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

2022-05-29周轶群

广西教育·B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渗透教学生命意识中职语文

【摘要】本文基于“生命语文”理念,论述中职语文教师应重视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并将之渗透到语文学科教学中,提出让学生在阅读欣赏中唤醒生命意识、在表达交流中领悟生命哲学、在实践活动中提升生命境界等教学策略。

【关键词】中职语文 生命意识 渗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5-0042-04

“生命语文”是由全国著名教师熊芳芳提出的一种语文教育理念。所谓“生命语文”,简而言之,就是以语文的本质属性为基础,以生命为出发点,让语文与生命牵手,为生命发言,用语文学科蕴藏的浩瀚文学精神,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宝,提升生命的品位与质量,从而实现铸造学生精神之根、生命之魂的教育目标。“生命意识”是“生命语文”理念的主要意涵之一,生命意识的觉醒,意味着一个人心智的成熟。从生命意识的角度去观照自然山川、看待人间社会、理解人性本质,世界万物就会散发出浓郁的生命意蕴,充满灵性,这时人与人、人与物的对话,便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便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那种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语文作为一门呈现语言和文化的综合学科,所涉及的各类诗词、散文等均是作者对自然万物、人生百态的深刻体验和理解的结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意识,这是在语文学科中进行生命意识渗透教学的“天然养料”。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就是要关注学生生命发展方向,挖掘生命存在的形式,把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讲述生命的动态情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生命的活力、觉醒自我生命意识,把传统的“意识形态”课堂转变为“生命意识”生态课堂,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这既是推进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也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对中职学校实现培育工匠型人才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让学生在阅读欣赏中唤醒生命意识

阅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阅读教学是语文学科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让学生在阅读欣赏中唤醒自身的生命意识,就是以文章中含义丰富的语言文字和多姿多彩的生命体验为载体,使学生在阅读与体验文字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律动和意义,激起情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受到精神的启蒙、情感的浸润,进而实现灵魂的升华。由此可见,阅读是有效唤醒学生生命意识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语文教师应该着力灌溉阅读这片“沃土”,让生命在这里生发、成长,开出绚丽之花。

(一)多元化朗读,感受生命律动

字、词、句是语篇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生命意识在文章中的符号化体现。“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项重要基本功,采取适当的朗读方式是有效学习一篇文章的前提之一。朗读就是通过“读”去感受字、词、句中的生命意涵,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生发和生命律动,让那些富有生命意识的语言文字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与意识中。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文章的体裁及内容,引导学生运用略读、概读、精读、细读、唱读等多种朗读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情感意蕴,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这篇长达千言的《与妻书》,是革命烈士林觉民写给妻子陈意映的诀别书。1911年4月24日的晚间,在奔赴战场、随时可能牺牲的前夕,林觉民“泪珠和笔墨齐下”,挑灯疾书,在随身携带的锦帕上写下了这封绝笔信。《与妻书》既是一封遗书,亦是一封情书,蕴含着丰厚、深沉的情感。如书中有言:“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一字字、一句句均是作者对妻子的深切爱念,更是作者甘愿为天下赴死的意志。

由于此文字字和着泪珠、句句含着深情,如果教师采用逐字逐句分析讲解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全篇情感变得支离破碎,不利于学生进行整体感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首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见字如面》节目中赵立新朗诵《与妻书》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体悟朗诵在语文学习中的魅力;然后,笔者进行课堂示范朗读,尝试将自己对这封书信的理解融入朗读,既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又帮助学生扫清了阅读障碍;接着,笔者让学生通过自读、同桌读、小组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进一步理解文本内涵和思想情感;最后,笔者让学生自主选择配乐,录制一段《与妻书》的朗读视频,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情感与这封书信的情感产生共鸣。通过示范读、自由读、分组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品读文章的字、词、句,从而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朗读中思考、理解这样一个道理:我们今天的和平、安定的生活,是革命先辈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他们用生命书写对国家、对爱情的忠诚。这便是学生生命意识的觉醒。

