父》),喜悦源于自我劳作,辛苦之后有收获。

二.践农耕,锻炼劳动能力

农耕生活,既锻炼体力,又劳作有成,农人在农作中劳动能力自然养成,且日渐熟练,成为养家糊口的劳动技能。学习农事诗,知晓农耕事,防止“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从中汲取和锻炼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本领和能力。在农耕生活中,了解耕织、插秧与打场、采摘等技术,培养其劳动能力。

(一)耕织。这是农耕生活的基本劳作活动。男耕女织是小农经济的经典模式,耕作与纺织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如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白天耘田,夜间绩麻,农家生活紧张有序,农忙热火朝天。一是耕作。耕耘辛劳得起早,“半夜呼儿趁晓耕”(颜仁郁《农家》),“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崔道融《田上》),耕作讲究时间进度,不得耽搁。耕作劳苦无休止,耕作要有效益。“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聂夷中《田家》),“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王禹偁《畲田詞五首》)“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刘禹锡《竹枝词》),荒地变田园,需开垦;生地变熟地,要细作。二是纺织。《豳风·七月》:“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八月载绩”,说明染绩为日常劳作,为一年中常规工作;“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说明纺织为女子日常生活一部分,属常态劳作。苏轼有《浣溪沙》:“村南村北响缫车”,缲车的响声响遍村庄,说明纺织工作的繁忙,纺织是农家生活重要组成部分。

(二)插秧和打场。这是农耕生活的主要劳作方式。农耕以谷物的成长为主,稻谷种植,需要插秧,稻谷成熟,需要收割,插秧和打场成为谷物劳作的主角。插秧是一种劳动。“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杨万里《插秧歌》),“抛”“接”“拔”“插”四词准确而具体地描绘插秧的动作,分工明确,精细劳作,劳动场景热火朝天。,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跃然纸上。插秧亦是一种明理。五代契此和尚有《插秧歌》:“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道,退步原来是向前。”稻即道,在插秧中明事理、晓世情:退步即是向前。打场,稻谷收获的重要环节,碾磙和连枷是稻谷脱粒的主要工具。如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四十四》:“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连枷不停,说明连夜劳作。

(三)采摘。这是农耕生活的辅助劳作。《诗经》中有各种采摘行为,有采荇菜,“参差荇菜,左右采之”,有采白蒿,“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仓庚喈喈,采蘩祁祁”,有采豌豆苗,“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有采车前草,“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摘,也是农耕一部分,重点有采莲、采桑和采茶等。采莲,一直是江南习俗,采莲是劳作,劳作亦快乐,如“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江南》)、“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西洲曲》);采莲也与爱情相伴,在劳作间产生爱情火花,如“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李白《采莲曲》),再如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将采莲盛况和采莲女的娇态刻画得生动形象,“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令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还有采菊,如陶淵明《归园田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桑,如晏殊《破阵子·春景》:“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采茶,如陆游《初夏喜事》:“采茶歌里春光老”,明代王稚登有《西湖竹枝词》:“茶绿采芽不采叶,梅多论子不论花”。

三.知农作,涵养劳动勤劳品质

农事诗叙写了农耕生活,刻画着农作经验,蕴涵着珍贵的劳动品质。

(一)珍惜劳动成果。要珍惜劳动成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粒一粒粮食的收成都是用辛苦汗水换来的,要能体验这种辛劳,感知劳作过程的不易,从而尊重劳动收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劳动有成;“一针一线,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家训》),懂得尊重劳动成果。要养成勤俭品格,“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俗语说得好:粮收万石,也要粗茶淡饭,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勤俭养身,勤俭持家,勤俭兴国。

(二)享受丰收喜悦。民间社日举行赛神等庆祝丰收,寄寓五谷丰登与安居乐业。社日,也叫赛神,在播种或收获时节,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分春社和秋社,辛弃疾《西江月》:“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足见社神祭祀的普遍。王驾《社日》写盛况:“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稻粱肥”明丰收,“半掩扉”显万人空巷,“桑柘影”表蚕桑普及,“醉人归”示欢庆热闹,醉人细节既表明参加社日活动村民的兴高采烈,又说明丰收带来的喜悦之情。社日,全民皆庆,“共向田头乐社神”(韩愈《赛神》),于是“酿酒迎新社”(韦庄《纪村事》)、“家家扶得醉人归”(王驾《社日》)。赛神,热闹非凡,“男抱琵琶女作舞,主人再拜听神语……纷纷醉舞踏衣裳,把酒路旁劝行客”(王建《赛神曲》);“燕子来时新社……原是今朝斗草赢”(晏殊《破阵子·春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苏轼《浣溪沙》),赛神活动成为唐宋乡村社会的一道迷人风景。乡民在热闹的庆祝活动中分享丰收的喜悦,让身心得到狂欢,同时也寄寓着神灵护佑,期待来年风调雨顺,再有一个好收成。

(三)指刺不劳而获。一方面劳者与不劳者境遇对比鲜明,愤慨无比,“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其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用强烈的对比,写出了劳者与不劳者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世界,贫富悬殊,尖锐且鲜明。劳者辛苦,不劳者却享受。种花人与赏花者的贫富迥异,“富贵闲人一束花,十户田家一年粮”的社会现实残酷,如白居易《买花》:“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烧瓦工人却没屋住,不劳者却居大厦,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用者不肯为,为者不得用。“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著苎麻”(杜荀鹤《蚕妇》),养蚕人穿麻衣,穿绮罗者却不养蚕,如张俞《蚕妇》:“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喜爱鲈鱼美味之人是全然不晓打鱼人出生入死于惊涛骇浪之中的艰难与危险的,如范仲淹《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一方面不劳者尸位素餐,强烈愤懑,“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韦应物《观田家》),“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魏风·伐檀》)

参考文献

[1]罗丽.中国古代农事诗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2]吴彤.自然与文化:中国的诗、画与炼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潘海燕.浅谈诗经中的农事诗[J].中国民族博览,2021(5).

[4]黄钜.唐代农事诗流变论述[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20(6).

[5]张雪扬.《诗经》农事诗民族文化心态阐释[J].汉字文化,2019(12).

[6]韩梅,孙旭.宋代农事诗的文化阐释[J].赤峰学院学报,2012(5).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重点课题“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古诗题材研究”(编号:2021A045)、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民族教育协同创新中心课题“小学古诗专题研究”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