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振铎《猫》的文本解读

2022-05-30王建玉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11期
关键词:郑振铎黑猫弱者

王建玉

内容摘要:在这个家庭中,猫和芙蓉鸟互为对照,虽然饱受宠爱,但它们的命运是同样悲惨的、不公正的。同时,作为家里的佣人,李妈、张妈所受到的不平等的待遇暗藏其中。宠物的遭遇与人的遭遇一明一暗,多层次地剖析了人性的弱点。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关键词:郑振铎 《猫》 文本解读

郑振铎的《猫》创作于1925年,发表在《文学周报》,1928年收录于小说集《家庭的生活》。1982年开始被选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关于《猫》的体裁,笔者认同《郑振铎<猫>文本解读与教学价值》一文的分析,认为《猫》是一篇以散文笔调写作的小说。

《家庭的故事》自序中,郑振铎说道:“中国的家庭,是一个神妙莫测的所在。凭我良心的评判,我实在说不出它是好,还是坏,更难以指出它的坏处何在,或好处何在。”《猫》作为《家庭的故事》第一篇,在揭露旧家庭所酝酿出来的悲剧上,展现出家庭中弱者的不幸。“郑振铎善于写‘平平淡淡的家庭琐事与脉脉温情中轻笼的哀愁”,整篇文章笼罩着死亡的阴影,不仅是三只猫的亡失,还有两只芙蓉鸟的死亡。尤其是第二只芙蓉鸟和第三只猫的死亡,揭露了“我”的忏悔的虚假。在这个家庭中,宠物作为弱者,虽然饱受宠爱,但它们的命运是悲惨的、不公正的。同时,作为家里的佣人,李妈、张妈所受到的不平等的待遇暗藏其中。

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将重点放在三只猫的对比上,学生容易得出的得出的结论是关爱弱小的动物的主题。整篇小说中,两只芙蓉鸟和李妈、张妈不可忽视。文中说到:“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并不能作为“我”自省反思的证据。旧家庭的悲剧,不仅是冤枉了一只猫。郑振铎对人性的挖掘,除了一望即知的“怜爱弱小”“关爱生命”,更有对人性深刻的弱点的剖析。

整篇文章处处见对照。前两只猫与第三只猫对照,第三只猫与芙蓉鸟的对照,第一只芙蓉鸟与第二只芙蓉鸟对照。更重要的是,非人的动物与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张妈之间的对照。明暗对比之间,文章主旨需要深入探讨。动物与动物之间因为人的偏好,而有了不同的待遇。人与动物之间,无论是否可爱、能干,都无法摆脱亡失的命运,悲剧的根源在于人性的自私。在文章中,作者将最大的不平等,即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隐藏在一个平静的日常故事中。

一.两只芙蓉鸟的对照

在《猫》这一文中,一只芙蓉鸟的死亡,造成了第三只猫的冤死。这是本文最中心的情节,也是揭示本文主旨的关键。学生通过阅读,容易理解芙蓉鸟之死的结果。然而芙蓉鸟的死亡的直接原因是含混的,可参见《是谁吃了第一只芙蓉鸟—对郑振铎<猫>主题的思考》一文。黑猫叼走第二只芙蓉鸟,但不能直接它是证明第一只鸟的凶手。黑猫的出现,洗刷了第三只猫的嫌疑。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第二只芙蓉鸟死亡。

第一只芙蓉鳥的死亡是有预告的。“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说明鸟对猫的吸引力之大,鸟的处境是危险的,死亡也是可以预期的。

在第一只芙蓉鸟的案发现场,有证人:我、妻子;证据:猫常常对鸟笼凝望着、死去的鸟、猫的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

第一发现人,张妈,“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张妈确认了一只芙蓉鸟的死亡,并没有确认是猫咬死了鸟。

第二发现人,“我”,我根据“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的现场,做出判断“一定是猫,一定是猫!”“我”的判断完全是出自臆断,猫并不在现场。

在确认了猫是杀死芙蓉鸟的凶手后,“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妻子的态度进一步证实了猫的罪状。

有了作案动机、证人、证物,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我们给它的判决是“给它以一顿惩戒”。在这个过程中,一向爱猫的三妹先找到了它。“我”实施了惩戒,用木棒打了一下。至此,第一只芙蓉鸟的死亡案了结。

第二只芙蓉鸟的死亡与第一只相距并不远,“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直接面对了第二只芙蓉鸟的死亡,第二只芙蓉鸟被黑猫“衔着”,其结果可想而知。读到这里,学生往往为第三只猫的命运挂心,而忽略了两只芙蓉鸟的相继死亡。

“我”家是一个爱猫的家庭。然而,第三只猫因为不好看、懒惰、忧郁等不讨人喜欢的缘故,使“我”的家人不能从它身上获得欢乐。“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此时的芙蓉鸟是非常受宠的。

