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妻书》的情感解读

2022-05-30冯伟敏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22年10期
关键词:妻书革命理想林觉民

冯伟敏

林觉民是清代末年著名的革命志士,曾于1911年4月参加黄兴领导的黄花岗起义,后从容就义。在参加起义之前,他就已经有了必死的决心,因此给妻子写了一封绝笔信。在这封信中,林觉民委婉地向妻子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并表示家庭幸福、夫妻恩爱与国家命运、民族未来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将自己对妻子的爱与对国家的爱融为一体,生动地诠释了“国家不强大,人民不幸福,个人就没有幸福可言”的道理。这封书信情感真挚,语言委婉,具有極强的艺术感染力。下面,笔者就解读一下《与妻书》中的情感。

一、对挚爱之人的无限依恋

在这封信的开头,林觉民写道:“意映卿卿如晤。”“意映”是林觉民妻子的闺名。林觉民生于1887年,18岁时由母亲做主,娶了陈意映为妻。两个人虽是包办婚姻,但感情笃厚,极其恩爱。在黄花岗起义爆发之前,陈意映已经有孕在身。在这种情况下,林觉民并未迟疑,而是留下绝命书后毅然奔赴广州。他何尝不想留在妻子的身边,陪她一生一世呢?但是国难当头,他不可独善其身。在书信当中,他以“卿卿”二字称呼妻子,充分表达了对妻子的爱恋之情。他先简要交代了事情的缘由,然后说道:“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汝其勿悲。”林觉民深爱着自己的妻子,自从遇到妻子之后,便愿天下有情之人皆能成眷属。不过当时国家积贫积弱,百姓饱受磨难,战争的阴影笼罩着人间,又有几个人能过得舒心如意?他虽然已经作出了决断,但在临别之际,心中仍有千言万语想细细倾诉。可时间不等人,他最终只留下这封书信,便匆匆离开了。也正是因为他深爱着自己的妻子,他才会毅然踏上这条未知的道路,弃“小爱”而成就“大爱”,舍“小家”而守护“大家”。

二、对昔日之事的深切追忆

林觉民与妻子成婚已有数年,两人携手并肩,也曾度过了一段温馨的时光。在决定参与起义后,他提笔写下了这封信。在信中,他思及昔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心中感慨万千:“吾真不能忘汝也!……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昔日的回忆越美好,他在今日离去之时便会越不舍。“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像他这般胸怀磊落之人在情深之时更是无法自抑。他回想起二人在新婚之时如胶似漆,片刻不忍分离,如今却不得不分别。作者以细腻温婉的笔触,追思往昔之事,抒发了强烈的内心情感。作者胸怀家国大义,却也有柔情款款的一面。如果是在岁月静好、家国安宁之时,他或许会像其他男子一样守在妻子的身边,照料娇妻、幼子,安安稳稳地度过一生。可惜事与愿违,他纵然想过平静的生活,却不得不离开她。在离开之前,他脑海里回想起的全是与妻子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

三、对自身际遇的满腔悲愤

林觉民年少才高,又得佳配,本来可以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可惜,他并不是处在海清河晏、国泰民安的时代。当时,清朝政府摇摇欲坠,民主革命的呼声日渐高涨,革命志士几乎每一天都会面临生与死的抉择。林觉民亲眼目睹了反动者的种种恶行,却没有能力改变现状。其苦痛可想而知。“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摹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寻我乎?一恸!”得遇良妻,是作者生平最大的幸事,但是生在当时的中国,对他而言却又是不幸的!统治者昏庸无能、压迫百姓,疯狂地搜捕、剿杀仁人志士。如国家不强大,个人又如何能获得安宁,得到幸福?若民族前途堪忧,小家又如何能安然无恙?林觉民不想独善其身,却又苦于自身太过弱小。对理想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使他犹如在被烈火焚烧,日日夜夜备受煎熬。后来,他怀着满腔热血,积极地响应革命号召,参加起义活动。明知会失败,他依然决定去追逐自己的理想。在赴死之际,对自己短暂的一生进行了回望,并高呼“生不逢时”。想来这样的悲愤并非作者一人的切身之痛,也是当时无数有识之士共同的感受。

四、对残酷现实的强烈批判

林觉民也曾经参加过科举考试,但年少的他无心于功名,在试卷上题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字,便愤然离场。可见,他对功名富贵并无兴趣,而是一心想要为国家和民族谋一条出路。对林觉民而言,当时的社会现实无疑是险恶、黑暗的。他就像一簇微弱的火光,随时都有被吞噬的可能。后来,他去日本留学,在那里接触到了民主思想。回国之后,便开始积极地参与各种民主革命活动,立志成为一名爱国人士。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贪官污吏横行,普通百姓饱受欺凌,生不如死。面对种种现状,林觉民痛心疾首,在书信中也发出了怒吼:“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天灾、人祸、盗贼、奸官、污吏……人间的污浊已经到了让人难以忍受的地步。作者的肺腑之言既是在表明心迹,也是在对当时的现实进行鞭挞。在万分危急的关头,还有那么多的人对残酷的现实视若无睹,只惦记着自己的利益,忘记了家国大义。林觉民怀着一腔热血,毅然投身于革命事业。他热切地期待着,有一天自己的理想能成为现实,有一天乾坤清朗,破碎的山河能够美丽如初。

五、对革命理想的坚贞不渝

20世纪初期,民主革命的呼声不断高涨,全国各地的起义活动也越来越频繁,但是革命人士的处境仍然极其地艰难。林觉民年少之时曾自办私学,又自办女学,创办读书所,多方宣传革命思想,从日本留学归来之后,加入同盟会,为革命事业多方奔走,虽屡屡受挫,却对革命理想始终矢志不渝。“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而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参加起义之前,林觉民已知此举无论成功与否,自己都断无生还之理,因此在提笔之时,已有死志。即便如此,作者却没有丝毫贪生之意,反而视死如归,毅然决然。自己如今即便死去,也没有遗憾,就算这一次谋国之事不成,仍然还有无数的同志者涌现。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作者正确地预料了后来之事,黄花岗起义被镇压之后,各地的仁人志士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救国大业,反而纷纷高举义旗,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也因此展开,无数的英雄人物前赴后继,为国家前途浴血奋战。作者的牺牲并非毫无意义,他亲手写下的绝笔书,激励了无数的后人,产生了巨大的号召力。而作者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也得以传诸后世,令无数人称颂。

“壮士捐躯赴国难,浩然之气世长存”。正是对革命理想的追求,对自由、光明的热切向往,赋予了作者强大的精神力量,使作者有足够的底气面对死亡。如同作者在信中所言,直至最后中枪倒下的一刻,作者仍然没有丧失身为一位革命者的气度,没有后悔自己的抉择.而书信当中的一字一句,也成为了作者留在这个世界上的绝响。

《与妻书》虽然只是一封家书,却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从这封信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妻子的依恋、对理想的渴望、对现实的不满……可谓字字如泣,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作者单位:江苏省响水县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妻书革命理想林觉民
革命理想大于天
“意映卿卿如晤”,学生听《与妻书》掩面流泪
林觉民:不负家国却负卿
谢良坤(二首)
马克思的英名和事业永存
铁血柔情林觉民(节选)
与妻书
长征精神的魅力缘何经久不衰
“革命理想大于天”激励走好新长征路
大唐『放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