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甫诗歌的写实艺术探究

2022-05-30黄小玲李寅生

文学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杜甫

黄小玲 李寅生

内容摘要:杜甫诗歌包含了大量的饮食书写,是杜甫诗歌的重要部分。杜诗饮食诗与杜甫本人的生活经历紧密贴合,在艺术上表现出杜甫对写实的艺术追求。生活化的饮食角度选择、朴实的意象和俚俗语言的入诗是杜甫区别于唐人的饮食书写方式。老杜之饮食诗书写虽不为唐人所推崇,却开一代诗风,为宋诗的发展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杜甫 杜甫饮食诗歌 写实艺术

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1]诗歌本就是人们的生活感受之体现形式。杜甫是一位善于描写饮食生活的诗人。在1400余首杜诗中,饮食诗占据近300首。据前人统计,杜甫这些饮食诗的描写范围甚广繁多,涵盖饮食内容的方方面面。[2]

杜诗常被称为“诗史”,这是因为杜甫在诗歌中描绘了广阔的历史画面。杜诗的实录精神在宋代就已经为人所注意。从杜诗广泛的饮食书写来看,这种实录精神不仅体现为对历史的描绘,也是对个人生活的记录。后人也多肯定杜甫诗歌的写实精神,尤其注意将杜甫的写实与盛唐的兴象玲珑作区分。明人胡应麟说:“盛唐一味秀丽雄深。杜则精粗、巨细、巧拙、新陈、险易、浅深、浓淡、肥瘦,靡不毕具。参其格调,实与盛唐大别。[3]70”王嗣奭也曾评杜甫:“盖李善用虚,而杜善用实。”[4]1盛唐诗歌讲究兴象玲珑,带有“洗脱风尘,远出物情”的时代气息;而杜诗讲究对事的真实记录和对物的详细描写。“别裁伪体亲风雅”[5]是杜甫创作的指导方向和艺术追求。杜甫这一份写实在饮食书写中表现出独特的艺术把握,透露出诗人实录精神。

一.生活化的角度选择和线性记录模式

杜甫饮食诗歌数量之大,为前人所不能及。与他人不同的是,杜甫饮食描写围绕生活这一中心表现出流程化的特点。从饮食流程角度对诗人的饮食书写做一个梳理,可将杜甫的饮食书写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食材来源描写。杜甫多在诗歌中提及食材的来源,这些描述都非常具体。在诗歌中,杜甫全面描绘自主种养的生活细节,包括主食、果蔬的种植和家禽的蓄养。“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5]616是诗人用自己种的蔬菜来招待客人;《催宗文树鸡栅》是诗人蓄养家禽的记录。杜甫有100余首农事诗,其中有40余首农事诗描写了他躬耕的生活细节,交代了自己日常饮食的来源。此外,杜甫还在交游诗中多次描述好友给自己送粮食和果蔬,如“盈筐承露薤,不待致书求”[5]527是好友在秋日给自己送来了丰收的薤;“山瓶乳酒下青云,气味浓香幸见分”[5]743是好友严武派人给诗人送来的酒。邻居也会与诗人分享食物,如“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5]604是友人和邻居给诗人送来的米和蔬菜。有时候,诗人处于窘迫之境,只能求食于天,这是诗人落难之际无奈索取食物的极端情况。诗人一生经历了几次大难,在这些窘迫时刻,诗人只能在周圍的环境中寻找食物。如《彭衙行》记录了诗人一家雨夜逃难的场面:“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5]347—348这种极端索取食物的描写在杜诗中不多见,但足以成为杜诗饮食书写的典型。

(二)食物烹制描写。杜诗饮食书写常常细致地描绘食物的制作过程。这些书写包括诗人被友人招待之时的食材准备场面。如“夜雨翦春韭,新炊间黄粱”[5]428、“兼求富豪且割鲜,密沽斗酒谐终宴。”[5]172有时也包括诗人招待友人的描写,如“挂壁移筐果,呼儿问煮鱼。”[5]1349此外,诗人对宴席上菜肴的烹制画面进行细致的描绘,如“豉化莼丝熟,刀鸣鲙缕飞”[5]834从食物的烹饪过程和厨师刀工来表现宴席食物的精美。诗人还专门介绍菜肴的制作流程,如《槐叶冷淘》介绍了唐朝一种凉面的制作过程。这些描写都不是很高雅的生活细节,但是杜甫将他们记录在诗歌中用以加强情感的表达。

