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蔡万植知识分子小说中体现的作家意识

2022-05-30王晓涵

文学教育 2022年11期

王晓涵

内容摘要:文学作品是客观现实和作家意识的结合体,客观现实对作家的创作意识产生影响,而作家意识又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这种相互作用在蔡万植的创作中,以知识分子为主角或叙述对象的知识分子小说中尤为突出。本文以蔡万植的知识分子小说《平凡的人生》《痴叔》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作品情节的分析,挖掘蔡万植作为知识分子在其作品中体现的作家意识,加深对蔡万植的文学创作和精神世界的理解,分析作家所处的历史背景对知识分子产生的影响,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知识分子的的现实对抗意识。

关键词:朝韩文学 蔡万植 知识分子小说 作家意识

一部文学作品是它的创作者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灵魂的生动展现,它是作者经验世界的特定方式的词语形态。[1]文学是客观现实和作家主观意识的结合体。文学作品中不仅能体现出创作时代的历史背景,也是作家意识的集中体现。想要真正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就要从表面入手,结合作家创作的时代背景,对作家作品进行分析,深度挖掘作家作品中所蕴含的“未尽之言”。

1930年代的朝鲜,知识分子受到日本殖民统治的压迫,他们一方面对社会趋势有更敏感的感知,具有作为先导者的历史使命感;另一方面,在日本殖民地的境况下,生计难以维系,创作也难以进行。这样难以维系生存的现实状况,也在有意无意间的渗透到作家的创作中,蔡万植是朝鲜时期极具典型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大都是以日本统治下的朝鲜半岛现实社会为背景,运用批判讽刺的手法,塑造出一个个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在殖民统治下朝鲜社会生活的畸形和人性的扭曲,从而表达对日本帝國主义殖民统治的强烈不满,以及朝鲜人民要求改变社会现实的强烈愿望。其中以知识分子为主角或叙述对象的小说是蔡万植小说的特点之一,蔡万植作为处在日帝时期的知识分子,在知识分子小说中体现的作家意识相比其他作品中更加突出,例如《平凡的一生》、《痴叔》等都是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蔡万植利用讽刺的手法,展现了知识分子所处的时代状况以及知识分子的立场。

本文以蔡万植不同时期创作的两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角的小说《平凡的人生》《痴叔》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作品情节的分析,挖掘蔡万植作为知识分子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在其作品中体现的作家意识,加深对蔡万植的文学创作和精神世界的理解,分析作家所处的历史背景对知识分子产生的影响,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知识分子的的现实对抗意识。

二十世纪初,随着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 朝鲜文学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出现了“朝鲜无产阶级艺术同盟”,蔡万植也深受这种文学思潮的影响,主张知识分子通过创作的方式反抗日本在朝鲜半岛推行文化侵略,以讽刺的手法批判了当时的殖民统治。殖民地下的社会背景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分子在帝国主义文化政策的压迫下出版受到管控,文章无法发表,因此精神压抑,当时的知识分子大部分彷徨,郁郁不得志,过着颓废的生活。二是日帝的战备状况下,经济萧条,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都忍受着穷困,蔡万植这样的知识分子也不例外。虽然也发表了一些作品可以维持生活,但蔡万植的生活还是非常困难。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蔡万植发表了其代表作之一《平凡的一生》。