(二)细读细悟,理解生命意义

语文需要阅读,阅读可分为粗读和细读。其中,粗读是以知识性了解为目的阅读,只是粗略阅读文字、了解情节梗概;细读则是从文本的用字用词、结构、情感、主旨等方面入手,通过认真、反复、仔细、审慎地研读,透过文字或者是文学意象的表象深刻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揭示出那些隐含在作品细节背后的深层情感、人生哲理及艺术真实。通常来说,一篇优秀、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多层次的生命内涵,需要学生进行细读细悟,才能真正理解作者创作文章的目的。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直面文本,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文本,挖掘文本的深刻意蕴,才能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尤其是在年轻人多追求娱乐至上的浅薄阅读的当下,教师更应重视指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培养学生多元、丰富、深刻的情感。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一文中,极尽笔墨地写出自己对北平(即北京)秋景的无限热爱,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生命满怀感伤与哀怜的情感态度。但由于学生大多没有见过北京的秋景,不了解北京当地的人情风俗,而且郁达夫写作此文的年代距今比较久远,要想学生能够深刻体会郁达夫所写的悲凉秋景蕴藏的生命之美、理解作者表达的炙热情感是很困难的。为此,笔者主要从关键词、作者情况、创作文化背景等方面引导学生细读文本:首先,让学生了解文本的创作背景和故事、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所处时代的背景,然后在此基礎上通读全文,找出文中作者所写的北平秋天的具体景物;其次,结合作者所写的独特而细腻的秋景,引导学生从“清”“静”“悲凉”3个关键词着手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最后,通过让学生对比阅读《故都的秋》与老舍的《济南的秋天》,尝试解读郁达夫对故都秋景的独特情感,以及《故都的秋》中流露出的对生命满怀伤感的情感态度,从而帮助学生感受秋的色彩、秋的意境、秋的姿态及秋天独特的生命意蕴。通过进行这样的细读,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文章的意涵,还深刻理解了生命的意义,更加懂得了生命的价值。

二、让学生在表达交流中领悟生命哲学

文章写作,简单而言是以语言符号为工具,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归根结底是为了表达和交流。正因为文章具有这样的特性,就使得以文章学习为主要内容的语文学科,其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表达交流能力。通过语言的表达与交流,触动学生的灵魂,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使学生自觉地追寻完整的自我生命,这是语文教育的宗旨之一。尤其是当学生面对传统与现代、当下与未来时,用怎样的语言和方式表达自我的生命与精神,学会终身学习的方法,比学到一些语文知识更为重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以读促说、以说促写、读写结合,是促使学生表达和交流能力提升的有效方式之一。

(一)口语表达,分享生命思考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这是关于“语文”最简洁的定义,从中可知“口语表达训练”是语文学科的重要教学内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训练往往被忽略,一个具体的表现是:学生在陈述观点时往往词不达意、逻辑不清晰,在写作时也会出现语言华而不实、表达不准确的情况。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学进度、教学节奏过快,教师为了赶进度往往会减少学生表达的机会;另一方面是教师未能清楚认识口语表达训练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更关注的是基础知识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既不利于学生表达交流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深刻领悟语言文字表达的生命意蕴。

如在教学《即兴演讲》一课时,笔者发现,中职学生普遍存在“不敢讲”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口语锻炼和积累,导致缺乏表达的自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一课,笔者结合渗透生命意识的教学目的,设计了以“我的人生我做主”为主题的即兴演讲活动探究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然后通过课堂展示,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精彩。教学过程中,笔者设置了“视频录制性演讲”“小组示范性演讲”“班级规模性演讲”“升格处理性演讲”等微型活动:首先让学生录制演讲视频,这既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又能初步锻炼学生的演讲技巧;其次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演讲,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最后由各学习小组派代表进行班级演讲,在班级展示交流中,再一次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这样几个由难到易的实践活动,不断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提高了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判断思维,而且也让学生深刻理解了作者在《即兴演讲》一文中所说的“要超越别人,你必须‘有即兴演讲的本领’”这句话的生命意蕴。

(二)写作表达,感悟生命意义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写作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本身。”这就说明,写作是作者认识生活、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意义。生命意识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不仅体现在阅读和交流方面,还体现在写作方面,也就是引导学生去感受生活、体悟生命,然后将自己的独特感受、理解和情感通过书面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我的母亲》是著名作家老舍所写的一篇散文,作者在文中以朴素平实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对母亲永世不忘的深情,包含着丰富的生命意义。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这篇文章所传达的生命意识,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课堂写作练习活动,引导学生关注母亲,学会向母亲表达自己的爱。首先,开展群文阅读活动,以老舍的《我的母亲》为主,同时比较阅读胡适的《我的母亲》、邹韬奋的《我的母亲》、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等文,引导学生聚焦“母亲”这个关键词,了解这些名家写了怎样的母亲形象、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情感、如何组织并写出母亲的事迹等,让学生学习写作语言、表达方式、结构思维等内容;其次,投放课堂写作练习活动,以“你还记得母亲给你留下的最初印象吗?我们选一个小入口,就以老舍的《我的母亲》为例,写一个亲情体验的片段,尽量用上刚才我们探究出来的写作方法”为任务主题,让学生用书面语言将自己对母亲的印象和爱意表达出来,从而体会老舍在文章中表达的生命意义。

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生命境界

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语文学科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虽然也组织开展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但由于综合性不强、活动视野不广、应用范围较窄,教学效果并不显著。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界提出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概念。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是面向学生的社会生活、校园生活和职业生活,开展的一种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语文思维、语文素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学习实践活动,其综合性强、包含范围广。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回归生活,真实感受生活滋味、观摩人生百态、体验生命意义,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的重要载体。