(三)饮食场面描写。诗歌中的饮食描写大多数是对饮食场面的描写,尤其是筵席场面。这些描写很多时候是为了营造抒情氛围,饮食本身并不是重点。如李白诗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6],只是对宴席的一个概述。杜诗中关于饮食画面的描写也有不少概述性描绘,但也有很多对席面上食物的细致描绘。杜诗对饮食场面的具体描绘是从一个享用者的感受切入的,这些感受包括对包括食物的色、香、味、口感的体会。“饭抄云子白,瓜嚼水精寒”[5]160,以云子石来形容米饭的色泽白且光滑,又以水晶的触感来形容宴席瓜果的口感冰凉;“滑忆雕胡饭,香闻锦带羹”[5]描绘了饭的口感滑溜和羹汤的香味;“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5]129描绘了鱼脍的鲜美之味和如银一般的色泽。类似的表达在杜诗中屡见不鲜,饮食的真实体会被杜甫写入诗中。

除了生活场面的描绘外,杜诗的饮食书写还是一个完整系统。从时间来看,杜诗饮食描写不仅是单纯的对饮食场面的点的描述,还是对人生轨迹的线性记录。杜甫行迹踏遍中国大片土地,他的一系列纪行诗中包含了自己在某地的饮食记录,尤其记录了重要人生节点的饮食概况。天宝四年,公在长安赴宴,有诗句“春酒杯浓琥珀薄,冰浆碗碧玛瑙寒”[5]41;天宝七年公寄居长安,有诗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5]66;至德二年,公回鄜州看望妻儿,有诗句“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5]331;乾元二年秋公在秦州,有诗句“味岂同金菊,香宜配绿葵。老人他日爱,正想滑流匙”[5]525;乾元二年冬公在同谷,有诗句“况我饥愚人,焉能尚安宅。”[5]587成都、夔州、梓州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四处求生,几乎踏遍唐朝半片江山,杜诗饮食书写的纪行特征或许得益于此。然而遍观安史之乱时期诗人的创作,唯独老杜如此注重书写自己到某地后的饮食状况,可见杜甫饮食书写的独特性。

二.生动细致的写实艺术

杜甫饮食诗歌中的真实感与生活感来自诗人对诗歌创作真实感的追求。杜甫在《戏为六绝句》有言:“别裁伪体亲风雅”[5]747。“风雅”精神是杜甫诗歌创作的指导方向。在杜甫的饮食书写中,风雅的艺术追求体现为生活意象的选择、俚俗语言的使用和诗题的叙事性这三个方面。

(一)广泛使用生活意象。杜甫饮食诗中的意象包含了丰富的意象,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华筵上的珍馐佳肴和奢华用具,包括鲫鱼脍、莼菜羹、驼蹄羹、等各类美味佳馔,荔枝、樱桃、葡萄、香橘等罕见瓜果,以及玛瑙碗、琥珀杯、玉杯等精美的饮食用具。这一类奢华精美的意象通常见于杜甫宴饮诗中。诗人在描绘宴席的宏大场面时,通过描写饮食的精致和器具的华贵来突出华筵之盛。另一类是日常生活所见之食材和用具,这类意象在杜诗中种类繁多,占据饮食意象的较大部分。主食类意象有稻米、黄粱、黍米、菰米、黍、稷、薯蓣等;荤腥类有黄鱼、白鱼、鲫鱼、乌龟等;果蔬类有藕、笋、薤、韭菜、莴苣、萝卜、野果、桃、李、甘蔗汁等;用具类有瓦盆、竹筐、箸、杯盏、瓮、砧板、菜刀、汤匙等。这一类意象通常出现在杜甫的交游诗和日常生活诗歌中,它们最大的特点便是生活化、日常化。张戒评杜甫:“或放或收,或新或旧,一切物,一切事,一切意,无非诗者。”[7]一切生活化的材料都能成为杜甫笔下的饮食诗歌意象,但也令杜诗饮食诗缺乏兴象玲珑的唐诗风骨。杜甫饮食描写没有那一股气凌云汉、字挟风霜的雄深秀丽之美,多了几分世俗化的真实感。

