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经典阅读实践途径初探

2022-05-30朱家芳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习作学生

朱家芳

朱永新老师推行“新教育实验”,倡导全民阅读。他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它的阅读水平。每个人的阅读水平,构成了一个民族的阅读高度,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度。”而伴随着专家学者的呼吁,国人在阅读方面乃至文化建设方面逐渐产生共识,开始呈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升腾”。 “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张之洞)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必须倡导“学”,而经典阅读就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为经典阅读设计载体

在实践中,我们尝试了“古典诗词赏读工程”、 阅读晋级制度、“五四承诺·365天坚持”读书活动等等。

1.“古典诗词赏读工程”。“古典诗词赏读工程”的目的就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古典文学素养,并根据不同的作品,有所侧重地体现个人正确的价值取向。初中三个年级段,分别诵读100首唐诗、100首宋词、100首元散曲,教学侧重诵读,识记;高中阶段,100首诗经、汉乐府、魏晋诗、唐诗,100首宋诗、明清诗,100首唐宋词、明清词、元曲,教学侧重鉴赏,分析。这些作品,又可分作若干专题。如唐诗按照边塞诗、田园诗、闺怨詩、羁旅诗等分类;宋词按照豪放派、婉约派分大类,再按内容、题材分作若干专题。阅读活动主要以课前阅读、课外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等形式出现,并辅之以诗词格律常识的学习。这样做的效果,是使学生对古典文学有了浓厚的兴趣,提高了诵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2.阅读晋级制度。活动目标是从起始年级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和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完成初中生课外阅读量260万字、6-9部作品的任务,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扩大和积累词汇,培养语感,最终实现语文学习的实效性。

阅读推荐。(1)教师推荐书目。(2)学生自由选择适合阶段学习的阅读书目。

任务布置。通过“三本(积累本、临写本、习作本)”的使用,让学生养成日常阅读、积累、书写、习作的好习惯。(1)准备一个积累本,在阅读中记下一些词、句。每天积累词汇3-5个,句子1-2个。(2)准备一个临写本,作为日常习字用,坚持每天习字10分钟,月月有提高。(3)准备一个习作本,每周写一篇阅读日记或短文,每学期不少于20篇。

验收方法。(1)检查学期所阅读的作品(书籍原本)和“三本”。(2)教师提供短文,学生任意抽取其一,现场书写。(3)教师提供原文,学生任意抽取其一,要求学生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4)教师提供阅读试卷,学生任意抽取其一,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卷。(5)教师提供习作题目,学生任意抽取其一,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习作卷。(6)评委老师根据学生书写、阅读、习作水平逐项进行打分。

评价奖励。(1)学期末由学生自愿申请,语文教师推荐,参加晋级考核。(2)组织评委进行选拔,评出书写、阅读理解、习作各项之A、B、C等级,并颁发证书。(3)获年级段三项全A级者,且参考期中考试语文成绩位于年级前50名的,可申请期末统考免试,按年级参考学生单科最高分计成绩。

3.“五四承诺·365天坚持”读书活动。这项活动,阅读的书目由学校选定,自由阅读,每周写读书心得并投稿,每周评比优秀读书心得,并在“明光”广播站《文学之窗》栏目播出。每月选出读书先进个人,在下月初的全校升旗仪式上由校领导表彰,优秀文章在“文学天地”展板上展出。每学期甄选优秀的文章在校刊上刊登。启动仪式选在每年青年节的“入团”宣誓仪式上,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已经步入青年时期,已经加入中国青年的先锋组织,应该发愤读书,学习知识,报效祖国。

二、以专题阅读指导引领学生的深阅读

专题经典阅读,就是要将相关联的一些作品或作品中的人物等放在一起,选一个角度,作为专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求同和求异思维过程,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某篇作品、某个人物形象的独特性、典型性。

比如豪放词专题,选择苏轼、辛弃疾、张孝祥、蒋捷等人的作品。

苏轼:豪情,达观,旷达;他是儒释道三家学说的承载者、传承者,所以他的豪迈与忧愤常常不可分割。他的所忧、所愤,主要是个人的价值不能实现,治理天下的理想越来越远。

辛弃疾:一腔忠愤。他来自军旅,有英雄气概,也有不朽的传说。他的忠,集中在收复中原这一抱负上;他的愤,在于这一抱负越来越难以实现。

张孝祥《水调歌头·桂林中秋》,表达江河日下、身世沉浮、无力回天的感慨。

今夕复何夕,此地过中秋。赏心亭上唤客,追忆去年游。千里江山如画,万井笙歌不夜,扶路看遨头。玉界拥银阙,珠箔卷琼钩。 驭风去,忽吹到,岭边州。去年明月依旧,还照我登楼。楼下水明沙静,楼外参横斗转,搔首思悠悠。老子兴不浅,聊复此淹留。