《平凡的一生》的作品世界分为知识分子和劳动者两部分,在这两个阶级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大部分的知识分子宁愿接受失业的痛苦,无法接受再回到农村劳动,因此整个社会失业状况严重。身为知识分子的“P”,不是使命感而接受教育,而是受到时代潮流的影响而被动的接受教育。主人公“P”是去日本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与预想不同,回国后他始终找不到工作,以无业游民的状态生活着。他与妻子分居两地,甚至把孩子寄养在大哥家。在作者的观点中主人公找不到工作的根本原因是日本殖民地下的愚民政策。日本帝国主义在培养了知识分子后,有选择的雇佣了亲体制的人,前辈K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因此当上了报社社长。相反,P属于有社会主义倾向的人,因此在这样的社会中找不到容身之地。K赞扬日帝下的农村运动,并鼓励P也投身于农村运动之中,这并不是出于自己的确信和信念,而是出于解决令人头痛的失业问题。也因此,P尖锐的指出了这是不现实的,并把到农村工作说成“荒唐的把戏”。但是统治阶层为了克服当代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难题,放弃自己的既得权,公平地分配财富是不可能的。另外,所谓财富公平分配,与其说是资本主义思想,不如说是社会主义思想。 因此,"P"不管是自愿还是其他意图,已经成为社会主义者,在日本帝国主义和有钱人的立场上,这种逻辑只不过是社会主义者的抗辩。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在社会主义的美名下彻底地批判社会正义和理想。 当然,这种逻辑仍然被无知的百姓所接受,他们毫无质疑地接受了殖民地愚民化政策和资本主义掠夺政策。身为知识分子的"P"深切感受到失业的痛苦,思考着教育无用论。因为他认识到当时的教育是不正常的,当时社会不能接纳知识分子。相反,印刷厂老板是一个对现实状况和教育状况一无所知的人,他无法理解知识分子不让子女接受教育的举动,在他的认知中,就算吃不上饭也要接受教育。这两种形象代表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两种人的姿态,一种人饱受所谓“教育”之苦,一种人还保持着对“教育”的向往。在这部小说中,通过对主人公"P"自己的生活状态的描写讽刺了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表达了作者的一个观点,他认为,知识分子的困境是必须克服当代状况进行改革的最糟糕的情况。 因此,他在作品中始终如一地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他作为当时社会的参与者以及旁观者,深切的感受到、认识到社会是罪恶的,在作品中表达出要克服现实状况,就必须要进行改革的意志以及强烈地表达了对社会特别是背叛自己的上层阶级的不满和渴望。也因为这个原因,他偏重工人阶级,而不是知识阶级,他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消除自己对社会的不满和无法在社会立足的自卑意识,他让儿子到印刷厂工作也与此密切相关。他无法通过求职来摆脱无所依靠的处境,因此他逐渐表现出对世界的不信任感,出于对未来的不安,他没有选择送儿子入学,而是让他到印刷厂工作,优先解决最现实的吃饭问题。可以说这是一部比任何作品都具有现实感的作品。

“朝鲜无产阶级艺术同盟”被迫解散后,蔡万植的创作也开始产生变化,其作品中的无产阶级意识逐渐消失,批判现实主义成为了其创作的主流。《痴叔》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痴叔》是1938年3月7日至14日在东亚日报连载的作品。《痴叔》是一部展现知识分子的现状和应对现实的姿态的作品。 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和文盲侄子的现实主义之间形成的鲜明对比。

该作品具有双重讽刺性。首先,讽刺了那些具有扭曲的价值观,庸俗和充满愚昧色彩,以“我”为代表的现实中堕落的人物。其次,讽刺的是“我”眼中有着知识却毫无能力的人。《痴叔》采用的是将“侄子”设定为叙述者的方式来进行叙事的,“我”作为一个旁观者,观察者“叔叔”的行动。前半部分主要以叙述者讲述自己所见所闻的形式,后半部分则以叙述者和叔叔争论的形式叙述。在前半部分中,叔叔将原配的妻子赶回娘家,并和学生出身的女人同居,而叔叔出狱后,学生出身的女人没有出现,只有原配的妻子将他接回家照顾,这里可以理解成对立场不坚定的知识分子的讽刺,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下,大批的文人选择进行亲日创作,成为了日本殖民者思想统治朝鲜人的助力,然而在利用价值耗尽后,这些“反叛”的文人并不能得到善终,“消失的女学生”就按时了这一点。另一方面,以叔叔原配妻子为代表的旧式朝鲜人,虽然可能没接受过多少教育,但明辨是非、勤劳勇敢,是传统的朝鲜国民的代表形象,“原配妻子”这一形象所代表的传统朝鲜国民在朝鲜光复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通过对“有识但自私”的知识分子和传统朝鲜国民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其讽刺意味。通过后半部分两人之间的辩论,可以看出话者“我”是一个完全没有主观判断的人。他对朝鲜的女人和教育都持否定的态度,不论是朝鲜的新式女人还是旧式女人都很排斥,不把所有希望寄托在本国人身上。这里讽刺的明辨不了是非,对时代完全无意识的人; 进一步讽刺了在大是大非面前不敢果断的否定,并且愚昧的支持并且奉承他人的人。从话者的评论中说没有照片没有漫画的朝鲜杂志很枯燥乏味,我们能够看出他不善于思考,只喜欢看有直观图片的杂志。他只对“有益的教训或有趣的小说”感兴趣,认为其他的东西都很繁杂。在这里讽刺的是面对这一切却没有主观判断和思想的人。[2]侄子的发言成为作品的表面,侄子所展现的姿态成为内涵,“我”是以退为进,具有颠倒的价值观的人物。可以说“侄子”的形象是日本帝国主义所希望的所有朝鲜人的形象。他认为有前科的“傻子叔叔”无法成为政府官员也无法进入公司,在贫穷中生病的情况,是因为“自己犯下的错误,也不该怨恨别人”,这明显是在为日本统治者做辩护。他对国家非常信任,是想要维护“国家”秩序的人。而蔡万植就是想质疑这个“国家”的错误概念。因此“傻子叔叔”和“我”就“国家”这一概念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前者抗拒“国家” 的秩序,而后者完全顺从“国家”的秩序。在这一部分,蔡万植指出了殖民地经营者给予“国家”的好处,“我”自己虽然只是日本店铺的店员,但是已经有了能够好好生活的基础。“再过10年就要画一大笔钱给他自己做生意”,明显是日本殖民者对朝鲜国民的欺骗,而“和日本的闺秀结婚”、“把姓名换成日本人的姓名,衣服、饮食也换成日本样式”、“朝鲜语一扫而空,只用日语”这些行为无疑都是日本殖民者希望朝鲜人变成的样子。而作品中的叔叔这一形象,虽然看起来是个知识分子,但讽刺的是面临挫折却毫无解决能力,不像知识分子一样有说服力的人。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叙述者不积极主动维护本国人的利益,从而维护自己的利益。当他人指出错误时,叙述者非但没有开始进行自己的主观判断,而且还继续只听从片面的消息。这说明想改变当时话者愚昧的思想非常难。作为主人公的他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没有爱国之心,非常自私,只能顺应着时代而生活,这也是当时大部分人的真实写照。通过这样的描写,作者进一步讽刺了不积极寻找自身的问题,却毫无防备的轻信他人言论之人。但与之相比较,叔叔作为知识分子连工作都找不到,也没有地方发挥自己的知识和才能。甚至话者错误的评价时,叔叔连正经的反驳都做不到。这讽刺的是虽然学到的知识有很多,但在思想斗争中毫无主观意识的人。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始终可以看到蔡万植试图通过反语表达对日本帝国主义殖民者的憎恶和对卷入其中的朝鲜人的批评意识。