(二)浅显平实的语言。杜诗的饮食描写生动形象,诗人常常运用日常化的语言来描绘自己的饮食生活。首先,杜甫广泛使用各类动词来描绘食饮食的制作和享用过程。在描绘菜肴时,杜甫常用“刈”、“炊”、“赊”、“割”、“剁”、“洗”、“煎”来描述饮食的制作和准备,如“得鱼已割鳞,采藕不洗泥。”[5]640又用“叫”、“开”、“嚼”等动词来描述饮食动作,如“叫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5]739这些动作性的描写生动具体,展现了活灵活现的生活画面,为杜甫的饮食书写增添了生活气息。其次,杜甫善用各种贴切的形容词描绘自己的饮食感受,如“滑”、“暖”、“饱”、“软”、“凉”、“冷”。个人感觉的融入使杜诗的饮食描写更真实。诗人同时还将这些形容词和动词与自己的身体部位结合入诗,如“充肠多薯蓣”[5]561、“经齿冷于雪”[5]1359、“偏劝腹腴愧年少,软炊香饭缘老翁”[5]420、“溜匙兼暖腹,谁欲致杯罂”[5]1642等。这些俗语俗字如同口语,与传统诗家语的典雅精致不同。杨大年评杜甫为“村夫子”,认为杜甫的诗作格调太低,大抵就与杜诗浅易平时的语言有关。

(三)诗题的叙事性。杜甫饮食诗的叙事性不仅仅体现在诗歌创作的连贯上,还体现在杜甫部分诗题中。按诗歌内容对杜甫饮食诗进行分类:一类是记录的是某次筵席的诗题,这一类诗一般题为“某某宴”。这是最常规的一种宴饮诗题,而一类诗的内容一般包括宴饮场面、环境、饮食、主人公和诗人心境的介绍。这不独是杜甫宴饮诗特征,也是其他诗人的命题方式。另一类是杜甫那些日常生活诗歌之诗题。这一类诗题没有统一的标志性字眼,但都具备叙事性和俚俗特点。有时詩题简短却是对诗歌内容的概述,如《种莴苣》、《园官送菜》、《催宗文树鸡栅》。在杜甫的饮食诗中,食物之名、数量、仆人、时间和农事活动等都可入题。这些生活化、俗化的词出现在诗题,给全诗定下了写实的格调。针对杜甫的诗题,仇兆鳌认为“古诗先有诗而后有题”,而“杜诗先有题而后有诗”。[8]20仇着意表明古今诗与题的先后不同,这论调过于草率。但仇兆鳌已明确杜甫的诗题对诗歌的内容有一定的作用。他说:“诗家因事立题,便须就题命意。”[5]611仇强调诗题对诗题的立意作用,也是在强调杜诗的诗题对诗旨的奠基作用。有些诗题很长却是对诗歌创作缘起和背景的介绍,如《病后遇王倚饮赠歌》《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谢严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有一些甚至细致到具体的人物、动作和状态的描写,如《暇日小园散病,将种秋菜,督勒耕牛,兼书触目》《秋行官张望督促东渚耗稻向毕清晨遣女奴阿稽竖子阿段往问》。杜甫饮食诗题的长度与盛唐的高度凝练不同,如同新闻标题和日记。吴承学指出,古诗制题到了盛唐已规范化,显示出高度凝练、精切入微的艺术性。而杜甫却师承陶渊明、谢眺的古朴风气,以长题来兼叙事与抒情。[9]10-20如《谢严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和《秋日阮隐居致薤三十束》二题,在交代清楚事由和人物的基础上,还对数量做一个记录。这体现出杜诗饮食书写的叙事追求。

三.饥饿感的突出表达

“浊醪粗饭任吾年”[5]1622是诗人对自己半生衣食的总结。尽管诗人在宴饮诗中描绘了许多盛大的饮食场面和珍稀佳馔,但是对饥饿感的描写是他最为真实的生活记录。“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5]772,穷困成了杜甫的代名词,也成了杜甫饮食诗的一大特色。