但由于看护不力,一只芙蓉鸟死了,这可以算是意外。第二只芙蓉鸟又在短短几日后因为相似的原因死去,可见第一只芙蓉鸟的不幸并没有使“我”家加强对第二只芙蓉鸟的保护。尽管因为第一只鸟的死亡,“我”实施了惩戒,用木棒打了一下有嫌疑的第三只猫。这说明对于芙蓉鸟的生命,“我”们其实是不在意的。

当第一只芙蓉鸟死亡时,文章情节发生巨大的转折。学生为猫的命运感到担忧,为“我”的误会感到愤慨。当第二只芙蓉鸟的不幸发生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误会解除,真相大白。而两只芙蓉鸟的相继遇害的悲剧被淡化,尤其是第二只鸟。

整个故事中,“亡失”一词可以概括所养的三只猫的命运。三只猫样貌、性格、待遇各不相同,但他们殊途同归。作者在这里安排了“猫”和“芙蓉鸟”作对照,表现出宠物在这个家庭中相同的地位。学生在对照阅读中可以发现,两只芙蓉鸟的相继亡失,与三只猫的命运是一致的。

二.猫与芙蓉鸟的对照

如果文章名为《猫》,故而芙蓉鸟只是展现猫的命运的工具的话,第三只猫的死亡,恰恰证明了在黑猫出现后,“我”的忏悔的虚伪。

第三只猫的死亡原因也是模糊的。文中第三只猫的死亡,距离芙蓉鸟的死亡,大约两个月。芙蓉鸟死后,隔了几天,“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认为自己冤枉了第三只猫,“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然而两个月后,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短短一句话,宣告了第三只猫的结局。这只被我们冤枉的猫,死在邻家的屋脊上。“邻家的屋脊”可见猫在死亡前的一段时间里过得并不好,这两个月也许一直在外面流浪。它感知到人对它的态度从漠视转为愤恨,故而它选择了躲避。

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笔者的判断是,并非死于木棒打了一下。一则相隔时间较长。二则用了“忽然”一词,表明之前的伤不足以致死,令人吃惊。从猫被打到黑猫的出现,相隔几日。而黑猫的出现使“我”认清自己的错误想要补救,距离第三只猫的死已经两个月。可见,在“我”得知真相,到猫死亡这段不短的时间里,没有所谓的补救。

第三只猫的非自然死亡,可以说是多方面的结果。从芙蓉鸟的进门,就已经暗示了猫的结局。首先,第三只猫的到来是不受欢迎的。它不同于前两只猫的可爱,使得这个家中爱猫的人对它并不爱护。其次,因猫在家里的若有若无,妻子带来了新的宠物:芙蓉鸟。芙蓉鸟的到来彻底宣告第三只猫的末路。

第三只猫的死亡,也并非“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黑猫的出现,“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武断,而证人们都没有任何补救措施,来弥补对第三只猫的冤枉。“我”的理由是“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事实上,“我”既没有言语的道歉,也没有行动的弥补,更谈不上对它的照顾,第三只猫就这样死了。学生往往认为“我”是家庭中唯一反思的人,是作者的化身,“我”的忏悔和难过被视作整篇文章的中心。想要充分挖掘作者的创作意图,除了听人物在文章中的表白,更要看人物的行为。

三.人物對照

作为一篇小说,郑振铎以散文的笔调,将小说的精心设计掩藏。在情节的安排上,以温情脉脉的笔调书写了两只小猫和我家人之间有爱的互动,营造了一种真实日常的氛围。整个故事以“我”为叙述者,读者受我的叙事角度的引导。故事的中心事件围绕着猫,人物在背景中充当配角。

这种处理,隐藏着弱势群体被欺侮而无力反抗的主题。在这样一个爱猫的、和善的家庭中,接二连三的猫亡失,乃至芙蓉鸟的死亡。这种对生命的漠视,对弱者的欺侮,是作者所要反思的。文中的“我”,作为这个家庭中相对有反思意识的人,依然会无作为。而文中的张妈作为弱势群体,对第三只猫同样甚至更弱小者,却怀有怜悯、爱护。这形成了第三重的对照。

在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家庭中人物“我”、三妹、二妹、妻子、张妈、李妈,有着不同的家庭地位。他们在对待宠物上,也体现出了不同的性格。家里最爱猫的是三妹,对前两只可爱的猫总是很高兴地玩耍。对前两只猫的亡失,三妹的反应是“难过”、“慌张”、“很不高兴”。

“我”作为第一视角,有着更多的内心剖白。从“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忧郁”、“一缕的酸辛”表现我对第一只猫的感情。第二只猫亡失时“怅然地、愤恨地”的情绪,让学生感同身受。故而,在“我”对第三只猫表达难过、愧疚的时候,学生往往认为“我”在这场冤案里已经反省了。