蔡万植一生创作的绝大部分作品都具有现实批判和讽刺精神,他的作品主要都是以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半岛以后的社会现实为背景, 揭示了沦为日本殖民地的朝鲜社会的现实生活,刻画了殖民社会中的芸芸众生,批判和讽刺的创作手法贯穿于其文学创作始终。蔡万植同时也是一个富有争议的作家,但从文学历史角度来看,其作品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对于激发爱国热情和唤醒民族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前期蔡万植在以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小说中提出了使知识分子無可作为的社会现实矛盾的问题。后期并且他的知识分子小说集中关注知识分子自己的内心问题。换句话说,蔡万植想要描绘处于封闭的世界和迷宫出口看不见未来的知识分子的肖像。《痴叔》中的知识分子比《平凡的人生》中的主人公发表了更加具体的批判性言论,展现出了更加明显的抵抗姿态。他清晰的表达出了自己的信念。在《平凡的人生》中的抵抗是通过知识分子的彷徨和否定实现的一贯的消极抵抗,而《痴叔》中显示出了坚定、积极的抵抗意识。他所处的贫困和艰难的状况和其作品中的主人公一样,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就是他的抵挡运动。像《平凡的人生》中的P的一样参加抵抗运动后,像《痴叔》中的叔叔一样被捕入狱后得了肺病,靠着妻子卖身勉强维持生活。在蔡万植看来,《痴叔》中的监狱生活、贫穷和肺病也是殖民地下进行反抗的朝鲜人极端受难的一个缩影。《致淑》在《痴叔》中蔡万植认为这个世界中个人的目的和希望并不是问题,他展现出了投身于解决集体生活的目的和希望问题的决心。

除了批判意识外,蔡万植的作品中还体现出了知识分子的反抗意识,日帝殖民统治下的知识分子具有历史和社会意识,不止把自己经历的事件当作个人的事情,而是通过宏观的视角来看问题。他们试图与引导充满矛盾的社会、无法妥协的统治者斗争,成为那个时代的见证者。他们的抵抗虽然没有直接在日帝的枪口下获得收入,但反抗的意义却很大。蔡万植的文学作品不是死板的客观现实的再现,也不是单纯的作家心理的呈现,而是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他的批判意识、反抗意识结合的产物。

参考文献

[1]温静.蔡万植小说创作风格转变过程及特点[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4,32(01)

[2]孟令芳.蔡万植与老舍讽刺小说的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3]朴忠禄.蔡万植和讽刺文学[J].当代韩国,1998(02):61-64.

[4]刘一玮.鲁迅的《祝福》和蔡万植的《痴叔》中的双重讽刺比较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0(18):200-203.

[5]J Hillis Miller.Charles Dickens:The World of His Novel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8.

注 释

[1]J Hillis Miller.Charles Dickens:The World of His Novel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8,pp.viii-ix.

[2]温静.蔡万植小说创作风格转变过程及特点[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4,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