蒋捷《虞美人·听雨》,则表现国破家亡的悲凉。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再比如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以历史眼光看兴亡成败,是写政治势力斗争;《水浒传》是政治昏暗的北宋朝野的全景图。这两部作品,都是写对天下太平的渴望。两部作品都歌颂英雄人物。对领袖人物性格的分析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那个时代。比如刘备,谦和与包容,使他具有帝王之资,诸葛亮也必须是遇见了这样的明主,才有机会独当一面,尽情发挥才智。这正是各个阶层对帝王的期盼:百姓盼望的是父母般的仁厚情怀;士阶层盼望的是三顾茅庐的礼遇;将相盼望的是用人不疑的胸襟与环境,等等。而宋江呢,他能救人之急,能先人后己,这在身处水深火热的人看来,就具备了领袖之资;而他投奔朝廷,站在农民或底层知识分子的角度看,正说明他目光长远,他要给弟兄们考虑后路,他不能让兄弟们顶着贼名终老深林。刘备,是建立体制;宋江,是归于体制。时代条件不同,人物的命运也不同。《西游记》写天界、地界、冥界、水界,几个穿行于这四界的人物,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实际上是商业萌芽时期,商人奋斗的隐射。而《红楼梦》则是写人的意识的觉醒。专题阅读,引领对比,就可以更好地认识四大名著的不朽价值。

阅读古典文学作品,中国文人士大夫的隐逸情结是不可回避的,怎样认识隐逸情结呢?作为专题,将不同朝代放在一起對比,就可以逐步认清其特点:从商末周初的“不食周粟”开始,到抗拒名教、逃避迫害、放浪形骸的“魏晋风度”,从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到宁死不为异族之奴的有宋、有明遗老,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历史背景,隐逸情结不尽相同:“不食周粟”体现一个“义”字,“魏晋风度”是放旷与对权贵的不齿,五柳先生是气节,而遗老们是逃避和矜持。隐逸有两个共同点:一是不合作;二是不公开对抗。隐逸者因为远离世俗体制,而被人看作“清高”,因此有较大的影响力,所以历来是统治者笼络的对象。而统治者笼络这些人,造出一些类似“三顾茅庐”的故事,又可以获得求贤若渴的美誉,从而巩固统治基础。正确认识这些现象,就可以实现扬弃,避免盲目模仿。

文学有三大功能:认识、审美和教育。而教育功能,寓于审美之中。通过专题阅读,经典作品中一些在磨难中成长起来的典型人物,由于其人物性格、人物形象的发展性,对于中学生的影响会更加深刻。如《钢铁是怎么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在人间》中的阿廖沙,《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都可以激励中学生成为一个不惧怕苦难、内心强大的人。而一些有严重人格缺陷的人物,可以让青少年学生引以为戒。比如《围城》中“老科学家”“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买了“克莱登大学”假博士文凭的中文系主任韩学愈,都为人所不齿;而几个假情爱、假清高的女子,也都使人从反面认识到,真正的冰清玉洁、真实的至爱亲情应该是怎样的。

专题阅读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就会受到理想主义的熏陶和召唤。比如,在《前夜》中,作者屠格涅夫赞扬了为了祖国的独立而殒身不恤的英沙罗夫,盛赞女主人公叶琳娜为了丈夫的事业而义无反顾。作者歌颂了爱国者,歌颂了真正的爱情,歌颂了人生的理想,也表现了芸芸众生的选择——睡梦中众人的原味的生活。作者的倾向性非常明显,他要为陈腐的社会指出一条出路,尽管这条出路前景并不清晰。

在《复活》中,一方面,聂赫留朵夫为因他而受到深深伤害的喀秋莎·玛丝洛娃奔走伸冤,活动失败后要陪着喀秋莎去流放;而已被命运折磨得麻木的喀秋莎终于被聂赫留朵夫的行为感动,并重新爱上了曾经的男友。而为了不损害聂赫留朵夫的地位和名誉,喀秋莎选择和一名“革命者”结合。而且,聂赫留朵夫思想上也认识到,一切人对于土地 “都有同等的权利”。这样,两人双双实现灵魂上的“复活”。道德上觉醒,实行土地改革,这就是列夫·托尔斯泰为当时的俄国贵族和农奴社会开的一剂处方,尽管它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再比如分析表现中国近现代农村生活的作品,可以使我们多角度认识一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鲁迅是站在高处,俯视苍生,悲悯“祥林嫂”“闰土”“阿Q”“孔乙己”们;孙犁则是站在低处,仰视工农,接受“水生嫂”们心灵的洗礼;叶圣陶是陪着“多收了三五斗”的佃户们,由沉甸甸的希望走到沉甸甸的失望;沈从文则是站在都市,回望田园牧歌式的湘西,写沱江一样清秀的“翠翠”,写淳朴憨直的大佬与二佬,写真实存在过,但已行将消逝的梦幻般的边城的社会生活。当时的中国何去何从,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有何借鉴意义,作者在寻找出路,读者也会深入思索。

叶圣陶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我们在开展专题经典阅读的过程中,强调学习要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教育学生从细微处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恩生活,通过阅读,推动学生认识世界。

猜你喜欢

习作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习作展示
习作展示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