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思维品质培养背景下的高中英语说明文阅读教学

2022-05-29胡珍珠

广西教育·B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思维品质问题

【摘要】本文阐述“问题—解决模式”的内涵,以“问题—解决模式”说明文阅读教学为例,阐述在英语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的途径,认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多维度、完整地解读文本,教学活动应当层次分明、循序渐进,阅读活动既要目的明确又要具有较强的交互性。

【关键词】思维品质 说明文阅读 问题—解决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5-0061-04

思维品质作为英语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被定义为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出的能力和水平。说明文具有逻辑清晰、结构分明的特点,成为教师用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绝佳阅读材料。然而说明文教学实施情况仍不容乐观,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教师重词句语法轻逻辑结构,且阅读教学仍以应试做题为主,导致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有限;二是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接受,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与表达的机会。这些问题导致学生的阅读仅仅停留在浅层,他们的思维品质无法得到有效提升。笔者及教研团队经过多次实践,总结出高中英语说明文的阅读教学模式。本文笔者将结合课例,展示以培养思维品质为目标,以“问题—解决模式”说明文为阅读材料的阅读教学过程,探讨如何让学生在说明文阅读过程中实现逻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有效发展与提高。

一、“问题—解决模式”概述

“问题—解决模式”(Problem-Solution Pattern)是常见的英语语篇结构模式,常见于说明文、广告、科技文章、实验报告、新闻报道以及故事、小说之中。“问题—解决模式”一般由情景(Situation)、问题(Problem)、反应(Response)、评价(Evaluation)或结果(Result)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现状和背景,第二部分提出问题,第三部分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是文本的主要内容,第四部分是作者对解决方案的总结。

二、英语说明文阅读教学实践

(一)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主要探讨如何进行说明文阅读(How to read an expository essay),主题语境是“太空探索”,涉及三个语篇,均为说明文文体。题为Space:The final frontier的Passage1和题为 Home on Mars?的Passage2选自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题为Women taken to space的Passage3选自《21世纪报》。Passage1讲述了人类为太空探索所做出的努力,Passage2是针对移居火星问题的研究,Passage3则探讨了女性上太空的问题,这三个语篇不仅具有鲜明的说明文结构及语言特征,而且极具话题性,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说明文结构及语言特点的研究和应用,还能够引发学生对文章话题进行更深层的解读,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本次授课共三个课时,授课对象为高三年级实验班。该班学生整体外向开朗、思维活跃,且有较强的语言基础,能用英语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简单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对篇章整体结构及内在逻辑的认识能力以及对文章整体意义的解读能力仍待提高。

(二)教学目标

根据思维品质培养的目标,以及说明文的文体结构、语言特点和篇章主题,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能够归纳总结出说明文的结构模式,即“问题—解决模式”,以及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并进行深度思考。(第一课时目标)

2.在教师半放手的情况下,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的说明文结构模式、语言特点,以及进行深度思考。(第二课时目标)

3.在教师完全放手的情况下,学生能够自主从结构、语言、深度思考等方面阅读说明文。(第三课时目标)

(三)设计思路与课堂反馈

1.第一课时:师生共读,画出思维导图

第一課时,教师带领学生根据Passage1 Space:The final frontier共同探索出说明文的阅读模式:读结构、读语言特色、读深层内涵,旨在让学生厘清文章脉络,探索文章内在逻辑联系,从整体把握语篇内容,多角度深度理解文本,在语境中关注语言特点、分析作者态度、引发深层思考,在活动中训练思维与表达。

第一步,教师在引入话题之后,让学生通过略读找出各段的主题句,并进行关键词提炼,总结出各段落的大意。然后,教师让学生根据各段大意对文章进行分段,并上台画出思维导图,阐述分段理由。随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得出说明文的结构模式Problem-Solution Pattern。Problem在文中指“What efforts have humans made to explore the space”,“Response”则在二、三、四小段有所体现,最终得出第五段的结论,即Evaluation,“The future is bright”。此后,学生根据“问题—解决模式”的思维导图用两至三句话概括文章大意。

第二步,教师在引导学生得出说明文的结构图示之后,继续让学生总结说明文的语言特征。教师有序选取文章中的例句,让学生总结归纳说明文的特点,如科学性(scientific)、逻辑性(logical)和准确性(accurate)。

第三步,教师抛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及讨论,并上台展示讨论结果。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思考作者对太空探索持何种态度,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讨论探索太空是否有价值。

课堂反馈:在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解决问题、探索模式,在探究的过程中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虽然学生在总结“问题—解决模式”时仍需要老师的帮助,但其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等思维品质获得了初步的锻炼和开发。

2.第二课时:类文阅读,内化巩固模式

在初步探索出说明文结构模式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从而更深入锻炼学生的逻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第二課时,教师选取与第一课时阅读材料同类主题的文章Home on Mars?作为阅读材料。

第一步,教师让学生仿照阅读Passage1的方法,自己根据“问题—解决模式”读取文章结构,画出思维导图(如图5所示),并依据画出的思维导图口头总结文章大意,而后邀请部分学生向班上其他学生展示。

第二步,教师让学生找出Passage2中能体现说明文特点的句子,并根据这些句子再次总结说明文的语言特征。

第三步,教师抛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1)用Home on Mars.作为文章标题好,还是用Home on Mars?作为文章标题好?为什么?(2)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3)如果有机会,你愿意前往月球成为第一批开拓者吗?为什么?