在这场冤案里,被冤枉的除了猫,还有张妈。张妈在我家属于佣人,一个社会地位低微的边缘人。在这个家里还有李妈,同属于家庭中的弱者。张妈作为佣人,不同于“我”的家庭中的其他成员一般爱猫。对前两只可爱、能捕鼠的猫,张妈没有表现过多的喜爱。但当第二只猫亡失时,“连向来不大喜欢它的张妈也说:‘可惜,可惜,这样好的一只小猫。”而“我”们的态度是“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的到来,“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面对第三只猫,张妈虽不喜欢,但仍仔细照顾,从“又很瘦”到“它渐渐的肥胖了”,可见张妈对猫不论美丑一视同仁。而在这个家庭中,猫只有可爱、会捉老鼠等益处才能被我们重视。所以两只芙蓉鸟出场,代替猫原本的赏玩价值。

“妻常常叮嘱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照顾芙蓉鸟的人依然是张妈。张妈对于家中宠物的照顾,不出于任何功利的目的。由此可见,之前两只备受宠爱的猫,也是不大喜欢猫的张妈尽心照料。家里的其他人如三妹和我,只是在闲暇时享受逗猫的乐趣。当第三只猫不能提供外表可爱、性格活泼、会捉老鼠这些功能时,叫声好听的芙蓉鸟也就成为这个家庭的新宠物。

在面对第一只芙蓉鸟的死亡,张妈也没有妄下断语,“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不同于其他人一致愤慨的认定是第三只猫咬死了芙蓉鸟,张妈的判断更加的中肯。然而张妈的辛劳换来的是指责,“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这里的感叹号和问号,可见斥责之严厉。张妈面对冤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隔了几天第二只芙蓉鸟遇害时,是李妈在在楼下喊道:“猫,猫!又来吃鸟了!”此刻照看芙蓉鸟的是李妈。我看到黑猫衔着黄鸟,发现自己之前的判断完全是处于主观臆断。“我”为“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而羞愧,却不为冤屈了张妈而羞愧。张妈如同“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在这个家庭中同猫一样的弱者地位。

“我”无法对猫表达自己的歉意,因为人和猫之间有着交流的隔阂,“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而在文中,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更深。这种隔阂,是由于阶级、社会地位导致的,也是人性中的弱点。

张妈与家中其他人形成对照,张妈对弱小动物的关爱是无条件的、无区别对待、不求回报的。人和动物之间,有着天然的屏障和地位的不平等。无论是我家养的三只猫和两只芙蓉鸟,亦或是黑猫、舅舅家的猫,在这个故事中都是难免亡失的命运。张妈受到的对待,正是体现了家庭中对弱者的压迫。

四.主题探究

郑振铎这篇小说发表于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文学周报》第 199期。其创作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文学研究会的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注意观察和描写社会的黑暗﹑人们生活的痛苦及新旧两代思想上的冲突。郑振铎作为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始终强调“为人生”的文学理念。

郑振铎在“五四”时期的人道主义观念,将人类看做一个整体,对每个人的悲惨命运感到同情与愤怒。“人道主义便是人类间的无论人种、国家或阶级之异同,尊重人类人格的平等,博爱一切人类”。郑振铎受俄国文学影响,一方面强调文学的悲剧性,来激发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心。另一方面重视文学的真实性,真实地反映人的生活。这种真实既包括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真实,也包含了情感的真实。

《猫》一文揭露出家庭生活中的不平等,这正是旧家庭所醞酿出的悲剧,而悲剧的根源在于人性的种种缺点。郑振铎所批判的,不仅是家庭中强者对弱者的剥削,底层劳动者被剥夺了话语权,还可以看到“我”作为一位知识分子,在自我反省的不足。《猫》以第一人称叙述展开情节,以“我”的反思结尾。相比于对猫的这样弱小动物的反思,“我”对于“人”的反思则需要挖掘。“我”作为作者所塑造出来的一个知识分子,自我反省不能对“张妈”这样的底层真正的理解与平等的对待。

猫和芙蓉鸟,都是作者精心安排的对照物。作者选取了生活琐事,以散文化的笔法给人以真实感。通过层层的对照,人性的复杂多角度呈现。作为一篇构思精妙的小说,《猫》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一猫一事一人的解读,而要揭开家庭生活的一角,展现出家庭权力构架下对弱者的绞杀。

参考文献

[1]师延峰.郑振铎《猫》的文体认定与教学思考[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20(11).

[2]郑振铎.《家庭的故事·自序》[M].上海:上海远东图书公司,1928.

[3]邢凤涛.是谁吃了第一只芙蓉鸟——对郑振铎《猫》主题的思考[J].语文学习,2018(07).

[4]姜秀丽.郑振铎《猫》文本解读与教学价值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8.

[5]刘绪才.“血和泪的文学”及其纷争[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6]郑振铎.郑振铎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7]袁航.论郑振铎“血和泪的文学”思想与小说实践[D].上海外国语大学,2020.

[8]张瑞瑞.郑振铎现代人道主义思想、创作研究[D].河南大学,2018.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振兴花园学校)

猜你喜欢

郑振铎黑猫弱者
强者和弱者
郑振铎的铮铮铁骨
黑猫钓鱼 边庆祝
郑振铎炒股
黑猫白猫
郑振铎虚心接受批评
弱者
跨省“人身安全保护令”,为弱者保驾护航
弱者生存
郑振铎与冯孟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