杜甫毫不避讳地在诗歌中书写饥饿感。考察诗人的诗歌,多用“饥”“饿”来描述自己的饮食状况,如“我饥岂无涯”[5]289、“饥卧动即向一旬”[5]95等。而诗人的家人也是如此,“痴女饥咬我”[5]347、“落日童稚饥”[5]563、“幼子饿已卒”[5]233。因为饥饿,诗人也毫不避讳地在诗歌中提到自己缺乏食物。杜诗中常出现“无食”,如“杖藜入春泥,无食起我早”[5]288、“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5]233等。在杜甫的诗歌中,这些饥饿感的描写是对自己生活体验的真实刻画,如同一篇篇日记记录自己的生活,但是缺乏一定的艺术美感。诗人的饥饿感还体现在对食物的期盼中。在杜甫的纪行诗中,他表达了对目的地粮食产量的关注。如诗人离开秦州前往同谷时写下“栗亭名更嘉,下有良田畴。充肠多薯蓣,崖蜜亦易求”[5]561。在日常生活中,诗人对时气也多加关注,如“菱熟经时雨,蒲荒八月天”[5]12、“皇天久不雨,既雨晴亦佳。出郭眺西郊,肃肃春增华。”[5]289诗人对晴雨的关注出于对农事的关心,其现实原因在于对食物的渴望。饥饿的生活体验使诗人下意识地关注农作物的生长。

杜甫把自己描绘成了一个饥者的形象。这些描述是真实的还是夸大呢?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它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的抒情性。正因此,诗歌内容的真实性往往是有待考量,那杜甫这些饥饿描写是基于真实情况还是为了夸张抒情呢?这需要结合诗人的实际经济情况来考量。

首先,杜甫本人的收入并不高。杜甫一生沉沦下僚,俸禄上的收入并不可观。他担任过的官职分别是右卫率府冑曹参军(天宝十四年,从八品下)、左拾遗(至德二年任职,从八品上)、华州司功(乾元元年,从七品下)、京兆功曹参军(广德元年,正七品下)节度参谋、校检工部员外郎(广德二年,从六品上)。[10]不难看出,杜甫历任官职品阶都很低,所得俸禄也不丰厚。杜甫四十四岁才有了一份正式的官职,同年十一月杜甫的小儿子饿死——“所愧为人父,无食至夭折”。[5]233而在这不久之后,安禄山举兵反叛。社会动荡给普通人带来的各种损失是难以想象的,更何况杜甫只是一个小官。更重要的是,杜甫在每一个职位上任 职的时间都不长。因此,杜甫在仕途上得到的俸禄并不足以支撑他的全部生活。其次,杜甫家底亦不甚厚。杜甫常自豪于自己家庭的文化底蕴——“吾祖诗冠古”[5]638,对奉儒守素的家庭文化津津乐道。然而“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5]64——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在他出生前便离世。即便他在世,也只是一名修文馆直学士。杜甫之父杜闲最高官职是兖州司马(从五品下),并不是什么高官。[11]且杜闲在开元二十九年离世,其任兖州司马的时间仅四年。杜闲共育五子一女,杜甫是长兄。即杜甫人生的后半部分不仅要自食其力,更要照顾弟妹们,其生活水平可见一斑。更重要的是,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这一场大动荡。安史之乱给唐朝社会带来的经济崩坏是大规模的、持续性的。杜甫相当一部分饮食诗作于安史之乱以后,尤其是反映自己窘迫生活状况的诗歌。“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5]449。安史之乱战火燎原将近十年,这期间百姓流离失所,农事生产遭受严重的破坏。身在其中的杜甫又岂能不被波及?其实,在安史之乱之前的一段时间,唐朝社会便已面临崩溃。“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5]231是当时的社会现状。家境不优、仕途不畅达的杜甫在这样的环境中饱受生活的困扰,日常中也被生计所困。因此诗人在饮食诗中抒发了自己最真挚淳朴的生活感受。

四.饮食书写的开拓作用

诗歌重在吟咏情性。大唐盛世的诗人们,摆脱了齐梁诗坛纤巧绮糜,走上了抒发人生志向,歌咏唐王朝辉煌气势的诗歌创作道路。殷璠总结盛唐诗歌气象为“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将来秀士,无致深惑。”[12]世人也常赞誉盛唐诗的“气凌云汉,字挟风霜”、“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基于此,唐人诗歌中更多是抒发人生志向、抒发人生理想的气势磅礴之作,而缺乏针对生活细节的细致描写。初盛唐诗歌的饮食不少,但更多时候只是作为一个简单的寄情物件,而是专门的描写对象。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6]1063此处并未直接描写饮酒的场面,而是用邀约共醉的迷离状态表现太白内心的孤独苦闷。诗仙的饮食书写点到为止,这也恰是唐朝大部分诗歌追求的兴象玲珑。因此,杜甫的饮食书写在唐代未受青睐。杜甫身后,韩愈、白居易等人也曾尝试现实主义的表达,其诗风也与盛唐气象渐远。但在饮食书写方面,杜诗的写实精神没有被唐人继续深入发展。