课堂反馈:第二课时中,教师的参与度比第一课时低,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畅所欲言,热烈讨论,不断地重复“阅读——思考——提取——表达”的思维过程。在一次次的思考与表达活动中,学生的逻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获得了反复的巩固加强,也为下一堂课的迁移创新打下基础。

3.第三课时:自主阅读,迁移创新模式

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为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阅读模式的迁移提供充分的时间。本堂课中,教师选取《21世纪报》上的Women Taken To Space一文作为阅读材料,文章主题同样是太空探索。

第一步(如图6所示),学生自行根据说明文的阅读模式,即读结构、语言特点、深层内涵,进行自主阅读,自行提出问题,分组讨论,解决问题。

第二步,教师邀请各组代表从结构、语言特点、深层内涵等三个角度上台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第三步,学生完成自主阅读和分享后,根据图7所示的表格检测自己在英语说明文阅读方面是否有所进步。

课堂反馈:在第三课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完全成为课堂的主体,他们探索的积极性和自由度进一步提高。由于前两课时已经反复进行思维训练和巩固提升,所以大多数学生在自主解读说明文篇章时不仅能够有逻辑地逐层分析,还能更加顺利地提炼观点、表达自我,碰撞出更多思想的火花。学生最后根据表格进行自评,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明确自己在英语说明文阅读方面是否有所长进。

(四)课例总结

笔者按照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活动,包括读结构、读语言、读思想,实施探究图示、巩固图示、练习迁移等三类活动,活动之间的内在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任务设计明确,要求具体,可操作性强,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互助合作、真实交流与表达提供了保障,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三、在英语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思考

(一)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多维度、完整地解读文本

笔者此前也有过两次英语说明文阅读教学的实践。第一次尝试只着重于对文本结构的解读,虽然学生经过反复练习能够成功地根据“问题—解决模式”的特点来解读说明文,但对文章语言特点的感知和话题深层的解读却远远不足。笔者第二次尝试让学生将三篇文章割裂阅读,第一课时只进行结构的探索和迁移,第二课时只进行语言特点的迁移,最后一个课时学生自行解读Passage 3。但由于语篇结构和语言被割裂开,学生不能系统、整体地进行语篇解读,多元思维并没能有机结合。前期尝试的失败经验告诉我们,教师不仅要加强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和深度,在教学中还要注意语篇解读的完整性,引导学生通过梳理文章的脉络结构,思考语言背后的深层含义,帮助学生多角度、系统、整体地解读文本,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二)教学活动应当层次分明、循序渐进

在说明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胸有成竹,熟悉完整的教学模式,按照探索——巩固——迁移的步骤,从读结构(问题—解决模式)、读语言(说明文语言特点)、读思想(标题、态度、深度思考)三个阶段进行教学,完成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开发、强化。思维品质的培养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就拿本文中的课例来说,需要三个课时才能完成整个流程。幸运的是,学生在此次教学活动中切实地掌握了如何阅读说明文,思维品质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阅读活动应有的放矢且交互性强

在本次说明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设置了不同的思维活动,例如在读结构的时候,采取了让学生画思维导图的方式;在读语言特点的时候,让学生讨论分析、找例子;在读深层思维时,则抛出了极具讨论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话题相关的内容。这些思维活动形式多样且都伴随着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口头表达,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思考和表达的快乐。其中没有任何一个环节或者任何一个问题是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故意设置,每一个问题和活动都具有一定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深度思维活动,最终指向学生培养思维品质的培养。

在说明文阅读中培养思维品质是一个有章可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语篇解读能力,按照探索——巩固——迁移的步骤,从读结构(问题—解决模式)、读语言(说明文语言特点)、读思想(标题、态度、深度思考)三阶段展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设计目的明确、交互性强的阅读活动带领学生多维度、系统、整体地解读说明文,最终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说明文,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翟学凤.基于语篇模式理论的语篇分析与阅读理解:兼谈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J].学术探索,2015(12).

[2]杨超.高中英语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途径探究[J].南昌教育学报,2018(6).

作者简介:胡珍珠(1991— ),安徽黄山人,硕士研究生,翻译硕士,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高中英语教学。

(责编 刘小瑗)

猜你喜欢

思维品质问题
媒介运营管理者应具备的一种新的思维品质
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度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