(一)课内实践,丰富生命体验

开展中职语文学科课内实践活动,既能强化学生对文本字词句的认识和文章情感主旨的理解,又能让学生有丰富的生命体验,并在不断学习、实践中,拓展生命的宽度、挺起生命的脊梁、提升生命的品质。语文学科的课内实践活動主要有文章续写、剧本创作、情景模拟演示、演讲辩论等,通过这些形式能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学习资料,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课文本内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让学生学会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话剧剧本,也是我国现代话剧创作成熟的标志。文本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各具特色的人物,演绎了一出家庭悲剧,展现了作者对人生世态、命运和生命的深刻思考。由于文本本来就是话剧剧本,因此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课堂演绎活动,让学生自主选取《雷雨》中的片段,进行改编演绎。课堂上,学生有的演绎具有反抗意识的蘩漪,有的演绎外表坚毅、威严而内心却虚伪、软弱的周朴园,有的演绎对爱情充满期许的鲁四风,有的演绎年轻幼稚的周冲,有的演绎承载巨大情感伦理压力的鲁侍萍……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标志性的动作,将自己对剧中人物的理解较为生动地演绎了出来。这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文本中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变成有声语言、具体动作,又能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增强对生命的体验。

(二)课外实践,领悟生命真谛

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在于“知”,目的在于“行”,“知行合一”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在语文学习中渗透生命意识,不应局限于课堂,更要延伸至课后、课外,只有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才能在实践中达到知、情、意、行合一的学习境界,并在与生活、生命的对话中,更深刻地领悟生命的可贵、生命的价值,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积极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如调查、访问、考察、劳动实践等实践活动,不断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掘自身的内在潜力和创造力,促进自身生命质量的提升。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是宋玉在《九辩》中的一声悲慨,自此中国有了“悲秋”的传统。宋玉之后,历代文人巨擘留下了不少有关“悲秋”的诗词,如李白的“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李煜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张炎的“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等等。这些文字所表达的,是作者对秋天景象的真实体验,是作者对秋天背后蕴含的生命真谛的真切感受。由此,笔者认为,秋天是最适宜书写生命意识的季节。

因此,结合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提倡的“珍惜生命、学会生存、热爱生活”的“三生精神”,在2021年的深秋时节,笔者组织开展了一次形式新颖的语文写生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物一景后,写下自己最真实的观察体悟。活动中,笔者先让学生自由观览校园,做好游览记录;然后为学生讲述学校历代教育人、历届学生为发展学校而奋斗的故事,讲解学校的办学文化,让学生体会到校园景物中蕴含的文化密码和生命意蕴,感悟学校历代教育人所展现出的生命价值,探寻生命的真谛;接着组织学生开展群文阅读活动,让学生学习描写秋景的文字和语篇,学习相关写作技巧、构思思路;最后由学生自主选择命题、自主设定主题,开展写作练习活动。

经过仔细观察、技巧讲解等环节,学生写出了不少好作品,如:

生1:你可知这青青柳丝轻垂掠栏杆,你可见这缕缕微光穿空印轻笑,你且觉这凉凉轻风拂面似仙抚,你且迷那芸芸生灵永遠赶朝暮。抬起笔眯着的眼,看银杏凌凉秋,看轻云浮碧空,看人间个个都温柔。

生2:十里清风,不如你月里寒霜,包裹着大地,秋风吹拂着少年那稚嫩的脸庞。风,带着未来的商讯来到这里,掀起一阵欢声笑语。月光寄托着我对你的思念,秋风凛冽,霜雪爱人。

生3:秋天,原本是写诗的季节。诗歌的铁蹄,在傍晚的腹部,一次又一次地踩响我的呼吸,我只好饮下一瓶秋色。你是我折起又展开的叹息。我解开一片落叶,它脉经分明,教导我凋零、干涸,或者去爱,开放、枯萎。凋零是它的一生。是啊,落叶是赴约的脚步,有人还在秋天等我!

……

从这些片段可以看出,学生的写作虽然还比较稚嫩,语言还比较青涩,却句句皆流露出学生对生命的期望、理解。通过这样的课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亲身体验了生命之美、感受了历史的沧桑,并将眼所见、心所想化作了优美的文字。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每一名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一种语言文字都是生命意识的承载,每一节语文课堂都应该展现生命的流动。因此,教师要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知生命、体验生命、领悟生命,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这才是真正的有味道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张青.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高考,2019(12).

[2]王齐.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教育[J].课外语文,2019(6).

[3]李志亮.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传统文化[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8).

[4]李巍巍.让中职语文课堂绽放生命之花[J].智库时代,2019(35).

[5]吴玉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精神的原则和途径[J].新一代(理论版),2019(4).

作者简介:周轶群(1976— ),广西柳州人,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语文教学。

(责编 蒙秀溪)

猜你喜欢

渗透教学生命意识中职语文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
探究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渗透应用
沈从文笔下底层人物的生命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老人与海》与《活着》的生命意识比较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生命意识的培养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
浅析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