宋初的杨亿认为杜甫是“村夫子”,不屑于杜甫的日常生活诗歌创作,这大概是因为杜集中多有不太高雅的日常生活书写。但杜诗这种平实的饮食描写为宋人开辟了广阔的诗境,王禹偁说:“子美集开新世界。”[13]杜诗中的饮食书写,为宋人打破唐诗的桎梏提供了思路,开辟了诗歌描写日常生活的新世界。杜甫首先将日常饮食生活写入诗歌,宋人也将目光转向自己的日常,开辟了与唐代不一样的诗歌风气。莫砺锋认为,杜甫善写日常生活琐事——“有些事情在其他诗人看来也许是相当村俗而绝不肯将其写入今体诗的,杜甫却欣然吟咏。”[14]74这种“村俗”之气为宋人所继承:宋代大批诗人以日常生活入诗,梅尧臣、欧阳修、黄庭坚、苏东坡、杨万里等宋代代表诗人的诗歌创作中常见对饮食的精细描绘,出现了不少吟咏饮食生活的佳作。梅尧臣诗歌中,涉及饮食书写的有110首之多。苏东坡的饮食描写更甚,还留下不少饮食书写的名篇佳句,如著名的《荔支叹》“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15]以及描写环饼制作工序的《寒具》:“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14]1691宋人诗歌对日常生活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描写,并使日常生活雅化,将杜诗写实性提升到另一个高度。杜甫诗歌用的俗字、俗词,也被运用到宋人的生活诗创作中。杨万里诗句“只有蔗霜分不得,老夫自要嚼梅花”,不仅将“嚼”、“老夫”这类口语化俗字入诗,还把赋予“食”这件事高雅的含义。[16]梅花有高洁之义,杨万里在此不仅将梅花作为食物,更是在表达自己的人格坚守。

盛唐诗歌讲究洗脱风尘、远出物情的境界,而杜甫的饮食描写却字字如实。杜诗的饮食书写有食物的色、香、味,以及诗人数十年的人生体验。在艺术上,杜诗饮食书写为宋人开拓诗境提供了思路。在今日,杜甫的饮食书写为今人研杜注杜提供了可贵的材料。杜诗中的日常生活描写是杜甫自画像的一种形式,诗人在诗歌中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生活原貌。杜诗的“诗史”特质常常用于以诗证史,类似地,杜诗的饮食写实性也可以用于“以杜证杜”。透过杜甫的饮食书写,世人可以推测诗人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甚至诗人的精神世界,以此考证杜诗的编年和诗人行迹等问题。

参考文献

[1]何休.春秋公羊传百解诂[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2287.

[2]杨嘉.从饮食描写看杜诗对俗文化题材的开拓[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6):110-115.

[3]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70.

[4]王嗣奭.杜臆·杜诗笺选旧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

[5]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5.

[6]王琦.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9:189.

[7]杜占明主编. 中国古训辞典[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508.

[8]仇兆鰲.杜诗凡例[M]//仇兆鳌.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5:20.

[9]吴承学.论古诗制题制序史[J].文学遗产,1996(05):10-20.

[10]孙微.杜甫的官阶变迁及其相关问题考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45(02):28-33.

[11]王辉斌.杜甫之父杜闲考略——兼及其子女六人的生年问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2):42-47.

[12]王克让.河岳英灵集注[M].成都:巴蜀书社,2006:4.

[13]王禹偁.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小畜集·卷九[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77-78.

[14]莫砺锋.老去诗篇浑漫与[M]//程千帆.被开拓的诗世界.南京:凤凰出版社,2020:74.

[15]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2126,1691.

[16]辛更儒笺.杨万里集笺校[M].北京:中华书局,2007:721.

猜你喜欢

杜甫
杜甫《戏为六绝句》诗论对我们的启示
忆杜甫-秋兴
登高
父亲最爱的杜甫,在中年等我
跟着杜甫游成都
杜甫改诗
《杜甫 秋兴一首》
杜甫与五柳鱼
绝句
杜甫的维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