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朗读指导之我见

2022-05-30徐黎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绿叶课文情感

徐黎

随着对语文学科特点认识的不断加深,广大语文教师越来越重视朗读教学。“以读代讲,读中体悟”已经成为当下语文课堂的一道美丽风景。然而,我在最近听课过程中却发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现选择几例与教师们共同切磋。

【案例1】

一位青年教师教学《雪孩子》,整节课教师带领学生读得很多,采用自由读、教师范读、领读、个别读、轮读、对比读、小组读、开火车读、分角色读等方式让学生读了整整一节课。但我的总体感觉是:教师虽注重以读为主,读的形式、次数都很多,然而学生没有带着明确的任务去读,效果欠佳。

【透视】

1.朗读缺乏目标性。教师已经彻底摆脱了“满堂问”的教学模式,但是把“串讲”变成了“串读”。虽然课堂上书声琅琅,但是读的目的是什么,师生心中没有数。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没有评价,学生只是为了读而读,“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学生的朗读就像是“没头的苍蝇”,有读无的,读而低效。

2.形式多,但没有合理运用。教师注重了外在的朗读形式,把好端端的一篇文章弄得支离破碎。在这节课上,教师却为读的形式所累,重形式,图花哨,“读”反而成了多种形式的“赞助商”。这样的课堂看似很热闹,但是学生缺乏内在的心智活动,读得虽多却无裨益。

【我的建议】

1.朗读教学首先要有目标意识。朗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时段的阅读应有不同的层次要求。第一层次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这个阶段理应达到的目标是“读得正确,不多字、漏字、错字,声音响亮”。第二层次是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在这一阶段要坚持“扣读导悟,以读见悟”,引导学生通过感知、想象、表演等活动走进课文,走进角色,体会情感。第三层次是以积累为目的的朗读训练。在学生充分感悟和理解的基础上,指导他们熟读成诵。

2.对于有的朗读形式要谨慎使用。有的朗读形式偶尔使用是可以的,但是不能经常使用。一是范读。范读只是为了引路而已,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这样机械模仿,否则学生就会人云亦云、步人后尘,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过程。二是齐读。齐读虽能造声势,烘气氛,却容易滋生唱读,好似唱山歌似的,所以要减少使用。

【案例2】

听一位教师上《陈毅探母》,讲到第二、三小节时,教师出示了一块小黑板:“他看见母亲换下的衣服还没洗,就打来一盆水,一边洗衣服,一边跟母亲谈家常。……是应该的呀!”

(1)师:小朋友们先自己读一读,看一看陈毅和母亲谈了些什么?

(2)师:下面听老师读一读,你们要注意听哪些词读得重,哪些读得轻,哪些读得长。

(3)师:学着老师的朗读,大家再练一练。

(4)指名读,读后向学生提问:“他特别强调了哪个词?为什么要强调?”

(5)再指名读,师评:“‘娘读得好,拉长了,大家也这样读一遍!”

(6)再指名读,师提示学生在“快别这么说”“多少次”的下面做上着重号。

【透视】

阅读课虽然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群体阅读,但必须以个体阅读为基础,以发展个体的独立阅读能力为旨归,确立学生不可动摇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继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位教师注意到了重视指导学生朗读,但一味注重外在的朗读技巧,技术指导的痕迹很重,学生忽略了自己认识的跟进、情感的融入,所谓的朗读是跟着教师模仿出来的,他们的情感是从喉咙口“挤出来”的,而不是从内心“淌出来”的,情不由衷。

【我的建议】

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言文字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教师应当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自己走进文本,慢慢感受、领悟,用自己的心灵与课文对话。在读的时候,则要入境入情,依情感去朗读,以情感带声音。感悟会之于心,朗读出之于口,心口相应,相得益彰。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很多。运用煽情的导语引导学生感悟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法?”“读到哪里你最感动?为什么?”“如果你是课文中的某某某,你会怎么想?怎么说?”……当然还可以引导学生表演体会、想象感受、说中领悟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位教师的方法各不相同,但目的都是一样的: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主人公的内心,这样读的时候感情就会自然流淌。

【案例3】

一位教师教学《我要的是葫芦》时,学生把“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读成了“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儿,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儿。……”

师:刚才这个小朋友哪里读错了?

生甲:他把“绿叶”读成了“绿叶儿”,把“小花”读成了“小花儿”。

师:小朋友们要注意了,你们在读书的时候可要看仔细,不要犯他这样的错误。谁来帮助纠正一下?

生乙:“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师:这位同学读对了,课后请你帮助同学纠正一下错误。

【透视】

我发现,教师这么一说,这小孩儿一节课头都没抬。暂不谈这个“儿”字加了之后合不合适,教师用“犯错误”来评价学生读错课文,言之过重!再回头来看看,这里加个“儿”也未尝不可,加了还更有情趣呢!如果教师换一种说法,效果肯定会大不一样:“呀,你真聪明!加个‘儿读起来就更有趣了,不如你写封信去告诉编书的叔叔、阿姨吧!”没准就是因为教师的这句话,这个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个创造型的人才呢!另外,当学生读错之后,没有给学生应有的等待,没有给学生自我纠正的机会,而是请其他的同学来“帮助”,这种“帮助”其实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索、自我纠错的机会。

【我的建议】

1.评价学生的朗读时应当以包容、鼓励为主。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曾这样说过:“教育,就是给人积极向上的影响力,教学艺术就是激励的艺术。”学生在读书时暂时遇到障碍,或许可能成为沉重的负担,或许可能成为新的动力,评价在这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评价时,尽可能多地运用表扬的方式,做到“好话多说,坏话好说”。激励的话语无疑是一剂兴奋剂,让学生精神饱满,热情似火。有时,我们也可以用体态语来激励学生,如竖起大拇指、连连点头、鼓掌,这些都会使学生感受到关切,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变得兴趣盎然。

2.教师要善于“等待”,给学生自己纠错的机会。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一次规模很大的公开课上,发现学生读错了,就让学生自己反复读,让学生自己尝试纠正。该学生先后读了八遍才读正确了。课后,听课教师普遍认为花这点时间是值得的,因为该生经历了自我成长的过程,教师这样做也保护了学生的一颗自尊心。当学生读得不好的时候,我们不要频繁换人,更不能以贬低一个来褒扬另一个。比如讲“你比××读得好多了”“谁比他读得好”之类的话语,而应该改成“到目前为止,你读得最好”“谁愿意跟他比赛”,听到这样充满激情的话語,学生一定会如沐春风,积极参与到朗读实践中来。

作者简介: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绿叶课文情感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课文的小偷
情感
绿叶 稳步向前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绿叶 奋发有为
绿叶 饮水思源
绿叶 至善至美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