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文有效教学的四条路径

2022-05-30曾英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古诗文课堂教师

曾英

古诗文是教材选文的重点,也是考查的热点。学好古诗文不仅能提升语文学科素养,更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初中古诗文课堂的有效生成离不开学生、课堂、教师这三个因素,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古诗文课堂的优質性、教师自身的专业性。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艺术文学的重要代表,诗词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作品浩如烟海,传世经典数不胜数,说中国是”诗的国度“一点都不夸张。孔子在《论语·为政》中就有言:“诗三百,思无邪。”中国的“诗教”始于春秋战国,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在当前中考指挥棒的压力下,许多教师呈现出的课堂教学形式或是支离破碎、肢解诗歌,或是千篇一律、线性操作,单一地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对字、词、句、篇的理解上,导致文言文课堂教学缺少新、美、力、味,学生感受不到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文字、文化、文学、文章等“文”的意味。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不论是诗词还是文言文,对青少年的心智发展、价值观的形成都是大有裨益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科素养。

与此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特别是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有效的古诗文课堂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塑造人文精神;有利于提高文学修养,培养审美情趣;有利于发展思维能力,丰富语言表达,真真正正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初中古诗文课堂的有效性指的是教师通过使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互动,并在最短的时间里实现教学目标,以此提高学生的古诗文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古诗文课堂的有效生成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弘扬与发展。那么,一线教学中,如何凸显古诗词的有效教学呢?笔者以为有以下四条路径。

一、激情激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诚然,由于古诗文的时代久远性、语言凝练性、内涵含蓄性等内在因素的存在,比较难走进当今初中生的内心。那么,教师自身因素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就具有重要意义了。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古诗文。

借助多媒体创造与生活相关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参与语文活动的愿望。多媒体可提供动画、视频等,可以最大程度地还原生活的本来面貌。例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有“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借助多媒体展示柳絮漫天飞舞、飘零无靠的情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看到的画面,比一比,谁说得更准确,更形象;播放杜鹃鸟哀婉凄楚的啼声,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杜鹃啼血”的画面。用这样的方法,引领学生体味凄凉惆怅的氛围,走进作者内心世界。

此外,多开展像国学兴趣小组那样的课外活动,也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古诗文的兴趣。课外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可以全方位、多渠道地领略古诗文的博大精深与审美内蕴。国学兴趣组开设的古诗文阅读交流课,组员纷纷交流近期接触到的优秀古诗文,互换心得,共同进步;也可以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探究,如“收集描写春天的诗句”。只有学生主动学,才会透过古诗文的外在汉字领悟其中蕴含的音律美、建筑美、色彩美。学生受到了“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才会提高人格修养,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二、注重“留白”,还古诗文一个广阔的空间

“留白”源自绘画艺术。古诗文中的留白就是作者为了创作的需要,在创作过程中故意留下的空白。语文课堂讲究艺术性,同样也需要给学生留下想象空间。《礼记》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劝诫教师在课堂上不要一味灌输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古诗文课堂的“留白”艺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翻译“留白”,二是讲解“留白”。

翻译“留白”指字字落实之外尽可能地保留“诗味”。如《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有教师直接翻译为“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这样的译文看似简单易懂,其实文学意蕴全无,情致已消失殆尽。如果教师让学生反复朗诵,细细品味,琢磨思考,感受曹操当时丰富的内心世界,蕴藏在诗文中的韵味就呼之欲出了。

讲解“留白”指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有所保留,创设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妙境来帮助学生发挥其主动性。如笔者执教蒲松龄的《狼》,分析狼和屠户的性格特征时,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充分研读文本,深入探究讨论,这样师生间就容易产生思维碰撞。

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狼”的语句,并结合细节描写的方法谈谈其作用。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并讨论)

生1:我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这一动作描写体会到狼的贪婪凶狠。

生2:我从“目似瞑、意暇甚”这一神态描写体会到狼的阴险狡猾。

师:那么,我们再找一找写“屠户”句子?

生3:我从“弛担持刀”这一动作描写体会到屠户的勇敢。

生4:我从“屠暴起”这一动作描写体会到屠户的机智。

师:同学们想得非常仔细,从屠户与狼的周旋之中我们会获取哪些启示呢?

生5: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最后落下自取灭亡的下场。

生6:对待像狼一样的人,我们利用智慧,识破假象,不存幻想,敢于斗争,不留后患。

正是课堂上的留白艺术才造就了能够唤起人的审美的课堂。

古诗文的留白处,看似可有可无,漫不经心,其实则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教学时,我们应深入研究,反复比较,让留白处成为课堂教学的精彩点!

三、引导审美,向古诗文更深处漫溯

古诗文的美是丰富多彩的:语言优美凝练、音韵和谐回环、意蕴丰厚隽永……学生感知古诗文中美感的能力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养成的,要有意识地引领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一词、一句的品读,意境的探究,写作技巧的把握等,都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想象古诗文当中描绘的情境,体悟美,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如笔者执教《天净沙·秋思》时,设置了“赏美”环节。

师:同学们,通过朗读课文之后,现在大家一起来赏美。请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进行小组讨论,发现和欣赏其中的美。

(学生分组讨论)

小组1:我们认为曲中景物很美。“小桥流水人家”写江南水乡,炊烟缕缕,给人一种清雅、恬静之美。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几个景物勾勒出一幅萧瑟、凄冷的秋景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小组2:我们认为曲的语言很美。一个“瘦”字,既让我们看到了一匹因长途跋涉而疲劳、瘦弱的老马形象,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外奔波、忧愁无奈的游子形象。

小组3:我们认为曲中情感最美。“断肠”二字抒发了作者羁旅异乡的惆悵之情。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审美角度出发,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师的引导力不足和教学活动单一都是导致古诗文课堂无法有效生成的重要因素。教师精心打造诗情画意又能呼唤起审美的课堂才会受到孩子们的青睐。“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如果仅仅依靠高中三年是很难实现的,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打基础、多积累的关键时期,抓好审美,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初中语文教学责无旁贷!

四、反思总结,不断反省古诗文教学效果

教师应当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后实践来提升教学能力,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本解读能力,深入了解学生,提高教学效果。古诗文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反思的内容包括。

一是教师自身知识储备。不管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是教育理论的学习,教师都需要持续地提高自身素养,“一桶水和一杯水”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教师专业视野开阔的重要性,这也是教学的重要保证。

二是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是照本宣科,把诗句简单翻译一下,多关注的是古诗文的文字层面。这不仅违背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远离了中考考查古诗词的方向。古诗文教学还要关注文学层面和文化层面:诗文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等。

三是教学实践的有效性。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不少教师往往经验主义泛滥,多年来,一直是“一支粉笔,一张嘴”讲半天的模式。这就造成教师思维和学生思维的严重僵化。

举例而言,教师是否在课堂上做到有价值的提问。如笔者在执教《次北固山下》时有如下的提问。

引导学生理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句诗,设置了以下问题。

(1)结合注解,说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2)“生”“入”写得好吗?好在哪里?

(3)你认为这两句诗蕴含怎样的自然理趣?

在设计问题时注意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启发思考,充分运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打造有效课堂的关键一步。

四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归纳小结,综合考虑,拓展能力,运用理论,研究方法,阅读精彩,这些都是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努力完成的方向。

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丰厚人文底蕴,广大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要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让学生也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猜你喜欢

古诗文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